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軌道交通裝備中鐵道車輛技術專業為例,深入剖析當前專業建設中的主要問題,包括課程體系與新技術發展的不同步、師資隊伍建設與專業發展的不匹配、教學設施設備與行業標準的不符合以及校企合作深度與產教融合要求的不契合。提出系統化改革路徑:課程體系升級、師資能力重塑、實訓生態重建、產教平臺創新。旨在提升專業辦學能力和產教融合質量,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培育具備復合型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助力軌道交通行業的持續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關鍵詞:產教融合 新雙高 鐵道車輛技術 專業建設
“新雙高”以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關鍵,旨在提升辦學能力的同時,推動教育和產業的深入融合,提升育人質量;同時,深化產教融合,構建職普融通教育體系又是“新雙高”建設的基本路徑。軌道交通裝備行業作為國家級首個產教融合共同體,如何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進行“新雙高”專業建設備受矚目。本文以軌道交通裝備中鐵道車輛技術專業為例,分析現有課程體系、教師隊伍、教學設施設備的不足,對標“新雙高”要求,結合軌道交通裝備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現狀,探索“新雙高”專業建設的模式和路徑,為推動職業教育與國家戰略布局相結合,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1 “新雙高”的時代價值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年)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職業教育從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了“新雙高”建設的戰略目標,以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服務能力。
辦學能力的高水平是“新雙高”建設的核心目標之一。這不僅要求高職院校在硬件設施上達到先進水平,更強調在內涵建設上實現質的飛躍。產教融合的高質量是“新雙高”建設的另一核心目標。深化產教融合不僅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更是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重要橋梁。
深化產教融合既是“新雙高”的核心目標,又是“新雙高”的基本路徑。通過深化產教融合,高職院校能夠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真正符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深化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不可或缺,這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和實現路徑。
2 鐵道車輛技術專業“新雙高”建設的挑戰
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新雙高”政策驅動下,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專業群,已成為深化產教融合、服務產業升級的核心命題。然而,當前鐵道車輛技術專業在課程體系、教師隊伍、教學設施設備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專業的高質量發展,也影響了其對國家戰略布局和產業需求的支撐能力。
2.1 課程體系與新技術發展的同步性挑戰
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鐵道車輛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面臨著與新技術發展同步的嚴峻挑戰,這一問題在“新雙高”建設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課程內容更新速度較慢,難以及時融入智能檢測、大數據分析、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例如,盡管智能化運維和故障診斷已經成為現代鐵路運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前沿技術尚未全面納入現有課程體系,導致學生畢業后需要重新學習相關知識才能適應工作崗位需求。課程實施方式較為單一,難以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當前的教學方式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缺乏項目式、探究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僅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實訓項目的設置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例如,雖然設置有車輛動態監測技術、車輛空調等實訓課程,但這些實訓項目多為模擬環境下的基礎操作,未能涉及復雜的跨崗位協同作業或全生命周期設備管理等實際工作場景。
2.2 師資隊伍建設與專業發展的匹配性挑戰
在職業教育“新雙高”建設的戰略框架下,師資隊伍作為專業建設的核心動能,其質量直接決定著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規格與產業服務效能。特別是在鐵道車輛技術這類技術密集型專業領域,教師既需要掌握機械制造、電氣控制等傳統學科知識,更要具備智能運維、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能力,這對師資隊伍結構提出了“雙師雙能”(雙師型素質、雙元化能力)的復合型要求。然而,當前該專業師資建設與產業升級需求之間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已成為制約專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瓶頸。鐵道車輛技術專業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占比僅為20%,“雙師型”教師占比僅為14%。以車輛智能檢修為例,教師需要將中車集團《智能化檢修規程》中的132項技術條款,轉化為可教學的故障診斷邏輯樹、PHM系統操作流程等知識模塊。缺乏產業經驗的教師往往難以完成這種“技術-教育”的編碼轉換,導致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脫節。
2.3 教學設施設備與行業標準的對標性挑戰
教學設施設備是支撐實踐教學的核心基礎,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保障。當前鐵道車輛技術專業的實訓設備更新率僅為15%,遠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35%)。在現有的鐵道車輛實訓場、制動實訓室、電器實訓室和動態監測實訓室中,超過50%的設備已使用5年以上,且多為傳統設備。這些老舊設備不僅功能單一,無法支持復雜的實驗和操作,還存在較高的故障率和安全隱患。實訓設備更新速度慢,難以及時引入智能檢測、大數據分析、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盡管這些技術在軌道交通領域應用廣泛,但僅有20%的實訓項目采用了虛擬仿真技術。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可以突破傳統實訓教學在時間、空間和成本上的限制,實現教學場景與生產場景的深度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缺乏系統性規劃,難以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現有實訓基地多由單個實驗室組成,缺乏整體設計和功能整合。
2.4 校企合作深度與產教融合要求的契合性挑戰
鐵道車輛技術專業已經建立了一定的校企合作基礎,例如與南寧鐵路局和廣州地鐵等公司聯合舉辦了“2+1”培訓班和訂單班等形式的培訓班級。這些班級通過校內培訓為對應公司定向培養專業人才,使學生在畢業時能夠直接上崗工作,大大節約了企業培訓人才的時間。然而,這種合作模式在深度和廣度上仍與“新雙高”建設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一是,合作形式較為單一。“2+1”培訓班和訂單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企業的短期需求,但未能深入到技術研發、課程共建等領域。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多以學生實習和就業為主,缺乏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和技術攻關的機會,無法充分發揮雙方的資源優勢。二是,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企業和學校之間的交流溝通不夠充分,界限過于清晰,導致協同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在現有合作模式中,學校的課程設置往往由教育部門主導,企業專家的參與度較低,課程內容更新滯后,難以及時融入智能檢測、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三是,產教融合平臺建設滯后。現有的產教融合平臺大多停留在形式化階段,缺乏實質性運作機制,難以支撐深層次的校企合作。許多所謂的產教融合平臺實際上只是掛名或短期合作項目,未能形成常態化、系統化的合作機制。這使得校企雙方在資源共享、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合作受到限制,無法實現真正的協同發展。
3 鐵道車輛技術專業“新雙高”建設的路徑
在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鐵道車輛技術專業“新雙高”建設需以問題為導向,以產業需求為牽引,將新質生產力的要素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起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產教融合新生態。通過課程體系升級、師資能力重塑、實訓生態重構和產教平臺創新,實現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
3.1 課程體系升級
構建“基礎能力+專項技能+創新拓展”的課程體系,確保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和拓展課程之間的有機銜接,并融合新質生產力。在基礎課程中融入智能制造、智能運維等新技術內容;在核心課程中設置智能診斷技術、PHM(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等模塊;在拓展課程中引入跨崗位協同作業、全生命周期設備管理等內容。加快課程內容更新速度,及時將智能檢測、大數據分析、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納入課程體系。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和企業實踐,拓寬國際化視野,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利用新質生產力提供的技術支持,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智慧工廠等新型實踐平臺,突破傳統實訓教學在時間、空間和成本上的限制,實現教學場景與生產場景的深度融合。例如在中國-馬來西亞國際工匠學院的建設過程中,開發包含虛擬仿真項目的“數字孿生課程包”,覆蓋從車體焊接工藝到列車網絡控制的完整工作場景,通過數字孿生技術還原馬來西亞鐵路建設現場,學生可完成跨國界、跨時區的協同作業訓練。
3.2 教資能力重塑
建立統一的“雙師型”教師認證標準,明確教師應具備的企業實踐經驗和技術能力要求,建立“企業駐校工程師”與“教師入企研究員”雙通道機制,要求專業教師每三年累計完成6個月企業實踐,參與至少1項技術攻關項目。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教師到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如南寧鐵路局南寧車輛段、柳州車輛段、柳州機車車輛廠等)進行為期半年以上的掛職鍛煉,參與到企業實際項目開發中,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定期開展新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幫助教師掌握磁軌制動裝置、曲線上的主動傾擺裝置和地震運動抑制阻尼器等新興技術,并將其融入教學內容,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升教師的數字化素養和創新能力。組建由企業技師、院校教師、科研人員構成的“高鐵工匠教研室”,實行“項目共研、課程共建、人才共育”的協同機制。企業技術人員可參與鐵道車輛技術專業第四批自治區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為資源課程提供行業最新技術應用情況,聯合組建創新團隊,開發金課和金教材。
3.3 實訓生態重建
系統規劃實訓基地建設,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根據專業需求和行業標準,重新設計實訓基地的整體布局和功能模塊,確保各個實訓室之間能夠有機銜接,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鏈條。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涵蓋多個實訓環節的綜合性實訓基地,提供從基礎操作到高級應用的全流程實訓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需技能。積極推廣虛擬仿真技術,建設智慧實訓基地,提升實訓教學的效果。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復雜的操作訓練,避免因設備不足或操作不當帶來的安全隱患。按照“基礎實訓區→專項技能區→綜合創新區”三層次布局,建設虛實融合的智慧實訓平臺,打通校內虛擬仿真實訓室和AR遠程協作與南寧鐵路局、車輛段或者機車車輛廠部分企業數據,實現遠程觀察和體驗實際生產運營情況。建立“行業標準-教學標準-設備參數-考核指標”的閉環更新體系。每年投入不低于專業建設經費的35%用于設備升級,確保實訓設備代際差控制在2年以內。國鐵南寧局在2024年12月引進復興號智能動車組技術提升版CR400AF-S,作為南寧局對口高職院校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應盡快引入相應的新技術課程以及對應的實訓基地,或深化產教融合,在軌道交通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共建實訓平臺。
3.4 產教平臺創新
為了實現鐵道車輛技術專業“新雙高”建設的目標,必須在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可以與企業聯合設立研發中心,共同開展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例如,與南寧鐵路局、廣州地鐵等軌道交通領域的龍頭企業合作,建立聯合研發中心,共享資源和技術優勢,共同攻克行業關鍵技術難題。將研發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豐富課程內容,在智能制造等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通過項目式教學、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入課堂,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的行業技術和應用場景。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增強了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實用性。通過校企共建示范性高鐵產業學院、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打造產教融合的新高地。例如,與中車集團合作共建示范性高鐵產業學院,圍繞智能運維、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PHM)等新興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和技術轉化,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生態。
基金項目:2024年度柳州市職業教育教改重點立項課題“產教融合背景下鐵道車輛技術專業建設模式研究和實踐探索”(LZJ2024B0020);2024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智慧職教平臺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研究”(2024ZJY287);2023年度柳州市教師隊伍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虛擬仿真類技能大賽促進教師隊伍成長的研究(2023RSA-09)。
參考文獻:
[1]宋國利,楊春雷,徐湃.深化產教融合夯實“新雙高”建設[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4,45(11):117-121.
[2]凌春香,區倩如,楊超兵.“新雙高”背景下教師發展中心助力“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路徑探索[J].廣西教育,2024(27):100-104.
[3]陽慕伶,張一平.“新雙高”背景下“金課”課程標準開發的本然、實然與應然[J].職教論壇,2025,40(01):56-64.
[4]孫輝,廉月芳,朱配辰.面向高水平辦學能力高質量產教融合的新“雙高”建設轉型——2024年職業教育“雙高計劃”研究與實踐新進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5(02):55-62.
[5]何雷,嚴俊杰,張皓惟.專業群對接崗位群實施“2+1”校企雙元育人的邏輯與路徑——以鐵道機車車輛專業群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32):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