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是素質教育的衍生和發展.它既是一種教學觀念,又是一種教學模式.將其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實現學生數學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所謂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利于理解知識的“支架”,學生借助這個“支架”能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應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構建一種合作、溝通、討論的學習環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核心素養得到提升.下面,筆者以“平方差公式”的教學為例,通過搭建教學支架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發展、應用等過程,感悟平方差公式形成過程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揭示數學知識的本質,讓學生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教學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平方差公式是初中階段的第一個公式,也是最基本、應用最廣泛的公式之一,其在初中數學中的地位和價值不言而喻.平方差公式源于整式乘法的特殊化,其本質是多項式乘法,是體現一般到特殊思想方法的典范.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有理數運算、列簡單的代數式、整式的加減及乘除等知識,還掌握了多項式乘法法則,這些知識是學習本節課內容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特殊多項式乘法的簡便算法,為后續探究其他乘法公式提供了思路,也為后續學習因式分解、分式的乘法等知識奠定了基礎.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多項式乘法之前,已經具備了探索、歸納、運用平方差公式的能力.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歸納、去運用,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能提升探究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3.教學目標
(1)經歷平方差公式的探索及推導過程,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能夠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解決問題.(2)體會一般到特殊、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1.復習舊知,引入新知問題1計算 (a+b) ) (p+q)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給出以下運算結果: (a+b) ( p+} q)=ap+aq+bp+bq.
設計意圖重溫多項式乘法法則,鞏固二項式的乘法運算技巧,為后續乘法公式的探究作鋪墊.
追問能否用圖形的面積關系直觀地表示這個多項式乘法呢?
師生活動:學生根據已有長方形面積公式,構造出圖1所示的圖形.
設計意圖將代數問題幾何化,借助圖形的直觀性說明乘法公式的計算過程,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2.探索新知,感悟生成
問題2計算 (a+b)(a+q) 說說你的發現.
師生活動:學生給出以下運算過程, (a+b)(a+q)=a2+aq+ab+bq= 通過觀察,學生發現 (a+b)(a+q) 是由( a+ b ) (p+q) 特殊化而來,即令 p=a 業
追問1令 p=a 后,其運算結果由4項變成3項,如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特殊化,你想怎么特殊化,想得到怎樣的運算結果?
師生活動問題給出后,學生積極思考,嘗試通過特殊化進一步將運算結果簡化.學生結合上式運算結果,試著去除 (q+b)a ,于是令 q=-b 所以有
設計意圖滲透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過特殊化處理讓學生自主發現平方差公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首先給出特例,引導學生操作、觀察,發現特例( a+ b ) (a+q) 是令 (a+b)(p+q) 中p=a 而來,通過挖掘特殊與一般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特殊化處理指明了方向.在問題2的基礎上,學生處理得到 (a+b)(a-b)=a2-b2
追問2計算 (a+b)(a-b) 時,計算結果為什么是兩項?
學生活動學生給出以下運算過程: (a+b)(a-b)=a2-ab+ ab -b2=a2-b2. 即利用多項式的乘法法則得到4項,通過合并同類項使4項變成2項.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平方差公式的本質就是多項式乘法,滲透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追問3如果將 (a+b)(a-b)= a2-b2 這個特殊的整式乘法命名,你想怎么命名?你能用文字語言描述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公式的結構特征出發,根據結構特征為公式命名,由此得到平方差公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多加鼓勵學生運用文字語言進行描述,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方差公式的理解,為后續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3.驗證新知,溝通聯系
問題3能否用圖形的面積關系直觀地表示平方差公式呢?
師生活動教師預留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從探究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快地畫出a+b 的邊,但是在表達 a-b 時遇到不小麻煩,教師便啟發學生從正方形結構入手,利用正方形面積構造圖形.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到圖2、圖3兩種證明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圖形語言表征平方差公式,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應用不同數學語言進行表征,有利于深化學生對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并為后續完全平方公式的學習打下基礎.
4.應用新知,鞏固提升
問題4判斷下列算式能否用平方差公式計算?說說你的理由.(1) (2a+3b)(2a-3c); (2) (-m+n)(m-n)
師生活動: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等過程,發現以上算式都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辨析,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平方差公式的本質特征,明晰運用平方差公式必須具備的條件.
問題5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下列算式,并指出平方差公式中字
母""分別代表什么.(1) (100+2)×(100-2); (2) 103×97 (3) (3x+2y)(3x-2y); (4) (a+b+1)(a+b-1).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解答,從學生解題的反饋來看,大多數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平方差公式解決問題.第(1)題、第(3)題可以直接應用公式計算;第(2)題為間接計算,即將“103”轉化為4 i00+3′′",將“97”轉化為“100-3′′",滲透轉化思想方法;第(4)題滲透整體思想,即將“ a+b ”視為一個整體,令"",將問題轉化為學生熟悉的完全平方公式的形式,即 (Ωt+1)(Ωt-1) 業
設計意圖通過“用”檢測和鞏固學生對平方差公式的理解,讓學生切身體會平方差公式的便捷,提高學生應用新知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滲透轉化思想和整體思想,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征,體會 a 、b既可以表示數,也可以表示單項式,還可以表示多項式的思想方法.
5.總結概括,自我評價
問題6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困惑?
師生活動教師鼓勵學生從知識、思想方法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全面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平方差公式的本質是什么?應用時需注意哪些問題?通過追問,進一步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煉探究方法,并為后續學習提供思路.
教學思考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欲使學生獲得深層次的理解,僅憑教師的講授是很難達成的,因此,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追溯知識的由來,探究知識的本質,感悟知識形成背后的思想方法,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三個理解”的基礎上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應用過程,深入理解知識的本質,提升數學思維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并未直接給出平方差公式讓學生識記和套用,而是從學生熟悉的整式乘法入手,讓學生親歷一般到特殊的轉化過程,然后自主歸納總結出平方差公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既深刻理解了知識的本質,又將這一研究方法拓展至其他乘法公式的探究上,從而形成乘法公式的知識體系.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合理搭建數學教學支架,通過獨立思考和互助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共同探索知識的形成、發展、應用過程,成為數學知識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