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046-03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0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日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當前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水平,更要關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即教師應重視過程評價。高中數學教師構建“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建立過程性 + 結果性評價機制,是其踐行《課程標準》的重要舉措。“教、學、評”一體化強調教學活動、學習活動與教學評價的有機融合,以教學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評價為依據,在三者相互依托、促進的過程中,助力教師“教\"與學生“學”
一、高中數學實施“教、學、評\"一體化的意義
(一)主體強化,激發學生“學\"\"評\"興趣
在實施“教、學、評”一體化的數學課堂上,學生不僅扮演著學習者的角色,還扮演著評價者的角色。在教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同時扮演好多重角色,讓其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上的重要地位,促使其主動扮演好學習者、評價者,并在角色切換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評”一體化數學課堂上,學生處于主動學習、評價的地位,不僅能對自己與同伴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還能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對教師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效果進行全過程評價,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至數學課堂,促進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被動向主動轉變,有效消除學生個人因素對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實施的不良影響。
(二)評價反饋,強化“教\"與“學\"效果
教學評價能幫助教師、學生發現各自存在的問題,是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教、學、評”一體化,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全過程,能以及時、準確的評價反饋,助力教師優化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及時發現問題與不足,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學習效果。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可知,及時的評價反饋,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促使其在后續的學習活動中有意識地解決問題。
二、“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高中數學教學的策略
(一)基于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
教育部發布的《課程標準》,對教師教學提出明確要求,是教師教學方案設計、實施以及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在高中數學課堂上,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最為關鍵的是滿足教師、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需求一一明確的目標。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聚焦核心素養,綜合分析教學要求、學習需求,落實到班級學情層面,確定科學、合理且明確的教學目標,為教學活動、學習活動的實施與教學評價的開展指明方向。[2]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冊“指數函數\"教學環節,教師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實例,觀察并認識指數函數圖像,初步建構指數函數的認知模型;2.采用描點法,根據給出的條件,畫出具體的指數函數圖像;3.深人探究指數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奇偶性、特殊點等性質,掌握指數函數的運算性質與規律,并依據指數函數圖像及其性質,比較兩個點的大小關系;4.總結已經學習的“函數\"相關知識,掌握函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核心素養。
上述4個目標緊扣《課程標準》要求,切實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多個維度,為教學活動、學習活動的實施指明方向,并作為評價指標設計的主要依據,為高中數學課堂實施“教、學、評”一體化做準備,從而更好地服務學生學習指數函數的概念、性質與函數研究方法,指向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數學思維的方向。[3]
(二)分解教學目標,設計評價指標
1.依據教學目標,明確學習目標
在“教、學、評”一體化的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滿足自身評價的需求,還要切實關注學生所扮演的評價者的角色。因此,在設計評價指標時,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需求,進一步分解、細化教學目標,設計明確的學習目標,為學生學習、自評、互評提供基本依據。[4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冊“平面向量的概念\"教學環節,教師基于“根據力、速度、位移等要素,了解平面向量的含義,掌握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與基本要素\"的教學目標,設計明確的學習目標:1.遷移物理學科的力、加速度、位移等知識,從已經掌握的矢量單位出發,初步構建\"向量\"的概念模型,認識到“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性質并掌握有向線段、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線向量等概念;2.將向量的數學符號與幾何表示結合起來,掌握向量的幾何表示方式。
2.關注三大維度,優化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的設計情況,直接影響“教、學、評”一體化實施效果。因此,數學教師應著眼于知識與技能、數學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態度與參與度三大維度,設計全面的評價指標,為教師客觀、準確評估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后續教學優化提供科學的依據。[5]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選修第一冊“橢圓\"教學中,教師從“橢圓的定義”“橢圓的標準方程”“橢圓的性質\"三大知識點人手,充分考慮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的需求,分別設計相應的評價指標。其一,“橢圓的定義\"以概念學習為主要目標,重點關注學生對橢圓定義的掌握與表達情況。由此教師設計評價標準“能否準確闡述橢圓、焦點、焦距的概念”。其二,“橢圓的標準方程\"這一部分以標準方程的建立、推導等為主要內容,教師設計評價指標“能否準確闡述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概念;能否根據給出的焦點、焦距等條件,列出橢圓方程式;能否準確表達橢圓各點的幾何意義”。其三,“橢圓的性質\"部分涉及范圍、對稱性、頂點、離心率等概念,教材向學生介紹了橢圓的幾大性質,教師根據上述內容,設計評價標準“能否理解橢圓的頂點、對稱性、離心率等性質;能否根據性質,列出方程式并計算離心率等;能否根據給出的橢圓性質相關條件,在坐標軸中大致畫出橢圓的圖像”。
(三)開展教學活動,優化教學過程
在高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應以“教、學、評”一體化優化教學過程,創新教學模式,構建學生主體、師生互動的數學課堂。鑒于高中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若以同一目標指引學生學習、評價,則無法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甚至導致學生面臨學習困境。如,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能超前實現學習目標;學困生這一群體的數學學習能力最弱,常常無法跟上教學進度,課堂學習效果不理想。教師在實施\"教、學、評”一體化之時,應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采用分層教學法,針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進一步優化、細化目標,在評價表格中設置機動內容,即,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評價表格的內容進行主觀調整。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冊\"空間點、指向、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與評價,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能力水平,在認知與能力范圍內進行自評與互評。如,對于學困生、中等生、學優生三大學生群體,教師分別開展“依托圖示講解概念與性質”“任務驅動自主探究數學定理\"“以復雜問題啟發思考,引導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三大教學活動。在使用評價表格進行師生評價的同時,教師還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采用最佳的考查評價方式,確保課堂評價能及時、準確地反饋給學生本人,逐步提升教師指導的針對性與學生學習有效性。
(四)創新評價模式,反饋促進改進
1.構建多主體評價模式
在“教、學、評”一體化課堂上,學生不僅是學習者,也扮演著評價者的角色。因此,教師應強化學生的學習與評價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采取語言表達、表格評價等方式,進行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在課堂中,實時反饋學生評價結果。教師整合師生評價結果,得出更加準確、全面的評價結果。
2.師生教學評價信息化
隨著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持續深化,高中數學教師應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具、數字化設備,在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中,推進教學評價信息化。例如,在人教版高二選修第二冊“等比數列\"教學環節,教師與學生登錄信息化教學評價,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模板,采取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評價。在“自我評價\"模塊中,學生依據學習目標、評價指標,對自己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輸入相應內容,如,記錄自己的學習收獲與存在的問題;在“互相評價\"模塊中,學生依托線上平臺,互相評價彼此的學習情況、態度,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點評組員的學習能力與任務完成情況。平臺的輔助系統,能全面整合、分析每位學生的自評、他評、師評結果,自動生成評價報告,將其反饋給師生,為下一階段教學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提供準確的評價依據。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環節,應將教學評價貫穿于課程教學全過程,動態觀察、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效果,從而以準確的依據,支持后續教學活動、學習活動的不斷改進與優化。教師應從教學目標、評價指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入手,探索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方法策略,以教學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評價為依據,以評價反饋優化教學過程,逐步提升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效性,實現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許詩卉.基于“教一學—評”一體化理念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探討[J].名師在線,2025,11(3):78-80.
[2]謝化密.“教—學—評”一體化視角下高中數學平面解析幾何教學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5(2):50-53.
[3]聞倩,努爾麥麥江·阿布都吾甫,曾嘉斌,等.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落實“教一學—評”一致性的思考[J].理科愛好者,2024(6):253-256
[4]劉天程,蔣建兵.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高中數學智慧教學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27):35-37.
[5]楊小敏.素養導向下高中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策略[J].數學通訊,2024(16):28-31.
[6]高楓.“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