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革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資源。2022年3月,遼寧省教育廳印發的《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融人思政課教學的實施方案》強調,要充分發揮遼寧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作用,打造具有遼寧特色的思想政治課。錦州市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合理地融入思政課教學中,不僅順應了新課改的趨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彰顯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傳承紅色基因。
一、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必要性
(一)活化教材內容,豐富教學資源
在思政課教學素材的選擇上,教師如果將學生熟知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人教學中,那么思政課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拓展和豐富。從政治學科的系統邏輯、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大中小學思政課總體教學規劃出發,整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活化教材內容,選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保證思政課的有序性,優化課堂教學,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傳承英雄精神,守住紅色根脈
在思政課中巧妙合理地應用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是維系學生家國情懷、鄉土情結的重要手段。教師利用這些本土紅色資源進行教學,既能達到思政課的德育自標,引導廣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又能喚醒學生深層次的文化記憶,使家鄉的紅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利用。
(三)培育核心素養,實現價值引領
在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已經從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教材為主的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活動型教學和注重課外教學資源的模式,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運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進行課堂教學,能夠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如在體會家鄉的紅色文化中增強政治認同,在甄別紅色素材中提升科學精神,在參與紅色文化實踐活動中提高公共事務參與能力。
二、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同學段思政教師的交流聯動有待加強
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難點之一在于不同學段教師之間難以溝通交流、協同合作。不同學段面臨的學生狀況不一樣,教學目標也不同,學校又各自存在不同特點,大學與中小學的思政課教學往往是“各自為戰”的狀態。
(二)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教學形式有待豐富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往往拘泥于單一的理論講授的課堂模式。然而,如果僅依靠課堂講授思政理論,難以把不同學段知識聯系起來,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紅色資源教學形式的豐富有利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真正落實。
(三)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課程結構中比例較低
現行思政課教材一體化建設方案雖然強調分層教育,但實際上標準化內容與地方特色資源的比例仍存在差距。調查顯示,部分學生認為教材中的紅色敘事抽象、遙遠;而采用本土化案例融入的教學,其情感認同度能得到明顯提升。又如,現行高中思政課教材文化生活的知識被縮減為一個單元的內容,教學的課程設計沒有多余的版面去承載本地性資源。
三、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的策略
(一)搭建資源建設專項管理隊伍,推動紅色資源一體化交流聯動
搭建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資源庫,有利于開展不同學段思政課程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部分教師在思政課教學時很難快速找到合適的資源,是因為紅色文化資源的類型復雜、內容分散,而建立網絡紅色文化資源庫則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實現不同學段之間的資源共享。例如,錦州市教師進修學院組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小組,面向全市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和大專院校征集一體化教學設計案例。案例中要求思政教師作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把教師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讓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有家國情懷。螺旋上升的教學設計構建了富有錦州特色紅色資源的思政課教學模式。
在現代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大部分學校的硬件設施也都比較完備,因此,各學段學校應提供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建立科學高效的網絡教學資源庫。在建立網絡資源庫的過程中,應堅持簡單易用的原則,邀請教育專家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分類,同時各學段教師也可以上傳相關的教學資源,達到信息共享。當然,建立網絡資源庫不僅需要教育專家和教師的支持與分享,也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因此,組建以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的跨學段的資源建設領導小組,能有效解決案例庫的開發和升級問題。例如,錦州市整合遼西各高校、市委黨校、市教師進修學院、聯盟學校等各方資源優勢,進一步明確了組織管理一體化、課程體系一體化、教學方法一體化、教研培訓一體化、成果展示一體化的思政教育一體化工作體系;與渤海大學等高校通過論壇、集體備課會、教學現場會等形式,加快推進遼西地區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同課異構,共研、共享、共訓的一體化建設模式成效明顯,影響廣泛。
(二)著眼思政教育總目標,強化教師多模態融合使用地方紅色資源意識
在教學資源開發和使用中,教師應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樹立多模態融合使用地方紅色教學資源的意識。在開發和使用教學資源時,教師應鉆研課程標準,貫徹新課程理念,挖掘資源的教學價值,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多模態融合使用教學資源需要掌握課程實質要素和教學規律,素材的選擇與運用的全過程都需要教師的潛心研究。例如,渤海大學以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的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平臺,創新開展融入歷史性、故事性、知識性、藝術性的課前5分鐘“大思政課\"學習實踐。學生通過紅色故事、詩歌朗誦、紅色歌曲、情景劇表演等開展課前紅色文化學習。
(三)豐富思政課教學形式,實現思政育人、紅色鑄魂
1.沉浸式場景重構紅色資源
以紅色文化浸潤課堂,借助數字技術開發沉浸式的場景,可重構歷史現場。錦州市部分學校建造全息教室,依靠其互動特性,讓課堂不再只是信息傳遞的單向過程,而是多向交流的場域。例如,在思政課堂上,學生通過全息引擎進人各種紅色故事發生的戰場。此外,遼沈戰役紀念館進行信息化升級,通過VR、AR、云上課堂等技術在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應用,長效化開展“實景課堂”,各學校可以依托紅色場館構建紅色文化的沉浸式體驗。例如,學生可在虛擬指揮部中體驗遼沈戰役戰略決策的全過程。
2.項目式學習貫通紅色文化
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法,需要學生主動地探索現實世界的問題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更深刻的知識和技能。把紅色文化作為項目式學習的資源,有別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更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活躍其思維。例如,錦州市多所高中創設了由師生共同演繹的紅色情景劇,通過精準的角度、經典的史實,巧妙地將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人教學,滋養了師生的精神,筑牢了理想信念。
(四)地方紅色資源進入課程體系,實現一校一品、特色鮮明
為了引導廣大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將紅色資源整合進思政課程,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途徑。錦州市形成了系統化研發地方紅色課程的舉措。
前期以教育部門組織培訓為主,組織思政課教師參加紅色資源融人思政課的主題培訓以及到紅色基地考察,開闊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視野,提升職業情懷。同時,立足教學實際,靈活運用教研形式,與一線教師共聽、共評、共研,認真打磨教學全過程。組織各學段思政課教師相互聽課,參與教研,了解不同學段思政課的教學情況。高校組織思政教育師范生到中小學聽課,促進其對所學專業的理解,
中期以學校為陣地,開展適合校情、學情的“六進\"“八個一\"紅色研學主題教育活動,促進各校用好用活紅色文化資源。各試點基地校充分挖掘適合本校師生需求的紅色教育資源融人學校思政教育,打造一校一品的特色教育活動。例如,錦州市實驗學校建立了微型遼沈戰役紀念館。
后期以實踐成果總結為目標,各學校堅持以“大思政課\"建設為統領,對學科課程體系進行梳理與重塑,將思政教育融人其他學科課堂教學,全面推行課程思政。例如,錦州八中編寫了“明德·勵志\"課程思政校本教材。
綜上,錦州市通過“制度創新一資源重構一技術賦能”的多維突破,構建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研究的范式。推動紅色教育一體化建設實現從“資源挖掘\"轉向“教育轉化”從“學段割裂\"轉向“系統集成”、從“傳統講授\"轉向“數字沉浸”的三大跨越。有效解決了區域大中小學思想政治各學段有效銜接問題,打通了區域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阻隔,創建共享、共研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紅色文化特色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育品牌。
參考文獻:
[1]陳艷琴.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路徑探索[J」.教育評論,2022(11).
[2]周軍海.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合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以浙江螞蟻島精神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7).
[3]李嬋.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5(19).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