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0-0050-04
伴隨著素質教育改革持續推進,如何提升學生學科素養成為數學教學核心問題。計算思維和能力是小學數學素養基本組成,需要通過科學教學幫助學生形成高階思維和計算能力,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奠定扎實基礎。“教一學—評”一體化模式提出,為優化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提供了思路。因此,應加強相關教學策略研究,從而推動數學教學高效、高質量發展。
一、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現狀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教師多看重課堂計算練習活動,關注學生能否運用計算知識取得正確計算結果,缺少對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等各方面評價環節。受這一因素影響,計算知識講解、課堂練習、教學評價等環節相互獨立,難以實現有效銜接,導致數學計算教學過程帶有分散化特點;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傳授,缺乏參與計算練習的積極性,甚至出現“談算色變”的現象,對數學計算產生畏懼心理。在數學計算教學中,學生將計算當作孤立的數學技巧學習,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則難以主動運用計算思維和能力分析、解決問題,難以體會計算學習價值,導致數學素養發展受限。教師忽視學生學習需求,也無法根據學生運算能力差異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造成學生無法通過自主學習掌握高階計算技能,在合作探究、實踐應用等活動中,無法克服計算難題,最終給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帶來阻礙。
二、“教一學一評”一體化在計算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
(一)明確學習方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應通過數學學習熟練掌握計算法則和準確理解算理,準確開展計算活動。應用“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結合課程標準設置教學目標、評價標準,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解決“為何教”“為何學”等根本性問題,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和查找自己不足,根據評價有針對性地改進,為教學目標實現提供保障。數學作為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確保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加強計算思維運用,高效開展學習活動。教師采取“教一學—評”一體化模式,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布置學習任務,并引導學生評價學習過程和成果,促使學生在反思過程中明確目標導向,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促使學生深度思考,順利從低階思維轉變為高階思維,使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取得理想效果。
(二)提高教學效率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教師采用“教一學—評”一體化模式,能夠突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使教師從整體上把握學生學習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方案的同時,根據個體計算思維、能力發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確保每名學生取得發展,從而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效率。小學生智力、生活經歷等各不相同,在計算學習中的水平有高有低。教師通過評價把握學生在計算學習上的個性化特點,科學開展層次化教學活動,能夠兼顧不同個體的發展需求,確保教師教學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教師依據評價標準指導教學過程,將評價活動貫穿始終,能及時了解學生對計算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通過動態調整教學策略實現各個教學環節有效銜接,幫助學生跟上教師步伐,在課堂上構建嚴密知識體系,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算理、算法等知識,促進計算教學效果提升。
(三)促進全面發展
在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應確保學生形成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達到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教師在數學計算教學中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能從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角度展開評價活動,根據評價結果優化調整教學內容、方法等,確保學生可以取得全面發展;圍繞學生計算素養培養展開教學活動,將綜合性評價結果當作導向倒推課堂學習過程,能指導學生從不同維度思考數學問題,經過分析、推理后實現知識理解和遷移,使教學取得綜合性發展的同時,帶動學生綜合性發展。因此,在“教—學—評”一體化模式下,培養學生數學計算素養,設定的教學目標涵蓋推理、建模等各種數學思想與能力。教師基于學生學習成效結果指導教學,引導學生由易到難掌握算理、算法等,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加強計算方法綜合性運用,能夠系統培養和訓練學生,為學生計算素養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三、基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
(一)課前評價,明確目標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運用“教一學—評”一體化,教師應遵循“以評定教”“以評促學”原則,將評價活動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指導教師科學開展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引導學生高效學習數學內容。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師在分析課程標準的同時,應通過課前評價掌握學情,根據學生對計算知識掌握情況合理設置目標,從而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
根據教學需求,教師可以采用微課組織學生開展課前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微課視頻的同時,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然后要求學生完成課前自測評價單,為教師分析學情提供依據。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內容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計算方法,通過與兩位數乘兩位數運算方法進行比較,探究和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解決有關生活問題,提升推理、運算能力的同時,樹立數學應用意識。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制作微課視頻,指引學生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知識的同時,自主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知識。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首先可以從認知層面設計“總結歸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與方法,制作相應思維導圖”任務,引導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嘗試建構完整知識體系。其次,教師提出任務二“列出表格分析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區別與聯系”,指導學生運用類比等思想分析相似計算方法。最后,教師提出任務三“結合生活實踐設計三位數乘兩位數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給出解題思路”,促使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認清計算知識學習意義,并嘗試將計算方法運用到實踐中。
教師通過微信等平臺發布微課視頻和學習任務后,可以通過平臺監控學生任務完成情況,組織學生開展課前評價活動。在分析學情時,教師應確定學生現實起點,根據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表格等,了解學生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況,確認學生能否將算法與關聯知識點區分開來,是否可以結合生活情境說明算法意義和計算過程。教師通過線上平臺收集學生任務單,認真批閱和分析后可以設計與待學例題相近的前測練習題,如設計“計算 145×13 ,用喜歡的方式說明計算過程”等,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算法,引導學生通過列豎式、畫過程等方法將計算思維可視化,從而準確反映自身學習狀態。根據前測結果,教師能夠發現多數學生能夠用豎式計算,但無法準確給出解釋。少數學生可以用橫式和畫圖方法計算,實現兩位數乘兩位數算法的遷移運用,但同樣面臨無法準確表達的問題。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可以提出“為什么列乘法算式,有什么根據?”“豎式中的數字如何得來,分別表示什么?”等問題,促使學生回想學習方法和路徑,并設定對應教學目標:結合兩位數乘兩位數學習經驗,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正確列出乘法算式,自主遷移運用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準確描述每個計算步驟推理過程,理解乘法計算的意義和發展應用意識。
教師在通過課前評價方法診斷學情后,能夠把握學生在數學計算學習上的認知起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教學目標,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間建立橋梁,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嘗試用計算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使用數學語言描述答案,為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等素養奠定扎實基礎。
(二)課中評價,指導學習
在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課中評價獲得即時反饋,從而精準調控教學進程,采取寓教于樂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通過因材施教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確保學生形成濃厚計算興趣和良好計算習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等素養形成。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內容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需要使學生在課堂中將長方形等圖形面積計算方法遷移至新圖形面積計算中,在推導多樣化圖形面積計算公式過程中,發展邏輯思維和提高運算能力等,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在“教一學—評”一體化背景下,教師將評價嵌入課堂活動中,需要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然后通過任務驅動等方式分解教學目標,在學習活動中評價目標達成情況后優化調整教學過程,確保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數學游戲導人學習任務,先設計“剪一剪”趣味活動,指引學生用數方格方法嘗試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先繪制周長為 16cm 的長方形引導學生回想以往學習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然后展示平行四邊形,要求學生思考:觀察后確定能否將圖形轉化為已經學習過的圖形,嘗試推導出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根據活動內容教師可以嵌入評價標準,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從能否通過拼剪方式轉化圖形;根據長方形長與寬的關系,能否驗證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對應關系;能否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等方面評分,考查學生圖形面積計算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的同時,反映學生活動表現,促使學生積極投人學習活動中。
其次,教師在確定學生在各環節學習優劣勢后,可以充分發揮評價導向作用,分層設計探究任務和創設多樣化教學場景,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具體來講,就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分別探究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指引學生將公式帶入不同問題情境中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面向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創設“有一個農場主給兩個幾子分地,給大兒子分長方形的地,給小兒子分平行四邊形的地,兩個兒子都認為自己分得少”這一問題情境,并提出基礎性任務:嘗試運用剪拼方法解決問題,觀察剪拼后的圖形與原本圖形,確定有哪些元素發生了變化,哪些元素沒變?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七巧板等素材剪拼組合圖形,輕松投入計算知識運用實踐中,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針對計算能力稍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創設“學校將翻新花壇周圍道路,道路由多種多邊形圖形構成,如何確定翻新需要多少地面磚?”情境,提出任務:根據幾種多邊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嘗試建立公式模型解決實際問題。使得學生從圖形組合視角嘗試分析和驗證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促使學生整理之前學習的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知識點,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做到將計算公式融會貫通。
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層次化任務完成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自評、互評等活動,確保學生在深入溝通中了解自身學習成果及問題。在評價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邊形面積計算經驗遷移運用、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實踐應用等角度開展評價,設立準確說明圖形拼接過程和各部分關系、將組合圖形分割成規則圖形、通過估算方法求得不規則多邊形面積等指標,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查,在組內交流和組間評價過程中認識自身在計算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集中表現,可以優化改進教學內容和策略,合理設計學習任務指引不同層次學生加強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活動開展,達到提升學生學習綜合質量的目標。
在數學計算教學實踐中,教師將教學任務設計、學習活動組織和課堂評價環節融合在一起,能夠根據學生不同表現設計多樣化任務,驅動學生深入探究計算知識,在合作交流過程中深刻理解計算方法內涵和價值,拓寬學生學習思維的同時,指引學生在評價中不斷提升知識理解和應用能力。
(三)課后評價,延伸教學
學生數學計算能力提升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布置課后計算任務引導學生加強實踐練習的同時,通過課后評價指引學生科學開展學習活動,并根據學情合理設計后續教學內容,為達成最終教學目標提供保障。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后,教師通過課堂評價發現,學生對“被除數和除數末尾有0的除法”這一知識點掌握情況不佳,為鼓勵學生在課后加強計算練習,可以引入計算游戲軟件,組織學生開展“萌寵大比拼”活動,即通過完成軟件中教師除法題目獲得積分,利用積分兌換用于“飼養電子萌寵”的獎品。教師通過軟件推出除法計算題“套餐”,供學生在課后自主選擇。學生為挑戰更高難度題目和獲得積分獎自覺總結算法規律,通過反復計算和對比深刻理解商與余數的位置。在游戲的驅動下,學生能夠獲得計算學習的內驅力,積極投入課后學習活動中,在觀察發現、實踐操作、分析概括等過程中歸納計算方法,促進學生推理意識、運算能力等素養發展。
教師在課后借助信息技術把握學生計算題練習情況,能夠準確診斷學生在除法運算上的學習水平,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評價,促使學生認識自身在除法算理、運算方法等方面的學習問題,重新梳理計算思路,通過多層次練習形成熟練計算技能。教師通過課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開放性練習活動,能夠促使學生在分類練習過程中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并在遇到困難時嘗試逆向思考,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感悟從一般到特殊的計算方法,在自我檢查和反思中大膽嘗試,形成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論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方面,教師推行“教—學—評”一體化模式能確保教學目標、學習方向、評價標準等保持一致性,促使教學活動有效開展,打造高效數學課堂的同時,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通過課前評價掌握學生計算學習情況,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和布置學習任務;并在課中通過即時評價把握學生學習狀態,通過分層指導促使學生高效學習;最后通過課后評價引導學生反思和改進,進一步提升計算能力,最終形成良好計算素養。
參考文獻:
[1]李玲.對“教—學—評”一體化的分析、理解與實踐—以小學數學“多邊形的面積”單元為例[J].理科愛好者,2024(4):184-186.
[2]劉云.“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智力,2024(19):151-154.
[3]孫宜雯.教學評一體化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途徑分析[J].小學生(中旬刊),2024(4):67-69.
[4]黃國斌.“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青海教育,2024(3) :36.
[5]吳珊珊.素養為基,以“減”做“加”—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分析[J].考試周刊,2023(41):68-73.
[6]楊文榮.教學評一體化視野下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建設分析[J].求知導刊,2023(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