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小協同,科學銜接”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核心理念,它強調幼兒教師應深入研究教育理論,創新教學方法,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無縫對接,確保幼兒在自然、持續的過程中平滑過渡至小學學習環境,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教育的全鏈條整合。針對幼兒個體差異的區域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增強幼兒對小學環境的理解與適應能力。本文淺述了“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的本質含義,指出區域活動在幼小銜接中的作用,探索出在區域活動中實現“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的具體措施,助力幼兒平穩過渡至小學學習生活。
〔關鍵詞〕" 幼小銜接;區域活動;“幼小協同,科學銜接”;探索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5" " 0110-03
幼小銜接階段是幼兒成長的必經之路,這一時期的教育將對幼兒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依據《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理念,“幼小協同、科學銜接”成為大班教師必須深耕并落實的重要方向。然而,現狀卻是幼兒園與小學通常各自獨立運行,彼此間缺乏應有的聯動,這種斷裂直接導致教育鏈條出現缺口,也對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形成了無形的阻力。在幼小銜接階段,區域活動在幼兒園與小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為幼兒打開了一扇觸碰小學教育的大門,讓幼兒能夠提前感知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教師應不斷探索區域活動的潛在教育價值,挖掘出各種新穎的活動形式,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與能力差異,創設出適合每一個幼兒成長的區域活動,幫助幼兒平穩、順暢地過渡至小學生活,助力幼兒全面成長。
一、“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的本質含義
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脫節問題由來已久,銜接意識也相對薄弱。《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一些核心舉措,目標是推動二者實現自然融合與順暢過渡。“幼小協同,科學銜接”更關注幼兒從幼兒園邁入小學后能夠平穩過渡,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社會適應等多個層面有所收獲,并順利對接義務教育階段。幼兒教師需要巧用教育資源,為課程銜接設置合理目標,在多種多樣的趣味活動中提高幼兒的注意力,將科學內容巧妙嵌入生活場景與自然現象中,讓幼兒在自發的觀察中逐步解鎖區域中的知識,并形成自己的理解體系。在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之后,外部知識漸漸融入幼兒自身的能力體系。此時,教師需精準感知幼兒的成長訴求,對區域活動形式加以改動,既要貼近小學模式,又不能過于生硬,同時要精簡區域環節構造,為幼兒架設升學過渡通道,助力其順暢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狀態轉換。
二、區域活動在幼小銜接中的作用
(一)豐富幼兒學習體驗
區域活動為幼兒搭建了游走于多種角色之間的舞臺,在區域活動中,幼兒的探索、合作與創造動力悄然滋長,社交技能也在不經意間得到了增強,并未預設嚴格的界限劃分。幼兒的行為仿佛成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微縮景象,無意間折射出人際關系錯綜復雜的樣態。在充滿區域色彩的活動氛圍中,幼兒毫無拘束地轉變角色定位,依靠不依賴言語的方式體味人際互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情感體驗。
(二)激發幼兒參與興趣
在新時代學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將幼兒園課程設計和區域活動相融合,具有極強的協同性,二者相互交融推進,助力教育創新持續深化。要讓幼兒對區域活動主題產生濃厚興趣,并主動參與進來,教師就要在區域活動開端巧妙插入已有的知識內容,營造積極氛圍,搭建高效的互動學習場景。如“鼴鼠的生日”這個主題,是借助寓言故事探尋個體成長和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系,在幼小銜接教學中具有非凡的意義。“鼴鼠的生日”把焦點放到交通信號及其運行規律上,為幼兒展示了城市交通信號燈的基本運行邏輯,激發幼兒對交通的興趣。讓講文明、守規矩的意識滲透進幼兒的日常行為中,并非易事,十分考驗幼兒教師的巧思。在區域活動場地里,教師不妨擺放一些生動易懂且活潑的交通標志,用這種直觀顯眼的形式融入互動環節,能有效強化幼兒對規則的敏感度,讓幼兒了解信號的重要性,漸漸學會主動按照規范行事,讓交通安全意識悄然生根。由此可見,在幼兒成長的不同階段,多樣化的區域活動的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夠拓展幼兒的認知視野,讓幼兒的實踐能力因此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
三、在區域活動中實現“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的措施
(一)落實教學目標,實現幼小科學銜接
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學目標應結合幼兒的成長軌跡,為科學銜接奠定基礎。區域活動可把個體差異當作突破口,根據當前幼兒的成長特性和發展需求來規劃,既要響應其當下的成長訴求,又要兼顧小學學習節奏。因此,教師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方式設計活動,在貼合幼兒認知特質的同時,調整體驗與趣味配比,既不能讓內容冗長乏味,又要防止出現斷層狀況。在開展區域活動時,可引入實驗操作或自然觀察等環節,讓幼兒在玩耍中激發對未知的好奇心,探索學科知識。教師的適時點撥如同潤滑劑,如影隨形的家庭教育作用更不可小覷。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區域活動是一個妙招,這一方式便于家長了解幼兒學習動態,并和教師合作規劃幼兒的成長路線。不同層面的互動,為教育合作注入了穩固因子。
例如,幼兒園角色區里的“小學課堂”活動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能夠模擬小學校園的不同場景,在活動中,幼兒能夠逐漸觸及并感知小學校園的學習氛圍和日常秩序。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探訪附近的小學,讓幼兒親身感受小學的學習狀態,對小學生活產生好奇的幼兒,很自然地便會對此類活動產生興趣。隨后,教師可以擺上課桌,將教室裝點出真實的課堂模樣,打造一個近乎真實的小型課堂,借情境教學讓幼兒深入其中,體驗小學課堂,幫助他們感受小學生活。在此過程中,通過給出簡易任務或闡明規定的方式,可以引導幼兒更好地把握所要扮演的角色,了解角色的核心特點,并融入角色形象。在教師提出“帶大家了解自然界的植物”這個主題后,“小教師”便能利用課余時間,向教師或家長打聽自然界常見的植物種類,小班長與小組長則帶著小伙伴們預先學習主題內容。在活動期間,教師要協助“小教師”維持課堂秩序并推進課程進度。幼兒參與這種活動,能夠獲得較為真實的上學體驗,同時還可學到小學自然科學的部分知識。
(二)開展跳繩活動,做好運動安全防護
活動區的搭建為幼兒自主探索與互動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借助合宜的情境鋪墊,教師能夠找到切入點,促進學習進程。游戲是區域活動中的一種核心工具,在將幼兒融入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做好運動安全防護,始終將幼兒的安全放在首位。應采取一系列安全防護措施,排除潛在的安全事故,讓幼兒得以在安全的環境中汲取知識,沉淀經驗。活動無須過早設定嚴格目標,可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組織難度適中、運動量適宜的活動。看似松散卻暗藏玄機的布局引導,更易滿足幼兒的個性化成長需求,這種方式無疑十分適合幼兒的學習節奏。
(三)滲透相關知識,提高幼兒科學素養
在幼小銜接的教育背景下,將知識糅合進區域活動中,能夠于無形中深化幼兒對科學的認知,其學科素養與綜合能力也隨之增長,契合了全面發展的理念。在正式啟動區域活動之前,教師可通過呈現圖片、播放短視頻或組織互動討論等方法鋪陳基礎知識,揭示活動中蘊含的知識點及相關的科學秘密,助力幼兒對活動有更深入的理解。伴隨活動的慢慢展開,科學探索的想法宛若種子飄進心間般撒落在幼兒心中,為其后續的理論學習提供支持力量。幼兒認知起點較低,因此教師在各類型活動中,要引導幼兒進行知識遷移,這樣才有助于其深度領悟并強化實踐操作能力。在區域活動情境下,直接且具象的圖片與視頻素材往往成為最得力的教學輔助,它們充當著搭建活動理念模型的支架。教師還需啟發幼兒將新掌握的內容或技能投射到實際生活背景中,在投身區域活動的進程中,他們會以較慢的節奏逐步消化關聯知識要點,進而塑造穩固的認知網絡。
例如,以“橋梁建筑師”主題區域活動為參考,教師需預先備齊各類基礎構件物料,如樂高積木、紙板、膠帶、磁力棒與木棒等,它們的存在保障了幼兒在搭建環節中的探索需求。當活動拉開序幕時,教師可以借拱橋或吊橋照片等視覺素材切入話題中心,并輔以簡約的制作指引,意圖直白且清晰,指向激發幼兒的創意思維與工程邏輯思考能力,同時幫助幼兒領會橋梁的結構原理,以及具體的運作形式。隨后,教師要依據幼兒對橋梁輪廓的理解情況進行分組,向各小組提出以團隊合作的形式設計出一份橋梁模型的任務挑戰,并利用準備就緒的材料,成功塑造出幼兒腦海中的橋梁設計構想。在推進活動時,教師需適時融入幼兒中,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與點撥,這樣才能促使所有幼兒投入其中。等到模型橋梁搭建完畢后,后續的承載力測試也少不了教師的引導。如在橋上放置特定重量的物品,或讓玩具車從橋面上開過以檢驗橋梁載重能力和穩定狀態。其間,師生還要針對各種橋梁類型展開討論,相互激發設計靈感,摸索改良方法,探尋更具創意的設計走向。
(四)擴大實踐占比,增強幼兒創造力
幼兒園大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參與時間大致為25到30分鐘,但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段通常只有12~15分鐘。動手實踐可以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知識,并能逐漸拉長他們的專注時間,幼兒的好奇心與創造力也會隨之萌芽。教師若能把室外自然環境融入區域探索環節中,便可以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多樣性,了解自然的基本規則。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在戶外觀察,搜集自然材料,讓科學變得更接地氣且有吸引力。在生活情境里嵌入簡易小實驗同樣有用,幼兒會從日常事務中慢慢悟出簡單卻深刻的規律。教師可以設計與水密度、植物生長等有關的有趣實驗,讓幼兒展開實驗,逐漸摸索到其中的規律,這對他們的實驗技巧與動手能力有所助益。同時,教師也應鼓勵幼兒嘗試相關手工活動,運用教師所傳授的技能制作作品。在區域活動期間,教師可以向幼兒演示風車制作方法,并闡釋風車的工作原理。這樣,幼兒在動手實踐時,便會在潛移默化中吸收教師所教授的知識。
例如,為幫助幼兒理解水的物理特性,教師可設置“水中沉浮實驗”這一區域探究活動。在活動準備階段,教師需收集多種材質的玩具,如木質積木、塑料小船、金屬球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探索樣本。讓幼兒觀察玩具在水面的沉浮現象,在腦中記下這些物品在水中究竟是沉沒還是漂浮,喚起他們內心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讓幼兒在實踐中漸漸領悟有關水的密度和浮力等方面的基礎物理屬性,這對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與思維能力也大有裨益。此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家看看面前的各種玩具,推測一下哪些可以漂浮于水面上呢?”幼兒領到教師布置的任務并著手實施后,便踏入了探索進程。教師要瞅準時機介入,拋出有啟發性的暗示,比如,“這個玩具在水面上是否始終平穩,大家可以動手調整它的擺放姿態,看看它能否長時間漂浮。”這類交流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應對現實難題,還能讓他們的實驗理解更具層次感。教師借此手法點燃幼兒的實踐興趣火苗,使他們在參與實驗活動時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仔細探究背后的基本規律,為其邁向小學學習鋪好路、做好預備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教師應成為推動“幼小協同、科學銜接”區域活動模式的先行者,創新區域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熱情,使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汲取知識和養分,收獲豐富的學習體驗。在多樣化的活動中,科學融入角色扮演和模擬課堂這類極富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元素,打造一個輕松無壓又樂趣滿滿的活動情境。幼兒借助這個機會,得以提前了解小學課堂的教學模式,在未來學習時能相對順利地適應學習節奏。同時,區域活動也對幼兒養成自主探求知識的良好學習習慣有所裨益,為他們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打下厚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小童,秦旭芳,席文茜.幼兒園協同家校社發揮幼小銜接三重效能的策略探析[J].遼寧教育,2024(22):38-41.
[2]賈莎莎.幼小銜接協同育人的立場分歧,模型建構與實施路徑:交疊影響域理論的視角[J].現代教育,2024(2):56-64.
[3]姜月,丁悅,王學博.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教師聯合教研需求的質性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4(4):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