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黨員入黨后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黨員個人成長發展
加強學生黨員入黨后教育管理,有助于引導學生黨員以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以先進思想指導實踐,以高尚道德滋養心靈,不斷提升綜合素質,真正成長為新時代合格的大學生黨員。
(二)提升民辦高職院校黨建工作水平
持續強化學生黨員入黨后教育管理,能夠不斷提升黨員培養質量,推動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從“重頭輕尾”向入黨前后“兩手抓、兩手硬”轉變,有效填補學生黨員入黨后教育的“空檔期”和管理的“失聯期”,保障黨員教育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進而提升民辦高職院校黨建工作水平。
(三)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學生黨員作為青年學生骨干,他們的理想信念、文化素養、知識技能等關乎整個大學生群體的政治素質、理想信念狀況。加強學生黨員人黨后教育管理,不僅是推動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還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筑基工程和希望工程,更是每位學生黨員責無旁貸的使命和責任。
二、學生黨員入黨后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難以實現有效覆蓋
一方面,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在學生黨員入黨后教育管理制度建設方面有所欠缺,盡管制定了黨員發展教育管理辦法,但在教育管理職責落實上,缺乏有效的監督與考核機制。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尚不健全,受行政工作、教育教學和學生實習實踐等活動影響,運行機制容易被忽視、弱化,導致黨員教育管理難以落到實處。
(二)教育內容脫離實際,難以滿足學生需求
當前,大學生思想呈現多元化特征,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狀況尤為突出。然而,學校對學生“想聽什么內容,想學什么內容”了解不深、把握不準,未能運用學生聽得懂、愿意聽的話語進行宣講教育。尤需警惕的是,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或照搬其他院校的做法,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
(三)教育管理方式創新不足,對學生吸引力較弱
部分民辦高職院校的黨員教育管理方式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當前,“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大多局限于讀學習文件、聽專題講座、看教育視頻等形式,對學生吸引力有限。同時,教育管理方式仍以線下為主、線上為輔,存在“灌輸式多,體驗式少”的問題,形式單一、載體匱乏,難以全面覆蓋學生黨員,無法形成教育管理合力。
(四)教育管理時間碎片化,缺乏持久穩定性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學業任務較重,且側重技能提升,大部分時間在實習單位、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度過,這與黨員教育管理時間存在沖突,導致黨員教育管理時間碎片化。教育時間零散,既難以系統開展,又缺乏連貫性,難以真正走深、走實、走心。
三、學生黨員入黨后教育管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學校對黨員教育管理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學校普遍認為學生人黨后政治思想已趨于成熟穩定,從而忽視了在人黨后教育管理中精力、人力、物力投入,出現“入黨前緊抓,入黨后松懈”等問題,造成入黨前后教育管理銜接斷層,學生黨員處于“放養”狀態,更無從談及教育內容和方式的改進。
(二)學生黨員參與教育學習的動力不足
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相較本科生而言薄弱,對理論知識理解相對較慢。當日常課業學習任務較為繁重時,學生容易產生力不從心的感覺,進而導致學習興趣降低、學習動力不足。部分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未嚴格用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存在“不愛學、不真學、不深學”的問題,缺乏學習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三)基層黨務工作隊伍專業性不強
近年,民辦高職院校學生人數增多,黨員發展數量也不斷增加,但黨務工作隊伍未能及時擴充。
輔導員和部分學生干部承擔了大量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其中輔導員忙于行政事務,學生干部實踐經驗不足,導致學生黨員人黨后教育管理工作難以實現專業化、精細化。
(四)黨員發展“大眾化”認識誤導
隨著高職院校擴招,民辦高職院校學生黨員人數迅速增長,導致黨員發展工作中出現“大眾化”的認識誤區。學生在入黨前接受嚴格培訓,入黨后卻產生“松勁”心態,導致部分大學生人黨動機更加復雜、功利性更強,更容易放松對自身的要求。
(五)學制短與實習早的現實制約
高職院校學制一般為三年,學生從團員發展為積極分子至少需要一年培養教育時間,從積極分子成長為正式黨員至少需要兩年培養期。兩年培養期結束后已到學業最后一年,畢業實習等任務繁重,黨員教育管理時間被嚴重擠壓。當前,高職學生通常大一進行理論學習,大二便需要到企業和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實習實踐,而他們成為預備黨員后多處于大二下學期或大三上學期。此時,就業創業成為他們的首要考慮,參與黨員教育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普遍較差,導致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容易出現問題。
四、學生黨員入黨后教育管理長效機制的構建路徑
(一)加強黨員繼續教育培訓
民辦高職院校需制訂學生黨員人黨后年度教育培訓計劃,將組織生活會、支部學習例會、黨課等納入計劃。黨員繼續教育可采取積分制和項目制,讓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理論學習等修滿規定學分。同時,可對學生黨員開展集中培訓和輪訓等,確保每位學生黨員至少接受一次培訓。此外,積極與“課程思政”等教學工作協同推進,形成教育合力。
(二)重視日??己思?/p>
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需保持連貫性和實效性,注重日常管理和考核,不能讓學生人黨后便“事了拂衣去”,而應為學生黨員“交任務、壓擔子”。針對高職院校學生中預備黨員較多的情況,需重點加強預備期考核,將黨章規定的黨員權利和義務進行量化,明確具體要求、標準和完成時限等。同時,日常考核需與繼續教育培訓、人黨后的思想匯報相結合,全面考核學生的日常學習、工作和活動表現。此外,需營造客觀公正的考核評價環境,構建動態考核評價體系。
(三)建立流動黨員跟蹤機制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學制較短、實習較早,通常在大二甚至大三階段就需要離校參加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部分實習單位不接收學生黨員的黨組織關系,導致學生黨員的教育考察工作難以有效開展。針對該情況,需要建立“一證一表一冊”流動黨員跟蹤教育管理機制,如發放流動黨員證,填寫登記表,編制教育管理手冊,將學生黨員日常開展的活動、參與的會議、學習記錄等情況登記在案。與此同時,通過線上平臺推送學習內容、視頻課程等,積極發揮實習帶隊教師作用,將學生黨員凝聚起來,做到“流動不流失,離校不離黨”,實現學校黨組織和流動黨員的密切聯系。
(四)強化人員組織保障
一方面,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教育管理隊伍。這支隊伍應涵蓋支部委員、組織員、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學生黨員等。尤其要重視輔導員能力建設,輔導員需成為學生人黨后教育管理的知心人、貼心人,增強服務意識,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塑造良好形象,將學生黨員凝聚起來,實現共同提升。另一方面,建立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專門機構,該機構可單獨設立或由學校黨支部、學生會和社團聯合建立,發揮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用,開展學生黨員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
(五)創新教育管理方式
首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依托新媒體平臺,打造內容精煉、形式新穎的“網絡黨課”“微信黨課”等,達到寓教于樂、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寓教于行的效果。其次,將紅色教育、黨史教育、“四史”學習等內容融入其中,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最后,開展實地實踐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教育基地、紅色紀念館等,提升黨員教育管理實效。
五、結語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黨員人黨后教育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而是一項長期持續性工作。需通過加強黨員繼續教育培訓、重視日常考核激勵、建立流動黨員跟蹤機制、強化人員組織保障、創新教育管理方式,構建教育管理長效機制。同時,需確保學生黨員培養質量,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使學生黨員真正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文仙,左光敏.新時代大學生入黨后續教育管理研究[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6).
[2]江志彬,陳韻,黃雯麗,等.新時代背景下對加強高校大學生黨員再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21).
[3]姚遠.大學生黨員的再教育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
責編: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