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中,一方面,教師布置作業以鞏固基礎知識為主,缺乏趣味性,無法滿足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數學作業結構單一,反復機械的訓練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雙減”政策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因此,以趣味作業為切入點與突破點,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活動經驗,實施具有操作性、多元性、系統性的趣味作業,從關注數學知識轉變到關注數學能力上,有助于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真正做到為學生“減負”。文章探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趣味作業的實施策略,通過優化作業設計,使數學學習生動有趣。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趣味作業;實施策略
一、小學數學趣味作業實施的理論依據
皮亞杰、布魯納等建構主義的學者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新知識的接收和理解,只能由學生自己主動地運用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選擇合適的工具將信息加工,從個體內部建構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限制,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比較排斥,但對有趣的作業有濃厚的興趣。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理解新知識,還能對新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從而在個體內部主動建構新知識。
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為主導,以個體心理特征為基礎,讓受教育者自主性地探索新知識的教育方法。趣味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和創造能力為目的,提倡學習的樂趣。當學生覺得數學作業是有趣味時,自然而然地就會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達到最佳心理狀態,全身心投入作業中去,從而運用數學知識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小學階段學生應達成的教育目標進行了簡單的闡述,關注學生對數學語言的運用,關注學生對數感、量感和應用意識,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這對數學教學以及數學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操作、游戲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對數學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形成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是本階段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
二、國內外學者對小學數學趣味作業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當前,國內對數學作業設計策略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作業形式上,促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做作業的快樂,提高解題能力,進而培養數學思維。江蘇省洋思中學提倡“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即教師當堂布置作業,當堂檢查,課后不留作業。廣州市番禺區的“研學后教”對課堂上使用的導學案做出了有效的探索,而南沙區開展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通過“微作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便于教師調整教學。
國外的學者則對數學作業的實施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有些國家教師認為學生的數學作業要具有真實性,同時鼓勵家長的參與。有些國家則開展數學“自由研究”比賽,在“玩”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新加坡數學教學三步法“實物—圖畫—抽象”把數學問題解決置于數學學習的核心地位,作業中設置開放式數學任務,讓學生將數學學習與復雜的真實世界聯系起來。縱觀以上,國外數學作業的設計都離不開一個“趣”字。有趣的數學作業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小學數學趣味作業的實施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情景,激活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
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數學思維還處于發展階段,但是生活經驗非常豐富。為有效提升數學作業的趣味性,可以創設學生每天都能接觸的生活情景來設計數學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讓學生主動參與、創造性地完成數學作業。例如,在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測量”中,設計一個主題為“有趣的數學——生活中的單位”的數學趣味作業活動。趣味作業的內容為,生活中有很多與時間單位、質量單位、長度單位相關的事情,請你挑選一個開展研究性學習:我眼中的1秒/1分/1小時有多長?我眼中的1千米有多遠?我眼中的1噸有多重?作業提出后,學生開啟了一場精彩的測量總動員,并在活動后以繪畫的形式把過程記錄下來。這種情境化的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
(二)融合現實問題,體現數學趣味作業的實用化
積極尋找數學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問題的關聯點,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現實問題。通過解決現實問題,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實用化,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例如,趣味作業可以在家庭的月支出預算、旅行路線設計等現實問題中展開。在春節期間可以設計年貨購買計劃等,讓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年貨購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樣的趣味作業既能提升數學作業的趣味性,更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化。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問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理解數學的本質和內涵。
(三)引入游戲元素,激發學生學習內需
傳統的數學作業以練習冊為主,比較枯燥。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引入游戲元素增強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需和參與度。例如,在五年級數學期末設計“有趣的數字”趣味作業。首先,教師介紹作業要求和設計標準,明確一位或兩位小數的范圍和運算類型。其次,學生獨立設計一位或兩位小數,并繪制在A4紙上。再次,學生相互展示自己的數字設計,并分享自己的設計思路和創作過程。從次,兩人小組分別選擇加、減、乘、除四種運算類型中的一種,對自己設計的小數進行運算,并將運算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最后,小組向全班展示本組的作品和運算過程,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和提問。通過實施這個趣味作業,教師可以觀察到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創新思維,學生在設計小數時能夠結合實際生活,發揮想象力,創造出富有個性的獨特設計。在運算過程中,學生能夠準確地進行計算,并理解運算的意義。通過展示和點評環節,學生能夠相互學習和借鑒,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和表達能力。
(四)故事呈現,深化數學知識內涵
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往往具有顯著的故事性特點,他們善于將數學問題情節化,聯系上下文進行思考。因此,在數學作業實施中要尊重學生的這種思維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例如,在一年級數學中開展“數學故事連環畫——自編數學故事”的趣味作業。教師先說明作業要求和設計標準,學生隨后自編故事,并繪制在A4紙上。最后,師生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展示優秀作品。繪本中的故事性融合了數學問題的邏輯性,以繪本形式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內涵。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以故事呈現,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生動有趣的作業環境,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創造性地完成作業。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進一步開發數學作業的形式、內容,為數學作業的實施提供新的思路與借鑒。通過數學趣味作業的實施,能夠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作業需求,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數學作業活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不同層次的趣味作業,使數學作業具有趣味性和系統性,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主動參與,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從而促使不同學段的學生都學有所獲,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曉紅.問趣——梁啟超的教育思想[J].山東教育,2014(18).
[2]李學書.國內外家庭作業比較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09(10).
[3]夏冬一.“雙減”目標下小學數學有效性作業的設計策略[J].遼寧教育,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