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非指導性教學理念倡導學生主動承擔學習責任,并強調學習成效源自師生間觀念的坦誠共享與思想的真誠交流。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與邏輯分析法,深入探討了該理念下高中體育教學面臨的若干現實問題:高考升學壓力導致體育課堂中的學訓矛盾加劇,缺乏決定性的考核機制使得體育知識獲取途徑單一,課程內容空洞致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同時,非指導性教學理念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必要性也得以凸顯,具體包括促進學生的心理適應、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拓寬知識獲取渠道,以及發揮教師的啟迪作用,推動學生實現自我主導學習。據此,該文提出以下優化策略:強化非指導性教學理念的培養,引導學生進行情緒管理;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課堂的實質性;倡導接納非指導性思想,激勵學生主動溝通。期望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深化與實踐優化。
【關鍵詞】 非指導性 "高中體育教學 "優化路徑 "體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 G807.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7-0173-05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on-Directive
LONG Shengyuan1* "XU Xiaofeng2 "YU Qingxin3 "DU Pengcheng3
1.Baoji Nanshan Senior High School;2.Baoj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aoji, Shaanxi Province, 721000 China;3.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Province, 712082 China
[Abstract] The non-directive teaching philosophy advocates that students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learning proactively and emphasizes that learning outcomes come from the honest sharing of ideas and sincer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research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deeply explore several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under the non-directive philosophy: the pressure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eads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learning and training contradic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the lack of decisive evaluation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a single channel of acquiring phys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the emptiness of the curriculum leads to students being in a passive learning st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necessity of the non-directive philosophy in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highlighted, including promoting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uilding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creating a posi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broadening the channels for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leveraging the enlightening role of teachers to promote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i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e follow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on-directive philosophy to guide students in managing their emotions, enrich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enhance the substance of the class, advocating the acceptance of the non-directive idea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proactively, with the aim of deepening and optimizing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in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Non-directive;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ptimize the path;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需依據高中學生生理、心理日趨成熟的特點,高度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著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旨在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增強體育學習和健康促進的能力[1]。基于此,高中體育課堂的實施需在體育課程從“集合”到“解散”的各個環節中,關注體育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同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參與的情感價值和實際需求,充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技能學習的積極性。高中體育教學與小學、初中相比具有特殊性,高中階段學生心理發育相對成熟,自主能動性增強,加之升學壓力的影響,學生容易對體育學習產生認知上的偏差。
非指導性理念具有與其他理念不同的宗旨(見表1)。一方面,它強調師生之間建立互相關懷、真誠交流的關系。另一方面,教師作為體育課堂的促進者,僅提供非指導性的回答。即,在非指導性理念下,高中體育教學的受眾——學生,需自主明確想學習的知識,設定自身的學習目標,并選擇達成目標的方式。體育教師作為促進者,僅為參與者提供必要的輔助,旨在培養學生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基于非指導性理念的原則,旨在分析高中體育教學在該理念下的必要性,以期為高中體育教學的優化提供新的嘗試。
1 "非指導性理念的來源及其釋義
1.1 "非指導性理念的來源
非指導性理念起源于20世紀中期。當時,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社會群體帶來了充裕的物質資源,雖然人們的物質基礎得到了滿足,但同時也產生了精神層面的匱乏。此外,這一現象與當時興起的西方要素主義思想有很大關聯。傳統的要素主義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出發,強調刻意的上下級關系和師生關系,杜絕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精神交流,忽略了學生自身的情感交流需求。在上述兩種社會背景的交匯下,具有濃重人本化、理想化色彩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應運而生[2]。
1952年,羅杰斯演習班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張,該主張在歐洲傳播后被稱為“非指導性教學”。羅杰斯的以學生為中心及非指導性教學思想代表了在許多方面與傳統教育相對立的新型教育模式[3]。因此,非指導性理念是人本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提出者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爾·蘭塞姆·羅杰斯。
1.2 "非指導性理念釋義
“非指導”是相對于“直接的指導”而言的,并非指教師不給予指導,而是強調一種間接性、非命令性的指導方式。也就是說,這種指導并非直接向學生下命令或教學生怎么學,而是提供學習的手段,由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4]。在非指導性理念中,教師為輔,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其作用是幫助學生從學會到會學,解決學習者的問題,而非包攬所有教學內容。
非指導性理念的特點包括:善于活躍課堂氣氛,將課堂氣氛視為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課堂任務;圍繞追求學生個人或小組成員的共同目標而學習,以“學習者今天要完成什么或做了什么”這類問題為起始;教師只充當促進者予以輔助,不包攬教與學活動過程中的全部內容,旨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者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學習者自主實現目標。
羅杰斯認為,良好的心理氣氛是比教學技能更為重要的教學因素。他認為,只有建立起親密無間的關系,人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5]。他倡導課堂形成一種本真、接納和理解特征的活躍心理氣氛,使學生在這種課堂氣氛中自由表達、靈活參與,并察覺到自己的思想和主觀個體。為此,他提出了以下3條原則。第一,真誠:真誠地對待學生,去掉一切偽裝。第二,接受: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對學生體現自身價值的思想和感情給予認可,相信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第三,同理心:理解并尊重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給予關愛與熱情,使學生有安全感[6]。
表1 非指導性理念與《高中體育健康標準》內容對比示例
非指導性理念 《高中體育健康標準》
真誠:真誠地對待學生,去掉一切偽裝面具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接受: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對學生體現自身價值的思想和感情給予認可,相信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重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同理心:理解并尊重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給予關愛與熱情,使學生有安全感 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提高體育學習和增進健康的能力
2 "高中體育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
2.1 "高考升學壓力影響,體育課堂學訓矛盾突出
受體育教學傳統理念和高考升學壓力等因素的影響,高中體育教學的側重點仍在于體育技能的傳授,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參加體育高考的學生應付考試[7]。對于非體育特長生的大部分學生來說,參與高中體育課的目的主要在于散步、放松、調節心情,以更好地面對學業上的壓力。
此外,高中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部分學生會出現叛逆心理和厭學或抗拒體育課的行為[8]。高中階段學生普遍年齡在15~18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思維敏銳但片面性較大,容易偏激,容易形成叛逆和自我封閉心理。這導致部分學生對外界新興事物以及體育課堂中新技能的學習產生排斥、抵抗心理,從而出現學訓矛盾。
2.2 "教學無決定性考核,體育知識獲取途徑單一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了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核心素養,并以核心素養為課程核心,對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9]。國家課程標準對高中體育教學的側重點在于了解體育基本知識、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然而,與初中體育教學相比,高中體育教學除部分體育特長生外,并無像中考體育一樣的決定性考核。在此前提下,高中體育教學既要合理、系統地實施,又要考慮在學業壓力下,體育課程是否會給學生帶來額外的負擔。
高中體育教學無決定性考核,體育教師在講授體育課堂知識時,可能會產生較強的固化意識和自我意識,缺乏對學生想法和興趣的調查和了解,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會導致高中體育課堂氣氛沉悶。同時,高中體育教學的受眾群體處于青春發育期,學生的身體素質存在個體差異。但大部分高中體育教學并未在制訂課程內容時考慮這一因素,體育教師也很難全面了解到班級學生的體質狀態和學習情況,自然也就難以發現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10]。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的體育知識獲取途徑單一,使學生對高中體育課程產生較強的抵觸心理。
2.3 "體育課程內容空洞乏味,學生被動學習體育技能
當前高中體育教師往往依據經驗授課,備課時間不足,授課內容趨于單一,缺乏為高中生量身定制的體育內容[11]。在傳統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主導過多,學生參與度低,教學內容顯得空洞。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體征及興趣的培養,并非通過教師單向灌輸,而是需要豐富多樣的課程內容來支撐。例如,單一的體育教學課往往只教授單個技術,導致學生學到的是碎片化的體育知識和技術,而非結構化、完整化的課程體系,因此,大多數學生難以通過課堂內容全面掌握一項運動。這凸顯了當前高中體育課程內容的不足。
體育課程內容的匱乏導致學生對運動缺乏興趣,難以調動其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12]。學生更傾向于在持續的運動中體驗樂趣,而非被動接受命令式的課堂。因此,學生應在體育課上擁有更多主動權,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3 "高中體育教學應用非指導性理念的重要性
3.1 "是體育課堂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
非指導性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強調真誠,即真誠地對待學生,摒棄一切偽裝[13]。在此理念下,教師需重視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的觀點及其獨立性,這是一種非占有性的關注。教師應接納學生的情緒和思想,承認其價值,這是非指導性理念下的基本信任,即相信他人從根本上值得信任。
將此理念應用于體育課堂教學中,以真誠為基礎的師生或生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是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有效進行的必要條件[14]。在非指導性理念中,教師作為學習促進者責任重大,需將真誠融入課堂的各個方面,以贏得學生的充分信任。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接受性,優化高中體育教學。
3.2 "是體育教學知識技能獲取的路徑
非指導性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同樣強調同理心,即理解并尊重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給予關愛與熱情,使學生有安全感[15]。該理念充分肯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摒棄了傳統意義上的“師為生綱”,而是將學生置于教學和教育的中心,重視其真實感受,使其對學習負責,并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學習內容。
在高中體育課堂中,由于無決定性考核,體育教學可以更多地采用學生提出性的形式選擇課程內容,使學生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中轉換角色,成為體育課堂內容的決定者。這并不影響《高中體育健康標準》中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核心素養的培養[16]。相反,這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其在體育課堂中主動尋找和挖掘教學內容,這也符合非指導性理念下的同理心。
3.3 "是體育教學受眾自我主導的支撐
非指導性理念下的教學模式以接受為支撐,即給予學生充分信任,認可其體現自身價值的思想和感情,相信學生能充分發揮潛能[4]。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放棄傳統教育中代替學生思考的指導方式。
換言之,在高中體育課中,教師應有目的、有步驟地控制整個學期的教學目標,逐步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同時,學生可在教師設計的內容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方法和構思進行練習。通過相互學習和評價,學生可以自行測試、探索、驗證并得出結論。這種學習中的思考和自律性確保了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高中體育課堂中應作為啟迪性的存在,促進體育教學學生的自我主導。
4 "非指導性理念下的高中體育教學優化對策
4.1 "加強非指導性理念培育、引導學生情緒調節
非指導性教學的意義在于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改善并加強師生關系,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并塑造學生的自我個性特征[17]。非指導性理念的核心是啟發學生進行自主分析和思考,而非傳統的教師傳授知識,它鼓勵學生作為學習者自主地進行思考和實際操作。因此,積極促進學生非指導性理念的形成,就是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創造能力,這也符合《高中體育健康標準》中重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的要求。
非指導性理念的培育,不僅在于培育學生形成該理念,更重要的是培育體育課堂授課教師形成該理念。通過非指導性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在體育課堂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體育技能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體育思維,為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自主性奠定堅實基礎。另外,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要有效促進體育教師非指導性理念的培養,使體育教師轉變身份,從體育課堂的主導者變為促進者。兩者非指導性理念的共同培養,會引導學生喜歡體育課堂,從而促進身體健康。
4.2 "明確非指導性內容的多樣性,提升體育課堂實效
在非指導性理念中,教師主導課堂內容的主要方向,而學生的參與性則決定課堂的主要內容。因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體育教學目標的分層,還要注重體育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多元化和差異性[18]。傳統體育教學中,內容單一、枯燥乏味,更應借助非指導性理念明確體育課堂內容的多樣性。在實踐活動中,要使學生學習并運用非指導性理念,提高實踐活動的成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也契合《高中體育健康標準》中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的目的。
非指導性理念下的體育課堂內容多樣,應理解為充分發揮學生本身的學習潛能這一先天因素。體育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這種先天內驅力,滿足學生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欲望。即學生應是體育技能學習的主人,在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中,教師要解決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多少”等問題,既要考慮自身經驗,也要尊重學生的意向、需要和興趣。換言之,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減少體育教師的直接指導,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體育技能,使體育課堂中的學生成為真正的內容呈現者和實現者。
4.3 "突出非指導性思想特點,鼓勵學生主動溝通
非指導性理念最為注重的是學生在師生關系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主動與教師交流。因為只有在真正用心傾聽對方的話語,用對話的形式關注其內心世界,用平等的態度進行溝通時,才能真正走進對方的生活世界,了解其真實需求[19]。在這種學生與教師深入溝通的理念下,教師和學生能夠形成更加緊密的共鳴,便于激發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進而提升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接受程度。這些都與《高中體育健康標準》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要”相契合。
依據羅杰斯在非指導性理念中的要求,師生之間可以營造一種新型的體育教學氛圍。在這種全新的氛圍中,學生不再是體育課堂上被動接受教師傳授體育技能的對象,而是身處一個開放的環境中,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并積極與體育教師交流。學生與教師共同成為體育課程內容的規劃者與執行者。學生得以依靠自己的思維,與體育教師一起塑造體育課堂的內容。與此同時,體育教師也需激勵學生表達個人想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態度,尊重學生的運動興趣與愛好,從而與學生并肩成為高中體育課堂的共同組織者,共同參與并推進高中體育課程的教學進程。
5 "結語
非指導性理念針對以教師為主體,忽視學生主體性的教育痛點,提出了以教師為輔、強調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指導思想。該理念充分培養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與學習需要,在學習內容選擇中發揮主體性,在為達成學習目標而選擇學習方法和手段中發揮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在現階段學習乃至終身學習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權威出版[J].體育教學,2023,43(3):69.
[2] 汪建華.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述評[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2,29(3):50-52.
[3] 曾德琪.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3-48.
[4] 李楠楠.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的理論釋義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8):41-44.
[5] 王利科,趙允康.論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三重維度[J].現代農業研究,2019(7):77-79.
[6] 肖樹田.高中體育模塊選項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7):58-59.
[7] 王福林,盧曉曉.準確把握普通高中體育特長生管理的“四性”[J].中國學校體育,2023,42(6):65-67.
[8] 王健.新時代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62(6):166-178.
[9] 鄭冠鑌.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體育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J].高考,2023(16):174-176.
[10] 吳智,楊亞海,陳志強,等.高中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研究[C]//北京中教智創信息技術研究院.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九卷).吳川市第二中學;吳川市第四中學;吳川市覃巴中學,2017:9.
[11] 畢鵬遠.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三).吉林省公主嶺市懷德鎮第一中學校,2021:4.
[12] 雷雨.基于人本主義的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路徑研究[J].新西部,2017(15):112-114.
[13] 楊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沖突與應對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3.
[14] 關建軍,馮喜歡.淺議非指導性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科學研究,2006(3):94-96.
[15] 尚星妍.“有機體育”:基于學生“生命成長”的體育教學[J].江西教育,2023(39):9-10.
[16] 崔希堯.卡爾·羅杰斯心理咨詢理論在訪談節目中的應用[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14-16.
[17] 沈新玥.高職教育中非指導性教育理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7):161-164.
[18] 王一舟,朱涵,劉欣,等.基于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的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機制構建[J].現代教育科學,2019(12):75-80.
[19] 楊莉萍,陳家敏,譚夢鴿,等.心理學中質性研究的方法自洽[J].心理科學,2024,47(3):760-767.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25.07.045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項目(項目名稱:高中學生心理問題的運動干預技術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GH24Y0935)。
通信作者:龍升遠(1974—),男,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運動心理研究,E-mail:183927445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