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讀思達”教學法;深度學習;大單元教學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84(2025)07-0038-05引用格式:,.深度學習視域下初中數學“讀思達”教學法探索[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25(7):38-42.
余文森教授創立和倡導的“讀思達”教學法,是通過閱讀、思考、表達三個完整的教學活動,實現讀引思、思助達、達促學的有效融合.通過建立動態系統以支持深度學習在“備一教一學一評”的過程中形成合力的方式,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和思考能力的發展.
一、深度學習與“讀思達”教學法的內涵及耦合關系
有學者曾指出,我們的深度學習項目不希望給老師提供一個固定的模式,只想給老師提供一個認真教學、思考教學的基本思想方法.深度學習將提升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能力作為關鍵環節,這既是其核心特征,也是落實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實踐路徑.而“讀思達”教學法作為一種旨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模式,與深度學習理論具有較高的契合度.
“讀思達”教學法與數學核心素養的內在關聯如 圖1所示.
深度學習理論與“讀思達”教學法有著緊密的聯系和互補關系.一方面,“讀思達”教學法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是深度學習的基石;另一方面,深度學習注重提升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兩者融合能夠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知識的整合與應用,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及核心概念.
二、深度學習視域下“讀思達”教學法的實踐策略
1.以“讀思達”為始的逆向教學設計
基于深度學習理念,以“讀思達”為本的教與學需要關注的是教學任務、課堂組織、基于問題鏈的對話、課堂工具的使用、課堂學習環境.
深度學習是以獲得高階思維為目標、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應用“讀思達”教學法時,教師在課前需要精細化備課,明確教學的預期結果,推進精準教學和深度學習.在此基礎上,按照讀、思、達三個步驟進行備課.
(1)讀.
以大單元設計的方式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進行分解,明確“教什么”:按照《標準》中的內容要求與學習要求將知識內容分解到每個課時中;確定學生在大單元學習后應達到的預期結果;明確《標準》中的內容要求與學業要求所對應的過程性、總結性評價.
以華東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冊第16章“分式”單元為例進行說明,
以“讀”為起點精準輸入信息,以“思”為核心深化知識建構,以“達”為終點驗證素養輸出,形成“目標導向一問題驅動一評價反饋”的邏輯閉環,體現深度學習與“讀思達”融合下“知識結構化輸入一思維進階一素養外顯”的路徑特征,突出“讀思達”與教學實效的深度融合.
階段1:教學結果的逆向設計(設計教師的“讀思達”路徑).
通過研讀《標準》,提煉并明確以下大單元教學目標:結構化理解分式的概念與性質;系統掌握分式運算與分式方程的解法;遷移應用分式解決實際問題.
明確如下相關大概念: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運算;類比的思想方法;在建立代數概念之間聯系的同時,完善和擴充數學知識結構;理解運算規律;模型觀念.
“分式”一章知識體系劃分如圖2所示.
按課時細分“分式”一章的知識元如下.
“分式”一課的知識元包括:類比的思想方法;分數的性質回顧;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義的條件.
“分式的基本性質”一課的知識元包括: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了解最簡分式的概念;分式約分的方法和依據;通分的方法和依據.
“分式的運算”一課的知識元包括:類比分數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法則,探究分式的四則運算;分式的計算方法;如何化簡分式;最簡分式的定義;類比的思想方法.
“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一課的知識元包括: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討論如何解分式方程;什么樣的方程是可以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如何將分式方程化為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中的化歸思想.
“零指數冪和負整數指數冪”一課的知識元包括:結合分式的運算,將指數的討論范圍從正整數擴大到全體整數;零指數冪的定義及其有意義的條件;負整數指數冪的定義;科學記數法的擴展及其依據;構建和發展相互聯系的知識體系.
【設計意圖】該階段是教師開展“讀思達”教學的起點,以結構化教學的方式分解《標準》要求與大單元知識體系,確保學生信息獲取的準確性,保證“教—學一評”的一致性;為“思”與“達”奠定基礎,呼應“讀”環節中信息導入與識別的目標,確保讀的內容與思考的方向,及要達到的目標緊密銜接.
(2)思.
提煉大單元的大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素養、關鍵能力等)、核心問題、問題鏈,確立“怎么教”:厘清教學內容中的基本事實、公理、定理,明確核心概念與對應的核心問題;思考概念的探究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基于怎樣的探究獲得什么樣的預期結果,設計學習體驗;設計基于問題鏈的教學對話、問題鏈的呈現形式、教學的組織形式、使用的工具等.
階段2:預期結果(學生思考方向與學習成果標準).
“分式”一章中,學生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如下.
① 通過學習分式和分式方程的概念,深化對數學 概念和公式、計算方法的理解,
② 探討分式運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鞏固、深化對分式運算規律的理解,開闊數學應用視野,在實踐中培養模型觀念.
③ 學會如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問題解決中,進而提升解決代數問題的效率.
學生需要探討如下章節核心問題.
① 如何計算與化簡分式?以什么樣的運算規律進行分式的四則運算?② 如何解分式方程?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探究?③ 分式運算與解分式方程體現的代數基本方法與運算規律是什么?
【設計意圖】該階段為“讀思達”提供目標導向,在“思”中定向探究,提煉大概念與核心問題鏈,旨在以問題驅動“思”的環節.在“分式”單元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推理自主建構知識體系.該階段強調數學思維對知識的遷移與內化,確保學生從表層記憶轉向深度理解.
內容;針對每一個問題情境,思考學生的“讀一思一達”學習路徑,精細化討論設計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問題鏈,引導學生聚焦分式概念的關鍵進行課堂討論,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知識體系,并通過評價指標驗證深度理解.關于分式方程解法的討論,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分享見解,也能夠從其他同學的表達中獲得啟發,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解和認知,確保達成知識從輸入到內化再到外顯的完整路徑.
階段4:評價與反饋(學生的“達”).
① 設計表現性任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評估學生能否應用分式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基于學生在任務中的表現給出總結性評價反饋,如解題過程的邏輯性和結果的準確性.
② 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確保學生的知識內化與思維提升.
“分式”大單元基于“達”的評價設計流程如圖3所示.
【設計意圖】該階段旨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多維度評價促使其將知識從碎片化輸入逐步整合為結構化表達,從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教師要關注學生表達過程中所展現的思維深度、邏輯性和創新性等要素,實現“以評促學”,促使學生達成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內化,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教師如何從教學內容的本質上看待教學,是學生理解知識并最終達成目標的前提.教師的問題鏈與評價設計與學生的“達”是一脈相承的.“達”不僅指表達,更指向學生是否能夠深度理解知識的本質,并通過評價運用知識表達所學.教師應從基本概念出發,引導學生利用邏輯演繹的方式構建公理體系(知識體),從知識元的共性、內容的一致性、方法的一般性出發,構建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為促進學生的“達”,教師應遵循運算的公理體系與一般方法引導學生探究運算的本質(知識的本質).而分課時內容的教學就是明確代數運算體系(知識系統)的內在聯系,讓學生體會、感悟運算的公理化思想與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促使深度學習的達成.
基于本單元教學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能否達成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與評價流程的設計息息相關.設計基于單元教學規律且承上啟下的評價系統,讓學生在評價中充分表達,在問題鏈中深度思考,獲得素養的發展,是深度學習達成的關鍵.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需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帶領其在回顧算法的過程中學習新知,發展轉化與化歸思想,整體把握算法與算理,建立知識與素養的有機對接,強調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最終達成深度學習的目標.
2.建立有效的“讀思達”課堂活動體系(1)建立兩條“讀思達”的知識學習鏈,
能否找準關鍵問題和本質問題是深度學習的核心要素.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細分為“總一分”的結構.一是知識元與基本問題,其由一個個不可再次細分的知識點構成;二是知識體,是指由知識元構成的綜合性知識,亦指需要掌握的單元大概念、思想方法、技能等.實踐中發現,當學生對綜合性知識的理解出現困難時,往往歸因為對某個知識元未掌握.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歸納并細分不同的知識體(分課時達成),再進一步細分每一節課所包含的知識元與基本問題,進而思考如何設計每一個知識元,可以采用如圖4所示的教學流程來設計.

教師需要注意分析以下三點.第一,學生何時需要“讀”,即何時將已有的知識結構與新的知識元建立一個橋梁,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解釋已知問題的條件信息,使得自己更容易理解數學問題中的隱含條件,建立橋梁,架構理解;第二,哪里需要“思”,即學生利用語言、文字、圖形及符號對問題進行理解與分析,將知識內化,將外部刺激轉化為內部知識,構建思維中的認知結構,形成圖式,產生深層次的思考,理解思想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第三,何處引入“達”,即以怎樣的方式評估,用哪種表現性任務證明學習效果,以什么標準判斷理解成效,用何種題目評價并促進思考的深入.解決好以上三個問題,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分解教學任務、明確教學的自標,做到教有法、學有依.
(2)關注課堂的參與度.
提問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高階思考.教師在關注互動中的知識論點的同時,應建立富有成效的課堂準則,使用適當的工具、嚴謹的教學活動計劃,具備指導全班學生討論的專業技能.教師可以提出并評論學生形成的論點.同時,需要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表達成為教師的教學素材.教師應該仔細設計課堂的探究活動,細致并快速分析師生、生生對話,修改教學的預期結果,設計新的教學任務.這樣的循環是設計讀思達教學的關鍵.
在教學實踐中,將教師視為課堂討論的合作設計者是非常有效的.課堂討論不僅是學生理解學科核心概念、價值觀念和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方式.教師需要引導課堂討論圍繞單元核心概念展開,同時促進學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發展.此外,課堂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興趣、優勢和學習情況,努力營造支持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習環境.教師還可以在課前預測學生的理解水平,確保討論內容和方式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匹配,從而優化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3)教師的關注與實踐,
教師應聚焦于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確保課堂討論的氛圍輕松、愉悅,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和掌控學習節奏.同時,需設計和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促使他們積極投人真實的問題研究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科的核心觀點(大概念),同時為學生的表達提供平臺,使得課堂討論既促進學生學習,又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師對學生的推理所做的分析是深度學習理論中的基本要求,教師在深度分析學生的思維、論點和錯題時,應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推理依據,而不是簡單識記.教師應仔細分析教學的結果,預設學生需要知道什么、能夠做什么.
三、深度學習視域下“讀思達”教學法的展望
在將深度學習的成果與“讀思達”教學法結合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精細化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出以下研究方向展望.
1.數據驅動的智慧教學
通過智能批閱系統實時采集數據,利用課堂互動記錄工具(如發言頻次、提問邏輯鏈分析)追蹤思考路徑的完整性,并借助人工智能語義分析平臺評估學生的能力(如語言復雜度、邏輯銜接評分).通過多維度數據的交叉分析(如通過“邏輯斷層 + 術語誤用”反映思維薄弱點),教師可以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瓶頸,進而調整教學策略,實現個性化教學干預.
2.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教師可以設計更多基于“讀思達”循環的教學工具,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深入思考和有效表達,培養其獨立學習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3.多模態學習與表達
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如圖形、符號、語言)表達其理解和思考,增加學習的多樣性和深度;設計更具探索性的數學活動,銜接實際情境,支持學生在跨學科環境中運用和表達數學知識,促進更深層次的學習體驗.
4.實時反饋與優化教學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快速采集課堂中反映師生互動的數據,從而及時優化教學方式和方法.通過數據驅動的評估和指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調整策略,實現更高效和有效的學習.
這些研究方向旨在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的結合,進一步提升“讀思達”教學法的效果,優化學習過程,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提升,發展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余文森.論“讀思達”教學法[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4):50-57.
[3]索耶.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徐曉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