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模擬實踐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夠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和思維認知水平。文章闡述了項目教學法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提出合理選擇主題、拆解核心問題、評價項目成果等策略,以期為初中語文項目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項目教學法;應用策略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加快,以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如何構建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契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語文教學模式成為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項目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與他人合作探究等方式習得知識,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自主完成項目提供指導,并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評價其項目學習效果,讓學生挖掘自身的潛力以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積累經驗。為了推動項目教學法與初中語文課程的深度融合,教師應該在把握學生思維認知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注重應用項目教學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發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的意義
1. 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助力。項目教學法強調生活與知識的融合,創設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在項目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通過多個渠道查閱文獻資料,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推進項目進度,達成項目目標。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項目教學法讓學生在項目活動中始終保持熱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不斷嘗試解決問題。成功的項目經驗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強化其在語文學習中的積極情感體驗,使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失敗的項目經驗能夠激發學生的斗志,使其自主反思、總結經驗,在項目活動中不斷挑戰自我,在反復挑戰自我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 促進自主學習
項目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差異在于課堂主體的變化。傳統教學模式以講授語文知識、鍛煉語言技能為主,教師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及其用法,學生按照要求完成學練任務,掌握新知,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學習地位,學習自主性受限。項目教學法將單獨的項目交給學生,由教師闡述項目主題和項目要求,學生按要求自主搜集信息,設計活動方案,實施項目,從過程和結果兩方面評價自身的收獲與成長。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各類活動,負責活動進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實踐中理解并應用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 發展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學習與應用語言知識是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項目教學法使學、用、評在語文學習中真實發生,學生在探索新知、應用新知、評價學習成果的過程中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特色語言和文化思想滲透至認知深處,積累文學知識,增強文化自信;項目教學法讓學生在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強化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項目教學法將接觸新知、應用新知、反思式學習等聯系在一起,使思考貫穿整個活動進程,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項目教學法為學生展示美學思想提供了合適的平臺,活動成果是否符合美學要求則是項目評價的關鍵,用與評結合為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的策略
1. 合理選擇主題,創設真實情境
高效應用項目教學法的關鍵在于讓項目活動帶給學生心靈上的觸動,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在項目啟動階段,為了調動學生參與項目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將具有啟發性、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生活話題融入項目主題,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豐富情感體驗,使興趣成為推動學生完成任務的內驅力,助力學生成長。為了避免項目主題脫離教學實際,教師可以在確定項目主題后提出三個問題,通過自問自答來確定項目主題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第一,項目主題是否契合實際、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確保項目主題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相適應。第二,學生能否通過自主查閱資料掌握探究項目所必需的知識?教師要確保項目主題的深度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第三,項目是否具有探究意義、難度是否適中?教師要確保項目設計貼合實際,讓學生按照流程完成項目,在此過程中獲得思維和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九年級下冊《天下第一樓(節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從學情出發,確定項目主題為“如何創作劇本”,引導學生思考劇本的創作過程,探究劇本的文學特點,感受矛盾沖突、思想、文化等因素在劇本中的交織,提高學生的劇本寫作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首先,教師針對項目主題回答上述三個問題,明確項目主題的教育價值。第一,項目主題與生活中的劇本創作深度融合,趣味性的話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自主探究劇本的寫作技巧。學生能結合課文探究劇本的創作思路,在實踐中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第二,網絡上有大量關于劇本創作思路和寫作技巧的資源,其中不乏講解劇本創作思路的書籍供學生參考,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相關知識。劇本創作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技巧得以發展,學生參與劇本創作的積極性高。第三,初中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對劇本創作有初步的了解,其基本能力足以支撐自己完成劇本創作。其次,教師結合項目主題創設真實情境,在情境中引出問題和任務。課上,教師先播放電視劇《天下第一樓》片段,闡述主要故事情節,讓學生總結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握人物形象。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問:“你認為故事中有哪些遺憾?如果人物性格發生變化,其最終結局是否也會不同?如果是你來寫這個故事,你期望盧孟實、王子西、常貴等人得到一個怎樣的結局?”通過問題調動學生的情緒,引發其思考“如果是我來寫這個故事,我要……”。教師結合學生內心所思所想布置如下任務: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劇本寫作技巧;重讀課文,拆解寫作框架,為項目開展作準備。
2. 拆解核心問題,制訂項目計劃
項目主題體現著項目意圖,完善的計劃是項目實施的必要保障。為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梳理教學內容,將有價值的教學內容融入項目學習,實現教學內容與項目活動的深度融合,幫助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同時掌握語文知識。項目活動持續時間較長,對學生的專注力要求較高。為了高效推進項目進度,教師可以從項目主題中提煉核心問題,將核心問題的解決思路具體拆分為多個問題和任務,以問題為基礎開展項目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務后解決核心問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為了強化不同任務間的內在聯系,教師可以圍繞核心問題制訂項目計劃,明確任務內容及目標,確保項目能夠有序進行。
例如,統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社戲》這篇課文展示了作者家鄉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教師可以確定項目主題為“民俗的起源和發展”,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采訪等方式了解地方的民俗風情,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強化學生保護民俗文化的責任感。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主題提煉出核心問題——如何通過采訪了解特色民俗文化?根據項目活動在啟動階段、探究階段、匯報階段的特征,教師將核心問題拆解為如下多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得出核心問題的答案,實現教學目標。
(1)項目啟動階段。
問題:在采訪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任務1:觀看實時采訪記錄與反映記者日常工作情況的紀錄片,思考采訪工作的重點,理解項目活動的意義。
任務2:結合主題設計采訪問題提綱,為項目活動的正式開展打好基礎。
任務3:小組合作討論,思考采訪民俗文化的要點。
(2)項目探究階段。
問題:怎樣深入了解當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哪些問題是采訪的重點?
任務1:觀看《簪汪傳》《最后的歌謠》等紀錄片,閱讀《社戲》《安塞腰鼓》等文章,任選其一確定采訪對象。
任務2:多渠道了解地方民俗文化,自擬問題提綱,通過問題了解當地的人物、文化和歷史故事。
任務3:制作有關采訪對象的信息卡片,提前規劃好不同采訪對象的受訪流程,并結合搜集到的資料撰寫采訪報告。
(3)項目匯報階段。
問題:如何撰寫采訪大綱和采訪記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具有哪些特點?
任務1:總結活動感悟,展示采訪記錄、問題提綱、受訪者圖片,分享采訪報告。
任務2:開展特色民俗文化交流會,相互介紹特色民俗文化。
3. 評價項目成果,增強學習自信
評價環節是項目教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評價項目過程和項目成果。開展項目評價活動的目的是彌補不足,提高項目的整體質量。由于項目成果與項目過程聯系緊密,為了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教學活動,保證項目教學法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引入項目評價環節,讓教學評價覆蓋項目全過程,實現隨評隨改,保證教學質量。在項目開始階段,教師帶領學生復習所學知識,分析項目主題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開展評價活動,基于激勵性原則評價學生的表現,肯定學生付出的努力,表揚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再接再厲的同時,為其后續的項目活動指明方向。在項目推進階段,為了了解各小組項目活動的真實情況,教師讓各小組針對項目主題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內部互評,肯定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回顧項目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改正,為后續項目活動的推進打好基礎。在項目總結階段,教師讓學生開展自評活動,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正視自身的不足,提高反思自省能力,為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探索,教師聯系現實生活中親子之間無法相互理解的問題,對課文進行項目化改造,設計“寫一封信給過去的自己”這一項目主題,讓學生深入閱讀課文,理解課文中的遺憾,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在信中訴說其對父母的深厚情感,用話語傳遞愛。項目活動由如下多個任務組成。
任務1:閱讀課文,探析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
任務2:劃分小組,討論并整合情感線索,以“我的遺憾”為主題梳理課文內容,確定寫作大綱。
任務3:給過去的自己寫一封信。
任務4:召開主題班會,分享成果。
任務5:總結項目,評價表現。
在總結環節,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認為信件的質量如何?在情感表達和用語方式上是否契合心境?如果你收到這封信,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以問題引導學生自評,使其重新審視整個活動過程。教師下發個人評價表,讓學生根據表格內容評價活動質量、問題解決情況、個人努力情況等,幫助學生發現不足,促進其全面進步。其次,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這封信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嗎?為什么?在討論時有哪些情感線索被忽略了?你認為誰在小組討論中表現最為出色?為什么?”以問題引導學生互評,讓學生從多角度審視自己。最后,教師遵循激勵性原則,評價學生的表現,重點表揚學生在項目活動中思想和行為上的閃光點,如“某名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適時發揮黏合劑的作用,避免了討論出現分歧的同時,保證了討論活動的效率和質量,表現得很棒”“某名學生自發地結合閱讀內容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會作者在不同階段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提供了有力支持”。這種一對一表揚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堅定學習自信,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供有力支持。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教師要關注學情,確定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項目主題,依托主題和教學內容搭建項目框架,制訂項目計劃,確保學生能夠自發地參與探究式語文學習活動,保證學習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評價項目成果,使學生實現學做結合,多維度、多層次地掌握知識,從而構建具有現實意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課堂,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永紅. 項目教學法在初中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作文成功之路,2023(18):44-46.
[2]南芳. 項目式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策略研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2):173-175.
[3]孫叢敏. 項目學習在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應用[J].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0,37(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