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帥(1991—),男,甘肅省西和縣蒿林鄉九年制學校。
民間美術是一種由民間藝人創作并廣為流傳的,與民俗習慣息息相關的藝術形式,它既涵蓋了剪紙、刺繡、雕刻、泥塑、陶器等實物藝術,又包含皮影戲、木偶戲、舞獅等表演藝術。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將這些民間文化資源與美術課堂巧妙結合,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還能借助民間文化的藝術內涵、技巧等拓展初中美術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本文細致剖析在初中美術課堂中融入民間美術資源的意義和有效策略。
移默化中增強自身的藝術情操,提高美術素養。
(三)增強文化自信
民間美術資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美術課堂上融入民間美術資源,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深刻感受民間美術資源蘊含的民族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樣的情感體驗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他們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初中美術課堂中融入民間美術資源的教學實踐
一、初中美術課堂中融入民間美術資源的重要意義 (一)剪紙藝術:激活美術創意
(一)激發學習熱情
在初中美術課堂上,民間藝術資源的融入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室空間內欣賞來自五湖四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這些民間藝術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僅包括繪畫,還涵蓋雕塑、制陶、剪紙、刺繡等藝術形式。這樣的美術課堂能夠極大地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藝術課堂。
(二)提高美術素養
在融合民間藝術資源的初中美術課堂上,學生可以接觸精妙絕倫的剪紙技藝,欣賞古色古香的陶器、木器,學習經緯交織的刺繡工藝。他們能從中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學習民間藝術的獨特技藝,從而在潛
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入剪紙藝術這一民間美術資源,開展剪紙樣式展示、個性化作品創作等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能動性。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構思圖案,選擇色彩,精心裁剪。這能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折紙與剪切技巧,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1]。
以人美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第8課“走進民間美術”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我是剪紙藝術家”為主題的創意教學活動。在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經典的剪紙作品,如寓意吉祥的窗花、栩栩如生的動物圖案以及蘊含民族特色的場景等。學生往往會被這些色彩鮮艷、線條鮮明且具有濃厚文化內涵的剪紙作品深深吸引,產生學習剪紙藝術的興趣。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剪紙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教師可以播放一些介紹剪紙藝術起源、發展歷程及基本技法的視頻。在播放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配合視頻講解進行實際剪紙操作演示,如如何對折紙張以剪出對稱圖案,如何在紙板上進行簡單素描。在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中,學生們得以近距離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在保證學生初步掌握剪紙藝術的流程與技巧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在活動過程中,每個學生都需要自由選擇一個剪紙主題,如喜歡小動物的學生選擇兔子作為剪紙主題,喜歡親近大自然的學生選擇森林為主題。這樣基于興趣愛好的剪紙作品創作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剪紙技藝較為煩瑣,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要求也較高,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創作狀態,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關于圖案對稱性、線條流暢性和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困難,幫助其順利完成藝術創作。
在初中美術課堂中,剪紙藝術的引入極大地豐富了美術課堂的活動形式和藝術內涵。在剪紙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學生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美術鑒賞和創作能力,還增強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二)泥塑工藝:提升空間感知
在初中美術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為此,教師可以創新性地引入泥塑這一民間藝術,引導學生以泥土為原料,通過空間想象和手工捏制的方式進行泥塑作品的創作,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漸提高藝術創作和空間感知能力,進一步提升藝術修養[2]。
例如,在人美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第10課“民間工藝品制作”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泥塑工藝,設計一系列富有創意的實踐活動。為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泥塑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及藝術特色,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一段介紹泥塑工藝的科普視頻。視頻中,匠人們靈活的雙手在泥巴間穿梭、揉捏,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躍然眼前。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瞬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通過視頻的教學,學生們初步掌握泥塑技藝的基本流程,包括準備材料、構思造型、塑造基底、粗塑造、精細塑造、晾干烘烤、修飾上色和固定保護等,同時對搓、捏、拍、切這四大基本技法形成了初步印象。隨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實踐環節。教師為學生提前準備泥料、小刀、刷子、刮片等工具。學生們需要對泥料的干濕程度進行判斷,如果泥料中的水分過少,會嚴重影響泥料的黏合和可塑性,導致作品容易產生干裂或脫落的問題,而水分過多又會導致泥料過于松軟,作品難以定型。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或按壓的方法判斷泥料的干濕程度,并通過加水或加泥的方式將其調整至具有一定的黏性、能夠輕松塑形且不易開裂的程度。在完成泥料的調制后,學生們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選定某一主題進行泥塑創作。有的學生選擇創作人物類的泥塑作品,他的創作靈感來自課本上一幅刻畫孩童們嬉戲打鬧的場景的圖片。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靈活運用搓、捏、拍等基本技法捏制人物的肢體部分,通過巧妙拼接肢體展現其生動姿態,還要靈活運用刻刀、刮片等工具對孩童的面部神態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這樣的泥塑作品創作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形式,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進一步拓展了對民間美術內涵的認知,提高了美術創作和表達能力。
在初中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泥塑作品創作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創新思維,還可以在實踐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刺繡技藝:提升藝術表達
教師將刺繡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引入初中美術課堂,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刺繡活動中提高細節處理和藝術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創新意識[3]。
以人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下冊第9課“墻壁小裝飾”的教學為例。在該單元中,學生需要學習如何選擇壁飾形象、如何制作精美墻飾等,這些教學目標與刺繡技藝的內涵高度契合。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巧妙地融入刺繡技藝,設計一堂別開生面的美術實踐課。在課堂上,學生需要掌握刺繡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深入探索平針繡、回針繡、鏈式繡、羽毛繡等多種刺繡手法,并嘗試制作精美的墻壁刺繡裝飾。在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各式各樣的優秀刺繡作品。這些作品有的以花鳥魚蟲為主題,色彩艷麗,栩栩如生;有的以傳統節日元素為主題,喜氣洋洋;有的則采用福祿壽喜等吉祥符號,寓意深遠,祥和美好,傳遞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隨后,教師可以通過視頻講解與實物演示結合的方式,為學生介紹刺繡技藝的基本知識,包括如何設計圖案、選擇繡線、上繃、配線、穿針引線、繡制成品等,細致的步驟講解能為后續的實踐操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具體講解刺繡手法,因為不同的刺繡手法對應不同的線條處理及圖案設計,合理的手法搭配能讓作品更加立體、生動。在制作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提供指導,引導學生不斷進行嘗試和調整,使用合適的刺繡手法進行相應的細節處理。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件件精美的刺繡壁飾完成了。有的作品運用細膩的平針繡與回針繡勾勒出清新的綠色葉片,與運用羽毛繡繡出的花朵相映成趣,營造寧靜而優雅的氛圍;有的則以鮮艷的紅緞面繡為主體,輔以金線鎖鏈繡勾勒圖案與輪廓,展現出華麗而莊重的風格。這些作品雖然大小不一、風格各異,但都展現出了學生們對刺繡技藝的熱愛和對刺繡手法的獨到見解。
在初中美術課堂上,刺繡技藝的融入讓學生得以近距離觀察這一傳承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體會民間技藝的無限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刺繡技藝體驗活動的開展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細節處理和藝術表達能力,提升其美術素養。
(四)年畫繪制:強化色彩搭配
在民間美術資源中,年畫是最為常見的藝術形式之一。年畫的繪制不僅注重對事物形象的繪制和對細節的勾勒,還強調通過色彩的搭配給人以視覺沖擊和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在初中美術課堂引入年畫技藝,幫助學生加深對年畫這一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其文化傳承意識,并借助年畫繪制活動培養學生的色彩辨別和協調能力,增強其美術素養。
以人美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第9課“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民間美術中常見的色彩,深刻感悟不同色彩搭配所體現的藝術特色及文化內涵。教師可以選擇年畫這一具有代表性、注重色彩搭配的民間藝術開展教學。在課前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及風格的年畫作品,如風格粗獷樸實、充滿鄉土氣息的河北武強木版年畫,筆觸細膩工整、色彩豐富多樣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還有以神佛題材為主、地域色彩濃厚的廣東佛山木版年畫。受地域文化的影響,這些年畫的主題各異,所選用的色彩也大相徑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分析地域特色對年畫色彩選擇的影響。比如,蘇州作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地域文化具有溫婉細膩的特點,因此在年畫的色彩選擇上,多使用淡雅清新的紅、藍、綠三原色進行搭配,尤其偏愛使用鮮艷而不失雅致的桃紅色。河北地處華北平原,那里四季分明,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色彩,同時,河北人民的性格熱情、直爽,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河北的年畫大多采用紅、綠、黃等鮮艷濃烈的顏色。在年畫的鑒賞與分析過程中,學生對年畫色彩的搭配有了深刻的感悟,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繪制年畫。在創作中,學生需要明確創作的主題,厘清作品背后的人文特色,并基于以上元素進行色彩的選擇和搭配。比如,有的學生以“春節”為主題進行創作。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象征喜慶、團圓及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因此在繪制年畫時應以鮮艷喜慶的紅色為主色調,并搭配金色、粉色等明艷的色彩。有的學生選擇“春”為主題,春天代表生機與活力,因此需選擇綠色這一代表生機的顏色渲染背景,并搭配紅色、黃色和藍色等在春季常見的色彩。
在初中美術課堂上,教師通過開展年畫鑒賞與繪制活動,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色彩搭配及個人情感的色彩傳達,從而提高學生的色彩敏感度和美術創作能力,實現情感與藝術的融合。
結語
民間美術資源憑借其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形式,為初中美術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在初中美術課堂上,民間美術資源的融入不僅可以豐富美術教學內容,拓展美術教學方式,還能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推動美術教育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冉龍坤.民間美術資源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23(24):180-182.
[2」李慧敏.民間藝術資源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智力,2024(4):171-174.
[3」周永雷.文化自信視角下民間美術資源融入初中美術教學的探討[J」.求知導刊,2021(5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