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含抗日根據地是全民族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皖江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地位十分突出。和含抗日根據地的開辟與建立,對于溝通新四軍第七師與第二師及新四軍軍部的戰略聯系,發展整個華中戰略區,具有重要意義。到1945年,和含抗日根據地東起江浦、西抵巢湖、南依淮南鐵路、北臨滁河岸邊,面積2600多平方千米,人口達42.7萬;建立地級政權1個、縣級政權3個、區級政權11個。
和含抗日根據地的開辟
全民族抗戰開始后,由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組建的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自1938年3月至1939年間,隸屬于新四軍第四支隊的東北流亡抗日挺進隊、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一大隊、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一大隊等多支部隊挺進和含地區,開展抗日斗爭,并一度創建了南義抗日游擊根據地。在日、偽、頑的不斷進攻下,根據地最終難以維持。盡管遭遇挫折,但新四軍并沒有放棄對和含地區的開辟工作。
1940年4月,受中共清林區委和民運工作隊的委派,宮漢臣邀集當地窮苦青年,在含山縣半湖鄉建立起一支游擊隊,隊員十多人。5月間,半湖鄉游擊隊遵照縣委指示,積極配合新四軍主力部隊開展軍事斗爭,擔負起偵察敵情、傳遞情報、協助戰斗的任務。半湖鄉游擊隊也因多次與敵頑較量,影響逐步擴大,在得到上級黨組織的同意后,正式樹起了“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新七團半湖鄉游擊隊”的旗幟。
1940年8月,中共和含巢無中心縣委根據新的斗爭形勢,決定將半湖鄉游擊隊擴編為含和獨立連,江文任連長,劉云任指導員,蔡傳云任副指導員,王青任文化教員。含和獨立連作為中共和含巢無中心縣委領導的武裝力量,隸屬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含和獨立連的成立,標志著和含大地誕生出第一支以“含和”命名的新四軍部隊。這也為后來含和獨立團、含和支隊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1941年4月,江文率含和獨立連在含山小廟崗、陶廠及和縣南義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斗爭,先后進行了數次小規模的戰斗。一次,根據地方黨員的報告,劉云率部連續奔襲前來騷擾的兩股頑匪,俘敵十余人,繳獲輕機槍1挺、駁殼槍8支、子彈若干。不久,獨立連又在烏巢公路設伏,打死打傷偽軍數人,繳獲步槍2支。這幾次戰斗雖然規模不大,但鍛煉了部隊,保衛了抗日游擊區,使含和獨立連在群眾中的威信得到進一步提高。
含和獨立連成立后,打擊作惡多端的反動勢力,趕跑了國民黨陶運區區長唐積健,摧毀了國民黨陶運區政府。中共含和巢縣委(和含巢無中心縣委撤銷后,成立含和巢縣委和無為中心縣委)根據當時形勢的發展,決定以陶家廠(現含山縣陶廠鎮)為中心,建立陶運區民主政府和相應的稅收機構,任命張克林為區長,恢復了以小廟崗為中心的含巢游擊區。1941年9月中旬,中共含和巢縣委書記李巖率縣委機關遷至含山縣小廟崗。縣委明確,以陶運區為依托,逐步向東發展,建立區、鄉政權,擴大抗日游擊區。縣委不失時機地向含山縣方山口、小廟崗以及和縣的南義、東堡耿、五顯集方向延伸,積極發展黨的秘密組織。抗日的群眾組織也有了很大發展,形成了一塊比較穩定的游擊根據地。
皖南事變后,為開辟新四軍七師經和含、全椒到達二師的交通線,1941年10月,七師派遣五十七團副團長陳仁洪率3個排及趙鵬程游擊隊進入和含地區。陳仁洪、趙鵬程所部來到和含地區后會合,很快發起了奇襲黃山寺的戰斗。黃山寺位于沈巷鎮東北部,是和縣南鄉的一個小集鎮,駐有偽軍的一個中隊,約30人。11月的一天,陳仁洪、趙鵬程決定兵分兩路,一路偷襲黃山寺偽警察所,另一路奇襲謝家酒館,速戰速決。當晚,新四軍一個排的指戰員趁夜色摸到黃山寺偽警察所。偽警察所的警察完全沒有防備,全部當了俘虜。與此同時,另外一個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入謝家酒館,前后門一堵,未發一槍,將聚集在酒館里的30多名偽軍全部生俘。整個戰斗不到10分鐘就勝利結束。
1941年11月,新四軍第七師為加強和含地區的軍事力量,又令五十六團副團長顧鴻率兩個連進入和含地區。當顧鴻部到達和含后,很快與先期到達的陳仁洪、趙鵬程部會合。根據七師師部的命令,成立了新四軍第七師含和指揮部,陳仁洪任指揮,顧鴻任副指揮。含和指揮部臨時駐地在含山林頭王大垴村(現含山縣林頭鎮青龍行政村王老自然村)。同時,成立含和軍政委員會,陳仁洪、顧鴻、李巖分別任書記、副書記,統一領導這一地區的黨政軍工作。含和指揮部成立后,以含山林頭小廟崗為依托,指揮各部隊在太湖山以東、張公橋以南地區活動,抗日游擊根據地不斷擴大。
為打開和含地區抗日新局面,1941年冬至1942年春,含和指揮部在和含地區的南部進行拔釘子戰斗,采取“拔掉一個據點、占領一個村莊、爭到一處地盤”的方法,相繼打下陶廠、關門、戚橋、娘娘廟等十多個日偽軍據點,向南占據了陶廠、關鎮、祁首崗、西太基等地,向東占據了竹園李、娘娘廟、望江集、戚橋一帶,基本上恢復了原來的南義抗日游擊根據地。
和含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為打通七師與二師及軍部的聯系,改變皖江抗日根據地四面受敵的孤懸狀態,1942年4月,根據師部的命令,七師五十七團政委馬長炎,率領從五十六團抽調的兩個連,前往和含地區。
同年5月,含和指揮部撤銷,和含地區新四軍統一組建含和獨立團,馬長炎任團長(后兼政委),顧鴻任副團長。含和獨立團下轄第一、三、五、七連。原含和獨立連為第一連,連長劉云,指導員張建;第三連以五十七團第二連的兩個排為基礎編成,連長彭司寶(又作彭仕寶、彭士寶);第五連以五十六團第五連為主體編成,連長王志樹,指導員聞杰;第七連以五十六團第七連為主體編成,連長陳國順,指導員楊哲中,全團共300余人。趙鵬程部另外組建了獨立營,在和含地區開展活動。含和獨立團成立后,迅速投入對該地區日偽軍的作戰。
位于和縣南鄉的螺螄灘偽據點,駐扎有偽軍曹亮文部的兩個大隊。螺螄灘據點筑有兩座大碉堡和一些小地堡,配有輕、重機槍,可以通過交叉火力對周邊進行封鎖,強攻難度較大。為打好這一戰,含和獨立團決定由王萬發游擊隊誘敵出擊,主力部隊進行伏擊,從而消滅敵人。按計劃,王萬發游擊隊開始對螺螄灘據點內的偽軍進行襲擾。敵人果然中計,抬著重機槍分兩路向游擊隊所在地發起進攻,很快進入新四軍伏擊圈。在孫家大橋一帶,含和獨立團三連向敵人發起猛攻。偽軍掉頭逃竄,又進入七連布置的口袋。經過兩次沖殺,大部分偽軍被消滅或俘虜。這次戰斗共繳獲長槍100多支,斃、傷偽軍150多人,偽軍大隊長夏復初被擊斃。
百旺市是距螺螄灘較近的一個小集鎮,駐有偽軍一個中隊,約100人。戰前,含和獨立團通過敵工工作,聯系到一個叫蕭玉才(又作肖玉才)的偽軍班長,他愿意做新四軍的內應。一天夜里,含和獨立團三連背著樓梯、稻草、竹竿,帶著土硝、洋油和火把,經過10來公里的急行軍,到達百旺市的外圍,但在穿越鐵絲網時被敵人發覺。敵軍隨即對三連猛烈射擊,有五六個戰士負了傷,局面一度十分被動。危急時刻,三連連長彭司寶命令司號員吹響沖鋒號,戰士們冒著猛烈的火力,很快破壞鹿砦,剪開鐵絲網,并用稻草填平壕溝。越過障礙物后,利用民房搭好梯子,越向大廟頂部,爬到敵碉堡頂上,從槍眼里塞進手榴彈,消滅了偽軍的火力點。與此同時,幾名戰士將澆上煤油的柴草在偽軍屯兵的廟內燃起,頓時,偽軍的陣腳大亂。戰士們乘機喊話,發起政治攻勢。在混亂中,蕭玉才打開碉堡的大門,戰士們一擁而入,偽軍見勢不妙,紛紛投降。這一仗全殲偽軍一個中隊,繳獲輕機槍1挺、長短槍60余支。
1942年10月,含和獨立團奉命將七師師部籌集的一大批軍用物資運至二師。一天夜晚,運輸隊正式啟程。起初,行軍還算順利,天色初暮時過了和(縣)含(山)巢(縣)公路。當運輸隊行至香泉附近時收到情報:大約有四五百名日軍企圖截擊運輸隊。運輸隊加速前進,于拂曉前趕到花山腳下的石灰張村。就在此時,七連偵察到花山西邊出現大批日軍,正朝花山前進。為阻擊敵人,三連迅速搶占花山北面的制高點,五連搶占花山南面的制高點,策應三連。天亮后,山下的日軍開始向山上炮擊。隨后,日軍發動了數次進攻,均被三連擊退。到了中午,濃霧漸漸散去,日軍發起了更大規模的進攻,一度沖上山頂。三連指戰員和日軍展開白刃戰,把敵人打了回去。在持續10多個小時的戰斗中,三連共打退了日軍十幾次進攻,殲敵70多人。不久,五連和七連向日軍側翼發起攻擊,師部的兩個連也前來助戰。日軍腹背受敵,不得不分兵迎戰,戰至傍晚,只得倉皇撤退。在這次戰斗中,三連連長彭司寶、五連連長王志樹不幸犧牲。日軍逃走后,運輸隊日夜兼程,穿過危險區域,最終將軍用物資安全地轉交到二師手中,圓滿地完成了護送任務。
在含和獨立團連續的軍事和政治攻勢下,整個和含地區,除陶廠、姥橋等幾個孤立的偽軍據點外,全部被我軍控制,形成東西長約100公里、集中連片的和含抗日民主根據地。不僅如此,新四軍七師和二師、軍部的交通線也基本建成,人員、物資等能夠較為順利地通過。中共和含中心縣委、新四軍含和獨立團指揮機構,隨即從含山縣的小廟崗遷至和縣南義,這里再次成為和含抗日根據地的中心。
1942年9月24日,和含行政辦事處在南義成立,統一領導各區政府,此舉標志著和含抗日根據地的正式建立。1943年1月,中共和含中心縣委派李巖率部分干部和部隊進入和含兩縣的北鄉——江(浦)和(縣)全(椒)地區,原江和全縣委并入和含中心縣委。在巢北,建立直屬中心縣委的黃山區委。由此,和含中心縣委所領導的地區,基本形成了包括和含、含巢、江和全三片互相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統一的抗日根據地。
和含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
1943年2月,在中共皖中區黨委的統一部署下,七師決定建立新四軍含和支隊,在和含地區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第七師含和支隊成立于和縣耿家油坊(今和縣功橋鎮司王莊),這是在和含地區誕生的旅級作戰部隊,一直戰斗到1945年10月新四軍奉命北撤。
含和支隊以七師五十五團、含和獨立團為基礎,并整合了地方原有的游擊隊。七師參謀長、和含地委書記孫仲德任支隊長兼政委,馬長炎任副支隊長,張铚秀任參謀長,楊漢林任政治部主任。含和支隊下轄獨立、江全、含巢、游擊(和西)4個大隊,共有3000多人槍。1944年10月,以獨立大隊和江全大隊一部重建了含和獨立團。新建的含和獨立團與支隊一起,轉戰于整個和含地區。
1944年2月,駐烏江的日軍一個小隊糾合幾十名偽軍前來襲擊香北區政府駐地石村廟。江全大隊一、二中隊和在附近執行任務的獨立大隊一中隊迅速將敵人包圍,對其展開了猛烈進攻。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當偽軍被全殲后,日軍仍在進行頑抗。新四軍部隊四面出擊,將最后10名日軍全部逼入一口枯水塘里殲滅。此戰繳獲機槍1挺、擲彈筒1只、長短槍80多支。獨立大隊一中隊隊長關日輝在戰斗中英勇犧牲。此后,和含行政公署為了紀念關日輝,曾一度將石村廟改稱日輝廟,而當地群眾則將消滅日軍的枯水塘叫作鬼子塘。
1944年10月28日,日偽軍又對和含地區展開新的“掃蕩”。這天凌晨,日偽軍共3000余人,分多路向和含根據地進犯。含和支隊各部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向敵人的外線據點出擊,各顯神通,打擊敵人。獨立大隊五中隊在半山附近,利用地形阻擊一路敵人過河;獨立大隊七中隊在夏萬家一帶阻擊敵人;獨立大隊一、五中隊在敵人從楊山頭進入陶廠的途中進行截擊;和西大隊在范橋一帶修筑工事,阻擊敵人;含巢大隊一中隊與進犯金雞嶺的敵人展開了激戰;支隊部率獨立大隊三中隊和教導隊、特務連襲擊姥橋、山凹坊等敵偽據點。由于和含地區的軍民團結奮戰,很快粉碎了敵人的這次“掃蕩”。
1943年至1944年期間,和含軍民團結一致,粉碎了日偽軍多次“掃蕩”和國民黨頑軍的進攻。含和支隊連克陶家廠、高廟、腰埠等日偽軍大小據點13處,控制區域擴大至一倍以上,使和含抗日根據地發展成為比較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重要基地。
1945年春,國民黨軍第一七一師、安徽省第十游擊縱隊以及保安第八團共7個團的兵力,再次進攻津浦路西及江全地區,占領了香北區的張家集、周家集、石村廟等一大片土地,又一次切斷了新四軍七師與二師的聯系。4月5日,為反擊頑軍的進攻,七師與二師聯合成立西路戰役指揮部。含和支隊在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于21日收復了石村廟。這一仗繳獲輕機槍2挺、擲彈筒2個、長短槍58支。22日,星甸廟、綽廟集、田家渡等地國民黨部隊不戰自退。23日,奉命南下的三師獨立旅與含和支隊會合,擊退了國民黨軍守敵,收復了和縣善厚集以東的原江全縣所屬的全部失地。
1945年8月,和含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此后,為了爭取和平民主,抵制內戰,含和支隊全體指戰員和部分地方干部奉命撤離了和含地區。但是,他們留下的紅色血脈仍然在此賡續,和含地區的廣大人民繼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保衛勝利成果,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不屈的斗爭,譜寫著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