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教學評一致性”策略受到業界廣泛關注,并對教師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教學評一致性”策略,能夠實現動態化、過程性評價和教學的兼容,促進教學深度演進。文章據此探討了新課標背景下“教學評一致性”策略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意義、思路及建議。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評一致性;小學語文;閱讀課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推進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進行了詳細闡述,明確提出要打造“教學評”融合模式,強化教師對教學的管理和控制,合理配置教學元素,提升教學綜合質量。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仔細研讀新課標的基礎上,以閱讀課堂構建為支點,打造高效的“教學評一致性”策略,尤其是要突出評價的運用價值,細化教學路徑和模塊,實現教學的協調發展。
一、新課標下“教學評一致性”策略融入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意義
新課標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主渠道。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積極性。”基于此,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評一致性”策略,致力于“教評交融,學評一體”,賦能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創新。尤其是在閱讀課堂構建過程中,教師通過運用“教學評一致性”策略,能夠融評價于閱讀課堂的全過程,從而打造過程性和動態化評價模式,確保“在教學中開展評價”,對閱讀課堂進行有效記錄、監督,確保閱讀課堂教學走向深入。
從另一個角度看,積極推進“教學評一致性”策略的運用,可以強化學生的主體性,使之在閱讀課堂中成為教學評價的“生力軍”,并確保他們形成自評、自糾意識,在閱讀過程中修正自己的缺失和不足。如,教師在古代詩歌閱讀教學中,可以預先設計評價任務,引導學生關注教師的教學方法運用以及閱讀的體驗,及時記錄下“教與學”中的優點、不足,為課后的反饋提供依據。總之,教師將“教學評一致性”策略融入閱讀課堂,可以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求,對調動學生積極性、強化學生閱讀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二、新課標下“教學評一致性”策略融入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思路及建議
(一)確立教學整體目標,完善“教學評一致性”體系
教師積極開展“教學評一致性”工作,首先要確立教學的整體目標,其中涵蓋評價目標和評價元素,由此為完善“教學評一致性”體系奠定基礎。閱讀教學整體目標是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為此,教師可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明確、可操作的教學目標。具體來說,閱讀教學目標要結合知識層面的要求,并覆蓋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提升的內容。例如,在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趙州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掌握閱讀策略、提升閱讀興趣和情感態度、開展過程性評價等具體目標,為后續的過程性評價、互動教學、情境教學等提供遵循。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構建一體化的教學體系,為動態化評價奠定基礎。比如在教學《趙州橋》時,教師可以將教學活動、學生學習活動及評價任務三者融為一體,在學中教、教中評,全面評測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閱讀能力與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教學管理技能等指標。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契合這篇文章的“閱讀任務單”和“教學評價單”,通過任務單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并通過評價體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確保學生閱讀素養的穩步提升。
(二)積極開展教學過程評價,實現“教評融合”效果
在“教學評一致性”策略應用過程中,教師要依托閱讀課堂,積極推進過程性評價,實現“教評融合”的目標。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前的自學、課中的互動與課后的實踐,對培養學生的一體化思維具有突出作用。另一方面,教師要把握閱讀材料(文章)的特點,打造動態化教學的全新樣態,將教學與評價密切融合起來,實現“寓評于教”的良好效果。當然,在具體工作中,教師要靈活調整、隨機應變,提升“教學評一致性”工作力度與質量。尤其是圍繞閱讀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教師可以創設知識場景,激發學生想象力與主動性,對學生進行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調動,使之專注于課堂知識的閱讀、理解和探究。
如,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火燒云》時,教師可以先借助數字資源和多媒體課件,展示火燒云的自然美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緊接著,教師要圍繞評價指標和要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正向激勵和驅動,使之快速提取這篇文章的有效知識信息,掌握核心閱讀要點。比如文章的4—6段著重描寫了火燒云形狀快速變化的特點,教師可以設計閱讀探究任務,要求學生歸納這三個段落的寫作風格,總結火燒云的主要特點,對“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形成認識。之后,教師帶著學生細讀4—6段,然后給出解答和分析。在動態化評價過程中,教師要以表揚為主、點撥為輔,注意正向情緒的引導和積極情感的開發,確保學生拾級而上,逐步掌握閱讀、分析、探究的方法,使之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三)引導學生參與閱讀評價,助力“學評一體”進程
新課標提出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工作,這也是語文教師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按照“以生為本”的要求,語文教師要把握閱讀教學的特點,從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語文成績、應用水平、實踐技能等指標入手,打造“教學評一致性”模式,讓“學評一體”成為常態。所謂“學評一體”,本質上是一種思維的覺醒和自我反思理念的革新,它要求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動態化的評估、反思與探索,要對自己的進步幅度、學習能力缺點、思維誤區、自身長處等形成精確把握,要具有“自知之明”,同時也要具有“反思之能”,要學會自究、自鑒,掌握自我改進和優化的方法。
如,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圍繞“處處留心皆學問”和“學會觀察事物”進行教材內容設計,除了選入幾首古詩之外,以《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這兩篇文章為主。教師可以提取本單元的課文教學主題,即“學會觀察方法,掌握準確生動的表達技巧”,然后據此設計課堂指導方案,推動學生在學評融合中提升閱讀能力和知識信息的攝取能力,掌握自評、互評方法,生成學習成果。首先,教師對兩篇文章進行內容整合,提取課堂教學的主題,然后發布閱讀探究任務,融入測評指標,要求學生先自主學習和閱讀,形成初步認知;其次,教師運用多媒體素材和數字教學資源,為課堂的講評和學生閱讀互動提供支持。在課堂閱讀中,教師要積極推動“課堂翻轉”,在學生學習、互動、探索中加入評價內容,力促“學評一體”,讓學生深度參與自評、互評,檢視自身閱讀方面的不足,并在互動評價中完成思維交互,實現全班的共同進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言,在新課標導向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合理運用“教學評一致性”策略,尤其要展現動態評價、過程性評價的特色和價值,實現教學協調發展。教師要把握閱讀課堂教學要求,融評價于“教學之中”,借助評價檢視教學進程,提升評價的反哺功能,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閱讀技能成長,實現閱讀課堂教學的積極效果。
參考文獻:
[1]姜瑞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策略探究[J].學苑教育,2023(19).
[2]林曉晨.教學評一致性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提升的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21).
[3]林友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