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型研究型大學賦能新質人才培養的邏輯路向與推進路徑

2025-07-28 00:00:00陳亮田偉
教育文化論壇 2025年3期
關鍵詞:研究型新質戰略

關鍵詞:新型研究型大學;新質人才;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人工智能;教育強國中圖分類號:G642;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5)03-0013-14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5. 03. 002

新質人才作為新質生產活動的主體,是新質生產力的決定性要素,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因素和最活躍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經歷的前三次工業革命,我們發現歐洲古典大學、歐洲現代大學和美國新型大學通過自身的變革與發展,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式催生和引領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隨著當前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發揮教育戰略性、基礎性地位,培養好新質人才以支撐和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成為大學的時代責任。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強高校基礎研究,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1]。《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強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建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互支撐、帶動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機制[2]。拔尖創新人才是新質人才的核心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也決定著新質人才的質量。因此,做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新質人才培養的關鍵。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21世紀國家戰略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具有高起點的特征,無論在基礎研究、前沿科技還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均扮演著“領頭羊”角色。它把握新質人才的時代內涵與特征,追求科技創新,以前瞻性國際視野辦學,已逐漸成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主體。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學如何開辟新質人才培養的新領域新賽道,共擔強國建設使命,值得深思。

目前,學界對新質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概念方面,主要探討了新質人才的內涵、核心理念[3];二是在培養路徑上,主要探討了新質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破解之策[4],數智教育[5]等具體領域的培養路徑;三是在特征方面,主要探討了新質人才基本特征等內容[。學界較為全面地探討了新質人才培養的時代價值及可行性路徑等問題,但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培養新質人才研究有待進一步完善。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年輕的高水平大學,弄清楚如何以新的辦學模式、跨學科育人、有組織科研育人等突出科技創新基因的新質人才培養十分重要?;诖?,本文將厘清新型研究型大學“新”育人職能與新質人才培養之間的內在邏輯,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學培養新質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路徑,以期豐富和拓展新質人才培養的研究。

(一)新質人才是彰顯戰略性的創新人才

國家戰略屬性是新質人才的根本屬性。新質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中的創新力量。中國近代落后挨打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人才凋零、科技落后、國力衰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新質人才已經成為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戰略資源。新質人才是人民富裕幸福、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推動力量,是推動國家戰略發展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面對國家發展的戰略定位,新質人才的戰略性體現在努力培養造就具有全球視野的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7]。因此,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就要牢牢把握國家戰略屬性來做好新質人才的培養。

一、新質人才的內涵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基本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隨著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深入應用,人才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八個堅持”,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人才強國、什么是人才強國、怎樣建設人才強國等重大問題。因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培養造就高素質的新質人才。新質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性創新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原創性人才,是具有交叉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是掌握世界前沿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前瞻性人才,被賦予了時代新特征與新內涵。

(二)新質人才是彰顯原創性的創新人才

原始創新能力是新質人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8]35。創新驅動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推進強國建設,關鍵在創新,根本在培養新質人才。新質人才通過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規模化市場應用,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而實現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面對這樣的創新要求,原創性成為新質人才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新特征。

(三)新質人才是彰顯復合型的創新人才

能運用交叉學科知識創新是新質人才的新特質。當下,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下層出不窮。知識生產和學科發展已步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時代,單一學科的研究范式與思維模式難以實現前沿科技創新,難以解決復雜的重大科學問題。前沿的基礎研究強調通過不同學科間密切的交叉與融合,推進重大、前沿科技實現突破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交叉學科、跨學科正在逐步通過跨界協同合作成為知識創新的重要領域。通過跨學科知識共享和融合,促進知識流動與融合,從而產生新的知識。基于知識創新方式和領域的變化,具有交叉學科知識,跨學科融合知識和能力已成為新質人才的新特征。

(四)新質人才是彰顯前瞻性的創新人才

前瞻性創新是新質人才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內涵。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10]。未來產業的發展,需要未來產業領軍企業家、科學家、大國工匠等新質人才的支撐。新質人才有前瞻性的視野,能夠有效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聚焦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必爭領域,以前瞻性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實現原創性、顛覆性前沿科學技術的突破,引領未來產業發展?;诖?,新質人才培養需符合未來變化的需要,培養能夠適應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前瞻性創新人才。

二、新型研究型大學賦能新質人才培養的內在契合

知識社會中的大學已經成為社會的知識工廠、思想庫乃至軸心機構[1]。新型研究型大學和新質人才是推動國家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性高水平大學,關注國家戰略發展,招攬全球頂尖人才和優秀學生,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支撐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戰略使命、核心驅動、前沿引領、融合培養等方面,與新質人才培養高度契合,已成為新質人才培養的新力量。

(一)戰略使命維度:契合人才強國需求

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型研究型大學與新質人才培養的共同戰略使命。國家興盛,人才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盵12]不同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不一樣,培養的目標也不一樣。面對科技創新日益激烈,產業發展深刻變化的背景,能否培養出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人才,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全球的地位。新質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數量,決定著人才強國戰略的成功與失敗,保障和支撐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新質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高校。

新時代戰略性人才的培養要求迫使大學轉變知識生產模式和傳授方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如何基于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來培養新質人才,是時代賦予的新命題。馬克思說過:“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把他們創造出來?!盵1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8]36。新質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被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要素,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戰略資源。

新型研究型大學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立場,以國家戰略發展為創建起點,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己任。其辦學定位是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才強國需求為導向,培養服務國家發展的戰略性拔尖創新人才。新型研究型大學把國家意識作為知識生產的精神特質與價值綱領,探索構建一種以國家意識為邏輯起點的新的知識生產模式[14]。新型研究型大學打破人才培育的傳統做法,明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重塑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養和聚集拔尖創新人才。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與新質人才培養的內在追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核心驅動維度:契合原始創新內核 的追求

原始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是新質人才的核心內容。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國家創新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數智時代,隨著數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人,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方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就在于新質人才通過科技創新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拓展創新,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從而在生產實踐中催生新產業,激發新動能。新質人才通過原創性、顛覆性科學技術突破,推動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支撐和引領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實現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只有使具有原始創新思維和能力的新質人才作為基礎性保障,才能有效驅動科技創新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創新,促使科技創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因此,新質人才培養重點在于原始創新能力和思維的培養。

新型研究型大學以追求原始創新的目標培養著拔尖創新人才。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15]。大學是創新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在科學技術快速更迭的當下,傳統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科學研究受到挑戰。傳統大學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原創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難以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需求。因此,大學必須深刻認識到培養原始創新素養的緊迫性,從根本上重塑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始終與快速發展的科技創新緊密契合。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新時代創生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瞄準“卡脖子”技術、顛覆性技術,以“高舉高打”的國際化戰略策略培養“一小批”聚集“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以科技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突破的方式實現科技創新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16]。所以,新型研究型大學已經逐步成為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中的關鍵力量。它以原始創新驅動辦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與我國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新質人才定位相吻合,在原始創新能力和思維的追求上同頻共振。

(三)前沿引領維度:契合未來科技目標

未來科技是新質人才與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共同追求。當下,人類發展與未來科技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任何一個國家與未來科技擦肩而過,便將與這個世界發展脫軌。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空間技術等一大批未來領域的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Deep-seek、ChatGPT、人形機器人、無人駕駛等科學技術的生活化場景應用,讓人類生活快速進人數智時代。發展未來技術,推動科技革命變革,已經成為新質人才的新任務。新時代需要更多實現未來技術研發創新的新質人才。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的高校,如何適應這一變化需要深入思考。黨和國家已經明確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核心職能就是開展世界前沿技術研究、未來科技研究,培養未來科技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學匯聚全球頂尖科研力量,借助未來技術實驗室等前沿科研平臺,開展面向未來的科研創新和科研育人。同時,新型研究型大學與產業、政府、科研機構等形成緊密的協同創新,推動未來技術在各個產業的滲透與應用,塑造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新型研究型大學通過面向未來的科研育人方式,讓學生在現實場景的驅動下,學習和接觸到未來領域的學術理念與技術動態,培養推動人類未來技術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因此,新質人才面向未來技術的屬性,與新型研究型大學在追求未來技術創新和培養具有此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上理念一致。

(四)融合培養維度:契合知識跨界方式

交叉融合創新是新質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素養。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單一學科、單一主體、單一領域的創新,而是強調學科交叉、領域交叉、主體融合、公眾需求引導等模式,強調知識創新的現實情境,強調需求側、供給側的互動促進,強調政府、高校、社會、企業等融合創新的生態系統。這一變化使得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合培養具有交叉融合創新思維和能力的新質人才。新質人才的培養,需要重構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新型研究型大學構建了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我國大學硬件條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學校的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學比沒有太大差別了,關鍵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必須立足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來建設,可以借鑒國外有益做法,但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盵17]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戰略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按照國家部署,打破傳統辦學模式,堅持“四個面向”,以多元主體協作辦學,凸顯科研技術的未來場景需求,以新興學科、交叉學科、跨領域的育人模式,培養和聚集拔尖創新人才。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追求是成為未知世界的探索者,新知識的創造者,人類社會發展的領跑者,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未來可持續發展不斷培養新質人才[18]。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新質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內在契合。

三、新型研究型大學賦能新質人才培養的邏輯路向

新型研究型大學賦能新質人才培養的著力點在于錨定國家戰略定位、堅持“四個面向”的原始科技創新、融合培養的育人理念與方式,實現新型研究型大學與新質人才培養的高度耦合。新型研究型大學遵循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按照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邏輯,勇擔新質人才培育的使命,以國家戰略性需求謀篇布局,構建高起點自主培養體系,凸顯高水平科研創新與產科教深度融合培養協同育人,開辟新質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領域、新路徑。

(一)從培養組織而言,以國家戰略性需求謀篇布局亟需新質人才

新質人才的責任與使命決定了其培養需要堅持以強勁的國家戰略發展需求與區域經濟發展為出發點。新質人才作為國家戰略人才資源,承擔國家戰略發展責任,支撐著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決定著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地位。面對全球日益激烈的競爭,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前還存在關鍵核心科技創新不夠、拔尖創新人才不足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指明了新質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內容。因此,如何培養新質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是時代交給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任。培養好拔尖創新人才成為我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實現強國建設戰略的核心需求。

新型研究型大學以服務國家戰略性需求為目的培養引導拔尖創新人才;面向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培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拔尖創新人才。阿特巴赫(Altbach,P.)等認為:這類大學依賴理念與資源共筑學術卓越,助力國家(乃至國際)具體目標的達成[19]新質人才的戰略屬性,要求大學在新質人才培養上,從傳統單純由學者好奇心驅動的高度專業化而社會影響有限的研究模式中走出來,通過知識生產與供給,讓知識生產規律與教育規律精準嵌人所置身的社會環境并為服務對象創造獨特價值[20]。新型研究型大學要精準嵌入國家戰略需求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站在國家發展的眼光和高度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新型研究型大學構建基于國家戰略,從大科學時代知識創新與轉化的特有規律出發,解決國家重大戰略和科技創新的需求,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需求出發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1]。例如:上海科技大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上海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從事科學發現、高技術創新與新興產業創業的拔尖人才[22]。新型研究型大學堅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政治方向,以國家戰略性需求謀篇布局育人模式,夯實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以源源不斷的拔尖創新人才有力支撐著我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二)從創新教育而言,以高起點的自主培養體系優化新質人才培養

新質人才自主培養是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舉措。建成人才強國,擁有新質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是關鍵。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國家能自主培養新質人才,就能掌握創新驅動的主動權。我國已將構建新質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納人人才強國戰略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030年,適應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我國在諸多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23]。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代表的人工智能知識演化所形成的四螺旋動力結構,正在改變傳統產學研合作關系生態,即從以產業為中心轉向以大學為中心[24]。如何整合政府、學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有機銜接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聯系,構建著重培育創新能力和思維的自主培養體系是大學探索的新方向。

新型研究型大學把握科技創新對創新人才的本質需求,構建了高起點的新質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為新質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新型研究型大學創生背景就是為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新型研究型大學通過匯聚國內外頂尖學者、行業領軍人物,為學生提供高質量教學與指導;與國際頂尖科研機構、知名企業深度合作,以全球前沿科研項目為載體,讓學生掌握最前沿的學術動態和行業需求;構建融合多學科知識和學科發展前沿的跨學科課程體系;選拔具有創新潛力、綜合素質高的學生為培養對象,建立優秀師資、跨學科體系、科教育人、優秀生源、開放合作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自主培養體系。例如:南方科技大學建立有利于教育公平、創新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和先進、全面的教育體系,以“學分制、書院制、導師制”和“國際化、個性化、精英化”為核心和特色,大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25]。新型研究型大學高起點的自主培養體系,打破了傳統學科壁壘,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能力非常強。

(三)從科研育人而言,以高水平科研創新提升新質人才科創能力

培養新質人才科技創新能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為新質生產力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催生新技術、新業態與新模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和強盛之基,影響著國家在世界競爭中掌握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新質人才通過科技創新成果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支撐,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支撐,這對科教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亟須構建面向世界前沿科技、未來科技、巔覆性技術等突破創新的科教育人模式,開辟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領域,培養具有原始創新能力和思維的新質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學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原始科技創新,為新質人才培養提供動力。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中樞,是新質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其對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打造具有不可替代性。弗萊克(Fleck,L.)認為:科學進步的動力不在于個人,而在于群體;科學的核心不在于特定的方法,而在于群體的多種互動[26]。新型研究型大學聚焦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以有組織科研的方式,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等涉及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大問題。新型研究型大學通過有組織科研的方式,在科研創新中通過情境認知與實踐創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彰顯了知識的具身化與情境化特點,大大提升了新質人才的創新思維和跨學科融合能力。新型研究型大學培養了新質人才掌握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物科技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新技術與新知識,有效培養了新質人才的科研創新能力。

(四)從跨界育人而言,以產科教深度融合培養構建協同育人新共同體

新質人才跨學科、跨領域的能力是引領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變革的新需求。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催生知識生產模式發生變化。王樹國指出:21世紀以來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學科交叉成果的獲獎比例達到 40% 以上[27]。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知識生產已經進人模式Ⅲ,即“大學一產業—政府—公眾”四螺旋模型(QuadrupleHelix),該模型是以知識集群、創新網絡、創新生態系統為核心組織的內在動力系統[28]。面對知識生產模式的變化,新質人才培養也隨之發生變化。新質人才既要引領和支撐國家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推動未來科技創新,又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樣的能力要求和知識生產模式的變化,促使新質人才的培養采取跨學科、跨領域的培養方式。因此,傳統大學單一主體或大學、政府二元主體已經不能滿足知識的生產和新質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傳統大學“單一作戰”和“小院高墻”的育人方式難以適應新質人才培養的新需要。

新型研究型大學構建了跨界育人生態系統,為新質人才培養構建了育人新方式。新型研究型大學遵循知識生產模式Ⅱ的規律,打破我國傳統高校的辦學模式,構建多元主體協同辦學模式,與企業、科研機構、政府、國際機構等形成跨學科、跨領域、跨單位的跨界育人生態系統。跨界育人生態系統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造了產科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機制和模式。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跨界育人生態系統能夠彌合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與產品開發之間存在的創新斷層,通過好奇心、跨界合作、精心策劃的商業化[29],有效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將科技創新成果商業化的能力。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融合學科教育和研究,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創意思維,啟發學生形成自身觀點,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識別和解決各種現實問題。融合學科的學習體驗將讓學生擁有更完備的能力,以應對世界的新挑戰[30]

四、新型研究型大學賦能新質人才培養的推進路徑

新型研究型大學賦能新質人才培養的內在契合和邏輯路向,為其培養新質人才指明了路徑。新型研究型大學應立足自身辦學特點,開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賽道。為此,新型研究型大學要把握好教育三大屬性(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堅守新質人才培養的育人初心與使命,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自主培養體系,探索面向未來的跨學科科研創新,形成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開放新格局,不斷培養具有戰略屬性、原始創新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支撐人才強國戰略,強力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一)把握教育三大屬性,堅守新質人才培養的育人初心與使命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新型研究型大學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新質人才是國家戰略性人才,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在培養過程中堅持教育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戰略性,才能真正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新型研究型大學只有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牢牢把握好教育的三大屬性,才能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自主育人體系,培養出黨和國家需要的新質人才,達到人民滿意的教育期盼,實現教育強國、人才強國。

1.把握好教育的政治屬性,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學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遵循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加強黨的領導是做好教育工作,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的根本保證[31]3。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型研究型大學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發揮黨建工作的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組織引領、作風引領、制度引領作用;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民族企業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圍繞科教育人這一特色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體系,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把握好教育的人民屬性,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是高校的出發點和本質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32]。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教育的人民屬性是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身心健康、自由與全面發展,提升為人民服務的能力。這就決定了新型研究型大學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學治校,把人民滿不滿意作為檢驗學校辦學治校的唯一標準。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學要處理好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要遵循學生個性特點、發展潛質和規律,堅持五育融合,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從而促進學生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要凸顯科教育人的特色,營造探索原始創新的良好氛圍,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激發學生追求原始創新的熱情和能力,培養學生全面自由成長,使他們成為某個領域、某個行業的拔尖創新人才,夯實學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能力。

3.把握好教育的戰略屬性,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人類歷史,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盵31]228新型研究型大學以國家戰略的高度和需求,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目標,推動重大基礎研究突破,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型研究型大學要服務于國家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需求,加快國際教育科研合作,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和重大科研攻關,不斷提升其國際競爭力。政府要發揮好服務功能,優化其與科研機構、企業等多元主體辦學機制;強化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自主權,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優化人才引、育、用、留的政策,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堅持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責任和利益分配新機制,實現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與科技創新突破相結合,以科技成果商業化轉化催生新產業、塑造新動能。

(二)瞄準自主培養體系,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育人機制

1.構建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的協同育人體系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影響著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未來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壯大,制約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自主培養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基金會等社會多方協同機制,確保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育人的目標實現。一是建立適應國家戰略需求,引領產業發展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出能催生新產業、激發新動能的拔尖創新人才。二是建立多元主體協同辦學機制。構建“國家戰略需求一產業發展一人才培養—支撐和引領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有效推進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社會等多元主體協同育人,實現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互支撐。三是建立交叉學科動態調整的科教育人機制。堅持“小而精”的培養方式,按照國家戰略、未來產業發展的變化,動態調整和設置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以有組織科研的方式,敏銳地洞察并預判未來的重大需求,實現基礎學科突破,引領學科交叉融合再創新,以高質量的科研成效培養具有跨界融合思維和敏銳觀察力的新質人才。四是打造跨學科、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的核心課程。新型研究型大學要根據自身辦學定位,明確跨學科課程建設的自標、方向和內容,及時將最新科技創新成果融人課程內容;加強跨學科教學團隊建設和培養,提升教師跨學科教學育人能力;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引入真實案例,設計跨學科研究課程,培養學生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核心課程設計上要凸顯人才數字素養的培養,讓師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數字技術,并能與不同學科、不同產業、不同領域有機結合,創新和運用數字技術。

2.多渠道充實高水平師資,大中小學貫通保障優質生源

優秀的師資和生源是實現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一是建立健全更加靈活的人才制度,建設全球化的頂尖師資團隊。擁有頂尖人才師資團隊是培養好拔尖創新人才的保障。新型研究型大學要加大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力度,包括頂尖科學家、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的技術人才和創業人才,保持育人的世界前沿水平;建立聘請科研院所、企業、政府等機構的科學家、大國工匠、卓越工程師、管理專家等的靈活機制,調動其所在領域的優質創新資源,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國家戰略、科技發展與育人工作的一體發展。二是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大中小學貫通培養機制。優秀的生源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發揮不同學段的功能和定位,有序完成各階段的培養任務,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貫穿教育的全過程。要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大中小學貫通培養機制,面向中小學生實施科學素養培育“沃土計劃”,面向具有創新潛質的高中學生實施\"脫穎計劃”2],與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效貫通銜接。通過在招生制度、課程體系、師資共享、評價機制等方面的有效銜接和協同發力,大中小學貫通育人推動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為新型研究型大學輸送優質生源。

3.凸顯質量、特色、貢獻導向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動態適配的監測評價體系

完善的監測評價體系能夠為大學指引方向,促進決策優化、資源合理分配、風險預警以及對未來發展的精準規劃?!毒V要》指出: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2]。一是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監測評價體系需要打破傳統高校的評價指標,破除“五唯”,突破傳統單一學科評價標準的局限。新型研究型大學應建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一體化的監測評價理念,以質量文化為基礎,多元主體參與,構建聚焦跨學科研究、創新成果、特色明顯以及支撐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等為核心指標的監測評價體系。二是在多元主體參與評價中強調對服務對象和社會的評價,以人民是否滿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否有效引領產業發展,是否有效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來評價人才培養質量。三是在評價科研創新成果和特色監測評價方面注重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適配度。監測評價的核心指標主要包括:對國家戰略發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度,科研創新的原創度及其成果轉化效能,推動相關新興產業產生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等等。同時,監測評價指標要能激勵研究者開展更具前瞻性和突破性的跨學科研究。

(三)凸顯高校龍頭作用,致力于面向未來、勇立潮頭的跨學科研究

1.以跨學科育人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搖籃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人才培養的搖籃,科技創新的引擎。只有充分發揮高校的龍頭作用,才能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創新型研究型大學只有以國家戰略需求和未來科技發展需要為導向,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才能在全球科技創新體系中勇立潮頭。一是堅定走學科交叉融合育人路徑。從大學學科自身發展來看,當前的科學發展已經從“學院科學”時代轉向“后學院科學”(跨越學科邊界開展交叉融合研究)時代,立足社會實踐問題,整合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創新主體的力量,構建高效的資源配置和科學研究體系[33]。所以,新型研究型大學要以理學、工學、醫學、農學等學科領域之間和自身領域內部的交叉、融合、貫通發展為導向,大膽發展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以此培養跨界融合創新的新質人才。二是采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小而精”的育人方式。新型研究型大學要考慮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要充分利用所在城市的區域經濟、科技、人才的創新資源,開展符合所在區域的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建設,培養與國家戰略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拔尖創新人才。例如:新型研究型大學根據學校所在區域,可選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數字技術、太空科學等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發展方向,培養相應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

2.建立跨學科的大團隊、大平臺,開展有組織科研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傳統大學的“院-系-專業\"架構設置,難以適應交叉學科推動知識創新的轉型發展,難以化解國家戰略需求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之間難匹配的矛盾。新型研究型大學以大團隊、大平臺推動跨學科有組織科研育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方式。一是建立以項目為導向,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跨學科大團隊、大平臺的組織架構,打破行政組織架構的壁壘,加快學科交叉融合育人。例如:建立前沿學科研究中心、跨學科研究院、跨學科研究協作平臺、AI大模型研究團隊、集成電路研究團隊等,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二是大團隊以項目制推動科技創新育人。新型研究型大學按照國家戰略與市場產業發展需求,進行交叉學科與新興學科建設,以市場需求、產業發展瓶頸為導向設立科研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辦公室),將科技成果與市場有效銜接。企業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于產業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經濟價值。同時,企業將經濟收益投入科技研發,保障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資金??蒲许椖恐仆苿觽鹘y學科與新興學科、傳統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促進不同學科間的深度合作,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和科教育人,培養更具有團隊協作和實戰經驗的拔尖創新人才,真正實現產學研深度合作,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3.參與全球性跨學科研究,提升跨學科育人能力

整合國際資源、參與國際研究,深化國際合作,共同解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所需的技術問題,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未來的發展趨勢。一是新型研究型大學與國際頂尖科研機構、知名大學深度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聚焦全球性重大問題與挑戰,共同開展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能源、信息科學、集成電路、空間技術等全球性跨學科研究項目,提升跨學科育人能力。通過國際合作,參與或主持全球性問題研究,有效培養出創造國際一流學術成果并推動科技成果商業化應用的拔尖創新人才。二是與世界各地重點行業、頂尖企業和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創新研究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產學研基地等新載體,密切關聯國家、行業、產業的戰略發展和科技力量,充分利用創新資源、資金投入、頂尖人才,支撐和服務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服務未來產業發展,形成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開放新格局

1.支持多元主體辦學,凝聚創新資源協同育人

《綱要》指出:“搭建高校、企業、社會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經費籌措合作機制。發揮各級教育基金會作用,引導規范社會力量投入和捐贈教育?!盵2]一是健全多元主體協作辦學政策和措施。堅持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支持和激勵多元主體參與新型研究型大學辦學;明確各主體的責權利,劃清職責邊界,確保各司其職、協同配合,形成權責清晰、利益分配公正、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最大化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育人的政策保障和資源支撐。二是政府牽頭,積極完善新型研究型大學經費保障、人才引進、產學研融合等政策和措施,確保其“高投入”“高端人才引進”“高科技創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本色不變。新型研究型大學要與科研機構、企業、政府合作,以國家戰略和區域高質量發展需求為出發點,以未來產業發展為導向,構建產業發展需要與學校科學研究相結合,科研成果商業運用與產業資金投人科教育人相結合的措施和制度,促進多元主體共同發展,從而確保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良性發展。

2.面向未來產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

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機制,是新型研究型大學培養未來產業急需人才,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是與企業、科研機構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圍繞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聯合建設未來產業學院、未來技術中心、未來大學科技園等平臺,整合高校、企業、科研院(所)資源,突出科研創新與產業實踐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方式,培養出具有實戰經驗的拔尖創新人才。二是營造面向未來技術的協同創新生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可以設立面向未來,解決人類發展問題的科研創新、創新創業基金,舉辦以解決未來發展問題為導向的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大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潛能。

3.更加開放合作的國際化辦學

國際化辦學是新型研究型大學提升科研創新水平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路徑。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更加突出,新型研究型大學可以通過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構建全球教育創新合作網絡,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參與全球治理,從而推動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國際化發展,提升其育人能力。一是與國際知名大學、科研機構、知名企業建立聯合培養機制??梢酝ㄟ^暢通人才跨國、跨單位、跨行業引進與流動,打造國際化人才高地,推動新型研究型大學科技跨國協同創新,搶占全球科技制高點,以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選拔優秀學生到國外合作機構研修,實現跨區域、跨界共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二是探索國外辦學,開闊辦學視野。新型研究型大學可以到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海外地區獨立或聯合辦學,將海外優質的教育資源、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更好地用于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五、結語

本文聚焦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培養新質人才中的核心作用,強調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引擎的重要性。通過分析新質人才的戰略性、原創性、復合型與前瞻性特征,本文論證了新型研究型大學通過戰略使命對接、原始創新驅動、前沿技術引領及跨界融合育人等路徑,實現了與新質人才培養邏輯的高度契合。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多元資源、推動有組織科研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能為強化教育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與構建動態監測評價體系以適配國家戰略需求提供堅實支撐。未來研究可深入探討跨學科課程設計的標準化路徑、國際化協同育人的制度障礙,以及人工智能時代新質人才核心素養的迭代機制。可通過持續追蹤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實踐成效,有望為全球高等教育變革貢獻中國方案,助力我國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占人才與科技制高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20-09-11)[2025-02-19].htps://www.gov.cn/xinwen/2020-09/11/content_5542862.htm.

[2]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N].人民日報,2025-01-20(6).

[3] 王一巖,塔衛剛,趙芳芳.新質人才培養:核心理念與實踐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24(6):48-54.

[4] 朱前星,段曉麗.新質人才培養的時代要義、現實問題與破解之策[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4(6):1-9.

[5]祝智庭,戴嶺,趙曉偉,等.新質人才培養:數智時代教育的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24(1):52-60.

[6]趙永樂.以人才新質態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J].中國人才,2024(4):21-23.

[7] 夏婷.打造戰略科學家隊伍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N].科技日報,2023-02-13(8).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潘教峰,魯曉,王光輝.科學研究模式變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12):1395-1403.

[10]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等.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EB/OL].(2024 -01 -18)[2025 -02-19].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9021.htm.

[11]杰勒德·德蘭迪.知識社會中的大學[M].黃建如,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5.

[12]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 100 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EB/0L].(2013-10-21)[2025-02-19].htps:/www.gov.cn/ldhd/2013-10/21/content_2511441.htm.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2.

[14]丁建洋,李志峰.塑造國家意識: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知識生產模式創新[J].大學教育科學,2024(5):19-27.

[15]新華社.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EB/OL].(2021-04-19)[2025-02-19].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

[16]沈紅,熊慶年,陳洪捷,等.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新”與“生”[J].復旦教育論壇,2021(6):5-19.

[17]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02)[2025-02-19].htps://www.gov.cn/xinwen/2018-05/03/content_5287561.htm.

[18]沈紅.研究型大學的自我迭代: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誕生與發展[J].教育研究,2022(9):22-32.

[19]菲利普·阿特巴赫,莉斯·瑞絲伯格,賈米爾·薩爾米,等.從初創到一流:新興研究型大學崛起之路[M].張夢琪,王琪,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1.

[20]陳斌.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生成邏輯、精神特質與動力機制[J].教育發展研究,2023(5):19-27.

[21]鄔大光,王星墨.解構與重構:大科學時代的高等教育體系[J].中國高教研究,2025(1):24-31.

[22]上??萍即髮W.學校簡介[EB/OL].(2024-12-10)[2025-02-19].htps://www.shanghaitech.edu. cn/1054/ main. htm.

[23]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EB/OL].(2021-12-15)[2025-02-19].https://www. gov.cn/xinwen/2021-12/15/content_5660938.htm.

[24]陳濤,韓茜.四螺旋創新集群:研究型大學人工智能發展生態重構與路向探究——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為例[J].重慶高教研究,2020(2):48-61.

[25]南方科技大學.學校概況[EB/OL].(2024-12-12)[2025-02-19].htps://www.sustech.edu.cn/zh/about.html.

[26]內奧米·奧雷斯克斯.為什么信任科學:反智主義、懷疑論及文化多樣性[M].馬建波,喬宇,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21:28.

[27]王樹國.把握“融合\"關鍵要素構建21世紀大學新形態[J].教育研究,2022(3):15-20.

[28]黃瑤,馬永紅,王銘.知識生產模式IⅢ促進超學科快速發展的特征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6):37-45.

[29]史蒂夫·C.柯拉爾,埃德·弗朗漢姆,拉薩·簡森·佩里,等.有組織的創新美國繁榮復興之藍圖[M].陳勁,尹西明,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22.

[30]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什么是融合學科?[EB/OL].(2024-11-10)[2025-02-19].htps://www.hkust-gz.edu.cn/zh/academics/#what-cross -disciplinary.

[31]習近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

[32]新華社.堅持人民至上不斷造福人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5-23(1).

[33]武建鑫.邁向大學學科:論世界一流學科研究新范式[J].大學與學科,2022(2):23-40.

Abstract:New-type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hold significant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cultivating talents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serving as a core force for dri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shouldering the critical misson of achieving high-quality national development. Talents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are defined as strategic innovators possessing future-oriented strategic vision,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and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constituting strategic resources that underpin national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Through their distinctive operating models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new-type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establish a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scientific research,and talent cultivation,constructing a systematic talent development framework to address societal demands for talents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such universities should emphasize the synergy between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particularly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enhance research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cultivate globally-minded talents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By building an autonomous cultivation system aligned with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the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in cultivating talents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and adva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ld-class centers for education, technology,and talents.

Key words:new-type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talents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new productive forces;talent cultivation;top innovative talent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責任編輯:楊 波 郭 蕓)

猜你喜歡
研究型新質戰略
高校黨組織賦能新質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
文教資料(2025年15期)2025-08-27 00:00:00
稅收政策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挑戰與對策研究
以大規模設備更新助推形成制造業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作用機理與推進策略
中國西部(2025年3期)2025-08-18 00:00:00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法理邏輯與法治保障體系構建
企業開展研究型審計的實踐路徑探析
經濟師(2025年7期)2025-08-14 00:00:00
研究型審計助力新質生產力提升的邏輯與路徑
什么是新型研究型大學?
在線學習(2025年4期)2025-07-26 00:00:00
高校開展研究型內部審計的機制與路徑研究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拍在线| 色精品视频|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妖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a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久久综合色视频| 久青草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97se亚洲综合不卡 |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无码丝袜人妻| 久久婷婷六月|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国产特级毛片|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午夜不卡福利|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99er这里只有精品|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9| 中文字幕色站|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久久美女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亚洲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美女91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欧美激情成人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国产毛片不卡| 91www在线观看| 午夜丁香婷婷|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