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機電一體化技術
文章編號:1671-489X(2025)11-0135-06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5.11.135
0 引言
隨著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網聯化轉型的加速,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落實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培養相關文件要求,職業院校應深化校企合作與創新產教融合機制,強化供需精準對接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旨在培養出既具備高尚職業道德又精通專業技能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產業學院如同一座橋梁,緊密連接著教育與產業,促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同時,它更是推動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機電一體化技術領域,產業學院以其獨特的人才培養路徑,成為孕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沃土。特別是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的創立,標志著對產教融合創新模式的深度實踐與探索,這不僅確保了專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緊密對接,也為專業的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聚焦現場工程師的培育要求,在產業學院背景下,探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如何優化人才培養路徑,以期形成可示范、可借鑒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2]。
1 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的內涵及其構建意義
1.1 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的內涵
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作為產業學院教育模式的深化與細化,其核心聚焦于現場實踐與工程師素養的雙重培育。該模式致力于將教育與產業無縫對接,通過強化校企之間的合作,共同規劃教育路徑,整合優質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構建集教學、實訓、研發于一體的教育平臺。在此平臺上,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產業一線,獲得真實的工程實踐經驗,還能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錘煉工程師所需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從而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3]。
1.2構建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的意義
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的構建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對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增強社會服務效能具有深遠意義。
1.2.1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的構建,有助于培養一批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這些人才能夠迅速適應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管理模式的變革,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1.2.2提升職業教育質量
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能夠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這種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1.2.3 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的建設,不僅能夠為當地企業提供定制化的人才解決方案,還能夠通過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等方式推動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同時,通過共建行業協會、教師入企實踐流動站等舉措,還能夠促進區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實現產業生態的良性循環。
1.2.4增強社會服務效能
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同時,還能夠為社會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例如,通過承接企業橫向課題、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等方式,為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貢獻力量;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技能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熱情,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
2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2.1 人才培養定位模糊,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不緊密
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的創辦初衷旨在推動地方經濟邁向新高度,同時深耕細作,培養一批掌握實際應用技能,具備多學科知識融合能力,勇于探索創新的杰出專業人才,為地方發展貢獻智慧力量。然而,部分院校在構建此類學院時存在盲目跟從潮流的現象,僅依據自身既有的教育優勢設立,忽視地方經濟產業結構動態調整的實際需求,進而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在設定人才培養目標時,缺乏深入的市場調研與科學論證,使得目標定位模糊不清。加之部分學校受限于教學資源與條件,難以充分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導致畢業生難以有效對接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社會適應性差,影響了人才培養的成效。
2.2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職業院校在招聘教師時,往往傾向于選擇具有高學歷背景的應屆畢業生,尤其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群體,而相對忽視了那些擁有豐富企業實踐經驗和行業洞察力的專家。這種現象造成了教師隊伍結構的某種不平衡,即許多教師沿著從學校到學校的路徑發展,他們擅長理論教學,但在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指導學生實踐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從而限制了“雙師型”教師(既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又具備實踐指導能力的教師)和“雙能型”教師(既懂教育又懂技術的教師)的比例增長。由于師資力量的不足和教學與業務工作的繁重壓力,教師往往難以抽身深入企業進行實踐鍛煉。與此同時,盡管企業專家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但受限于各種因素,他們參與職業院校教學的機會和時間并不充裕。更為關鍵的是,當前缺乏一個促進校企雙方深度交流與合作的系統性機制,導致校企雙方的“雙師型”教師難以實現真正的融合發展,無法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并實現互補。
2.3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項目關聯性不強,教學方法單一
職業院校的教學內容未能有效對接企業實際項目需求,缺乏必要的“實戰性”,同時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缺乏創新。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缺乏深入細致的企業調研作為支撐,導致課程設置依然沿襲傳統的學科框架,教學形式偏重于理論灌輸,忽視實踐操作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模式的結果是,學生在完成學業后,對如何在企業具體應用所學知識、如何實現多學科知識融合應用等方面知之甚少,進而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明確的導向目標。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難以適應企業崗位的實際需求。
3 “一平臺、雙主體、三融合、四協同”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新模式構建探索
為推進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并滿足該產業優化升級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別是針對國產工業軟件項目實施的崗位空缺,結合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專業優勢,校企雙方緊密合作,聚焦生產制造、測試裝調、設備運維等關鍵一線崗位,聯合培養一大批兼具工匠精神與綜合能力的國產工業軟件實施工程師。在此背景下,構建“一平臺、雙主體、三融合、四協同”的育人模式(圖1),旨在深度推進產教融合,培養一批既精通操作與工藝,又具備管理、協作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國產工業軟件實施工程師,為裝備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4]。
其中,一平臺指的是校企雙方共建一個現場工程師育人平臺;雙主體指的是企業和學校兩個育人主體;三融合指的是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教學資源融合、建設標準融合和校企文化融合;四協同指的是校企雙方協同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協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協同培養師資團隊、協同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4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路徑實踐
在“一平臺、雙主體、三融合、四協同”的育人模式框架下,通過搭建集教學、實訓、資源于一體的綜合育人平臺,強化學校與企業作為教育雙主體的緊密合作。同時,通過教學、校企、師資與資源的全方位協同,共同培育既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又精通實踐操作,且擁有良好職業素養的現場工程師,以滿足行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4.1聯合行業企業,建立議事決策機構和教學指導機構
校企雙方協同努力,精心構建現場工程師項目的綜合管理體系,并成立專門的現場工程師項目管理委員會,旨在確保該人才培養項目能夠順利、高效地實施。該委員會集合雙方優勢資源,通過科學規劃與細致執行,為項目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校企協同構建全面的運營管理體系,該體系涵蓋了項目運作的方方面面。從制定詳盡的項目實施計劃,確保各階段任務有序進行;到精細的資金管理機制,保障資源合理分配與高效利用;再到人員管理制度,明確職責分工,促進團隊協作與溝通;以及信息管理策略,確保信息流通順暢,決策依據充分。針對學生群體,雙方共同設計了一整套學生管理制度,涵蓋從招生選拔、學生日常考核、學籍檔案維護,直至畢業資格審核的全過程。這些制度旨在為學生提供清晰、公正的成長路徑,同時保障教學管理的規范性與有效性。在教學質量提升方面,校企攜手建立了教學質量管理制度,通過實施教學質量監控、開展定期教學評估活動、采取基于評估結果的課程持續改進策略,不斷推動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優化升級,確保學生能夠獲得高質量的教育體驗與成長成果。
通過這些合作機制,雙方不僅確保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與實踐性,還加強了教學過程中的溝通與協調,有效應對各種挑戰,共同推動現場工程師項目的人才培養工作邁向新高度。現場工程師項目管理委員會組織機構如圖2所示。
4.2構建“招生一培養一上崗一培訓一再上崗”培養體系,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攜手廣州中望龍騰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望公司),共同實施現場工程師項目。通過項目實施,打造一個集科學性、先進性、資源共享與開放服務特性于一體的國產工業軟件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合作中,雙方致力于教育

現場工程師項目管理委員會1議事決策機構 教研中心 培訓認證中心 招生與就業指導中心→院長(1人) →院校學科帶頭人(1人) ▲ 院校學科帶頭人(1人) →院校招生教師(1人)→副院長(1人) →院校骨干教師(4人)
院校骨干教師(6人) →院校就業指導教師(1人)→執行秘書(1人) →中望公司工程師(4人) →中望公司工程師(6人) →中望公司招生就業服務專員(1人)→中望公司主要負責人(1人)
改革的深化,特別是招生考試評價體系的創新可以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潛能與適應性。同時,構建一支由校內專業教師與企業資深專家組成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企業員工的數字化技能水平。在人才梯隊建設上,項目聚焦培養裝備制造領域的數字技能人才,從預備人才培育到在崗人才提升,全方位推動人才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助力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基于工程現場真實生產任務,校企雙方聯合開展項目制課程、工程實踐教學等學徒培養和員工培訓,建立“招生—培養一上崗一培訓一再上崗”的現場工程師培養體系(圖3)。這一培養體系,不僅為學生搭建了從校園到職場的橋梁,也為企業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4.3基于企業真實項目,共同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圖4)的構建,核心在于強化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培養,以工學結合為橋梁,深度融合 1+X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邏輯,秉承“學生為中心、能力為基石、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校企雙方緊密合作,遵循學生職業技能成長的規律,共同設計并實施“全過程遞進式”的實踐能力培育框架。這一體系以全面性、連續性、立體性和系統性為顯著特征,旨在通過從基礎技能扎實穩固,到提升技能深化強化,再到拓展技能創新引領的層層遞進,

崗位實訓工業軟件實施現場工程師崗位實訓
第三學年 畢業設計崗位實習 畢業考核 中望3D企業高級認證零部件三維設計、工業機器人技術、自動化生產線、PLM產品 企業面試中望CAM企業全生命周期管理 高級認證價上學期 下學期 考核方式 1+X機械產品智能制造導論、液壓與氣壓傳動、 機械制造工藝、數控加工編程與 三維模型設計
第二學年 機械設計與創新、產品三維造型設 操作、逆向建模與3D打印技術、 特色聚焦中級證書計、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數字化設 數字化制造實訓、電氣控制與PLC計實訓 技術、工業網絡與組態技術機械制圖、電工技術、電子技術、中望CAD、金工實訓平臺課程中望CAD企業
第一學年 初級認證公共平臺:公共基礎課 支撐共享
全方位、不間斷地促進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螺旋式上升,確保學生不僅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更能在職業生涯中持續成長與超越[5]。
4.4明確企業導師教學職責,強化學校導師實踐能力
在強化企業導師隊伍建設的進程中,學校與中望公司秉持合作共育理念,創新實施雙導師制度。雙方依據專業發展方向,確定企業導師的選拔基準,特別重視從企業中遴選實踐經驗豐富的精英,尤其是技藝卓越的工匠型人才,以充實現場工程師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同時,促進校企師資的靈活交流,實現雙向流動,為學生搭建起一座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直接在課堂上感受企業實戰氛圍,通過參與真實生產項目,洞悉行業動態,有效提升職業素養與就業競爭力,成為校企合作成果的最大受益者。
雙導師根據教學計劃和學生情況,協商分配教學任務。
企業導師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包括講授實踐課程、指導實踐操作、組織實踐項目等;院校專業教師對企業導師的教學全過程進行管理,在企業導師開展教學活動前進行教學方法培訓,規范企業導師的教學方法,審核授課計劃以保證達成課程學習目標。在教學中通過聽課、現場檢查和座談等形式加強管理,指導企業導師及時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授課效果。在教學后進行綜合評價總結,促進企業導師教學能力提升[6]
學校專業教師既要強化內部交流,也要積極踐行“入崗、研崗、適崗”的成長路徑。專業教師在擁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同時,還要提升實踐操作能力。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項目不僅是為了技能的精進,更是為了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加速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通過此類實踐,教師能更好地理解行業動態,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反哺教學,培養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7]。
4.5結合崗位實踐案例,開展分階段式、工學交替式的教學組織
基于工業軟件項目實施工程師的崗位要求,設計一整套教育培養計劃,其核心在于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打造六門(中望CAD、產品三維造型設計、機械制造工藝、逆向建模與3D打印技術、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PL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關鍵專業課程,并輔以實踐導向的企業課程模塊。這些舉措旨在通過分階段、工學交替的教學組織形式,全方位培育具備現場工程實施能力的專業人才。
首先,課程內容的構建緊密圍繞工業軟件項目實施的實際工作場景,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除了六門核心專業課程外,還引入了企業實踐課程,如數字化設計實訓、數字化制造實訓與企業綜合能力實訓,旨在通過高強度、沉浸式的實訓體驗,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快速掌握關鍵技能。在時間規劃上,采取分階段實施的策略。第二學年上學期,學生將接受為期一周(32課時)的數字化設計實訓,由企業資深工程師親自指導,通過線下集中授課的方式,使學生初步掌握數字化設計工具與方法。第二學年下學期繼續深化實踐學習,進行為期一周(32課時)的數字化制造實訓,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到了第三學年上學期,則開展為期一周(32課時)的企業綜合能力實訓,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此外,還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增加在線學習、微課程等多種學習形式,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碎片化的學習需求。這些學習資源的引入,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更加靈活的學習路徑。在崗位實習環節,安排長達18周(576課時)的實習期,讓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項目。這一舉措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職業成長機會,還增強了他們的職業競爭力和適應能力。在畢業設計階段,注重與企業實踐的結合,由企業根據崗位工程實踐案例進行命題。這種貼近實際、注重應用的畢業設計方式,既考查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情況,又檢驗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5 結束語
產教深度融合不僅是職業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策略,更是確立職業教育獨特定位、提升其社會認可度的重要途徑。現場工程師作為職業教育高端人才培養的典范,承載著使職業教育更加緊密貼合行業需求、引領其向更高層次邁進的使命。為此,職業院校應主動探索并實踐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的運營模式,加速培育能夠直接服務于高端制造業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從而切實加速產業學院的建設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要勇于探索合作模式的創新,以產教融合為核心,攜手共建融合性聯盟、協同科研創新平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學院,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教學模式變革,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6 參考文獻
[1]黃燕春.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雙高”院校多元協同育人時桿念分析LJ」.職業教月,ZUZ4,Z3(3U):33-40.
[2]郭廣軍,全健,李昱.面向新質生產力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涵特征、底層邏輯與推進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4(33):24-31.
[3」余琴,朱慧,汪浩.“雙高計劃”背景下構建現場工程師產業學院研究[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6(2):1-4.
[4]蘇建,陸春元,王仁忠,等.產業學院背景下機器人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改革路徑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3,36(10):183-186.
[5]李健龍.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培養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4(16):17-20.
[6]郭佳卉,王海英.“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路徑探索[J].公關世界,2024(13):121-123.
[7]吳志強,蔡春芳,丁艷,等.“雙高計劃”視域下地方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路徑探究:以漢中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23(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