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是踐行新課改理念,落實核心素養的基本路徑.深度學習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間的內部聯系,為知識的靈活應用奠定基礎.因此,深度學習屬于理解性學習,即在知曉、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達到解釋、思辨、推理與應用的程度,為高階思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教學分析
勾股定理是繼三角形、二次根式與實數之后的教學內容,涵蓋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勾股定理屬于初中階段平面幾何與度量相關的基本定理,體現了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促進學生進一步認識直角三角形邊角關系的基礎,也是后續探索更多幾何與代數問題的基石,如余弦定理、兩點間距離公式等[1].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引導學生親歷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可以豐富學生的教學基本活動經驗,促進學生的思維進階,發展學生的“四基與四能”,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
教學過程設計
(一)回顧舊知,揭示主題
問題1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接觸過三角形相關知識,大家還記得當時探討了三角形的哪些內容?應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嗎?
追問學生提到的三角形性質,具體是從什么視角探索的?
這兩個問題成功地喚醒了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學生提出探索幾何圖形時,常常遵循“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思路.為此,教師在回顧了一般三角形之后,可將探索視角轉向特殊三角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教師可順勢強調本節課將要探討的內容為直角三角形.由此,順利地將重點過渡到本節課教學的主題上來.
問題2類比一般三角形的探索路徑,猜想研究直角三角形可能遵循怎樣的流程.
生1:研究一般三角形時,經歷了“定義一性質一判定”的過程,結合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我認為重點應該在探索它的性質與判定上.
師:有道理,具體該從何處著手分析呢?誰來說說自己對直角三角形角的性質與判定的理解?
生2:之前的學習告訴我們,直角三角形的兩個角為互余的關系.反之,若三角形中的兩個角互余,那么這個三角形必然為直角三角形.
師:看來大家的基礎都很扎實,很不錯.不過,有沒有同學思考過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呢?即三角形的三條邊在滿足某種數量關系時,就能確定為直角三角形?
針對這個問題,學生開始自主思考,教師則借機強調:本節課的教學將緊扣“直角三角形邊的性質與判定”,具體分析以下兩類問題:① 直角三角形三邊所具備的數量關系是什么? ② 假設某三角形的三邊滿足這一類數量關系,能否確定此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獨立思考并合作交流.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最終形成了本章的知識體系(見圖1).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舊知,一方面喚醒學生既有的認知經驗,為研究新知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基于宏觀視角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體系,讓學生學會從單元整體視角來觀察與分析問題,為形成結構化的思維奠定基礎.學生基于“先行組織者”明確本節課將要探索的主題為直角三角形三邊性質的研究與判定,并滲透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如此設計,自然且連貫,讓學生學會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觀察與分析問題,真正做到“見樹木又見森林”.
(二)觀察分析,探索新知
1.發現勾股定理
問題3如圖2,已知 RtΔABC 中 AC=3 , BC=4 , ∠C=90° .那么, AB 的長是多少?
師:本題給出了哪些條件?待求結論是什么?
生3:本題給出了直角三角形及其兩直角邊長,求斜邊的長.
師:根據你們以往的學習經驗, 遇到這一類邊長為整數的幾何問題, 怎樣處理更容易理解?
生4:可以考慮將此三角形置于網格中,便于觀察.
教師用幾何畫板演示將圖2置于網格內的情況(見圖3),并引導學生回顧之前用網格背景解決了什么問題?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思考本題解答AB長度的具體方法,當學生表示無法直接從圖中發現結論時,有學生提出可以將待求線段AB轉化為一個與之有關系的量來分析.
這一提議很快引起了其他學生的共鳴.為此,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索與交流.
見圖4,經過思考與合作,學生發現可將待求結論 AB 補充為一個正方形,如果能獲得正方形的面積,那么AB的長也不難求出.
設計意圖此問將3,4設定為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要求學生根據這一條件分析斜邊的長.顯然,這一特殊情況,學生初次接觸感覺有些棘手.因此,教師可結合學生既有的認知經驗實施教學,讓學生自主實現知識與研究方法的遷移.“網格”是學生之前在研究平面圖形時經常會使用的背景,此處用來探索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不僅能讓學生自主關聯原有的探索經驗,還能讓學生切身體驗數學轉化與化歸思想,為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問題4由AB邊拓展而來的正方形面積該怎樣求解呢?
學生紛紛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展開小組合作,自主提煉出補全法與分割法兩種解法(見圖5).
設計意圖此環節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將圖形置于網格背景下分析,不僅能進一步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自主提煉出割補法與補全法,還具有培養學生數學轉化與化歸思想的作用.如此設計,不僅使教學過程顯得流暢、自然,而且還能充分體現“生本”理念.
問題5如圖6,已知 RtΔABC 中 BC=12 , AC=5 , ∠C=90° 那么,該三角形中AB的長度是多少?
師:若沒有網格背景的輔助,可否獲得斜邊 AB 的長度?
追問通過以上探索,你們是否發現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系?大膽猜測一下.
設計意圖網格背景系學生思維的“腳手架”,此環節將“腳手架”撤走,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研究方法的遷移[2].之前的研究經驗告訴學生:欲求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可以將該斜邊轉化成以斜邊為邊長的正方形,接著通過割補法獲得正方形的面積,從而求出沒有網格背景的直角三角形斜邊長,這一過程是提煉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也是推廣問題、引發猜想、發展合情推理能力的基石.
2.證明勾股定理
根據實操活動形成的猜想或命題,只有經過嚴謹的論證,才能確定其是否正確.關于直角三角形斜邊長的猜想是否正確,需要通過進一步的推理驗證.
問題6如圖7,已知Rt△ABC中 ∠C 為直角,且 BC=a , AC= b , AB=c ,那么, αa , b , 三者之間存在怎樣的數量關系?如何求證?
經過對問題的探索,學生總結出以下結論:在明確 a , b 為兩條直角邊的情況下,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 a2+b2=c2. 用數學符號語言表述,即 RtΔABC 中,已知 BC= a,AC=b,AB=c,∠C=90° ,則有 a2+b2=c2
設計意圖通過特殊情況的鋪墊,學生逐步完善了研究思路,順利推導出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平方的結論.可見,學習方法的正遷移,能有效滲透數學思想,為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奠定基礎.學生親歷發現、猜想、證明的過程,切身體驗定理研究過程,自主提煉轉化與化歸、特殊到一般等思想方法,為構建完整的認知結構創造了條件.
3.探索其他證明方法
PPT展示以下內容:勾股定理是數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周髀算經》記載了“勾三股四弦五”,三國時期著名數學家趙爽應用“無字證明”,基于幾何變換的維度證明了勾股定理,凸顯了勾股定理的奇妙之處,彰顯了數學獨有的魅力.
學生取出課前準備的四個全等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其中,正方形的邊長與直角三角形直角邊“長度差”相等,鼓勵學生將這五個圖形自主拼接成一個大正方形.
如圖8,學生自主拼圖.教師補充說明: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圖,由三國時期著名數學家趙爽提出,因此又稱“趙爽弦圖”.接下來,我們根據這幅圖,一起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所具有的關系.
設計意圖趙爽弦圖對于勾股定理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引導學生自主拼圖證明勾股定理,不僅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還能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切身感受數學家們研究數學知識的歷程.如此設計,可為“無字證明”求證勾股定理夯實基礎.
如圖9,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裁剪拼接,將大正方形轉化成兩個小正方形,要求學生自主思考大正方形的面積與兩個小正方形面積之間的聯系,并加以證明.
設計意圖 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千百年來經過反復驗證得出的經典理論.追溯知識的歷史演變進程,可幫助學生詳細了解其來龍去脈,在“再創造”的基礎上,揭示數學的本質.在此環節,教師緊扣趙爽弦圖的求證方法,通過實操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對“無字證明”形成深刻理解,從而對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產生新的認識.
問題7以上證明過程,都是基于幾何變化角度分析的結果.此外,還可以從代數的維度進行求證.下面,請大家根據趙爽弦圖分析代數證明法.
學生合作交流,教師巡視并加以點撥.如圖9,列式為 c2=4× 2ab+(a-b)2=(a-b)2+2ab= (20號
師:隨著探索的深人,我們將幾何與代數法融合在一起分析,由此有什么發現?
生5:如圖10,隨著幾何法與代數法的融合,提煉了數形結合思想,也就是說,勾股定理本身具有幾何意義.
追問關于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種證法,感興趣的課后可以深入研究,探尋一些新的證明方法.
設計意圖基于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利用數形結合思想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可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切身體會代數與幾何的對應關系.在此過程中,學生明白了“以形導數與以數推形”的重要性,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深度學習.
(三)歸納總結,完善認知
要求學生自主梳理本節課所學知識、思想、方法等,基于整體視角整理與勾股定理相關的內容,并將“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平方”這一命題反過來,形成逆命題,并判斷逆命題是否成立.
設計意圖教學內容的整理、歸納,以及逆命題的分析,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理解,讓學生再次從數形結合的維度完善了認知,并基于“整體一局部一整體”的結構發展學力.
教學評估與反思
教師基于深度學習理念,引導學生從回顧舊知出發,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先讓學生從宏觀視角出發建構研究三角形的知識體系,并將勾股定理納入知識體系內,再從微觀視角出發解構勾股定理,使學生在數學文化的浸潤下,提煉數形結合思想,完善對勾股定理的理解.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應立足于知識、方法的結構性與關聯性,從整體視角出發觀察與探索問題.學生經歷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轉化與化歸等思想方法的洗禮,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深度學習,發展了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婉瑩.初中數學章節起始課教學的現狀與設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3.
[2]陳忠.對落實初中數學核心素養策略指導課例的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 (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