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計算機網絡課程中理論與實踐教學分離的問題,探索了理實融合教學模式。通過精心挑選知識點構建教學內容,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增強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實踐能力。研究結果表明,理實融合教學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提高了實踐技能和考試成績,可為相關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理實融合;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14-0177-04
0引言
計算機網絡課程是計算機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涵蓋各種網絡協議和標準。由于概念抽象、內容復雜,學生常感到理解困難[1]。傳統的理論與實踐分離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受限于設備不足和實驗時間有限等因素,教學效果受到影響。為此,許多教育者提出了創新教學方法[2-5]。本研究探討理實融合教學模式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的應用,旨在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有機融合,提升教學效果。
理實融合通過在課堂講授中穿插實操演示,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計算機網絡課程中的抽象概念和技術原理,調動其學習興趣,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1教學內容設計:構建理實融合的教學內容體系
1.1理論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目標,精選適合實操演示的知識點,并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理論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幾點。
1)突出重點和難點。例如,重點講解TCP/IP協議棧、IP地址與子網劃分、路由選擇等核心概念。
2)確保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融入實操的同時,保持理論知識的完整,避免忽視基礎。
3)結合實際應用。在講解時,多引用網絡應用實例,增強教學的實用性。
4)與實踐操作相呼應。理論講解應為實操提供鋪墊,或用于解釋實踐結果。
1.2實操演示內容的設計與開發
實操演示的設計需緊密結合理論教學,確保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通過實踐加深理解。具體策略包括:
1)理論與實踐對應。針對每個知識點,選擇相應的實操內容。例如,在講解網絡層時,通過配置IP地址和使用PING、tracert命令,直觀理解相關概念。
2)精選工具。運用網絡模擬器、Wireshark、命令行工具等,直觀展示理論內容。
3)多樣化實踐。包括命令操作、軟件配置、協議分析等,全面展示理論應用。
4)問題導向。設計基于問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1.3教學內容設計示例
表1給出了計算機網絡課程理實融合知識點設計示例,主要知識點都配有相應的實操內容。例如,在第一章講解RTT時,使用PING測試某網站的往返時延;講解網絡五層體系結構時,通過抓包分析講解報文的五層結構。這種設計既能讓學生直觀理解抽象概念,又能體驗網絡協議的運行過程。
2教學過程實施:理實融合的課堂教學
2.1教學資源準備
為了有效實施理實融合教學模式,需要準備相應的軟硬件環境,本設計主要涉及的教學資源如圖1所示。
1)硬件資源
網絡設備:如交換機、路由器、雙絞線等實物,用于實物講解和搭建實驗網絡環境。計算機:用于進行各種網絡配置操作和測試。
2)軟件資源
網絡模擬器:如GNS3、PacketTracer、eNSP和OPNET等,用于仿真多種網絡設備以及搭建模擬網絡環境,可視化網絡操作和協議。網絡工具:如Wireshark等,用于捕獲和分析真實網絡數據。常用應用軟件:如瀏覽器、FTP客戶端、郵件客戶端等,用于模擬網絡應用場景。虛擬機軟件:如VMware、VirtualBox等,用于模擬真實主機,配合進行NAT、DHCP等原理演示。開發環境:提供網絡編程實踐的平臺。
3)輔助資源
課內教學:教材、課件、實驗指導書、慕課等,提供豐富的授課手段,為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提供配套資料。課外實踐:網絡應用案例、技術開發文檔等,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為學生的網絡編程實踐提供指導和參考。前沿技術:網絡技術前沿的研究論文、科研資料等,提供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最新發展情況。為提高教學資源的共享性和可擴展性,根據教學需要及時進行更新和拓展,加強資源的交流與傳播。
2.2理論講授與實操演示的有機結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安排理論講授和實操演示的時間和順序,確保兩者的有機結合。一般有以下三種方式:
1)先理論,后實操。教師在講解完理論知識后,通過現場演示進行鞏固和深化。例如,在講解完子網劃分的理論后,配置設備的IP地址進行不同子網間通信,展示子網掩碼的設置如何影響設備間的通信,讓學生預測通信結果。
2)先實操,后理論。然后講解理論教師先通過直觀的操作演。例如,通過Wireshark工具捕獲、分析網絡數據包,然后講解網絡協議分析的重要性、不同協議字段的含義,以及如何通過分析結果診斷網絡問題。這種方式適合那些便于操作演示但背后原理較為復雜的知識點。
3)邊理論邊實操。教師將實操融入理論講授的各個階段,循環進行。例如,講授RIP路由協議時,講解RIP算法的運行過程與抓包演示交替進行,直到算法講解結束,讓學生更清楚地觀察到RIP協議如何運行。
2.3課堂教學組織策略
為有效實施理實融合教學,可采取以下課堂組織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確保教學目,根標的實現。如難度較高的內容,安排60%的時間進行理論講授,40%的時間進行實操演示。
2)角色扮演等互動形式互動啟發式教學。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小組討論、案例造性。如實操環節之前提出問題,讓學生猜測操作的結果及其背后的原因,之后教師進行實操演示,邀請學生上臺復現該過程。
3)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同步操作,或分組實踐,采用“教師演示-學生操作-小組討論”的模式,設置特定的“問題解決”環節,讓學生討論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4)實時反饋與調整。通過小測驗、作業,及時調整教、課堂表學策略和節奏,如增加難度較高知識點的實操演示次數,或對理解不足的知識點進行額外講解和練習。此外,定期地進行一對一輔導,針對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
2.4實施示例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靈活地將理論講授與實操演示結合起來。下面以第五章“傳輸層”的TCP連接建立與釋放為例,展示理實融合模式的實施過程:
1)理論講解。教師簡要介紹,使用動畫展示握手和揮手TCP三次握手和四的過程,解釋每一步的作用。
2)實操演示.baidu.com。),教師使用瀏覽器訪問某網站同時運行Wireshark工具進行抓包。
3)學生實踐。學生在自己電腦上重復教師的演示步驟,教師巡視指導,幫助解決技術問題,鼓勵學生相互協助。
4)“討論分析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師生共同分析抓取的數據包?”“四次揮手中最容易,提出出現問題的是哪一步?”,討論SYN、SYN+ACK、ACK等標志位與TCP連接建立、釋放的關系,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5)總結提升。教師總結TCP連接建立與釋放的關鍵點,引導學生思考實際網絡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如連接超時、RST復位等)。
3理實融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評估
3.1學習效果評估
研究團隊在本科二年級班次(共49名學生)的教學中進行了理實融合實踐,通過多元化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估方式如圖2所示。
評估結果如下:
1)學習興趣與動機的提升。理實融合將抽象的網絡原理與實操演示結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調查顯示,84%的學生認為課堂“活”起來了,與上屆相比,學生課堂上的參與度從原來的70%提升到85%,積極參與討論和提問的學生人
2)學生理解和掌握能力增強21%。。實操演示直觀展示了網絡原理的應用,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期末考試成績顯示,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明顯提高,正確率從上屆的65%提升到76%。
3)學生實踐技能提升。在課堂演示和動手實踐中,學生獲得了配置、分析網絡的操作經驗,應用能力得到鍛煉。通過對實驗成績的分析,94%的學生能夠在課內完成實驗任務(上屆為83%),90%在實驗報告中展示了較高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4)學生考試成績進步。學生的期末考試平均分為78.1,明顯高于上屆的71.3分,優秀率從15%提升到了24%,及格率從90%提升到了98%,這反映了學生在概念理解、問題分析等能力上的進步。理實融合教學法的效果評估是一個長期過程。教師要持續關注學生的反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優化調整,,定期檢查教學效果讓理實融合更加高效,并,提升教學質量。
3.2教學反思
盡管理實融合教學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
1)教學設計和實施難度加大:。與單純的理論講授相比,理實融合教學對教師的備課和授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設計教學環節,將理論講授、實操演示、師生互動等有機結合。此外,教學實施對教師的組織協調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應對這一挑戰,建議定期組織教學培訓,建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引入團隊協作分工,減輕單個教師的負擔。
2)教學耗時增加。將實踐環節融入理論教學,不可避免地會占用更多課堂時間。這對教師在有限課時內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提出了挑戰。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優化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合理精簡次要內容,或延長課時安排。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實操復現,利用實驗室開放時間或在線資源進行自主學習。
3)教師實踐技能要求高。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對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為提升教師的實踐技能,可鼓勵教師參與實踐項目,提升實操能力,定期舉辦教學經驗交流會,支持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和進修,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4結論
本研究探討了理實融合教學模式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的應用。結果表明,該模式有效促進了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提升了實踐技能和學習興趣。實踐證明,理實融合教學為計算機網絡教學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改革路徑。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如優化教學內容設計,探索新技術的應用,評估對學生長期能力發展的影響,以推動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持續改進和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PRVANM,O?EGOVI?J.Methodsinteachingcomputernet?works[J].ACMTransactionsonComputingEducation,2020,20(3):1-35.
[2]王冬.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理實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科技資訊,2017,15(7):154-155.
[3]王慧.理實一體項目化教學在計算機網絡組建與維護課程中的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20(24):100-102.
[4]袁競.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20(17):131-133.
[5]劉瑜,杜晶,楊玫“.理實一體,德智共育,三方聯動”的計算機網絡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4(3):41-46.
【通聯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