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音樂學科單元學習類型進行闡述,通過邏輯分析法、實踐研究法,以人教版小學音樂單元設計“初探西南民族音樂”為例,從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單元內容統整、單元評價的一體化三個方面入手,依托單元整體設計,探索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單元設計的新路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單元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6-0-03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其中關于藝術課程實施提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育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新時代音樂教師必須把握音樂單元學習的重點、厘清音樂單元學習活動的脈絡,設計出符合各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單元學習內容,對零散化、碎片化的音樂知識進行整合提升,明確音樂單元學習活動的主題思想,幫助學生更好地整合音樂知識,增強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核心素養。
一、音樂學科單元學習的類型
音樂單元學習設計應以單元主題為主線,從單元整體設計學習目標,將每一課時的具體教學內容融入設定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為預期單元目標服務,從而達成學習目標。
音樂單元學習活動在主題設定上有三個依據 :一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藝術課程標準》)提及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二是小學音樂日常使用的音樂教材;三是學生身心發展和原有知識儲備的實際情況。
為了避免出現教學設計單一化、碎片化的問題,筆者結合小學音樂教科書進行脈絡的梳理,以《藝術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在不同學段所要達成的音樂學科的知識儲備和審美能力的要求為中心,確定音樂學科單元學習的主題,對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及分課時的教學目標進行設定。根據教學設計的具體實施要點,設計內容結構、實施路徑、評價方式,以此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的體驗和生成,注重學生問題意識和思維邏輯性的提升,實現《藝術課程標準》中“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因此,音樂學科單元教學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音樂單元學習的自然單元組合
當今小學音樂教材多以“單課時”的音樂作品為線索編寫單元內容,但有些單元的設計在課時的編排上本身就具有聯系,單元主題圍繞人文主線并較為統一,每一課時的音樂作品設定都圍繞本單元主題展開,這類單元可以被稱為“自然單元”,如果在音樂課本中關于某一單元的主題較為統一,那么就可以在不改變原有教學安排的情況下對音樂單元學習活動進行探索。這種單元研究的方法要求教師有較強的挖掘音樂教材的能力,以及對每課時教學有把控能力。
(二)音樂單元學習的跨年級重組
按照學生原有的音樂知識儲備和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不同階段,確定單元學習主題,即教師在設定單元教學內容時要打破原有的年級概念,跨年級進行單元學習內容的整合。教師可以依據體裁、要素、形式進行音樂單元學習活動的選擇,對單元內容進行深入探究,梳理知識脈絡,尋找內在的關聯。
(三)音樂單元學習的跨學科融合
教師在單元學習的設計中可以選擇關聯性、踐行性較強的單元學習主題,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有學者提及音樂跨學科學習時談到,傳統單一學科孤立教學的模式,早已滿足不了未來的社會需求,而“跨學科—項目式”的設計思想符合建設未來音樂課堂、培育學生技能完善的需要。音樂單元跨學科學習活動的特點是融合性強、統一性強,其要求音樂專業教師與相關學科教師通力合作、相互研討、共同探究。
二、小學音樂單元教學的整體路徑探尋
(一)核心素養下的學習目標單元設計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在核心素養下進行,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和身心和諧發展,是學生通過單元學習活動形成正確價值觀,形成必備人生品格的重要實施途徑,是“課程育人”教育方針的集中體現,也是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提升我國基礎教育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養下的“初探西南民族音樂”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應分為四個維度。第一維度,審美感知:初探西南民族的音樂特點,對傣族、彝族、瑤族、苗族音樂文化有所感知。第二維度,藝術表現:能在完整演唱、舞蹈展示、小樂器伴奏、聲勢等學習實踐活動中,表達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特點,感知西南民族音樂的意境。第三維度,創意實踐:設計“初探西南民族音樂”專場學生音樂會,在介紹分享、演唱表演、舞蹈展示、樂器及聲勢拓展中,進行創造性的表現,自主探尋西南民族的音樂風格。第四維度,文化理解:對西南少數民族的人文風貌、音樂特點有所掌握,了解西南民族音樂文化是中國音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產生熱愛民族的思想情感。
在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筆者設計出“初探西南民族音樂”的分課時目標。
1.第一課時:《快樂的潑水節》
課時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學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感知傣族音樂節拍特點。(2)藝術表現:能完整且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隨伴奏音樂進行歌曲表現。
(3)創意實踐:欣賞孔雀舞視頻,學習模仿傣族舞蹈基本動作,感受傣族舞蹈柔和、靈動的特點。(4)文化理解:了解傣族民族節日“潑水節”,理解傣族是“水的民族”并產生向往和熱愛之情。
2.第二課時:《太陽出來了》
課時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學唱歌曲《太陽出來了》,感知彝族如太陽般熱烈的音樂特點。(2)藝術表現:能完整演唱歌曲,能隨伴奏音樂進行歌曲表現。(3)創意實踐:欣賞彝族舞蹈“左腳舞”,模仿并體驗彝族音樂熱烈、歡快的特點。(4)文化理解:了解“火把節”的文化習俗,理解彝族是“火的民族”與前課進行關聯,對比傣族與彝族的風格異同。
3.第三課時:《瑤族舞曲》
課時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欣賞《瑤族舞曲》各主題,感知瑤族如大山般熱情、奔放的音樂特點。(2)藝術表現:能隨音樂進行聲勢和打擊樂器伴奏。(3)創意實踐:了解《瑤族舞曲》中民族管弦樂團的編制,形成較為系統的認知,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運用。(4)文化理解:了解瑤族樂器“長鼓”,理解瑤族是“山的民族”,與前兩節課進行關聯,對比其風格的異同。
4.第四課時:《苗嶺的早晨》
課時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欣賞《苗嶺的早晨》各主題,感知靈動、空遠的音樂特點。(2)藝術表現:聆聽各主題旋律,為旋律加入歌詞來感受苗族音樂風格。(3)創意實踐:欣賞并哼唱苗族“飛歌”,感受“苗族飛歌”的婉轉悠揚。(4)文化理解:了解苗族音樂特點和地域文化,理解苗族是“歌的民族”,關聯前課,對比其風格的異同。
5.第五課時:“西南民族音樂專場音樂會”
課時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設定民族音樂會情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實踐中表達對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的感受與理解。(2)藝術表現:分小組選擇喜歡的少數民族音樂進行藝術表現。(3)創意實踐:能對小組間的表現進行客觀、正向的點評,能夠在表現中有所收獲。(4)文化理解:了解歸納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異同之處,感受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滲透大概念的產生,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大概念下的音樂單元內容統整
大概念下的音樂單元學習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教師在預設單元學習內容時應厘清每個分課時在教學內容中的內在聯系,統整音樂單元學習內容。教師在設定具體單元內容時應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知識儲備,注意結合整體的單元主題思考單元的核心問題,并以單元學習的核心問題為基礎,貫穿分課時具體的教學問題,確保學生在音樂單元學習與思考時始終圍繞設定的核心概念,解決核心問題。
根據單元教學目標,設定本單元的核心問題:西南少數民族音樂有什么樣的顯著音樂特點?再衍生出三四個分課時的小問題:傣族音樂為何柔美靈動?彝族音樂為何熱烈歡快?瑤族音樂為何熱情奔放?苗族音樂為何婉轉悠揚?以此為教學問題,繼續設計出四個分課時教學主題:“水之靈動”“火之熱烈”“山之奔放”“歌之悠揚”。“初探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的音樂單元大概念: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絢麗多姿并一體多元。
1.傣族音樂為何柔美靈動?傣族舞蹈的特點是什么?
學習活動一:興趣導入,設計傣族情境導入課堂活動。
學習活動二:觀看相關視頻,了解傣族特有的潑水節。
學習活動三:學習歌曲《快樂的潑水節》,感知節拍特點。
學習活動四:歌舞結合,模仿學習傣族舞蹈“三道彎”,感受傣族音樂柔美、靈動的特點。
2.彝族音樂為何熱烈歡快?彝族舞蹈的特點是什么?
學習活動一:興趣導入,設計彝族小導游導入課堂活動。
學習活動二:聆聽音樂,感受彝族歌曲的熱烈歡快。
學習活動三:學習歌曲《太陽出來了》,了解彝族音樂的特點。
學習活動四:了解“火把節”,學跳左腳舞,感受彝族音樂熱烈、歡快的特點。
3.瑤族音樂為何熱情奔放?瑤族特有的民族樂器是什么?
學習活動一:興趣導入,設計瑤族長鼓的節拍練習。
學習活動二:分段聆聽,感受瑤族音樂的熱情奔放。
學習活動三:運用所學的長鼓節奏為音樂旋律進行伴奏。
學習活動四:了解瑤族風土人情,感受瑤族熱情奔放的音樂特點。
4.苗族音樂為何婉轉悠揚?“苗族飛歌”的特點是什么?
學習活動一:興趣導入,欣賞音樂“苗族飛歌”。
學習活動二:分段聆聽,感受苗族音樂的婉轉悠揚。
學習活動三:為所學旋律創編歌詞,演唱音樂旋律。
學習活動四:了解苗族音樂特點,感受苗族音樂的婉轉悠揚。
5.中國西南有哪些少數民族?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是什么?分小組展示并評價。
學習活動一:分小組梳理西南少數民族包括傣族、彝族、瑤族、苗族等。
學習活動二:分小組探討西南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具有民族特色、相互關聯、一體多元等音樂特點。
學習活動三:分小組展示不同的西南少數民族音樂。
學習活動四:師生相互評價,總結本單元所學。
(三)單元目標與單元評價的一體化
“初探西南民族音樂”這一主題的音樂單元評價設定應以課堂學習活動為基礎,采取課前、課中、課后統一、連貫的評價模式,包含學生的自我評價、師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兩種模式。分課時分階段評價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按年級設定階段性目標,確保過程性評價的針對性。例如,《苗嶺的早晨》“學習活動3”為所學旋律創編歌詞這一學習目標,學生可以根據對之前所學苗族音樂的了解,自主進行歌詞的編創,隨后分小組進行展示,在展示結束后要給予及時、正向的分級評價。第一層級是“寫出與苗族文化相關的歌詞并演唱”,即“感知總結”在這一具體目標完成后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師生互評,根據這一評價活動順勢進入第二層級“跟隨音樂旋律修改創編的歌詞”,即“運用創造”在這一具體目標完成后,先學生自評,再進行師生互評。第三層級“跟隨音樂表現自主創編內容”,即在理解音樂要素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創造”,在每一個具體目標完成后,對學生創編音樂能力的運用及表達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問題指向的分層評價,檢驗單元學習目標是否真正達成,促進學生從碎片化的學習向自主學習、深度學習遞進。
三、核心素養下音樂單元設計的思考及展望
(一)音樂單元學習活動的優勢
基于《藝術課程標準》及相關文件政策,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要以小學音樂單元學習活動為基石,以此來實現音樂學科的課程育人功能。音樂單元學習是有層次、有邏輯、有梯度的,其目標是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通過音樂單元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從單一化、碎片化的學習轉變為一體化、邏輯化的學習,促使學生從淺層的表象學習走向精深的縱深學習。音樂單元學習活動應關注整體性、確定性、可行性、探究性,立足學生的學習活動,服務于學生,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促進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二)音樂單元學習注意事項
音樂單元學習還需要取精去粗,由于小學音樂的人文性特點,教師在設定音樂單元學習的分課時選材與設計時要進行斟酌,選擇取舍,才能使音樂單元學習活動更有效,才能實現《藝術課程標準》中提及的以藝術體驗為核心,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造力。
結 語
本文以人教版小學音樂單元教學設計“初探西南民族音樂”為例,探明音樂單元的學習路徑及內涵。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音樂單元學習活動是未來基礎音樂教育研究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單元學習活動的運用和實踐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它存在于基礎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的每一次嘗試和探索里。只有循著正確的單元學習思路,確定音樂單元學習主題,關注音樂單元學習活動的目標和內容,才能真正讓音樂單元設計成為撬起音樂課堂學習活動轉型的一個支點,讓基礎音樂教育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 潘麗琴.單元學習:探尋音樂課堂教學新樣態[J].中國音樂教育,2020(4):8-12.
[2] 徐瑛,張明暉.新課標視域下音樂單元整體教學結構化的路徑探尋[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2(9):3-7.
(責任編輯: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