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強國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步驟,音樂類課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對地方性文化音樂的輸出與傳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山東民歌作為切入點,從鑒賞、理解、傳承、發展四個方面逐步深入,探索其在本土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彈唱課程中的應用路徑。
[關鍵詞] 學前教育;彈唱教學;民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 J607;G642"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042-04
齊魯大地地域遼闊,歷史悠久,造就了豐富多彩的齊魯文化音樂。優秀的傳統文化音樂歷經了千百年間歷代人民的共同創造與完善,積累沉淀了我們祖先深刻的情感體驗,代表著齊魯大地最完美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學前教育工作是我國人才建設和培養的初始點,良好的啟蒙教育對我國新一代孩童的成長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類課程中融入齊魯文化音樂,可以有效地提升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培育質量,充實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內容,為之后文化傳承工作的有效開展打下基礎。
一、民族風格音樂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彈唱課程中的
應用現狀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沒有系統性地學習過音樂,音樂基礎知識薄弱,而彈唱課程需要學生具備節奏感、音準、音樂綜合素養及能力,針對這種零起點、時間緊、任務重的教學現狀,目前市面上學前教育專業彈唱類教材大多以富有童趣的中外樂曲為載體,采用“集體課”的授課形式,以學前教育就業方向的實用性、可操作性為指導進行編輯。但實際教學中,教學方式傳統化,民族類音樂融入彈唱教學的體系并不完善,因為過于關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零起點”的學習特點,所以在實際教學中中國民族風格的曲目占比較少。部分帶有民族風味的歌曲通常按照西方音樂理論知識體系進行講解,以演奏技巧訓練為目的進行詮釋。導致教學中對民族風格理論知識的傳承、民族風格韻味的體現略有忽視。
二、山東民歌融入學前教育專業彈唱教學應用
(一)擴展齊魯文化音樂的鑒賞范圍
山東,地處我國東部沿海,黃河哺育著山東地區的古老文明,是中華大地上最早出現的文明之一。作為區域性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山東民歌與山東古代文明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與多樣化的自然地理條件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音樂:主要分為勞動號子、小調、秧歌、風俗曲、大調套歌、兒歌、花鼓七種不同體裁。[1]
依據學前教育專業啟蒙性、基礎性、經驗性、游戲性、綜合性等特點進行匹配擴展,在山東民歌的曲目選擇可以以歌曲結構和節奏型簡單、篇幅和音域跨度適中的目標為主,同時也應注重歌曲的趣味性與教育性意義,歌曲要源于生活,貼近生活,高于生活,與學前教育專業有效結合。以勞動號子這一體裁為例,勞動號子伴隨著人們的勞動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山東人民的日常勞作離不開勞動號子,它貼近生活,在人們從事集體勞動的場合,都可以運用高亢嘹亮的號子聲。由于工種的不同,勞動號子體裁與風格豐富多樣。音樂本體方面,勞動號子的節拍大多由2/4、4/4構成,其篇幅、速度,節奏的密集程度都根據環境與工種的不同變化多樣。節奏型多為二八節奏、四十六節奏、附點節奏、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這種難度的歌曲是學前教育專業大部分學生可以駕馭的。演唱形式方面,勞動號子歌唱方式為一人唱、眾人和的形式,歌詞中包含大量吆喝聲與語氣詞。適當結合學前教育游戲性特點、以一人唱、眾人和的歌唱形式在課堂中進行互動,適當增加課堂趣味性、藝術性,與學前教育課堂風格具有一定的匹配性。
(二)增強學生對山東民歌的理解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類課程具有示范性、職業性、藝術性、實踐性等特點。在實際教學中,既要區別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又要考慮學生實際彈奏能力,講究曲目的藝術性。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于音樂的基本理論、結構并不熟悉,彈唱課的授課方式以講解演奏演唱技巧為主。為落實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了解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脈絡、風格特點,教學中應適當在歌曲講解中滲透山東民歌風格知識,增加學生對山東民歌風格的初步了解。民歌旋律的構成要素主要可以分為音階、調式、音域、旋律結構、節奏、節拍等,在教學中,教師應滲透中國民族音階、調式基本知識的理論梳理,將山東民歌的綜合性、獨特性分別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講解,加深學生對山東民歌的理解能力的培養。本節以人們熟悉的《沂蒙山小調》(譜例1)為例進行詳細分析講解。
譜例1:山東蒙陰縣民歌《沂蒙山小調》
1.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從音階、調式來說,山東民歌所采用的音階基本形態主要為五聲音階、六聲音階加變宮、六聲音階加清角、七聲音階,最具代表性的多為六聲徵調式。通過確定宮音,落實主音,尋找音階的基本形態這幾個方面確定歌曲的調式,整體是比較基礎、易懂的。《沂蒙山小調》這首民歌旋律建立在加變宮的六聲徵調式上,旋律進行中除個別的六度跳進,大多數是二、三、四度音程,全由高而低,迂回下行,最后穩定地落在主音上。這種調式與旋律結構的配合,構成了歌曲優美抒情的音樂情緒,由此引入對于和弦編配以及伴奏織體的選擇和講解。
和弦編配入門一般通過學習Ⅰ-Ⅳ-Ⅴ-Ⅰ功能圈,半終止,完全終止等理論進行編配,但在民歌編配中,因為民族調式的特殊性,和弦的選擇更加多樣化。為了方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理解,在講解上需要概括化、通俗化。在山東民歌的和弦編配中,旋律音在各級和弦中的占比決定和弦的使用,并將和弦偏音替換成正音。伴奏織體通常根據音樂情緒的不同展現出不同的伴奏音型與彈奏技巧,對于歡快、熱鬧的音樂氣氛,通常可以使用和弦半分解的形式,彈奏時觸鍵稍快,運用跳音或空拍;對于舒展、優美的音樂可以使用和弦分解、琶音的伴奏形式彈奏,觸鍵稍緩一些。《沂蒙山小調》中,旋律的骨干音為:re-sol-do,這使得一首歌曲中,基礎和弦的選擇會有大量的重復性。對于學前教育學生來說,復雜和弦的使用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感,所以盡量選擇最簡單、直觀的方法豐富伴奏的音響效果,即和弦可以通過不同音區的彈奏,增加歌曲的層次感。
2.循序漸進,注重啟發
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中,應用了魚咬尾的音樂結構形式,這是我國民族音樂創作的特色,針對此類具有特色性的民歌知識,如果僅僅進行含義講解,學生對于此類民族音樂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通常浮于表面,因此需要在教學中重視過渡性、啟發性,從根本上幫助學生理解其內涵。
魚咬尾,指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的結構,也叫銜尾式、接龍式,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結構形式,也是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將其內涵與游戲相結合,通過成語接龍的游戲形式,初步向學生引入首尾相連的概念,再將這種概念引入到音樂中。在音樂的選擇上,首先以學生感興趣、熟悉的音樂進行導入,一些帶有民族風格的流行樂中,也應用了魚咬尾的創作手法。例如周杰倫的《蘭亭序》,可以通過播放歌曲與展示譜例,學生自主尋找哪些樂句運用此創作手法,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最后,再次通過游戲的形式,依據學生自己的理解,將《沂蒙山小調》打亂的樂句進行正確排序,達到對于魚咬尾這一知識點的深層次理解。
3.發揮本土化優勢
作為魯南地區本土高校,學生生源也主要集中在山東地區,對于山東民歌的解讀要比其他地區更有優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由于入校前沒有進行過專業的聲樂訓練,對于基礎的音準、節奏通常把握不到位,部分學生甚至羞于開口,以至于難以推進山東民歌中稍高層次的情感理解與表達。本土化優勢的發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個人對聲樂演唱的自信心,同時也增強對本地區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高度自信。
首先是方言方面,山東歌詞蘊含著方言中的旋律走向,課前可讓學生運用方言朗讀歌詞,同時尋找方言音調與旋律之間的相同點。《沂蒙山小調》為臨沂蒙陰縣民歌,臨沂方言同濟寧、菏澤、棗莊地區組成中原官話,四個地區的方言音調、語言律動區分沒有太大差異。歌詞中,大量出現襯詞“那個”,中原官話中,對于襯詞的咬字是比較輕的,速度是比正常語速稍快些的,因此在歌曲中,所有襯詞的節奏為二八節奏,比正常歌詞出現的四分音符的時值稍短。從音調來看,《沂蒙山小調》的第二樂句:“沂蒙山好”中,方言中“好”字為上音調,旋律音通過上三度旋律音程進行展現。由此可看出,運用本土方言朗讀歌詞,有助于學前教育學生對于歌曲節奏、音準的基本把握。[2]
從藝術特點的角度看,山東民歌因山東各地地理位置、地貌變化、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等原因,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特色,大致可分為抒情性、敘述性、詼諧性等幾個方面。《沂蒙山小調》屬于抒情性的山東民歌小調,曲調優美舒展,起伏自然,在實際演唱時,第二、四樂句的一字多音的部分,可以輔以滑音,使曲調更加柔美俏麗。
(三)傳承山東民歌蘊含的優秀內涵
山東民歌的題材內容很廣泛,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社會生活,從重大的歷史事件,到細小的日常生活;從歷史傳說,到民間故事;從風俗人情,到自然景物,包羅萬象,應有盡有。教學中深層次挖掘歌曲題材背景、旋律結構、歌詞含義,結合圖片、影視等方面的材料,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山東民歌所蘊含的優秀內涵。例如棗莊市民歌《抗戰歌》(譜例2),棗莊地區為抗日革命老區,鐵道游擊隊、臺兒莊戰役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和道德滋養。歌曲中,根據中速稍快的速度要求,旋律在#f1-#f2八度范圍中,音域較寬,音區較高,歌詞以第一人稱為視角,展現抗日戰爭中,當地人民群眾斗志昂揚,團結抗戰的革命精神。再例如泗水縣民歌《放牛小調》(譜例3),泗水縣隸屬山東濟寧市,地勢以丘陵,河谷平地為主,景色宜人。旋律運用了附點、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將輕松、歡快的情緒勾勒出來。歌詞形象地描繪山間河邊悠然自得的放牛景象,通過邊唱小曲邊洗衣的年輕女性角色,和山間開荒的老人伴隨著身邊小狗脖子鈴鐺叮叮響的場景,感受當地風土人情,人民群眾和諧、隨性、自然的幸福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豐富的音樂體裁、思政教育素材值得挖掘;齊魯兒女忠厚正直、豁達淳樸、崇禮尚義、勇敢堅韌、勤勞智慧的優良傳統值得繼承和發揚。深層次探索齊魯文化音樂核心內涵特色。帶領學生圍繞傳統音樂文化自身藝術特性汲取有益的多樣性音樂文化元素進行有效傳承,激發學生內在情感體驗。
譜例2:山東棗莊市民歌《抗戰歌》
譜例3:山東泗水縣民歌《放牛小調》
(四)創新山東民歌的繼承發展
學前教育專業的彈唱課程展現形式基本為自彈自唱,這種形式可以比較直觀地判斷學生學習情況,但模式略顯單調,學生易產生疲勞感。學前教育專業內容涵蓋面廣,綜合性強,因此課程展現形式盡量豐富化、多樣化,提高思想開闊性,發揮學生創作能力。根據山東民歌的節奏韻律和歌詞情節,設計舞蹈動作、制作手工道具、創編兒童短劇,與美術、文學等課程有效結合。以濱州惠民縣民歌《四季生產》(譜例4)為例,這首歌曲節奏密集,韻律感強;歌詞內容豐富,通過春夏秋冬四季場景,展現軍民互幫,齊心生產的熱鬧場景。結合當地歌舞特點,在彈唱中加入鑼鼓等打擊樂器,加入惠民鼓子秧歌舞蹈動作,擴充歌詞情節,多方面,深層次地創新山東民歌在彈唱課程中的展現。同時擴展課程展現平臺,運用新媒體時代的有利因素,將優秀課程成果通過視頻平臺展示。提高學生自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師生在知識、情感、價值上實現共鳴、共學,在教學上實現共享、共進。
譜例4:山東惠民縣民歌《四季生產》
三、山東民歌與學前教育專業應用價值
(一)堅定齊魯文化自信
山東民歌作為齊魯文化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的文化積累,為本地區的文化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隨著國家對于文化建設重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優秀的山東民歌被演繹與研究。學前教育是教育的開端,也是人生教育的“關鍵期”,落實從學前教育專業的角度解讀歌曲內涵,挖掘適用于幼兒發展規律的山東民歌,可以有效地提升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培育質量,為之后文化傳承工作的有效開展打下基礎,有助于培養我國新一代孩童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3]
(二)落實思政課堂理念
與思政課相比,其他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隱性的,是通過其所蘊含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學精神、愛國情懷、優秀傳統文化、人格培養等內容,通過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教學對大學生發揮思想價值引領作用。[4]歷史悠久,多樣化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體裁豐富,富有生命力的山東民歌。無論是從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經典的民間故事傳奇、團結的紅色革命精神,還是多樣的風土風俗人情都可以讓學生在行為和情感體驗中產生共鳴,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讓知識的傳授更有溫度,讓理性的教育更有信度。
(三)有效提升專業課質量
彈唱課程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落實實踐彈唱是課程發展核心。山東民歌從篇幅結構、民族調式音階、節奏類型等方面對彈唱技巧皆有一定的訓練幫助。山東民歌的詞、曲結構形態多樣,依據體裁劃分,秧歌、風俗曲、大調套歌、花鼓整體音樂結構較長,通常以篇、套為單位;勞動號子根據勞動工種、環境的不同,篇幅有長有短;小調通常以二、三、四、五句型的一段體和六、八、十的二段體曲調為主;兒歌通常富有趣味性,篇幅短小,語言精煉,句式以六、七字句為主。學前教育專業彈唱學習在選擇曲目上要適應兒童觀的基本教學理念,因此結構形態以四句為主的部分號子、小調、兒歌這三種體裁最為合適。從節奏音型的彈唱訓練來看,山東民歌的節奏型多為常見的、基礎的節奏音型,與經典兒歌曲目中常用的節奏型有異曲同工之妙。種類豐富的山東民歌極大擴充了民族風格教學曲目范圍,豐富了教學內容,加強了彈唱技巧訓練,提升了學生學習自信心,增加學生對中國民族風格調式音階的感知能力。
結" "語
當代社會,山東民歌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兩極化的現象,在高等教育水平高、城市地區發展迅猛,整體呈上升趨勢,而在以初等教育為主的民間地區的發展卻極其緩慢,呈現不進則退的趨勢。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流行音樂、快節奏文化的沖擊,另一方面是基于落實傳播齊魯音樂文化的初等教育工作者較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于中國民族風格的認識通常浮于表面,以至于進入社會后盡可能避免本土民族音樂的講解與傳播。因此,提升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的教學方法,不再進行泛泛的紙上談兵的理論灌輸,而是將其變為傳播、傳承、發展齊魯文化音樂的有效途徑。最后,我們有理由相信,鄉村作為民歌發展的初始地,將源源不斷地為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形式多樣的傳承與創新,完成著齊魯文化音樂的創造與再創造。優秀、傳統、經典的本土音樂必將會抵過現代社會的沖擊,最終再次進入當代社會,為世人所欣賞與熟知。[5]
參考文獻:
[1]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東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0.
[2] 黃欣.淺談山東民歌的演唱風格[D].中國音樂學院,2022.
[3]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
6.htm.
[4] 竇嵐.怎樣辦好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N].中國教育報,2019-12-19.
[5] 范文昊.山東民間舞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2.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