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等重要場合對思政課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好紅色資源,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因此,探討高校思政課教學視域下紅色文化育人路徑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一、紅色文化育人的深厚價值
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職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責任,高校思政課更是關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紅色文化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內容,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政治信念、增強文化自信、提升道德修養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政治導向:堅定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必然要求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孕育和發展起來的獨特文化體系,其鮮明的革命性和社會主義特性貫穿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在新時代,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對紅色文化的需求更加凸顯。高校應以植根于中華大地的紅色文化為核心,依托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實體紅色資源,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要明確政治導向,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具體來說,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緊密結合,不僅能讓大學生通過學習革命歷史,深刻領略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還能使他們在玲聽革命先輩英勇奮斗的紅色故事時,感悟先輩們對黨和祖國的赤誠之心。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引導大學生堅定政治信仰,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文化傳承: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一種時代烙印鮮明的文化形態,紅色文化見證了中國從貧弱邁向強盛的輝煌歷程,孕育了包括偉大建黨精神、延安精神在內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歷史根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主體,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應以紅色文化為精神滋養,不斷夯實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課教學應有機融入紅色文化,深入剖析其歷史演進脈絡和內在發展邏輯,揭示其時代價值與傳承規律,進而引導大學生在理性反思與自我覺醒中堅守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最終實現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這一過程不僅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青年精神世界的深刻塑造。
(三)道德教化: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內在需求
紅色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為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載體和內容。要提升紅色文化的育人實效,高校需要打造高質量的思政課程,切實履行立德樹人的使命。紅色文化的豐富精神內涵,如彰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紅船精神”等,為思政課提供了寶貴素材。在實踐教學層面,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為大學生提供了直觀的教育資源,這些場地有助于大學生深入理
基金項目:2022年度河南農業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類科研創新基金項目資助計劃一般項目“加強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社團建設的對策研究”(編號:SKJJ2022B02)
作者簡介:馬菲(1978—),男,河南農業大學發展規劃處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戚航(2003—),男,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解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內涵。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緊密結合,能夠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讓大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提升道德素養。
二、紅色文化育人面臨的現實困境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多樣性日益凸顯,社會信息化發展不斷加速,豐富多彩的線上虛擬空間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重要平臺。“Z世代”的大學生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給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充分把握新時代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特征,在遵循青年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對于提升高校育人實效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在紅色文化育人路徑建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師建構紅色文化育人路徑的能力不足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時,教師作為育人主體,發揮著核心作用,其對紅色文化內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育人的實效性。但審視當前思政課教學的實踐現狀不難發現,育人主體在綜合建構能力方面存在顯著短板。主要表現為部分教師未能充分理解紅色文化的精髓,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力不從心。此外,部分教師課堂表達的創新能力也較為缺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進而阻礙了育人路徑的構建。
隨著時代發展,紅色文化的內涵愈發豐富,不僅包含革命時期杰出人物及其事跡所承載的革命精神,還涵蓋人民群眾在建設與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的先進文化成果。然而,在當下思政課教學中,面對紅色文化內容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部分教師在選取契合教學內容的素材時缺乏精準度與針對性。在紅色文化育人路徑的建構過程中,課堂表達至關重要。創新課堂表達方式,能直接提升育人客體的接受效果,進而提升育人路徑建構的整體質量。然而,當前思政課教學中,紅色文化育人的表達方式較為單一,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模式占據主導。這種模式側重于單向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創新能力培養,使得育人客體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得到有效激發。
(二)學生對紅色文化理論認知和情感認同不夠
育人客體作為育人過程中的知識接受者,并非僅僅是育人主體單方面輸出的對象,其自身也展現出顯著的主動性與主體性。
近年,伴隨網絡傳播媒介的發展,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采用更為隱蔽的手段,在我國大肆傳播其價值觀念,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侵蝕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領域,青年學生的價值認同呈現多元碰撞交融的態勢,紅色文化育人路徑的構建面臨著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多重挑戰,這些錯誤思潮混淆著青年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價值判斷。育人客體在評判紅色文化中的革命先輩時,若認知存在片面性,便會對正確判斷產生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對紅色文化育人路徑的構建構成潛在威脅。在提升紅色文化育人實效的進程中,育人客體對紅色文化理論的把握至關重要。當前,在思政課教學中,育人客體對紅色文化內涵的理解不足,難以完全融入紅色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更難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理論價值。這種對紅色文化發展歷程和理論支撐認識的缺失,致使育人客體在紅色文化育人路徑構建中處于被動地位,難以發揮自身應有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三)“大思政課”育人格局建設有待加強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過分依賴課堂教學、忽視“大思政課”建設的情況,這使得大學生難以真正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進而影響紅色文化育人路徑的建構。
部分高校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時,教學方式主要局限于課堂教學,或是邀請紅色文化研究專家到校舉辦專題講座,未能充分關注大學生的實踐需求。在組織學習活動過程中,雖拓寬了大學生的理論知識視野,但未能提供積累實踐經驗的機會,難以達成教育目標。紅色文化活動形式大于內容,與大學生的精神發展需求脫節,導致他們實踐參與意識淡薄,紅色文化的育人效果明顯被削弱。還有一些高校,對網絡教學載體缺乏深人認識,對紅色文化的線上教育重視不足。盡管不少高校將紅色文化相關文章置于學校網站首頁,甚至專門開設了紅色文化專欄,但這些網絡資源實際利用率較低,內容難以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無法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紅色文化的網絡育人成效。
三、紅色文化育人路徑的建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對此,高校應積極在隊伍建設、評價改革和育人環境三個層面上,探索紅色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的有機融合,從而建構起更具有實效性的紅色文化育人路徑。
(一)建好思政育人隊伍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教師作為育人主體,應深入研習紅色文化理論,全面把握紅色文化育人路徑構建的內在邏輯。教師只有精準理解紅色文化的核心要義,才能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在應對外部思想挑戰、解答學生思想困惑時,展現出從容不迫的專業風范。
高校在提升思政課教師學術素養與紅色文化育人能力的過程中,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方面,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構建學術研究與紅色文化教育的有機聯系,引導教師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探究紅色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確保紅色文化傳播既契合時代發展需求又堅守正確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靈活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將紅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課堂教學,切實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高校還可以組織教師前往紅色教育實踐基地開展沉浸式研修,幫助其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輝煌歷程,自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實踐中的所學、所思、所悟轉化為思政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二)創新教學反饋體系
高校要針對紅色文化育人路徑建立完善的教師教學效果反饋機制,充分激發教師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積極性,打造兼具創新性與高質量的精品思政課程,切實提升紅色文化育人效能。
首先,應構建多元化的教學實踐評估體系。通過領導評價、教學督導監控、同行互評及教師自評等多種方式,全面審視教師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表現,確保對教學過程的評估客觀、全面。其次,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教學反饋中的主體作用。大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受眾,其反饋是衡量紅色文化育人實效的重要依據。高校可通過隨機訪談、在線評教、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收集大學生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師教學態度等方面的意見,形成多維度的教學效果評價。再次,應構建“師生命運共同體”育人模式,以大學生獲得感為核心導向,將教育成效作為衡量教師績效的重要標準。最后,針對思政課教師,要建立健全紅色文化教學長效評估機制,運用定量評估方法科學衡量紅色文化在思政課改革創新中的實際作用,同時鼓勵教師開展系統性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
(三)打造思政育人環境
“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落實這一理念,需要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一是善用“大課堂”,打造立體化的育人空間。以思政課建設為核心,打破物理空間與教育場景的邊界,推動課堂教學“第一課堂”、課外活動“第二課堂”、網絡文化“第三課堂”深度融合。同時,建立紅色文化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資源庫,深度挖掘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理想信念、精神品格,讓思政教育更具溫度,思想引領更有力度,立德樹人更見實效。二是善育“大師資”,凝聚協同育人合力。推動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網絡育人團隊、輔導員工作室等平臺橫向聯動,圍繞紅色文化育人主題開展常態化研討與創作,實現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打造一支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的育人隊伍。三是善建“大格局”,強化系統育人效能。以“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為引領,將紅色文化教育貫穿大學生成長全過程。依托新媒體矩陣,強化融媒體中心的“超級樞紐”功能,通過優化指揮調度、創新選題策劃、深化采編聯動,提升“融媒體 + 育人”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匯聚多方資源,形成育人合力。
此外,校園文化是提升紅色文化育人實效性的重要載體。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網、學生活動等多元渠道,創新傳播形式,將紅色文化育人元素融入日常教育場景,以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滋養大學生心靈。同時,立足不同師生群體特點,構建富有感染力的網絡思政話語體系,用通俗化、情感化的語言創作更多師生喜聞樂見的網絡作品。通過挖掘生活中的鮮活素材,打造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精品內容,營造浸潤式紅色文化育人氛圍,推動紅色文化真正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研究,2022(11).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3]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發表的講話摘錄[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23(9).
[4]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時事報告,2019(4).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