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汽車類專業大學生最先接觸的專業基礎課,在課程育人中具有先導性。本文分析了《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實際教學現狀,深入挖掘了思政育人元素、探討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路徑,力求提高專業課程育人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 《汽車機械基礎》 職業教育 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體,必須牢記“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必須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1]。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的基本載體,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體系已成為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路徑。本研究以汽車專業高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索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有效途徑。
1 高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
1.1 思政素材不夠契合
《汽車機械基礎》是一門綜合性強、內容廣泛且各章節相對獨立的專業基礎課,其中包括材料、液壓、氣壓等很多領域。以往的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存在著“強行思政”的問題,即教師留出一部分教學時間專門講授思政內容,其思政內容與課程毫無關聯,其主要方法還是以說教灌輸為主,途徑單一、形式理論化,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厭煩、教師尷尬[2]。專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系統學習相關理論與實踐方法,持續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有效提升育人質量與教學水平。
1.2 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高職《汽車機械基礎》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通過聽課與教師訪談發現,多數教師仍沿用傳統的單向講授模式,導致學生只會一味低頭玩手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教師未能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群體特征。與本科生相比,高職學生雖專注力較弱,但實踐能力突出,思維活躍。因此,本科教育中慣用的講授法并不適用于高職教學。職業院校教師應結合學生特點,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增強課堂互動性與實踐性。同時,應積極運用虛擬仿真、“AI+汽車”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因材施教。
1.3 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當前,許多學校雖重視課程思政的理念推廣與實施路徑,卻普遍忽視其實際效果,缺乏深入的評價研究。考核評價在汽車專業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教師根據相應的反饋調整教學方法,起到反思總結的作用。目前,專業教師多依賴期末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手段,即便引入平時成績,也往往流于形式。因此,亟需構建科學的高職專業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以優化教學設計,實時跟蹤教學效果,切實提升育人質量。
2 高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思政元素的選取
課程思政元素的選取應考慮課程特點、國家政策、行業趨勢和學生發展等多個方面,緊密結合汽車專業特色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本課程最終確定從家國情懷、工匠精神、“雙碳”環保、安全責任等四個主題選取思政元素,實現對汽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價值塑造。
2.1 以“家國情懷”為核心點,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家國情懷”并不只有愛國主義精神這一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國情懷”可以發散出豐富的思政元素,比如樹立全球視野下的家國情懷、歷史使命擔當、社會責任意識和道路自信等等。在課程緒論部分時,可以融入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包括自主品牌實力、中國政策支持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的民族自豪感。
2.2 以“工匠精神”為切入點,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質
在開學第一課前線上發布兩個片段(《大國重器》《大國工匠—鄭志明》)讓學生了解從一名高職畢業生成長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大國工匠。鄭志明從事鉗工工作二十余載,精益求精,自強不息,鑄就無數汽車夢想骨架,也塑造自己的傳奇故事。通過各種工匠典型事跡,讓學生懂得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突破常規的創新思維和勞動光榮的價值認同等等。
2.3 以“安全責任”為出發點,培養學生擔當感
在液壓和氣壓傳動實訓項目中,應首先強調安全責任意識的培養,明確實訓操作規范,并且要學會團結協作,勇于擔當。在講解汽車運行材料時,通過引入德國大眾汽車柴油車排放測試造假事件等具有警示意義的行業新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公共安全保障和法律法規遵守等現實議題。這些典型案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2.4 以“‘雙碳’環保”為融入點,培養學生綠色發展意識
將“雙碳”目標與汽車機械技術相結合,突出綠色制造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講解汽車工程材料等內容時,引入輕量化材料、節能減排技術等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環保目標,培養他們的生態責任感。為什么如今汽車保險杠的制作多采用塑料?使用塑料的好處是什么?引發學生思考。
3 高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
3.1 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創新化
《汽車機械基礎》主要在案例分析和項目驅動這兩種教學方法上有所改進創新。案例分析教學法,收集歷史故事、工匠事跡、典型安全反例和時政熱點等作為案例,根據項目內容特點有計劃地放置在課前、課中或課后中的某一環節。課前學習通平臺放置案例,能快速讓學生了解內容,進入學習狀態。課中挑選與課程內容聯系緊密的實際工程案例,利用實訓設備或者動畫進行詳細講解。課后放置案例作為拓展題,可以鍛煉學生資料搜集匯總能力同時引發學生獨立思考。項目學習法是將課程內容重構為六大項目,在實訓項目中貫穿理論知識,驅動學生完成實訓項目的教學模式。如認知用換向閥的換向回路中,以搭建回路為項目核心任務。任務驅動學生主動探索,掌握液壓閥、液壓泵等元件相關知識。
3.2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形式的多樣化
在緒論部分講述中國汽車工業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發展歷程時,播放視聽資料,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更增強其文化自信。在講解機械傳動項目時,通過實物和動畫,用直觀發現和探索的教具代替平面的圖案,在各類機械傳動的精密配合中融入標準和規范意識。在講解汽車機械與機構項目時,靈活運用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生沉浸式地了解汽車車身結構和底盤構造,在解決實訓設備不足問題的同時保障了學生的安全。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習通等線上平臺,發布主題討論任務,引導學生自由分享思政感悟,鍛煉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在掌握好扎實的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和項目實踐,進一步強化思政教學。教師還可結合工匠進校園活動和汽車文化節,開展汽車機械和汽車相關講座和活動,在課堂外靈活進行課程思政教學。
3.3 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應用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滲透應貫穿教學全過程。以汽車類專業基礎課程《汽車機械基礎》中的“定軸輪系傳動比計算”一節為例,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以任務為導向,深度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內涵。通過系統設計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與課后提升三個教學階段,將價值引領有機融入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中。
3.3.1 課前準備
授課教師選取貼合專業內容的思政素材,通過學習通APP發布《齒輪的前世今生》視頻,同時發布項目任務與思政教學任務。學生線上觀看視頻并查閱資料,了解齒輪起源與發展,知道齒輪與輪系在工業中的應用,對本節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課前對發送視頻主題內容展開討論:齒輪在古代和現代的應用場合有哪些?
3.3.2 課中實施
課中的教學流程包括六個環節:情境導入—講解分析—任務布置—任務練習—反饋評價—總結反思。結合實際情況在不同的環節融入適當的思政元素,本節內容中融入的思政點有三個: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規范化操作、安全生產;團結協作。
①情境導入。基于課前預習結果,通過平臺數據分析,教師可精準全面地掌握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調整并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學法,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及預期掌握的技能要點。此處教師選取圖片和動畫作為齒輪實例,提問兩幅圖片(青銅馬車和記里鼓車)中的齒輪在哪里?實現的作用是什么?通過引導學生發現齒輪的應用歷史,感受中國機械發明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②講解分析。教師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講解重點突破難點。在講解知識重點時,采用齒輪實物展示輪系間的嚙合,引導學生判斷輪系的類型、轉動方向以及轉速。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先講解定軸輪系傳動比計算公式再到獨立完成計算,突破知識難點。為增強教學的實踐性與針對性,采取兩軸式變速箱為直觀教具。一是引入“變速器”概念,將機械與汽車高度關聯的同時,定軸輪系與后續課程底盤部分產生連結,能夠拓展知識面,二是變速器中的齒輪傳動可以作為很好教具,幫助學生理解定軸輪系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③任務布置。教師以變速箱中定軸輪系為例,創設情境,通過數明齒數計算其中多對齒輪傳動比。教師規范演示操作,強調實訓室安全和實訓要點,給各學習小組布置實訓任務。學生領受實操任務,小組間協作,組長帶領組員,分工完成“辨別齒輪對—數明齒輪對齒數——計算輪系傳動比”等多項任務,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④任務練習。依據教師的規范演示,各小組完成實訓任務,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答疑解惑。教師巡回指導學生實訓,尤其要留意學生實訓時存在的不規范、不安全的行為習慣,注重細節,讓學生牢記安全第一,細節決定成敗[3]。此處可設計思政內容:古語有云“失之毫厘,謬之千里”,這句話深刻揭示了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在工程實踐中,一個問題泵的疏忽使用,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海洋石油工業歷史上最悲慘的事故發生,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這些慘痛教訓警示我們:工作時必須秉持嚴謹求實的態度,規范化操作。
⑤反饋評價。在實訓操作環節結束后,教師請小組代表上臺匯報實訓結果。學生需按要求填寫任務工單,記錄好數據,隨后開展小組間的交叉檢查與相互評價。各小組內部組織成員進行自我評估與同伴互評,最后由教師進行綜合點評。評價過程堅持客觀公正原則,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與亮點,也要明確指出存在的不足與改進方向,以此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反饋意見與建設性批評的積極態度。
⑥總結反思。圍繞“規范操作安全生產”和實訓過程中的“團結協作”這兩個思政點結合學生課堂行為表現進行總結和升華,鼓勵學生分享學習收獲和感悟,加深對兩個思政點的理解。
3.3.3 課后提升
課后拓展、教學反思為課后教學階段需要設定并完成的重點任務[4]。為深化課堂教學效果,強化育人功能,本節內容布置了基礎題和拓展題,基礎題用來鞏固本節課知識點,為普通定軸輪系傳動比計算。拓展題要求學生基于所學,進一步分析三軸式變速器中輪系的動力傳遞路線以及擋位。此外還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大國工匠徐強的故事,分享感悟。
3.4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首先采用多元化評價主體,在教師評價基礎上引入學生自評、互評、企業評價等等。建立學生自評機制,了解自我認知。引入學生互評機制,可以側面評價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評估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工作中能否與人順利溝通合作,共同完成某一任務[5]。其次評價指標多元化: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等多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再次注重過程性評價體系:將思政評價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思政教學的效果與課程內容教學效果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課程教學效果通常注重終結性評價,而思政教學效果則更強調發展性評價理念。最后采用“線上+線下”評價方式:線上利用學習通平臺對課堂考勤、平時加分和作業等方面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線下利用實訓工單、課堂參與度和期末考核等方式完成評價。
課程思政并不是新增設的一門課程,只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強調所有課程在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個方面的作用,對于培養新時代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6]。通過專業課程思政,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學而有所思”“思而有所得”,確保了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協同并進,形成了共鳴效應。本文以《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為例,結合專業課程的特點,分析了該課程思政的教學現狀,挖掘和整理了適合本課程的思政元素,同時提供了《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路徑,為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一定參考。
基金項目:2023年度常德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高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3XJKT03)。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5-28)[2025-2-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趙明欣,張搏,尹力,等.高職汽車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改革探究——以《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為例[J].時代汽車,2023(22):71-73.
[3]金澤.汽修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總體設計與路徑研究[J].林區教學,2021(08):26-29.
[4]羅運鵬.高職院校汽車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以“汽車材料”為例[J].汽車維修技師,2024(14):112-114.
[5]郝岑.新工科背景下高職機械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以《機械基礎》課程為例[J].模具制造,2024,24(12):104-106.
[6]許鵬輝.《機械基礎》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J].時代汽車,2022(1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