摘 要: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將真實世界的問題引入課堂,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和跨學科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項目化學習與跨學科教育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文章探討基于項目化學習視域下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統編版教材中開展跨學科教育的策略,以“白茶”項目為具體實例,闡述如何整合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通過項目化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為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提供有益啟示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項目化;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0-0036-04
不斷深入,跨學科教育已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在中高年級階段結合統編版教材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能夠打破學科界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白茶”項目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樣的知識關聯,為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踐范例。
一、 基于項目化學習視域的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概述
(一)項目化學習的內涵
項目化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真實情境下的復雜問題驅動,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完成具有挑戰性的項目任務,并在此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培養綜合素養的學習方式。
(二)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的價值
1. 促進知識的整合與應用
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打破了學科界限,使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互交融、滲透,為學生構建了一個更加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在傳統教學中,各學科知識往往是孤立呈現的,學生難以把握其內在聯系。而跨學科教育將語文與數學、科學、藝術等學科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能從不同學科視角去理解和運用知識。例如,在學習描寫自然景觀的課文時,可引入地理學科中關于地形地貌、氣候特征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筆下景觀形成的原因,豐富對文本的解讀層次。同時,在語文寫作中,學生可以運用美術學科中對色彩、構圖的感知來描繪場景,使文字更具畫面感;借助數學學科的邏輯思維來組織文章結構,使表達更加條理清晰。這種知識的整合應用,不僅深化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也讓他們學會在實際情境中靈活調用多學科知識,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提升知識的遷移與轉化效率,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2. 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在語言表達方面,通過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學生能夠接觸到更豐富多樣的詞匯和表達方式,拓展語言運用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口語與書面表達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從思維發展來看,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相互碰撞,如科學的實證思維、數學的邏輯思維與語文的形象思維相互補充,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在學習歷史故事類課文時,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思維去分析事件背景和人物行為,培養其全面看待問題的能力。在審美情趣上,結合美術、音樂等學科,讓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感受藝術之美。如在學習詩歌時,同步欣賞與之適配的繪畫作品或音樂旋律,使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多維度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提升審美感知力和鑒賞力。此外,跨學科教育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借助語文與歷史、民俗等學科的關聯,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成長為具有綜合素養的新時代人才。
二、 基于項目化學習視域的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案例分析——以“白茶”項目為例
(一)項目主題確定
“白茶”主題的選擇源于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知識覆蓋面,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和趣味性。白茶作為中國傳統名茶之一,有著獨特的生長習性、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能夠為語文、科學、藝術等多個學科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
(二)項目目標設定
1. 語文素養目標
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活動,深入了解白茶的相關知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生能夠閱讀并分析關于白茶的說明文、散文等不同體裁的文章,撰寫介紹白茶的說明文、記敘文或詩歌等作品,在小組討論和匯報中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對白茶的認識和感受。積累與白茶相關的詩詞、成語、俗語等語言素材,感受漢語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語言積累和運用能力。
2. 跨學科目標
(1)科學學科。了解白茶的植物學特征、生長環境、種植技術以及加工工藝等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學生通過實地觀察或查閱資料,了解白茶茶樹的形態特征、適宜生長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模擬白茶的加工過程,探究不同加工環節對茶葉品質的影響。
(2)藝術學科。欣賞與白茶相關的繪畫、攝影、音樂、舞蹈等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力;引導學生運用繪畫、手工制作等藝術形式表現白茶的形態、色彩和意境,提高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學生欣賞以白茶為主題的中國畫作品,分析其構圖、色彩和筆墨運用;學習用彩泥或繪畫材料制作白茶茶葉、茶具等手工作品;根據白茶的文化內涵創作簡單的音樂作品或舞蹈動作。
(3)歷史文化學科。探究白茶的歷史淵源、文化傳承以及在不同地區的民俗風情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歷史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學生通過查閱古籍、走訪當地茶農等方式,了解白茶的起源和發展脈絡;研究白茶在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形象和文化寓意;了解白茶在當地傳統節日、婚禮等民俗活動中的應用和習俗。
(三)項目實施過程
1. 項目啟動階段
教師通過播放一段關于白茶茶園的視頻,展示白茶的優美生長環境和采摘場景,或者講述一個與白茶有關的歷史故事,如宋徽宗與白茶的典故,引發學生對白茶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引出“白茶”項目主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頭腦風暴,讓學生分享自己對白茶的已有認知,然后引導學生從語文、科學、藝術、歷史等不同學科角度提出關于白茶的問題,如“白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白茶是如何種植和加工的?”“古代文人是怎樣描寫白茶的?”等,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接著,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簡要的知識講解和資料推薦,為學生后續的自主探究提供基礎。教師介紹一些與白茶相關的書籍、網站、紀錄片等資料,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查閱和學習。
2. 項目研究階段
分組合作。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4~6人,并確定小組的研究方向和任務。有的小組負責研究白茶的文學作品,包括詩詞、散文、小說等;有的小組專注于研究白茶的科學知識,如種植技術、加工工藝等;有的小組則從藝術角度出發,研究白茶在繪畫、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表現形式;還有的小組研究白茶的歷史文化傳承。
自主探究與資料收集。各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任務,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資料。他們可以到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雜志,在互聯網上搜索專業文獻、圖片、視頻等資料;還可以實地走訪當地的茶園、茶廠,采訪茶農、茶藝師等專業人士,獲取第一手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篩選、整理和分析資料,提高信息處理能力。語文小組在收集白茶的文學作品時,要對不同體裁、不同年代的作品進行分類整理,分析作品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達;科學小組在收集白茶種植技術資料時,要對比不同地區、不同品種白茶的種植方法,總結共性和差異,并嘗試用圖表、流程圖等形式進行呈現。
學科知識整合與學習。各小組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內部的學習和討論活動,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和融合。文學小組在分析白茶詩詞時,不僅要欣賞詩詞的文學之美,還要探究詩詞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如白茶的生長習性、采摘時節等)和歷史文化背景(如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白茶在當時社會的地位等);藝術小組在創作以白茶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時,要結合語文知識中的意境營造和科學知識中的白茶形態特征,使作品既具有藝術美感,又能準確傳達白茶的特點和文化內涵。
中期匯報與反饋。在項目研究進行到中期時,各小組進行階段性匯報,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小組的研究進展、遇到的問題以及初步的成果。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提出問題、建議和意見,教師也針對各小組的情況進行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調整研究方向和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確保項目能夠順利進行。某個小組在制作關于白茶加工工藝的演示文稿時,遇到了內容邏輯不清晰、圖片與文字搭配不協調等問題,教師和其他小組同學提出了改進建議,如按照加工流程重新梳理內容結構、選擇更具代表性的圖片并添加簡潔明了的文字說明等,使該小組的匯報更加清晰、生動。
3. 項目成果展示階段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研究內容和特點,選擇合適的成果展示形式。語文小組可以編輯一本《白茶文集》,收錄學生創作的關于白茶的詩詞、散文、記敘文等作品,以及整理的經典白茶文學作品賞析;科學小組可以制作一份《白茶科普手冊》,詳細介紹白茶的種植、加工、品鑒等科學知識,并附上實地拍攝的照片和實驗數據;藝術小組可以舉辦一場“白茶文化藝術展”,展示學生創作的繪畫、書法、攝影、手工藝品等作品,同時播放學生創作的音樂作品和舞蹈表演視頻;歷史文化小組可以編寫一部《白茶歷史文化故事集》,講述白茶的起源、發展、傳播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故事,并通過角色扮演、情景短劇等形式進行演繹。各小組在班級內進行成果展示,向全班同學和教師介紹自己小組的項目成果。在展示過程中,要注重講解成果的內容、創作思路以及所運用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同時要與其他小組進行互動交流,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在“白茶文化藝術展”上,藝術小組的學生不僅要介紹每幅繪畫作品的創作靈感和表現手法,還要分享在創作過程中如何運用語文知識來構思作品主題和意境,以及如何借鑒科學知識來準確描繪白茶的形態和色彩;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對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如畫面的構圖是否可以更加優化、色彩的搭配是否符合白茶的特點等,通過這種互動交流,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4. 項目評價與總結階段
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和成果。學生自評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在項目中的學習過程、收獲和不足之處;小組互評可以促進小組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發現其他小組的優點和自己小組的改進方向;教師評價則從專業角度出發,對學生的項目成果進行質量評估,對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綜合素養提升情況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并給予針對性的反饋和建議。
此外,評價內容包括項目成果的質量(如作品的創新性、科學性、藝術性、文化內涵等)、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如資料收集與整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學科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情況(如語文知識的運用是否準確、科學知識的理解是否深入、藝術表現是否符合主題等)以及學生在項目中的情感態度(如學習興趣、參與度、自信心、合作意識等)。在評價語文小組的《白茶文集》時,不僅要看文集的內容是否豐富、文字表達是否流暢優美,還要看學生在收集文學作品和創作過程中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以及學生在小組合作編寫文集過程中的團隊協作情況和對白茶文化的情感體驗等。教師組織學生對整個“白茶”項目進行總結和反思,引導學生回顧項目實施的過程和成果,思考在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總結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為今后開展類似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提供參考和借鑒。教師也要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教學方法、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反思和改進,不斷優化跨學科項目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三、 基于項目化學習視域的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策略
(一)以真實情境為依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真實情境的創設為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搭建了生動且富有吸引力的學習平臺。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營造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這些情境賦予了學習內容現實意義,使抽象的知識具象化,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當學生身處于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情境中,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被點燃,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任務中,去尋求問題的答案,進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讓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樂趣與挑戰,為后續的跨學科知識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例如,教師在講授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2課“四季之美”時,教師可以以真實情境為依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模擬擔任“四季宣傳大使”,為不同季節拍攝宣傳視頻。學生為了展現“冬季之美”,會在雪天里拍攝雪花紛飛、銀裝素裹的畫面,真切感受冬季獨特景致,從而對課文中描繪的四季之美有更深刻的體會,提升學習積極性。
(二)以學科整合為核心,促進知識融會貫通
學科整合是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的關鍵所在。打破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將語文知識與數學、科學、藝術、歷史等學科知識有機融合。通過這樣的整合,學生能夠建立知識之間的廣泛聯系,構建全面系統的知識網絡,學會從多個學科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深化對各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
例如,教師在講授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6課“夏天里的成長”時,教師可結合科學學科,講解夏天動植物快速生長的科學原理,像溫度、光照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等知識,讓學生明白文中“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長”的深層含義,將語文知識與科學知識相互融合,幫助學生構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實現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提升綜合素養。
(三)以多元評價為保障,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多元評價為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摒棄單一的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方式的模式,構建涵蓋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評價內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團隊合作表現、問題解決策略、學科知識運用的靈活性等方面。學生自評讓他們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長進步,互評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借鑒,教師評價則從專業角度給予全面客觀的反饋和指導。通過多元評價,能夠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的學習困難,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依據,激勵學生持續改進和提高,從而提高跨學科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推動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不斷發展完善。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項目化學習視域的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以其獨特的優勢和魅力,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開辟了新的途徑。跨學科教育能夠讓小學語文教學更加生動、豐富、高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創新,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設計更多優質的跨學科項目,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冬梅.在學習中融合 在融合中提升——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學科融合[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1(2):13-15.
[2]錢明媛.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研究[J].環球慈善,2022(4):229-231.
[3]歐陽曉燕,顧艷.小學語文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實施與評價[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21):91-93.
[4]葉巧燕.聚焦項目化,探索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J].文理導航(上旬),2023(1):34-36.
[5]崔瑩.小學語文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語文新讀寫,2023(16):24-26.
課題項目: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專項課題“項目驅動: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實踐研究”(立項號:Fjxczx23-0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董春風(1975~),女,漢族,福建福鼎人,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