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評一體化對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目標定位、策略運用和科學評價三個維度的探索,發現將評價融入教學全過程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能。課前的目標引導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有助于明確教學方向;課中的情境創設與過程性評價互動,促進師生深度參與;課后的反饋機制與形成性評價銜接,實現教學持續改進。實踐表明,構建教學評一體化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教師教學實踐水平,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的全面發展,對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具有積極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探索
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和規則意識的重任,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品德修養和公民素養的形成。長期以來,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結果考核、輕過程評價的現象,制約了教學效果的提升。作為一種創新教學理念,教學評一體化強調將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通過即時反饋與動態調整,促進師生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探索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路徑,對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教學評一體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價值
(一)促進教學目標精準落實
將教學評一體化理念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能夠顯著提升教學成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深入分析課程標準要求與學生認知特點,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具體化為可操作、可評價的教學任務。這種目標導向的教學設計使得評價指標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避免了教學活動偏離預期方向。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將評價標準融入教學環節時,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對道德規范和法治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精準調整教學策略和進度[1]。這種動態監測機制不僅能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精細化管理,更能促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在道德與法治這門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學科中,教學評一體化的應用可以使抽象的德育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表現,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路徑,有效提升教學目標達成度。
(二)優化課堂教學實施效果
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實施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帶來顯著變化。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往往關注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認同,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將評價融入教學全過程,使教師能夠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適時調整教學策略與方法。這種即時反饋機制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促進師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通過觀察評價、同伴互評等方式,引導學生在體驗、討論與反思中內化道德規范,增強法治意識。實踐表明,基于評價數據改進教學,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能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悟道德要義,形成正確價值取向[2]。教學評一體化的應用不僅優化了教學過程,更重要的是轉變了教學評價方式,為建構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提供了新思路。
(三)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評一體化模式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展現出獨特價值。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參與自我評價與同伴互評活動,能夠逐步培養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種基于評價的自主學習機制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建構知識,激發了學生探究道德與法治問題的內在動力。課堂實踐表明,當學生掌握評價標準并運用評價工具時,他們能夠有效監控自己的學習進程,及時調整學習策略。這種自主反思與調節的能力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尤為重要,因為學生需要在持續的自我認知與實踐中逐步形成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并內化為個人品格。教學評一體化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支持系統,推動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策略
(一)優化目標導向,實現教學評銜接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過程中,目標導向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科學合理的目標設定可為教學活動提供明確方向,同時也是評價實施的重要依據。教學目標需要從認知理解、情感體驗、行為養成三個維度進行設計,并轉化為具體可評價的表現標準。這種基于目標的教學評一體化設計不僅能幫助教師精準把握教學內容,更有助于評價活動的有效開展。在實際教學中,目標的設定還需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使評價過程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長歷程。
例如,在二年級下冊《做個“開心果”》一課中,教師可從目標設定入手展開教學設計。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將教學目標具體化為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理解“開心果”的含義,感受帶給他人快樂的價值,培養主動傳遞快樂的行為習慣。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中“妹妹”的話語,探討什么樣的行為能帶給他人快樂。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設計“快樂偵探”活動,讓學生依據教材提供的圖畫,與小狐貍一起尋找“開心果”。通過觀察小狐貍的行為變化,學生會發現:真正的“開心果”不是自己開心就好,而是要懂得分享快樂,關心他人的感受。基于此,教師可設計相應的評價任務,如請學生模仿教材中的情境進行角色扮演,評估學生對“開心果”行為的理解和表現。為了深化學生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創設“暖心時刻”分享環節,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這時我要怎么辦”的畫面,討論面對受傷的同學、做家務的媽媽、需要幫助的老師時,“開心果”會怎么做。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設計“快樂日記”評價任務,鼓勵學生記錄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或參與的暖心故事,并在班級內展示交流。在行為養成方面,教師可以設計“開心果成長冊”,將評價標準具體化為日常可觀察的行為表現,如主動幫助他人、與人分享快樂等,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踐行這些行為,并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記錄成長軌跡。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快樂之星”評選活動,讓學生通過投票、推薦等方式選出那些給大家帶來歡樂的同學,在肯定和鼓勵中強化學生積極行為。
(二)過程及時反饋,促進教學評互動
過程性反饋是教學評一體化的核心要素,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發揮著導向和激勵作用。及時的教學反饋能夠幫助教師把握學生學習狀態,調整教學節奏和方法,同時也能促進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明確改進方向[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觀察、提問、互動等多種方式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形成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循環。這種動態的評價反饋機制會讓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讓評價真正服務于教學過程,推動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班規我們訂》一課中,教師可以設計多層次的過程性反饋活動。在班規認知環節,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班規的作用”圖例,讓學生說一說沒有規則和有規則時課堂學習、課間活動的不同場景,了解學生對班規重要性的認識程度。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應給予具體的評價反饋,幫助學生深化對班規作用的理解。在班規制訂環節,教師可以創設小組討論情境,讓學生圍繞“應當怎樣制訂班規呢?”展開交流。通過觀察學生的討論過程,教師能夠了解他們對民主協商方式的理解和運用情況。當發現有學生提出“我們班的班規由老師一個人制訂”這樣的觀點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全班討論,明確班規制訂應該遵循的民主原則。在班規執行環節,教師可以設計“班規執行日志”活動,讓學生記錄班規執行中遇到的問題和體會。通過定期檢查和交流,教師能夠及時發現班規執行中的困難,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比如,當遇到“有同學不遵守班規”的情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在班規完善環節,教師可以組織“班規修訂會”,讓學生結合實際執行情況提出修改建議,通過即時互評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班規是與班級發展相適應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和思維發展,通過及時、有效的反饋促進師生互動,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創新多元評價,深化教學評融合
創新評價方式是深化教學評一體化的重要途徑,通過綜合運用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評價方式,教師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長軌跡。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評價的維度不僅要包括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行為習慣。創新性的評價方式突破了傳統單一評價模式的局限,將評價融入教學全過程,使評價更具有發展性和激勵性[4]。通過有機整合多元評價手段,教師既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又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這些事我來做》一課中,教師可以構建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在“家務擂臺賽”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做家務的態度、技能和效果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通過“家務能手卡”記錄自己的進步,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同時,開展“家務小妙招”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獨特的家務勞動經驗,通過同伴互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針對“應做哪種人”主題,教師可以設計情景劇表演評價活動,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展示面對大人不讓做家務時的不同處理方式,并讓其他同學從理解能力、溝通技巧、解決問題的方法等角度進行評價,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庭責任意識。結合課本中“夏叢艷日記”,教師可設計“成長日志”評價任務,鼓勵學生記錄自己參與家務勞動的心得體會,教師則通過批注反饋的方式給予指導。在“與家務活簽約”環節,教師可創新運用項目化評價方式,要求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家務參與計劃,設定階段性目標,通過“家務計劃書”定期記錄完成情況。家長則要參與評價過程,對孩子的表現進行及時反饋。
(四)聯動主體參與,提升教學評實效
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效性離不開多方主體的深度參與和聯動。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家長等多方力量,形成評價合力,同時通過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助、家校聯動的評價機制,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長需求。這種多主體參與的評價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又能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5]。在實際教學中,多元主體的參與不僅豐富了評價的視角,更為評價結果的客觀性提供了保障,讓評價真正發揮診斷、激勵和導向的功能,推動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以五年級上冊《學會溝通交流》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多主體參與的聯動評價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正確對待不同看法”主題,設計“溝通之星”評選活動。學生可以通過自評確定自己在溝通交流中的優勢和不足,生生間可以開展互評,關注同伴在籃球賽等活動中處理分歧的表現,以形成互助共進的良性互動關系。教師則要通過觀察記錄表,對學生在處理不同意見時的態度、方法和效果進行全面評價,并適時給予指導和反饋。在“真誠坦率很重要”環節,教師可以建立“溝通成長檔案”,邀請家長參與評價。學生往往會在家庭生活中踐行所學的溝通技巧,而家長要記錄觀察到孩子的變化,通過“家長反饋單”與教師分享孩子的進步。同時,組織“班級溝通論壇”,讓學生分享運用“換位三部曲”化解矛盾的經歷,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評議,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議。這種多方參與的評價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不同場景中檢驗和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針對“與人溝通講方法”主題,教師可以開展“溝通實踐周”活動,要求學生記錄自己在校園生活中與人溝通的案例,生生間相互觀察評價。教師要及時點評指導,同時引導學生建立“傾聽互助小組”,通過角色扮演練習傾聽技巧,組員間相互評價和提醒,實現共同進步。這樣,通過建立校內外聯動的評價體系,教師可使學生將課堂所學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讓評價更具實效性。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學評一體化已成為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質量的重要途徑。這一教學理念不僅轉變了傳統的評價方式,更為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新思路。通過構建科學完善的教學評新體系,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發展能力。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持續探索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路徑,構建更加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房曉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評一體化實踐思路[J].青海教育,2024(合刊1):49.
包懷有.教學評一體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24(16):20-23.
李軍令.教學評一體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C]//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教育發展實踐研究論壇論文集.北京: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2024:1-4.
黃美華.教學評一體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4(14):120-122.
曾雪娟.小學道德與法治新結構教學評框架下的課堂評價方法與策略研究[J].長江叢刊,2024(27):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