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7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5)10-0020-05
DOI:10. 3969/j. issn.1007 -8517. 2025. 10. zgmzmjyyzz202510004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Therapy Using“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Waist and Abdomen”Thinkingon Low Back Pain
CHEN Dandan'DAI Zhengxiang2LAN YilQIN Zujie3 * 1.School of Nursing,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53O2OO,China; 2.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OoO4,China; 3.Guangxi International ZhuangMedicineHospital,Nanning 53O2O1,China
Abstract:Lowbackpainisacommonclinicaldiseas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xternal treatmenthavebecomeahighly anticipatedtreatmentappoachontreatinglowbackpainduetotheiradvantagesofeconomy,safety,andefectiveness.Thisarticle combinestheliteraturetointroducethetheoreticalbasisoftheconceptof“treating thewaistandabdomentogether”,analyzesheapplicationefectof 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xtealtreatmentmethodsguidedbythisconceptinthetreatmentoflowbackpain, emphasizes theindispensableroleofabdominalconditioninginthetreatmentoflowbackdiseases,aimingtoprovideabasisfor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Waistand Abdomen;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ow Back Pain
腰痛主要表現為下背部、骶骨區和臀部的疼痛和不適,有時還會伴隨下肢放射性疼痛[1]。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腰部扭傷、腰肌筋膜炎和第三腰橫突綜合征等疾病均屬于傳統中醫的“腰痛”范疇2
外治法源遠流長,隨著歷史社會的發展,各代醫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創新,中醫外治法不斷發展,成為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外治法范圍甚廣,關于外治法的理論學說眾說紛繪,診療思維和學術理念也不盡相同。“腰腹同治”思維又稱“腰腹聯合”思維[3-4],即將腰腹看成一個整體,在治療腰部疾患時不僅要修復腰部損傷,還應注重腹部功能恢復。從古至今,“腰腹同治”診療思維一直被廣泛運用于腰痛的外治治療,從清人《按摩經》[5]、CraigLeibenson《脊柱康復醫學——高級理論與臨床實踐》、賀振中《通督按摩法新論》7]、日本《針灸真髓》[8]等書中,均可明確發現倡導腰痛這種腰腹同治的整體治療模式。
本研究以(“腰腹同治”OR“腰腹聯合”OR“腰腹并治”OR“腰腹”OR“俞募”)AND(“腰痛”OR“腰背痛”OR“腰椎間盤突出癥”OR“腰痹”OR“腰腿痛”OR“下腰痛”)為檢索式,檢索了中國知網、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萬方和維普四個數據庫自建庫至2024年5月20日的文獻,分析探討了基于“腰腹同治”思維的中醫外治法在腰痛中的治療效果,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1 “腰腹同治”的理論依據
1. 1 西醫學依據
1.1.1生理解剖學從解剖角度看,肌肉和筋膜將腰腹部緊密連接,腹部肌肉與腰部肌肉共同維護著脊柱平衡9。當腰部肌肉經過長期勞損后,腰椎穩定性會受到影響,腰腹部肌肉會發生反應性緊張以保護腰椎,初期尚可代償,長期可導致腹部肌肉繼發勞損,使腰椎穩定性進一步下降,最終腰痛加重。生物力學研究[\"指出,當腹部肌群受損時,可發生痙攣,導致其張力增加,軀體發生前屈,腰后部肌群代償性收縮,也可引發疼痛。因此,對于腰痛患者,在治療腰部的同時,還應注重腹部肌肉勞損的恢復。研究11發現,通過按揉、點按腰腹部對應肌群,解除肌肉緊張,恢復腰腹部肌肉的靜力性平衡,可使疼痛迅速減輕或消失。
1.1.2扳機點、腹壓與腰痛的關系 “扳機點”(triggerpoint),亦稱“肌筋膜激痛點”“觸發點”,指觸壓身體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疼痛激惹,甚至遠端疼痛的現象[12],該被觸壓部位就稱之為“扳機點”,通常可在此處摸到條索樣的結節或緊張帶。扳機點可分為活化和隱匿兩種狀態,活化狀態可出現自發性疼痛,而隱匿狀態只有在被觸摸時出現痛感,兩者都可引起功能障礙。長期的腹肌緊張和勞損會導致扳機點的出現,而不良姿勢可使扳機點活化引發骶髂部和腰部的牽涉痛。當常規治療療效不理想時,可考慮腰痛是否與腹部扳機點的活化有關。
腰痛患者的疼痛與腹壓變化密切相關。腹內壓是腰椎穩定的主要動力,腹壓不足可引起腰痛。同時,當腹部肌肉出現病變時,咳嗽、噴嚏、深呼吸等動作均可導致腹壓增加,椎間盤壓力增大,加重腰痛癥狀[13]。研究[10]指出,腹部手法可以解除腹部肌肉痙攣,調整腹內壓,加強腰椎整體的穩定性。
1.1.3 內臟牽涉痛學說和筋膜學說 內臟牽涉痛學說認為,某些內臟受過度刺激時可出現中樞敏化,導致牽涉痛的發生,而作用于腹部臟器的物理療法可通過減輕中樞敏化達到緩解腰痛的效果[14]。此外,筋膜理論認為,腹腔臟器通過筋膜與肌肉骨骼密切相連,筋膜功能失常可導致機體力學結構改變,引發軟組織疼痛[15]。腹部手法可刺激局部筋膜,調整內臟位置,恢復筋膜正常功能,從而使疼痛緩解[16] 。
1. 2 中醫學理論基礎
1.2.1經絡理論經絡系統分析顯示,帶脈起源于季肋,環繞腰腹一周,將腹部經氣與腰背部經氣相連。《靈樞》指出帶脈病可引發腰痛,描述為“腰痛似引帶”,此外,足太陽脈、足少陽脈、足陽明脈、足少陰脈、足厥陰脈受累均可引發腰痛;《諸病源候論》載:“勞損于腎,動傷經絡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由此可見,腰腹部經脈氣血相互灌注,腰痛的發生與腰腹部的經絡病變緊密相關,“氣街”理論也佐證了這一觀點[17-18]。腰腹同治可陰陽同調,有“陽病治陰、后病前治”之意,符合中醫理論體系中的整體陰陽觀[13]
1.2.2經筋理論《靈樞·經筋》中提出的十二“痹”之名,也即各經筋循行處的筋、骨、肉的疼痛及運動障礙,該篇有云,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腹而布”。經筋系統將人體的腹部與腰背部脊柱聯系起來,而經筋功能失常與痹痛的發生緊密相關。在治療腰痛時,應當發揮經筋整體觀對治療的指導作用。在經筋病變后期,腰腹部均可發現結筋病灶點,秦偉凱等[19]以經筋理論“以痛為腧”為指導原則,對患者腰背部和腹部的結筋病灶點進行針灸治療。有研究[20-21]表明,和單獨對背部結筋病灶點施針相比,增加對腰部結筋病灶點的針刺治療可明顯改善腰痛。當患者腰部后方疼痛,經傳統針灸、推拿及物理治療后,疼痛緩解不顯著或療效反復時,應當考慮是否因腹部某塊肌肉存在結筋病灶點,引發特定的牽涉痛至腰背部,從而造成持續性腰部疼痛的感覺。這種情況下,識別并處理腹部結筋病灶點成為治療的關鍵。
2 “腰腹同治”診療思維在中醫外治法治療腰痛中的應用
2.1推拿治療萬冰艷[22]通過將105名患者隨機分為傳統推拿手法治療組、腰腹聯合手法治療組、頸腰腹聯合手法治療組,系統地評估了各組治療前后的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JOA(日本骨科協會評分,用于評估腰椎功能)、ODI(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以及SF-36(生活質量調查問卷)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腰腹聯合手法和頸腰腹聯合手法的兩組患者,在減輕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礙、提升整體健康狀況以及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療效相似,并且這兩種聯合手法的治療效果均明顯優于僅使用傳統推拿手法的組別。這意味著,包含腹部手法的綜合治療策略可能更有效于處理復雜的腰痛問題。
張治華[23將72例退行性腰椎滑脫癥(I度前滑脫)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推拿法,試驗組采用腰腹調衡推拿法,比較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ODI評分、癥狀體征、總體療效變化情況,結果表明,在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癥(I度前滑脫)方面,腰腹調衡推拿法優于常規推拿,安全有效。
趙啟等[24]將60名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患者隨機分配為兩組,每組30人,對照組予傳統手法治療結合中藥塌漬的方法,而治療組則依據平樂正骨的“筋滯骨錯”理論,采用了腰腹聯合手法配合中藥塌漬治療。研究觀察了治療前后的VAS疼痛評分、JOA功能評分以及血清中 IL-1β (一種炎癥標志物)的水平變化。結果顯示,依據“筋滯骨錯”理論指導的腰腹聯合手法治療方式,在改善FBSS(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功能狀態及降低炎癥指標 IL-1β 水平方面,其療效超過了傳統的治療方法,表明腰腹聯合手法在治療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上更有優勢。
周亮亮[25將7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緩解期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即腰腹調衡手法組和常規推拿手法組。比較兩組治療前后VAS、PD值、JOA評分、主觀癥狀、體征、日常活動評分,結果表明,腰腹調衡手法在減輕患者腰痛程度、緩解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患者日常活動方面優于常規推拿手法,療效更佳。
范新星等[26]將90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成了兩組,每組45人。對照組予輸液治療與臥床休息;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了腰腹聯合手法的干預。通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疼痛評分、主觀感受、臨床體征、日常活動能力及膀胱功能的變化,發現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而言,在輸液與臥床休息治療方案中加入腰腹聯合手法,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功能及生活質量。
范永軍等[27]采用基于腰腹并治的推拿手法對 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觀察治療前 后患者血清 β- 內啡肽( β -endorphine,β-EP) 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腰腹并治法可以提高腰 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β-EP水平,可能也是腰腹 并治法能夠起到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的 內在機制之一。
趙明宇等[28-29]將75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成三組,每組25人。對照組采取了標準的輸液與臥床休息治療,治療組1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傳統手法治療,治療組2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了腰腹部聯合手法治療。所有參與者在治療前后均完成了疼痛評分、肌電圖檢測、影像學與生化學指標的評估。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其他兩組,采用腰腹部聯合手法治療的患者在生化指標、疼痛緩解程度、影像學改善情況及肌電圖變化上展現出了更顯著的進步,這表明腰腹聯合手法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有助于神經根水腫的減退,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2針刺治療章芬等[30]將64 例慢性下腰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僅在腰腿部的膀胱經穴位進行針刺治療,而觀察組除了腰腿部的膀胱經穴位針刺外,還增加了腹部相關腧穴的針刺,并結合了姿勢矯正練習。通過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ODI功能障礙指數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結合腹部腧穴的腰腹針刺療法在改善慢性下腰痛癥狀上的療效要優于僅針對腰腿部的針刺療法,強調了腹部針刺的附加價值。
石方園等[20]基于經筋理論,通過經筋觸診技術定位患者腰背部的結筋病灶,并針對性地采用經筋療法在這些病灶點進行針刺治療。研究者將72名非特異性腰痛患者被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接受標準的針刺治療方案,而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了腹部的氣海、關元、天樞、水分等穴位的針刺,即實行腰腹聯合針刺治療。通過對兩組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ODI功能障礙指數變化的比較,發現結合腹部穴位的經筋腰腹針刺療法在緩解非特異性腰痛方面的療效優于僅針對腰部的傳統針刺療法。
劉晶晶[31]將60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人。治療組采取了腰腹特定腧穴針刺結合運動療法,選取育俞、腰眼作為主穴;而對照組僅實施了常規針刺治療,選用了阿是穴、大腸俞、委中、膈俞等穴位。通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和JOA功能評分的變化,結果顯示腰腹腧穴針刺運動療法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上展現出了顯著的臨床效果,不僅治療周期較短,而且在減輕疼痛、改善腰痛癥狀及提升生活質量方面,其優勢明顯超過了常規針刺治療,證實了腰腹部腧穴針刺結合運動療法在提升治療質量和加速康復進程中的重要作用。2.3熨燙療法傅平等[32將120名慢性下腰痛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即腰腹合熨治療組、腰熨治療組以及腹熨治療組,每組各40例。研究通過對比這三組在治療前后的VAS疼痛評分和JOA功能評分的變化,來評估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結果顯示,腰腹合熨治療組在緩解慢性下腰痛癥狀、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表明同時針對腰腹部進行熱熨治療,能更有效地減輕腰痛,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進一步支持了綜合治療腰腹部在處理慢性下腰痛問題上的重要性。
3討論
在腰痛治療的探索中,“腰腹同治”診療思維視腰腹部為不可分割的功能整體,深刻反映了中醫的整體治療智慧。腰腹部肌肉筋膜的相互影響,臟腑功能與腰痛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建了“腰腹同治”的科學基礎,強調了腹部治療在解決腰痛問題中的不可或缺性。外治法,特別是針刺、推拿、熨燙等技術,在“腰腹同治”的實踐中被廣泛應用。大量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一致證實了腰腹同治在緩解癥狀、改善患者功能狀態及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彰顯了腹部治療的補充與協同作用。
于臨床實踐中,諸醫家之理法各具特色,然多數宗奉經筋學說,尤重腰腹部經筋之診察,細探病灶所在,從而施以針灸、推拿等技法,導引氣血,通調經絡,深得中醫治未病之奧義。如甘衍昌[33]通過細致的“四維查灶”方法,針對“腹緩筋”“募原”“腹氣街”中的“沖脈”及“鼠溪”等特定區域,發現腰、腹、腿部位的陽性病灶常并發,彼此間形成復雜而相互影響的關聯。他所采用的理筋手法、固灶行針法及拔罐等經筋療法,對“腰腹腿三聯征”治療效果顯著,治愈率頗高,體現了該綜合療法的優越性。除了經筋理論,平樂正骨的“筋滯骨錯”理論[34]則強調在整體與局部辨證施治中尋求平衡,其核心是維持腰腹平衡。盧群文等[13]則從中醫經絡學說及現代解剖學視角出發,探討了經絡變化、腰腹肌肉及腹壓異常與腰痛的內在聯系,詳細介紹了腹背陰陽配穴治法的配穴原則、推拿技術及作用機理,為臨床腰痛治療提供了新穎的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另外,俞募配穴法作為一種補充策略,顯示出腧穴配伍對腰痛治療的獨特臨床價值。林潔等[35]在標準針刺治療基礎上,加人脾胃俞募配穴針刺,有效緩解了寒濕型非特異性下腰痛;張坤木等[36]將俞募推拿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階段,也取得了明顯的治療效果。這些研究均強化了“腰腹同治”方法的多元化與針對性,豐富了腰痛治療的臨床選擇。
除了中藥治療、中醫外治法等被動療法,發揮病人主觀能動性的腰腹核心肌群訓練[37-38]、腰腹導引法等腰腹聯合療法均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對于腰痛患者的治療,既要發揮中醫整體觀念的治療特色、也要注重患者腰背肌功能的訓練,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減少疾病的復發。
“腰腹同治”思維及其在外治法中的應用,不僅豐富了腰痛治療的策略,也彰顯了中醫學中整體觀念的臨床實用價值。未來,深化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腰腹同治”研究,通過跨學科合作探索其生理機制,驗證臨床療效,將為腰痛治療提供更多科學依據,推動中西醫結合的創新發展,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參考文獻
[1]KNEZEVICNN,CANDIDOKD,VLAEYENJ,etal.Lowbackpain[J].Lancet,2021,398(10294):78-92.
[2]周淑娟.中醫治療腰痛理論探討[J].中醫學報,2017,32(8):1463-1465.
[3]王楠,趙明宇,寇趙淅,等.“腰腹聯合”思維對退行性腰椎滑脫癥患者功能鍛煉指導的應用探討[J].中國療養醫學,2022,31(6):604-606.
[4]水根會,郭水潔,寇趙淅,等.腰腹聯合思維指導腰椎間盤突出癥功能鍛煉的思考[J].新中醫,2022,54(2):181-183.
[5]駱仲遙.中國推拿百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24.
[6]LEIBENSONC.脊柱康復醫學——高級理論與臨床實踐[M」.趙于,盛偉斌,譯.北景:人氏車醫出版社,2012:75.
[7]賀振中,李建仲.通督按摩法新論[M].太原:山西科學出版社,1994:1.
[8]代文田志.針灸真髓[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8:16 -18.
[9]趙宇,盛偉斌.脊柱功能解剖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73.
[10]吳超英.腹部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理論研究[C]//.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第九次全國整脊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福建省廈門市第二醫院,2013:45-47.
[11]劉鵬,張燕,閆博.腰腹平衡推拿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4): 658.
[12]DAYANiRIO,BIRINCI T,KAYA ME,et al.Com-parison of Three Manual Therapy Techniques as TriggerPoint Therapy for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A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J].JAltern Com-plement Med,2020,26(4):291-299.
[13]盧群文,蘇程果,劉華輝,等.腹背陰陽配穴論治腰痛[J].中國針灸,2018,38(12):1335-1339.
[14]PANAGOPOULOS J,HANCOCK MJ,FERREIRA P,et al.Does the addition of visceral manipulation alter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A randomizedplacebo controlledtrial[J].EurJPain,2O15,19(7):899 -907.
[15]顧川川,顏運濤,左廣,等.腹部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探討[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9,34(6): 58 -61.
[16]TOZZI P,BONGIORNO D,VITTURINI C.Lowbackpain and kidney mobility:local osteopathic fascial ma-nipulation decreases pain perception and improves renalmobility[J].JBodyw Mov Ther,2012,16(3):381 -391.
[17]楊寧,歐陽育樹,原嘉民,等.人體十二經脈井原穴和俞募穴的相關性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 (6):1523-1524.
[18]蔡榮林,申國明,王浩.俞募配穴的理論基礎及協同效應機制探討與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5): 1555-1558.
[19]秦偉凱,趙勇,張寬.“以痛為腧”經筋病證痛點機制探討[J].北京中醫藥,2011,30(9):675-678.
[20]石方園,董寶強,林星星,等.基于經筋理論腰腹聯合針刺治療非特異性腰痛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21,35(2):93-96.
[21]王淑娟,蘇妝.針刺扳機點治療常見疼痛類疾患[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9):548-549.
[22]萬冰艷.頸腰腹聯合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20.
[23]張治華.腰腹調衡推拿法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癥(I度)的臨床觀察[D].昆明:云南中醫藥大學,2020.
[24]趙啟,趙利敬,袁帥,等.基于“筋滯骨錯”理論指導下腰腹聯合手法治療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2020,40(3):459-462.
[25]周亮亮.腰腹調衡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緩解期的臨床療效觀察[D].昆明:云南中醫藥大學,2019.
[26]范新星,陳成東.腰腹聯合手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刊,2017,52(4):55 -57.
[27]范永軍,張世卿.腰腹并治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血清β-內啡肽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6,36(10): 1831 -1832.
[28]趙明宇,姬亞飛,黃桂成,等.腰腹聯合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生化指標分析[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4,22(8):12-14.
[29]趙明宇.腰腹聯合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應用及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30]章芬,林立元.腰腹針刺法配合姿勢矯正治療慢性腰痛32例[J].福建中醫藥,2021,52(4):58-60.
[31]劉晶晶.腰腹腧穴針刺運動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血瘀型)的臨床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2020.
[32]傅平,黃智遠,樊效鴻.腰腹合熨治療慢性下腰痛40例[J].西部中醫藥,2020,33(12):96-99.
[33]甘衍昌.經筋療法治療“腰腹腿三聯征”128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6(2):19-21.
[34]張榮,張向東,王慶豐,等.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指導下的腰痛腰腹聯合診療思維[J].中醫正骨,2019,31(12):51-53.
[35]林潔,戴榮水,程暘,等.脾腎俞募配穴針刺法治療寒濕型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30 例[J].福建中醫藥,2021,52(10):9-10.
[36]張坤木,李長輝,陳彥,等.俞募推拿聯合平板支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期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中醫臨床,2020,27(5):14-18.
[37]孫倩.“12分鐘腰腹訓練”對辦公室文員非特異性下腰痛的康復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9.
[38]方磊,嚴雋陶,曹彥俊,等.五禽戲對中老年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患者腰腹核心肌群力學性能及疼痛影響的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5,49(9):49-53.(收稿日期:2024-08-07編輯:杜玲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