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培育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是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指向。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任務,對大學生責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當前部分大學生存在責任認知模糊、責任情感淡漠、責任行為弱化等問題,傳統教育模式在激發內生動力、實現知行合一等方面面臨實效性不足的挑戰。本文基于心理契約理論,聚焦交易型、關系型與發展型三個維度,系統闡釋了心理契約在大學生責任教育中的作用,并以此構建了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實踐路徑,為破解責任教育困境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大學生責任教育
社會責任,是社會主體對自身、他人以及社會所承擔的責任與使命,是由責任認知、情感、意志和行動四個要素構成的統一體,是內在精神價值與外在規范行為的有機結合。時代的深刻變遷為社會責任教育賦予了全新的內涵,在新的歷史階段,時代新人也被賦予了新的社會責任。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是針對大學生開展的有關社會責任認知、社會責任情感和社會責任實踐的教育活動。通過社會責任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徑,可以使大學生全面形成社會責任認知,培育其社會責任能力,并將這種能力轉化為對世界、國家、社會以及自身負責的行為。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任務與我國《高等教育法》中關于將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具備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規定具有內部一致性。由此可見,責任教育是身為強國一代的青年大學生實現成長成才、擔當國家重任的必然要求。在培養時代新人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須強化責任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責任認知,提升責任情感,錘煉責任意志,堅定責任信念,以增強其責任擔當,激勵大學生以切實行動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大使命。
學者們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進行了深人的討論,楊燕群(2016)指出,在大眾創業背景下,大學生存在著重個人本位,輕視社會本位;追求個人功利、忽略社會責任;注重個人實用,淡薄社會奉獻的傾向。熊超(2017)借助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對社會責任感予以認可,但不同層次的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同程度存在差異。王闖(2018)從個體和社會兩個層面剖析了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面臨的問題,指出新時代大學生“缺乏理性思維和發展眼光看待新問題”。面對新時代社會環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發展方式發生的根本性變化”所帶來的諸多壓力,大學生雖然“具有強烈的時代認同感”,但“責任感有所弱化”。因此,大學生責任教育在新時代這一特定背景下需要因時而進。
二、心理契約
心理契約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組織行為學家Argyris所提出,起初是用于闡釋雇傭雙方之間存在的特定關系。隨后,該概念逐漸演變為代表以承諾為基礎的義務或責任觀(Rousseau,1989)。波特·馬金等人所著的《組織和心理契約一員工工作行為研究》一書中指出,雇傭關系里的契約能夠被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經濟型契約,通常以正式的文字進行表述;另一類是心理契約,屬于未通過文字呈現的非正式契約。這兩種契約均涵蓋了雇主與雇員的權利、義務和期望。
隨著理論的發展,心理契約可以從三個層面加以理解:一是在法律層面,心理契約本質上是一種契約,體現為組織與組織成員之間的一系列約定,天然具備權利與義務的法律屬性;二是在組織發展尚不完善的階段,由于信息不對稱或組織與成員在相互了解、適應的過程中存在不足,雙方在商討時難以清晰表述的內容;三是超越現有雇傭契約框架的職業道德、個人理想期望以及組織愿景。因此,我們可以將心理契約定義為組織與個人之間在長期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相互的、對等的和動態變化的行動原則。
心理契約的研究最早始于企業與雇員之間的研究,后經專家學者的不斷豐富,其心理學屬性不斷凸顯,應用領域不斷延伸。除了應用于企業管理,還可以拓展至社會與政治組織范疇,用于分析政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心理關系;或用于分析和諧醫患關系建構的作用機理和措施;或應用于營銷范疇,討論品牌形象維護、直播營銷中消費者與帶貨主播之間的隱形約定、客戶黏性等[2]。近年來,心理契約在教育領域也引發了廣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在心理契約視角下針對大中小學生管理以及課堂教學管理的描述性研究;第二,高校師生心理契約的內涵、特征、調控管理,以及高校教師心理契約形成過程的理論性研究;第三,將心理契約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體育教學的實證研究。3這些都為教育領域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將心理契約引人大學生責任教育,從源頭上把握其理論基礎和影響因素,動態分析高校和學生心理契約的形成過程,并構建心理契約維護體系,旨在從心理層面提高大學生責任教育的發展性和有效性。
三、心理契約在大學生責任教育中的作用機理
心理契約是基于社會交換理論、期望理論、公平理論以及認知心理學理論等產生的一種理論。在大學生責任教育中,心理契約的雙方,一方是大學生,另一方是高校,更準確地說,包括高校、政府、企業等,或者可以認為是除了大學生以外的總和所形成的“超級集團”。由于“高校”這一“超級集團”的主體比較模糊,任何一個管理者或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代表這一端的意愿、期望等,Rousseau(1990)研究提出了從雙方關系轉移至個體的認知和主觀感受。因此,我們將研究視角從雙方關系轉移至大學生這一個體,圍繞具有共同特征的大學生群體的認知和主觀感受,研究心理契約在大學生責任教育中的作用機理。
為了更好地分析心理契約這一隱形的約定,學者提出了“心理契約維度”的概念,主流包括單維論、二維論、三維論和四維論等。單維論認為,心理契約雙方是一個內容為多的連續體,有交易型和關系型兩個成分,且兩個成分的占比隨研究對象特性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此消彼長;二維論將心理契約維度分為交易型和關系型兩個相對獨立的維度,可能同時增強,也可能同時減弱;三維論中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是交易維度、關系維度和發展維度;四維論將主體突出,充分體現研究主體的心理影響因素,在三維論的三個維度基礎上增加理念維度,強調類似教師等知識工作者個體在心理契約上存在典型的差異。根據新時代大學生接收信息廣、適應能力強、自我意識強但三觀尚未成熟等特點,本文將從三維度理論出發,進行作用機理分析。
(一)交易型維度
交易維度的出發點是基于成員和組織之間明確的財富交換,即成員通過在組織工作,以正當手段獲取勞動報酬,以保證自身生活基本所需和發展需求。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引入了霍曼斯(G.Homans,1974)等人提出的社會交換理論,這是一種運用經濟學概念解釋社會行為通過相互強化來持續發展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社會交換理論可以解讀為人與人或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行為實際是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參與者通過踐行對方預期的行為獲取自身期望的回報,其核心理念是“互惠”原則。這里所提及的付出與回報,不僅涵蓋金錢等物質層面,還包括精神、榮譽、成就感等多元形式。古爾德(A.Gouldner,1960)指出,道德規范在互惠互動產生長期效用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結合古爾德的觀點,我們可以認為,社會交換理論的出發點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主動交易層面,人們為了期望的回報愿意滿足對方的要求而做出相應的付出行為,屬于經濟學范疇;二是被動交易層面,人們不會虧欠曾給予自己幫助的人,會向那些施助者予以回饋,屬于道德規范范疇。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形式不斷豐富和成熟。有學者指出,高等教育“在本質上屬于具有服務屬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服務是教育供給方為受教育者提供知識技能型勞務,推動受教育者身心成長的服務進程”。按照社會交換理論中的“互惠”原則,高校的教育服務和學生的回饋行為存在緊密聯系。為了便于評價,以學生忠誠度來表示學生未來的回饋行為。學生忠誠度是一種極為穩固的內在承諾,通常用大學形象、感知價值及滿意度等變量來預測學生忠誠度。教育服務質量對學生忠誠度具有正向影響。滿意度與信任在教育服務質量與學生忠誠度之間存在中介效應。這一影響機制充分揭示了“交換的給予方給予接受方利益一高質量交換關系的形成一交換的接受方回報給予方利益”的社會交換過程。
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兩個層面和交易形成的交換過程,結合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實施渠道,我們可以通過提升學生主動交易的期望以及激發被動交易的傾向來提升大學生忠誠度,以此增強責任教育效果。提升學生主動交易的期望需要幫助學生明確期望目標、構建信息交換渠道、提高高校承諾質量,可以結合發展型維度展開;激發被動交易的傾向需要構建更好的教育服務環境,可以結合關系型維度展開。因此,交易型維度作為心理契約最基礎的維度,其內涵經外延后可以作為其他兩個維度的支撐。
(二)關系型維度
關系型維度主要強調以人際關系為根本,為成員排憂解難以及構建和諧的關系網絡,以滿足成員的情感需求,與成員所處人文環境和組織關懷有關。此處引入品德結構理論中的“品德結構成分分析”,5其為大學生責任教育心理契約的形成過程提供了基本框架和重要依據。“品德結構成分分析”對品德的心理構成部分加以分類,其中,“四分說”獲得了廣泛認同。該理論指出,個體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要素組成,需依次經歷認知發展、情感體驗、意志升華以及行為規范四個階段,這與前文提到的社會責任的定義不謀而合。基于關系維度視角,大學生責任教育可以通過優化教育服務環境來加強認知、增進情感、錘煉意志、強化行為,進而全面提升大學生責任教育的氛圍。
(三)發展型維度
發展型維度主要強調以實現自我價值為目標,為成員搭建發展平臺和發展空間,以滿足個人實現的需求。相對于前兩個維度,發展型維度更注重心理契約的未來期待,對未來的期待越明確、越高,則當下表現出來的積極性越強,教育效果越佳。同樣,這里可以引入弗魯姆期望理論來幫助更好地梳理作用過程。6期望理論提出,積極性等于效價(行動結果的價值評價)和相對應的期望值的乘積。具體而言,當一個人需要滿足一個尚未實現的目標時,就會產生一種完成該目標的期望值,這一目標也將對個人動機產生一種激發力量,這種期望力量的大小取決于效價與期望值的乘積。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工具性因素逐漸對激勵力量產生影響,使得動機演變為效價、期望值與工具性這三個因素的乘積。結合大學生責任教育環境,效價可以理解為實現能力,期望值即對于未來某一目標或說個人發展目標的明確度和向往程度,工具性因素源于現代化科學創新進程,涵蓋周圍環境、任務工具、辦事方式等,即開展大學生責任教育的環境、渠道、方法等。
四、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教育路徑設計
結合第三部分的作用機理,我們將三個維度進行梳理,可以得到以下內容(詳見圖 1)

根據最后一列影響因素的含義,為便于方案實施,本文將2、4、8歸為一類,主要是加強認知,建立目標; 1、11 歸為一類,即系統強化能力,包括專業能力、通用能力、可遷移能力等;7、9、10歸為一類,主要指學生情感認同和強化工作;3、5、6歸為一類,指高校教育管理服務能力。基于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教育。
(一) 明確“小我融入大我”的發展目標
全鏈條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對專業、職業、社會、國際形勢等形成科學認知,提高期待值,形成提供何種貢獻的期望,以提升主動交易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思政課、社會實踐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大學生的個人期待與社會感受以及社會期待的匹配度,促進責任教育服務社會發展,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四個認識”,使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同心同向、同頻共振。
(二)系統強化各項能力
通過第一課堂的課程系統教學、第二課堂的實習實踐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和應用能力、通用能力以及形成可遷移能力,加強學生的適應性和履行承諾、實現期望的效能,逐步豐富能夠實現何種期望的答案。
(三)扎根中國大地開展教育
心理契約是社會規范和價值觀的體現。通過思想理論課程、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方式,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愛國主義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加強學生情感認同,強化學生的愛國情。
(四)提升校園教育管理服務能力
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優化資源,通過一、二課堂聯動體系、建設融媒體宣傳矩陣、完善后勤保障、重視校園文化氛圍建設、凸顯人文關懷等內化過程突出主導性;通過社會實踐、職業指導等方式外化行為,發揮主體優勢,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服務質量。
五、結束語
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教育是落實“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心理契約視角的引入,不僅為大學生責任教育提供了動態分析框架,也為高校創新教育模式、增強教育實效性開辟了新路徑。本文基于心理契約理論,從交易型、關系型和發展型三個維度出發,引入社會交換理論、品德結構理論以及期望理論,梳理心理契約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影響機理,并基于上述研究結論設計了一系列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教育路徑,以期有效激活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內生動力,推動責任認知向著責任行為轉化。
參考文獻:
[1]黃而彬,劉洪剛.百年來黨群“心理契約\"的發展歷程與鞏固機制[J].南方論刊,2022(04):7-10.
[2]余升翔,許浩然,徐大佑.直播營銷中消費者與帶貨主播的心理契約:量表開發及其動態演化[J].財經論叢,2022(06):93-102.
[3]裴利華,黃賜英,劉來春.“金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中心理契約的形成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1(10):17-21.
[4]饒潤釗.社會交換理論視角下高校教育服務質量對大學生忠誠度的影響研究:基于對J校本科生的調查[D].廣州:暨南大學,2020.
[5]同[3].
[6]秦玉.基于弗魯姆期望理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臨沂大學學報,2014,36(0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