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4-0062-03
名師工作室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和載體,教研是名師工作室運行的有效路徑。“反導式教研”基于“逆向設計”理論衍生而來,以“評價”為切入點,指向教師成長所需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遵循“從培養的結果開始一確定目標一正向實施一反促發展”思路,以終為始,進行逆向設計與科學布局。名師工作室以“反導式教研”為路徑,努力探尋“送教下鄉”的策略,轉變教研思路,變展示為探索,變指導為服務,變觀眾為主角,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教師的自主能動性和創造性,加強教研活動的實效性,加快教師專業成長的速度,帶動區域鄉村學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筆者作為石冰冰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受益匪淺,現具體呈現名師工作室“反導式教研”的實施策略。
一、反導式教研的理論內涵與模型
“逆向設計”的思想最早來源于泰勒,他指出如果要系統地、理智地研究某一教育計劃,首先必須確定所要達到的各種教育目標。[1逆向設計模式強調“以終為始”,以學習目標的預先設定為導向,將學習評價前置化,充分發揮評價指導性作用。[2]“反導式教研”基于“逆向設計”理論衍生而來,以“評價”為切入點,指向教師成長所需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遵循“從培養的結果開始一—確定目標——正向實施——反促發展”思路,以終為始,進行逆向設計與科學布局。其主要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評價先行。工作室成員一起商討評價機制,凝聚評價共識,最終指向專業發展;第二階段:確定目標。找準自己成長的坐標,明確發展方向,這是教研活動任務的航標;第三階段:正向實施,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進行教研活動的策劃和實施;第四階段:反促發展,以前三個階段產生的階段學習效果檢驗名師工作室目標的達成度,并為下一次教研活動目標的設定提供參考和現實依據(圖1)。石冰冰名師工作室依托“送教下鄉”活動,組建學習共同體,通過任務驅動,教師沉浸在這種良性競爭的教研氛圍中合作學習、深度學習、真實學習、反思學習,從而激發教師自主研修的內驅力,增強教師身份認同與職業幸福感,通過“送教下鄉”活動,輻射、帶動鄉村體育教師行動起來,促進區域學校體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名師工作室“反導式教研”策略
1.評價先行,激發內驅,問題情境中深度學習
以評價為切入點,從培養結果開始,進行逆向設計。工作室成員分組研討、制訂、修改、完善評價細則,達成共識,制訂可觀、可測、可評的量化標準,激發成員的內驅力,組長引導成員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查閱資料、尋找最佳方案、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成員進行深度學習。
分層精準培養。名師工作室的梯隊建設決定了分層培養方式,處在不同階段的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存在差異,名師工作室通過對成員專業發展需求、瓶頸等問題的調研,結合各位成員的特長和短板,制訂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突出分工管理、分組教研、分類培訓、分層培養,更精準地為每一個層級的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平臺和支持(見圖2)。

反導式教研幫助教師激活自主研修的內驅力,通過“送教下鄉”活動,沉浸式學習、成長。一些教師在評完高級職稱后開始出現職業倦怠的問題,“送教下鄉”活動讓這部分教師積極行動起來,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年輕教師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送教下鄉”活動讓年輕教師明確努力方向,激發成長動力,巧妙運用團隊力量,真正實現專業發展。如,體育教研員石冰冰老師、特級教師吳芳老師和正高級教師秦銀桂老師是組長,也是工作室的導師,她們永遠是最忙碌的,自身發展的同時,肩負帶領年輕教師發展的艱巨任務,為區域成熟教師樹立了榜樣。
2.確定目標,明確方向,任務驅動中合作學習
定位坐標,明確方向。工作室成員主要由青年良師、帶頭優師、領軍名師和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4個層次的教師組成,工作室成員結合自身目前所處的位置和發展階段,對照所獲獎項,準確定位自己的成長坐標,努力向高一級教師類型奮進。如,筆者2021年榮獲青年良師稱號,兩年規劃的培養結果是評上市帶頭優師,加入工作室以來一直努力向帶頭優師邁進,對標補差,積極參加工作室活動,2023年11月順利獲得帶頭優師的稱號。
異質分組,合作學習。送教團隊共有15名體育教師,體育教研員石冰冰老師是整個送教團隊的領頭人,整體把握送教的質量、進度、內容和形式;根據每一名教師的特長和短板,采用異質分組的方式分為三大組,分別由銅山區體育教研員石冰冰老師、大彭實驗小學江蘇省特級教師吳芳老師和三堡實驗小學正高級教師秦銀桂老師擔任組長,每一組的組長負責帶領組員根據送教任務研討學習,把關送教內容的質量,任何一節課出現問題,集體反思,尋找優化策略。各組的骨干教師有獲得江蘇省優秀課評比一等獎、江蘇省體育教師基本功競賽一等獎、江蘇省精品課一等獎的教師,還有教科研特長的教師、大課間活動的創新能手、運動訓練與比賽專長的教師、信息技術素養較好的教師等,這樣的異質分組能有效促進教師之間取長補短、深度融合,團結協作、合作學習。
名師引領,任務驅動。三大組在名師(組長)的引領下,高效、高質量地完成不同時期的學習任務、工作任務、送教任務,各組圍繞任務活動,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合作學習,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學員沉浸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提升。如,針對棠張實驗小學即將代表銅山區參加江蘇省學生體質測試的現狀,第三組負責本次“送教下鄉活動”,每位學員打磨一節田徑大單元教學的內容,幫助棠張鎮體育教師提高田徑大單元教學的課堂效率,提供田徑教學的方法和思路,課后與棠張鎮的體育教師一起研討省測的技巧和方法。
3.正向實施,扎根課堂,教學實踐 中真實學習
專業實踐是教師自主發展的現實基礎。送教前,工作室充分調研鄉村、鎮、片體育教學現狀,了解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運動技能掌握情況、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短板等,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提高送教實效。在送教過程中,參與教師扎根課堂,依托課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策略、精細打磨課堂、錘煉語言表達、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在不斷地研磨中深度思考,合作探究,反思生法,創意表達,提高教材解讀、備課、上課、看課、評課能力。
如,棠張實驗小學王爽爽老師送教水平一(二年級)《各種方式的滾動》一課,從第一輪送教,中規中矩教授單個動作技術到第四輪送教融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標準(2022年版)》的大情境、大任務理念,創設《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情境,結合二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語文知識基礎,進行音樂、語文、科學多學科的融合,通過任務情境進行前滾翻、側滾翻、直體滾翻,由單個動作到組合動作的梯度進階,學生在仿生音樂的伴奏下,合作進行各種方式的滾動,模仿豌豆、蒼耳等植物,將所學語文課本的知識與生活中關聯,通過身體活動體驗,學會各種方式滾動的本領,寓教于樂,發展學生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反復地實踐、研磨,王爽爽老師的這節課被評為2023年江蘇省精品課。
4.反促發展,提升素養,真實評價中反思學習
名師工作室通過“反導式教研”活動幫助成員獲得專業發展,以評促研提升教師素養,并在“送教下鄉”過程中引發反思,讓學員充分參與其中,鼓勵學員們真實評價、共同學習、持續探究與思考。一是,個人教學經驗轉向教師共同體反思。“送教下鄉”團隊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在學員反思過程中,有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專家評價的三維互動,有效轉向學習共同體的集體反思,幫助學員深入實踐背后的原理層面進行反思,促進學員專業成長。如,在第一輪送教結束后,組長吳芳老師帶領全組學員進行教后反思,一針見血地指出每名教師存在的問題,并特別指出水平三(六年級)《小足球與游戲》大單元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中,執教教師沒有厘清大單元的內涵,教學設計以單一技術學練為主,缺少真實情境下的組合設計,重難點的解決缺少結構化的教學設計。通過問題剖析,針對《小足球與游戲》大單元第三課時開展深度研討,最終大家一致認為,教學設計要以“學、練、賽、評”為主線,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完整的比賽體驗,接著設置包括簡單運動情境、中等運動情境、復雜運動情境逐步進階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兩人、三人、四人合作的對抗練習與比賽,每一個練習環節,生生、師生進行評價,真正做到“教會、勤練、常賽”,使學生掌握動作技術,發展能力,提高素養。小組的集體反思讓教后反思更實用、更有效。二是,階段性評價診斷教師專業成長的問題。為了診斷學員在“送教下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幫助學員認清自己的實力、弱點,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從而穩步前進,向目標靠近,學期末,導師和組長針對每名教師的送教次數、課的質量、講座次數、論文發表、獲得獎項等進行量化和質性評價,并在小組內,由工作室進行積分排名,幫助教師審視自我、查漏補缺,尋找差距、反思自我,年終進行終結性評價,根據前期預設的結果比照達成情況,分析得失,樹立新的發展目標。終結性評價根據各小組和每位教師的積分排名,評選出優秀小組和優秀學員,本學年的積分排名情況,直接賦分作為下一學年的基礎分,作為新的起點。
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是學校體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有效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反導式教研形式充分調動體育教師自主發展的積極性,促使體育教師沉浸式成長,更加主動、積極地將學習和行動對接起來,真正做到“由內打破”,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圖
參考文獻:
[1]泰勒.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盛群力.何曄.意義學習.理解為先:UbD模式對課堂教學改革提出的新建議[J].課程教學研究,2013(8):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