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通過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項目的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地開展高職專業建設,將行業知名企業主流技術、產品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共育掌握相關領域專業知識與應用技術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相關產業發展。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項目建立了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共贏關系,一方面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專業型技能人才,為企業能夠更好地發展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師傅帶徒弟,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了解行業情況與企業文化,切實提升實際工作能力,積累社會工作經驗,全面培育社會需要的專業型人才[1]。
1校企聯合開發人才培養方案
1.1 開發工作機制
1)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人才需求等情況,校企共同調研產業需求,整理其對應的主要崗位,再與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一線技術人員和資深教師共同進行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
2)在校企合作分理事會的指導下,由專業共建共管委員會下屬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確定學徒培養目標。
3)進一步確定課程體系和教學條件保證等。通過內外結合雙系統并行質量監控和評價保障體系保障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每年還根據行業企業、學校質量監控部門、專兼職教師和校企導師、學生和畢業生、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反饋適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2]。
1.2 開發要求
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的開發,應該充分梳理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做好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為后續人才培養工作指明基本方向。開發時注重以下三點要求。
1)高知識: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高層次的基本理論知識。
2)高技能:擁有熟練的技能,善于發現和解決一線技術問題,思維靈活、應對能力強。
3)高素養:樹立積極的職業態度,培養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綜合素養,以適應現場工程師崗位的高要求。
2校企共同構建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緊密對接技術崗位需求,明確素質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進行“工學交替、四段培養、協同育人”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學徒準備期、準學徒期、學徒期、企業員工期四階段培養,學校企業雙主體教學。
第一、二學期為學徒準備期,新生入學時進行專業和崗位認知,主要由企業工程人員介紹企業文化和行業發展前景。開設公共素質及專業基礎課程,以校內教學為主,輔以企業見習實習,培養學生基礎能力。
第三學期為準學徒期,開設專業技術課程,由校內教師及一部分企業技術人員(師傅)在校內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完成教學和考核評價,并安排一定數量的企業現場教學,培養學生專業能力。
第四、五學期為學徒期,學生到企業對應相關崗位群進行師帶徒實習,在一線真實崗位,以企業師傅為主、部分教師參與指導和管理,指導學徒完成真實崗位實習,指導學徒完成真實崗位集中實訓及崗位實踐,同時安排一定數量的企業現場教學。
第六學期為企業員工期,經校企共同考核,學生結束學徒培養,成為企業正式員工,繼續進行頂崗實習。
通過車間課堂中師帶徒一對一指導,讓學生多崗位輪崗,能較熟練掌握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應用技術和操作技能;通過企業培訓部,企業專家對學生(學徒)進行教學,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管理規程、工藝基礎知識、生產計劃控制、班組管理、職業化素養等管理與人文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與素質[3]
3校企聯合開發課程教學資源
校企聯合開發基于現場工程師崗位培養和工作過程的教學資源,包括崗位培訓手冊、活頁教材、數字資源與平臺等。
3.1 崗位培訓手冊
崗位培訓手冊介紹崗位職責和主要工作任務。
3.1.1 基礎培訓
描述崗位工作職責、設備工具、產品服務、任職資格等,列明需要執行的工作任務。
3.1.2 作業培訓
描述具體的作業流程及注意事項、崗位應知應會及操作技能。
3.1.3 改進提升
列明崗位日常作業中的常見問題及應對方法
3.1.4 培訓評估
描述崗位應知應會及操作技能的測試要求。
3.1.5 職業發展
介紹職業發展規劃及目標崗位,既給予員工在企業長期發展的保障,也引導員工認識正確的發展方向。
3.2 活頁教材
針對高技能人才培訓特點,結合專業相關職業資格標準,校企共同開發工作手冊式活頁教材,開發滿足行業需求的現場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培訓指導手冊,將企業文化、安全質量規范等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建設。
3.3 數字資源
校企合作共建數字化課程資源,按照引進優質資源與開發特色資源并舉的原則,組織開發、引進、升級和完善網絡課程、名師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微課程、虛擬仿真實訓軟件、通用主題素材庫(包括行業標準庫、實訓項目庫、教學案例庫、考核試題庫、技能競賽庫等)等多種形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基于課程思政的專業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群,打造網絡學習空間,促進各種優質教學資源基于數字化平臺的集成共享[4]。
4校企創新教學過程
4.1教學內容設計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認真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結合專業特點和課程知識點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作業和課程網站,編寫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的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案例等系列教學資源,凝練德育修養、美育修養、職業道德、職業素質四個層面的課程思政培養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復興理想和責任、大國工匠精神等,分層次、有計劃、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全過程[4]。
4.2 教學方法創新
在教學方法上,靈活采用言傳身教法(教師、工匠、勞模等)、身體力行法(學生)、講授法、項目教學法、典型案例教學法、現場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故事講述法、職業體驗法、圖片欣賞、觀看紀錄片和宣傳片等多種不同方法,促進由教向學轉化,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職業素質教育,滲透思政教育。
4.3教學手段優化
在教學手段上,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平臺,實現“線上 + 線下”“課內 + 課外”相結合,開展混合教學。通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上傳相關拓展資料,讓學生自主學習,了解課程發展;并開設相應討論區、互動區等,讓學生參與互動討論,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信念,為實現強國目標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優化教學手段,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教學效果更加明顯[5]
5校企合作創新現場工程師考核評價方式
對現場工程師根據課程實行校內和企業雙主體考核。校內理論課程考核采用學校導師評價,用半期、期末試卷考核知識掌握情況。校內聯合授課的課程,以學校導師評價為主,通過完成項目來考核學徒的職業素養,通過項目化實訓來考核學徒的技能掌握情況。企業授課的課程,以企業導師考核為主,通過跟崗、頂崗、畢業作品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5.1實施校企聯合評價,實現全程介入、共同培養、精細管理
校企共同實施系統的全程介入現場工程師培養模式,實現全程介入、共同培養、精細管理,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崗位實習、過程性考核、日常行為管理等方面開展系統的規范性管理。
5.2構建學業標準與學徒標準相結合的多元評價考核體系
根據現場工程師雙重身份、雙主體培養、雙元育人的特點,建立學業標準與學徒標準相結合的多元評價考核體系,明確包括企業導師、學校導師和學生在內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共同構建融行業企業標準和學校標準于一體的綜合化評價標準[6。評價結果由學生(學徒)自我評價、學校評價和企業評價三部分組成,其中學生(學徒)自我評價占比20% ,學校評價占比 60% ,企業評價占比 20% 。
5.3打通技能人才普升通道,讓優秀學生有更好的就業前景
通過明確學徒職業能力評價結果與入職定崗定級定薪的關系,讓優秀學生有更好的就業前景和薪資待遇。具體來說,對每次考核均取得合格以上成績的學生(學徒),按照《現場工程師培養合同》錄用為企業正式員工,尤其對考核優秀的學生(學徒),由學校或企業按相關規定給予獎勵;對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學徒),由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查找原因,進行重點幫扶指導,如果錄用為企業員工,應延長試用期;對兩次以上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學徒),取消其現場工程師培養資格,企業有權不錄用為正式員工。
6校企共同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6.1 明確企業導師教學職責
1)以現場工程師培養課堂教學、實訓項目為載體,以企業技能大師、勞動模范為榜樣,校企聯合開發思政資源,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同時,企業導師負責學徒(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行為、企業文化等的養成,并向學徒(學生)傳授崗位實踐經驗,強化價值引領,筑牢思想根基,鍛造工匠人才。
2)以企業技術管理人員、崗位能手為主導,強化崗位實操,學習生產管理。以崗位生產任務為載體,培養工程原理、生產工序、安裝調試等復雜生產技術應用能力。負責學徒(學生)的崗位技能課程教學和拓展課程教學工作,依據崗位課程標準實施教學;協同學校導師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完成相應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建設等工作。
3)負責收集和整理學徒(學生)企業現場培養期間的教學及日常管理過程性材料,協同學校導師填寫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
4)及時反饋學徒(學生)課程學習效果、工作狀況,配合完成學校的相關調查工作。
5)聯合學校導師開展課程與教學研究、技術研發、產品攻堅、教學經驗及成果總結等工作。
6.2強化學校導師實踐能力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導師以“雙師型”導師為主導,與企業導師共同指導學徒。學校導師在校內主要承擔理論性強的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中的基礎理論和課內基礎實訓部分,并與企業技術能手共同指導核心課程中的進階實訓。學校導師在企業指導學徒跟崗,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在企業加強對學徒的技能訓練,另一方面針對崗位實習要求,配合企業導師指導學徒的同時,結合生產單位具體生產崗位,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兼顧生產邏輯與能力邏輯,在培養學徒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
6.3制定雙導師管理制度
6.3.1教學管理制度體系
建立以二級院系和教研室為主要負責部門的管理機構,校企共同制定學徒制管理辦法,明確校企雙方責任。學校和企業均需制定《雙導師教學管理辦法》。
6.3.2 教學過程監控體系
學校和企業導師共同按照培養計劃進行課程標準的制定和課程能力的認定,在教學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教學檢查,召開由學生代表、校外導師代表與全體校內導師參加的座談會,及時進行三方學習反饋。雙導師制專家組以書面的形式向學校和企業導師所在部門進行反饋,就進一步完善指導工作提出指導性方案,保證培養方案的落實。
1)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與反饋體系。健全組織機構(專業指導委員會、教學質量控制中心等)和教學管理制度,通過教學質量檢查、聽評課、學生評教、教研活動(特別是思政滲透教研主題活動)等途徑,對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條件、思政教學過程、思政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指導、監控、評價、反饋與保障。通過“學院一分院(企業)一學生”三層次實施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教學質量監測。常態化開展教學巡視、巡考、聽評課和各項教學檢查,優化學生評教途徑與反饋形式,完善教師教學質量考核評價內容,編印發布質量監測簡報,及時通報各類教學質量反饋信息并跟蹤問題的整改和落實[7]
2)健全教學管理制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更新、修訂和完善。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對制度進行細化和落實,制定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實行信息化管理定期自查工作制度。質量評價與信息化平臺建設工作組負責組建學院、各二級學院(企業)兩級信息化管理隊伍。學院信息化管理隊伍組長為信息化中心主要負責人,成員為各分院部及企業、部門分管信息化負責人。各分院(企業)信息化管理隊伍組長為分管信息化工作負責人,成員為教學辦主任、學工辦主任、各專業負責人、教研室主任、企業負責人。兩級管理隊伍負責學院和各分院部(企業)診改過程中數據信息的采集、管理與審核;制定業務管理系統流程規范,完善數據管理、采集、分析與發布制度,信息員管理和用戶管理制度等,為診改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兩級管理隊伍均實行定期自查工作制,每逢雙月召開一次會議,對診改平臺和各信息管理系統數據采集等工作進行自查,院級信息化管理隊伍將檢查結果向學院診改領導小組報告,分院信息化管理隊伍將檢查結果向院級信息化管理隊伍報告。
3)完善網絡教學平臺,打破空間限制,加強教學實施與管理。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隨時解答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時獲取學生學習情況反饋。同時,學生的選課、成績查詢、學籍管理等均可通過網絡完成。注重教學全過程控制和反饋,確保教學檔案規范、完整。通過每學期定期的教學檢查和院系二級督導的隨機檢查,使教學管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保證教學資料的完整齊備、教學檔案的規范、教學秩序的良好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也為進一步改進教學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第一手可靠的資料。
6.3.3 完善現場工程師導師考核體系,保障教學質量
考核內容包括導師的師德師風、教學業務水平、課程設計與傳授能力、學生日常管理與職責履行情況、工作成效等。考核細則由校企共同制定并執行,考核結果分A、B、C、D四個等級。對考核結果優秀(A等)的導師頒發證書,優先評優評先和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對考核不合格(D等)的導師,取消其現場工程師培養項目導師資格。
校企雙方共同安排相應經費用于發放雙導師課酬和獎勵等。學校導師承擔的教學任務按“實際教學時數 × 考核系數”計算教學工作量。企業導師課酬從學校轉移支付給企業的課酬費用中開支,其標準由企業制定。學期結束,學校對導師工作量進行核算,作為課酬發放的依據。導師課酬實行考核發放機制,每學期發放一次。學期結束,校企雙方聯合成立雙導師督導考核組對導師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將作為課酬發放依據。
6.4教學運行保障體系
教學運行過程中保障三方溝通順暢,凡是需要在企業開設的課程,由企業和企業導師負責教學任務,同時學校配備一名指導教師負責學生日常管理;凡是需要在學校開設的企業課程,由教研室和企業導師負責教學任務,同時學校配備一名專業教師配合教學工作。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除校內面對面教學和企業實地現場實習之外,可利用各種通信平臺、教學系統平臺、直播平臺和校園網等網絡工具進行遠程在線教學,校內外導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進度,從而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
7結束語
本文聚焦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致力于構建一套全面且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具體舉措包括:校企聯合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構建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聯合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創新教學過程,合作創新現場工程師考核評價方式,共同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8 參考文獻
[1]黃杰,杜麗娟,孫欽菊,等.思政教育融入“食品深加工技術”課程的設計與評價體系構建: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為例[J].大眾科技,2023,25(2):164-166,124.
[2]張波,蔣晶,丁勛勤.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在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3(23):57-60.
[3]常平平.“ 1+X′′ 證書制度下會計人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2,20(6):77-81.
[4]趙丹.“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9):142-144.
[5」周妍.“雙高計劃”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現狀及完善路徑研究[J].科技風,2022(34):13-15.
[6]曹婷,王鈺奇.“雙主體,三融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精準教學模式并以電子商務專業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24):95-97.
[7]戴聯華.校企資源共享下城市軌道交通人才培養的探索分析[J].人文之友,20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