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合博物館資源與課程內容,不僅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策略,也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本文以青島版小學科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石頭》一課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如何利用博物館中的石質藏品,設計教學活動,以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到山東省地質博物館實地學習,引導學生從自然界的石頭到石器時代的工具,到玉器、碑林石刻、莫高窟石刻雕像、趙州橋等,認識石頭的多樣性及其在人類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教學案例旨在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和興趣特點,遵循學習規律和學科規律,符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
〔關鍵詞〕" 小學科學;博物館資源;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5" " 0046-03
一、依據課標,明確目標
對照《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石頭》這一課程聚焦于地球科學領域,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常見巖石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基于科學課程核心素養的全方位要求,我精心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學生能夠精準識別常見巖石,如花崗巖、砂巖、石灰巖等,并熟知它們的顏色、紋理、顆粒大小等顯著特征;深刻理解巖石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裝飾、工業原料等眾多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
科學思維:通過細致觀察、對比不同的巖石標本,著重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使其能夠依據巖石的特征合理推測其形成過程與所處環境。
探究實踐:在博物館實地參觀過程中,學生親身觀察、觸摸巖石,積極參與博物館精心組織的小實驗,例如用巖石進行簡單的摩擦生熱實驗,切實掌握探究巖石性質的有效方法。
態度責任:充分激發學生對巖石和地球科學的強烈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大力培養學生愛護地球資源、珍惜自然環境的責任意識。
二、館前預熱,激發興趣
在前往博物館之前,我在常規課堂上進行了精心的導入鋪墊。
我首先展示了一系列風格各異的巖石圖片,圖片上的石頭形態萬千、色彩斑斕。我微笑著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即將踏上一段奇妙無比的科學之旅,去探索大自然中那些神奇又神秘的石頭。大家仔細瞧瞧這些圖片,有沒有發現這些石頭就像一個個獨特的小精靈,長得各不相同呢?”
學生立刻被吸引,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有的說:“有的石頭顏色不一樣,這塊紅彤彤的,那塊灰溜溜的。”
還有的說:“有的表面看起來光溜溜的,像鏡子一樣,有的卻坑坑洼洼,好多小洞洞?!?/p>
我接著引導:“非常棒!那大家回憶一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在哪些地方見過這些神奇的石頭呢?”
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路邊到處都是小石頭,我走路的時候經常能看到?!?有的說:“河邊的石頭又大又圓,我還撿過呢。”還有的說:“我們學校里的假山,全是大石頭堆起來的,可好玩啦?!?/p>
我點點頭,總結道:“沒錯,石頭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們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和用途融入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要走進山東省地質博物館,和這些神奇的石頭來一次親密接觸,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p>
設計意圖:通過生動的圖片展示和輕松的交流互動,巧妙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成功點燃他們對石頭的好奇心,為后續在博物館的實地學習筑牢興趣根基。
三、館內探索,實踐求知
當我們踏入山東省地質博物館,學生瞬間被眼前琳瑯滿目的巖石標本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個神秘的石頭王國。在專業博物館講解員的引領下,我們正式開啟了這場充滿驚喜的學習之旅。
講解員輕輕拿起一塊花崗巖標本,向學生展示:“同學們,看這塊漂亮的石頭,它的名字叫花崗巖。大家睜大眼睛,仔細觀察一下它的顏色和紋理,看看能發現什么有趣的地方?!?/p>
學生目不轉睛地盯著標本,一位男生興奮地說:“它有好幾種顏色呢,有白白的,像云朵一樣;還有肉紅色的,有點像我的小臉蛋;還有一些黑色的點點,像芝麻一樣?!?/p>
講解員微笑著肯定:“你觀察得真仔細!花崗巖確實是由石英、長石和云母等多種礦物組成的。那哪位勇敢的同學來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表面是怎樣的觸感呢?”
一名女生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摸了摸標本,說:“有點粗糙,不像我平時玩的玩具那么光滑?!?/p>
隨后,我們移步到巖石用途展示區。這里陳列著各種由巖石制成的物品,仿佛在訴說著石頭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系。
我指著展示區,對學生說:“大家看,這里有好多用巖石打造的寶貝,誰能發揮聰明才智,說一說它們分別用的是什么巖石,又有著怎樣奇妙的作用呢?”
一個戴著眼鏡的小男孩搶先回答:“這個石板路看起來像砂巖,我們每天在上面走來走去,它可結實啦?!?/p>
另一個女生也不甘示弱:“這個大理石的柱子好漂亮啊,上面還有漂亮的花紋,肯定是用來裝飾房子的,讓房子變得更美麗。”
在博物館的實驗區,一場別開生面的巖石實驗正在上演。工作人員熟練地演示用巖石摩擦產生火花的實驗,瞬間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目光。
我抓住時機,提問道:“同學們,大家想一想,為什么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巖石,相互摩擦就能產生神奇的火花呢?”
一個平時不太愛說話的男生小聲說:“是不是因為摩擦的時候產生了熱量呀?”
我鼓勵他:“你說得太對啦!就是因為摩擦生熱,當熱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火花。大家看,科學是不是很神奇?”
設計意圖:博物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豐富的學習環境。在這里,學生通過親身觀察、觸摸巖石標本,積極參與互動提問,深入了解了巖石的特征與用途。講解員的專業講解和精彩的實驗演示,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更讓他們親身感受到科學探究的無窮樂趣,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熱愛。
四、交流分享,深化認知
結束了充實的博物館之行,我們回到學校,組織了一場熱烈的交流分享活動。我希望通過這個環節,幫助學生梳理在博物館的所學所感,進一步深化對巖石的認識。
我微笑著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在博物館里,我們仿佛走進了一個石頭的奇幻世界,認識了好多形態各異、用途廣泛的石頭。誰先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種巖石呢?”
一個性格開朗的女生第一個舉手:“我覺得花崗巖最有趣啦!它的顏色好多,就像一幅美麗的畫。而且里面的那些礦物亮晶晶的,好像藏著好多小秘密。”
另一個男生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我喜歡石灰巖,講解員說它能用來做水泥。我回家告訴爸爸媽媽,原來我們住的房子,還有走的水泥路,都和石灰巖有關系呢,太神奇了!”
我接著引導:“大家說得都很棒!那現在開動小腦筋想一想,這些神奇的巖石都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們在漫長的歲月里經歷了什么?”
學生立刻分成小組,熱烈地討論起來。有的小組在紙上畫著想象中的巖石形成過程,有的小組則拿著從博物館帶回來的資料,仔細查找相關信息。
討論結束后,各個小組紛紛分享自己的想法。有的小組說:“我們覺得巖石是火山噴發的時候,巖漿流出來,慢慢冷卻變成的。”"還有的小組說:“可能是海底的泥沙和生物尸體,經過很長時間的擠壓,變成了巖石?!?/p>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分享,學生對博物館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思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度內化。討論巖石的形成過程,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讓他們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斷深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持續探索
在課程的尾聲,我為學生布置了一系列拓展延伸任務,希望他們能夠將課堂所學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持續保持對科學的探索熱情。
我對學生說:“這節課我們通過在地質博物館的學習,收獲了滿滿的關于石頭的知識。課后,大家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小區、公園等地,開啟一場尋找石頭的小冒險,看看能不能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辨別出它們的種類。”
學生興奮地回應:“好呀,我回去就找,看看小區里的石頭都是什么類型的?!?/p>
我接著補充:“還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巖石的有趣知識。比如,寶石和普通巖石有什么區別呢?為什么寶石那么珍貴、那么漂亮?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更多新奇的發現?!?/p>
設計意圖:拓展延伸環節是課堂學習的有力延續,它鼓勵學生將科學探究融入日常生活,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持續探索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科學、探索科學,真正感受到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持久熱愛。
通過這次將課堂與博物館緊密結合的教學實踐,學生對《石頭》這一課的內容有了更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認識。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更加生動、直觀、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更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探索欲望。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將堅定不移地繼續探索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讓科學與生活緊密攜手,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開辟更多路徑,創造更多機會,助力他們在科學的浩瀚星空中自由翱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