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 2024年度課題“小學古詩詞歌曲的情境教學策略探究”(課題批準號:24130)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067-03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學生在藝術學習中要注重實踐性、體驗性和創造性等,來深入地感知、體驗和理解藝術。情境教學法也在新課標中被反復提及,旨在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中激發相應的情感和思想,并在多元互動中生成素養能力。以下就情境教學法在小學古詩詞歌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展開經驗分享,希望能為小學古詩詞歌曲教學的創新發展提供借鑒參考價值。
一、根據詩詞內容,創設學習情境
(一)創設文化情境,呈現時代特征
古詩詞屬于古代文學,創設相應的文化情境,呈現當時的時代特征,是幫助學生走進“歷史現場”,喚醒文化基因的必要措施。以《游子吟》為例,這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歌頌母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且孝文化在唐朝的治國理念中多有體現。同時,唐朝時期的交通不發達,出門在外的游子回家并不方便。所以,游子思鄉,懷念兄弟,感恩父母的作品不斷產生。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如下的文化情境。首先,以動畫演繹的方式,呈現唐政府在孝文化方面的具體獎懲措施,以及古代文化中關于孝道的名言名句,讓學生受到孝文化的全面熏陶。其次,以動畫演繹的方式,呈現古人離開家鄉之后的漂泊情景,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游子和家鄉、親人之間跨越山海的距離。如此,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對詩歌的情感思想也能產生初步的理解。
(二)創設生活場景,呈現歌曲意境
古詩詞的語言含蓄凝練,常用簡短的詞句、固定的意象來勾勒生活畫面。由于語言習慣的差異,學生很難想象出對應的生活場景,而真實且生動的生活畫面是學生理解古詩詞,產生情感共鳴的鑰匙。[2]創設相應的生活場景,呈現歌曲的內容意境,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生活體驗。同樣以《游子吟》為例,在明確文化背景、時代特征之后,教師還需要借助多媒體,呈現詩歌中描述的生活畫面,讓學生在具體的、詳細的生活畫面中和作者共情,最終讓他們以充沛的情感展開歌曲演繹活動。首先,播放《游子吟》的純音樂,進行環境渲染。其次,呈現\"母親縫衣\"的畫面,呈現促織聲、剪子聲、嘆息聲,并以手部動作、針線道具、衣衫等特寫暗示母親的心理活動,突出母親的人物形象。如此,學生就能很好地感受母親對即將出游的孩子牽腸掛肚的惜別之情,理解漂泊在外游子回憶至此時的內心情感,并在聯想到自己和母親相處的日常畫面中,進一步感受到親情的可貴
二、聚焦素養培養,布置情境任務
(一)組織角色代人,激發即興創作靈感
組織角色代入,讓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走進情境,來認識古詩詞的內容,理解古詩詞的情感,可以進一步生成同理心,并增強歌曲的表現力。同時,不同的生活經驗,也讓學生更容易打破常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解讀詩詞,表達詩詞,實現個性化的成長發展。同樣以《游子吟》為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代入漂泊游子的角色,深切地去體驗和感受學習情境,并以喜歡的、擅長的文學藝術形式來當場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會以其他相似主題的古詩詞來表達對母愛的感恩之情,諸如“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等等。也有部分學生會就詩詞中的某個場景、某個詞匯展開創造性表達,諸如以“春天燦爛的陽光,照耀萬物生長\"的畫面來解讀“三春暉”,呈現母愛的偉大;以“密密縫\"“遲遲歸\"的詞語來解讀母親的不舍、擔憂、牽掛等情感夾雜的內心;等等。
如此,學生能進一步受到古韻古風的文化熏陶,全面提升文化素養。
(二)展開趣味唱游,深化音樂情感體驗
展開趣味唱游,讓學生將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感悟以喜歡的音樂形式呈現出來,在全面的體驗和學習音樂的活動中,實現認知、情感、技能的三維協同發展。同時,在游戲化的互動中,學生更容易放松,也就容易以更自然、更創新的方式來呈現音樂表達技巧,深化音樂情感體驗。還以《游子吟》為例,教師就可以以琴音輔助,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集體合作的方式,將自己對歌曲的演繹心得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在吟唱的過程中,會通過躁腳的方法來感知節奏;也有的學生會在吟唱的過程中,融入一些手勢動作,來表現“慈母縫衣”的畫面;還有的學生以兩兩合作的方式,將游子和母親的互動畫面呈現出來;等等。如此,學生對歌曲情緒的把握能力得以提升,對歌曲旋律節奏表現等技巧知識也會生成豐富的認知經驗。
三、營造合作氛圍,分享參與體驗
(一)詩詞理解感悟分享
古詩詞是一種綜合性的美學藝術、文學藝術,在強調跨學科融合的教育背景下,通過詩詞鑒賞的總結分享活動,讓個性化的認知理解內容呈現出來,在觀點互動中可以深化學生對詩詞內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拓展學生對留白、意境等東方美學的感知力等等。以《游子吟》為例,在完成初步的情境任務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古典文化的視角,就詩歌文本展開進一步的經驗分享,以提升文學藝術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就從詩詞創作的視角進行分享,“慈母縫衣”是普通的生活場景,運用的描述語句也樸實無華,卻以真摯的情感打動人心,而這是所有文學創作、音樂創作的本質;也有的學生從“線\"和“衣”,將“游子\"和“母親\"的形象聯系起來,認為歌曲將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呈現得含蓄又深沉;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對古詩詞、古代歷史的認知經驗有限,學生在經驗分享中可能出現表述不準確、觀點不正確等問題。對此,教師要參與其中,并及時進行糾正、指導、補充。如此,學生對古詩詞歌曲的文化內涵、藝術之美的學習效果才能得到有效鞏固拓展。
(二)詩詞吟唱體驗分享
在古詩詞歌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基本音樂能力,是最直接的教學目標。通過詩詞吟唱體驗的總結分享活動,讓個性化的音樂行為呈現出來,在觀點互動中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并促進學生音樂創造力的發展。同樣以《游子吟》為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圍繞著吟唱游戲的參與活動展開經驗分享,以明確自身在音樂活動中的優勢和不足,并在信息分享中得到發展進步。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相關的音樂要素展開了詳細的說明分享。比如,有的學生就總結出,本首歌曲第一部分應該是低沉平穩的訴說,需要以氣帶聲。對此,有的學生直接提出反駁,認為以情帶聲效果更好,能將悲傷、哀怨的氛圍呈現出來;也有的學生就歌曲的第二部分,就不同的旋律在音區、節奏和情緒方面的不同展開了系統的分享說明;等等。面對這些情況,教師也及時給予了回饋和指導,將音樂和音律的內在關系明確出來,將歌唱表達的要素呈現出來。如此,學生就能順利突破附點音符和裝飾音、休止符的正確演唱等難點知識,用輕柔、連貫、飽含深情的聲音唱響《游子吟》。
四、呈現關聯畫面,引導歌曲創編
對古詩詞歌曲進行創編,是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直接體現。認知經驗和創編熱情,是學生有效創編的前提。只有呈現相關聯的畫面,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才能真正做到自主自發的創編。還以《游子吟》為例,在學生足夠熟悉歌曲之后,教師就可以創設“優秀音樂創作人”的情境環境,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之后,教師借助多媒體,呈現日常生活中母子相處的其他畫面,諸如母親為孩子準備早飯,母親在雨天等待孩子放學,母子共享海灘之旅等等,以此調動學生相關的認知經驗,進而將自己對母愛的發現和感悟以歌唱的方式演繹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改變歌詞,而盡量不改變音樂旋律。之后,學生進行創編成果的演示活動。如此,學生的音樂創新意識才能得到激發,創新能力才能得到鍛煉。
五、立足能力成長,組織系統評價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成員
學生是古詩詞歌曲教學的主體,是推動課堂活動進程的重要力量,也是對課堂活動具有最深刻、最直接經驗的主體。以學生為評價主體,反饋最真實的課堂狀態,才能讓他們的個體差異性呈現出來,促進因材施教的策略落實。同樣以《游子吟》為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真實的參與體驗,圍繞著情境創設教學策略的得與失,音樂知識掌握的具體效果展開評價。其中,有的學生評價:單首古詩詞歌曲的學習設計,難以讓學生充分感悟古典詩詞的音樂魅力,也難以實現遷移創新能力的快速發展,采用大單元的教學模式更加高效。也有的學生評價:在唱游環節,活動的有序性受到挑戰,且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難以獲得教師及時且專業的指導,等等。如此,學生給出的評價意見,能夠有效避免教師觀察視角的不足。
(二)以素養為目標的評價維度
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是古詩詞歌曲教學的最終追求。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創意實踐等多維度展開評價,才能幫助學生明確和深入理解音樂教學的本質追求,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同樣以《游子吟》為例,教師需要從核心素養的角度,指導學生健全評價視角。比如,從文化理解角度,學生是否明確“春暉”“針線”的雙重意象,是否對當時的孝道習俗有所了解。又如,在藝術表現維度,學生是否能夠呈現出良好的演唱技巧,明確相關的演唱要素。在這樣的評價互動中,學生不僅能實現核心素養認知的進一步滲透,也能明確未來的學習方向。
六、結語
總而言之,古詩詞歌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郁的古典韻味,兼具詩文意境之美和音樂旋律之美,是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問題。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是讓古詩詞歌曲教學質量得以提升的科學選擇。對此,教師要重視這方面的經驗探索,用科學恰當的應用策略,讓古詩詞歌曲教學課堂“活\"起來。
參考文獻:
[1]王曉嫡.新課標視域下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方法[J].琴童,2024(18):93-95.
[2]王涓.小學古詩詞歌曲教學的路徑尋蹤[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3(7):13-16.
[3]陸韻梅.依托古詩詞 助力音樂素養——以《憶江南》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