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供應鏈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與不 確定性,中小型物流企業在其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本文深 入分析當前中小型物流企業提升供應鏈韌性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包括 資源約束、風險應對能力不足、協同缺失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提出 資源整合、數字化賦能、組織優化等提升策略,為中小型物流企業提 升供應鏈韌性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助力其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 境中增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小型物流企業供應鏈韌性提升的意義
供應鏈韌性是指供應鏈在面臨突發性風險、不確定性沖擊或長期 壓力時,能夠快速識別威脅、適應變化、維持核心功能并恢復穩定運 營的能力。國內部分學者圍繞供應鏈韌性開展了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 研究。張旻從高技術產業鏈抵御力、高技術產業鏈恢復力、高技術產 業鏈更新力、高技術產業鏈進化力四個方面切入,構建高技術產業鏈 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熵權TOPSIS法測度2012—2022年高技術產 業鏈韌性。張夏恒針對對外貿易摩擦導致堵鏈斷鏈風險增大等問題, 提出了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的實踐路徑。邱琳妲 選擇對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實現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新 能源汽車行業作為現實案例,研究突發 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對供應鏈產出、韌性 和穩定性的影響。李曉梅等基于資源基 礎觀和動態能力理論,利用2015—2023 年中國制造業上市企業數據,使用雙向 固定效應模型、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模 型,實證檢驗數字技術、供應鏈韌性、 吸收能力與企業可持續績效之間的關 系。韋琦等從供應鏈本體出發,將社會 資本細分為鏈內和鏈外兩種類型,并基 于2012—202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數據展 開實證分析,發現兩種社會資本對供應 鏈韌性均有正向影響,但鏈內社會資本 的作用更大。
在對供應鏈韌性的研究方面,針對 服務型的物流企業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指 導相對較少。本文以中小型物流企業為 例,探究在資源與技術雙重約束下如何 系統性提升其供應鏈韌性。
中小型物流企業供應鏈韌性提 升的現實困境
資源約束下的能力短板 中小型物 流企業在資金、技術、網絡覆蓋等核心 資源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這嚴重制約了 其供應鏈韌性建設。多數中小型物流企 業年營收不高,資金有限,難以大規模 投入先進的物流技術和設備,如自動化 倉儲系統、智能運輸車輛等,導致市場 競爭力缺失,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其 運營能力的提升和供應鏈韌性的增強。 很多中小型物流企業數字化水平滯后, 仍依賴人工調度與紙質單據,數據孤島 現象普遍。在物流網絡建設上,中小型 物流企業的區域性特征明顯,跨區域服 務能力受限,網絡覆蓋不足。
風險應對能力不足 中小型物流企業在風險識別、響應與恢 復環節存在明顯短板,這加劇了供應鏈中斷的影響。多數企業缺 乏系統性的風險預警機制,過于依賴傳統的經驗決策,這種方式 主觀性較強,難以全面且精準地捕捉潛在風險因素,致使風險臨 近時才有所察覺。風險來臨時,企業在響應上也十分被動,應急 儲備缺失,安全庫存與備用運力投入不足。目前,僅有少部分中 小物流企業采用了動態安全庫存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靈活應對 需求變化。供應鏈中斷后,中小型物流企業恢復周期長且恢復效 率低下,資源調配、流程重組等工作推進緩慢,恢復速度難以匹 配業務需求。
生態協同缺失 中小型物流企業與上下游協同不足,與供應 商、客戶的信息共享水平低。一旦生產計劃變動,無法快速調整 物流方案,導致在生產旺季時物流服務水平反而降低,進而引發 客戶投訴。許多中小型物流企業沒有加入物流聯盟或行業協會, 難以獲得資源共享與風險共擔的機會。此外,中小型物流企業在 政策響應方面也比較滯后,對政府出臺的扶持措施利用率不足, 部分企業因申報流程復雜或信息不對稱而錯失政府的資源支持。 上述問題并非孤立存在,中小型物流企業常陷入“資源約 束→能力欠缺→風險加劇→協同困難”的惡性循環。資金不足限 制了技術投入,使得數據難以整合共享,風險預判能力低下。企 業生態協同能力弱,難以獲取外部資源,又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緊 張。這一循環使得中小型物流企業在面對外部沖擊時,只能被動 應對,導致損失擴大、恢復艱難,長期面臨困境。
中小型物流企業供應鏈韌性提升策略
輕資產運營與共享模式 中小型物流企業可以通過輕量化整 合資源,實現彈性調用。構建共享運力池,接入貨拉拉等社會運 力平臺,動態匹配運輸需求與閑置車輛資源,補充旺季的運力缺 口,提升訂單履約率。布局云倉儲網絡,租用菜鳥云倉、京東云 倉等第三方云倉,按需使用倉儲空間與分揀設備,實現“多倉聯 動”,加快庫存周轉,同時無需承擔倉庫建設成本。采用“以租 代購”模式獲取叉車、冷鏈車等關鍵設備,降低初期投入成本, 并根據業務波動靈活調整租賃規模。
可視性與敏捷決策 引入數字化技術,借助區塊鏈、大數據 與 AI 技術提升供應鏈韌性。傳統紙質單證流轉效率低且易被篡 改,引入區塊鏈技術可實現物流數據實時共享,減少信息不對稱,縮短單證處理時間。此外,區塊鏈的智 能合約還可以進一步提升交易的安全性,減 少人為操作失誤。另外,利用大數據和 AI 技術進行需求預測與路徑優化,提高物流需 求預測準確率,動態調整運力與庫存配置, 減少運力成本浪費。
柔性團隊與生態協同 重塑組織內部架 構與外部協作模式,增強供應鏈的動態適應 能力。建設具備多技能的柔性團隊,開展跨 崗位培訓,如讓倉儲人員學習基礎調度技 能,構建“一專多能”的員工隊伍,在業務 高峰期時能夠合理調配員工,減少臨時用工 需求。同時,中小型物流企業可通過行業協 會或自發聯盟,共建運力池、中轉庫等資 源,將資源進行整合,既可以避免重復投 資,也可以通過規模效應降低單位成本。
動態預警與韌性閉環 中小型物流企業 需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可建立涵蓋政 策、運營、市場等多維度的風險評估框架, 例如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AHP)量化各 風險權重,結合實時數據判斷供應鏈風險等 級,在此基礎上,實行分級應急預案。 上述策略并非孤立實施,而是通過資 源、技術、組織、風險控制四者的動態協同 放大韌性提升效果。中小型物流企業的韌性 提升需系統化整合內外部資源,單一維度的 改進可能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中小型物流企業供應鏈韌性提升的關 鍵在于突破“高投入、重資產”的路徑,通 過輕量化資源整合、敏捷化技術適配、柔性 化組織重構、動態化的風險控制,實現成本 可控的韌性躍遷。同時,資源、技術、組織、 風險控制的動態協同,能夠放大單一策略的 效能,為受資源約束的中小型物流企業提供 可操作性的框架,幫助其在復雜多變的市場 環境中增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安徽新華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