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全球范圍內,眾多國家正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投入,并加大對人才培養的力度,高度重視教育、科技與人才的一體發展,以期構建人才高地、科技創新引領力及產業競爭優勢,確保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走在前列。探究并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對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的決策部署,推動我國教育、科技與人才體制機制的一體改革,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一、發揮政府統籌協同作用,營造良好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良好生態
政府需充分發揮統籌引領作用,從國家戰略高度推進“三大戰略”的深度融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精心制定并實施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或專項計劃,致力于構建一個有利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優良環境。
(一)注重頂層設計與前瞻性戰略規劃
發達國家普遍重視頂層設計和跨部門協同,通過制定長期科技戰略明確發展方向。例如,美國憑借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及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PCAST)這一“鐵三角”,協同推進國家科技決策,各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協同,共同制定國家科技發展目標,為總統提供全方位的科技領域咨詢,確保政府科技決策與時俱進、契合國家發展需求。
啟示:建議堅持系統思維,通過組建一體化發展辦公室、工作協調小組等多層級協調機構,統籌協調各相關管理部門,精心謀劃頂層戰略設計與具體實施方案,推進政策協同,構建起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實施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計劃
建設創新平臺,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發達國家的核心經驗。例如,美國推出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成功促進了頂尖大學、創新型企業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構建了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工作機制,有效匯聚人才、引導投資,顯著提升了美國制造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德國實施的“中小企業中心支持計劃”及“商業模式和創新解決方案推進計劃”等,在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增強產業競爭力方面同樣成效斐然。
啟示:建議深化產學研融合,通過制定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計劃、建設產教聯合體等專項措施,設立專項基金予以扶持,推動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科技企業等建立并深化緊密合作關系。
(三)構建創新激勵與開放包容的制度環境
發達國家注重運用政策杠桿創造良好環境并激發創新活力。例如,德國對《高等教育框架法》及《應用科學大學法》進行了專門修訂,有力推動了工程教育的發展;日本則為高新技術園區及國家科技經濟發展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法規;印度政府則為班加羅爾科技園提供了涵蓋產權保護、稅收采購、進出口、投融資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啟示:建議運用立法手段,不斷完善利益分配、產權歸屬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風險共擔機制以降低創新門檻,推出多樣化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提供堅實政策保障。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支持
做好硬件設施的統一規劃為科技創新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例如,日本在筑波科學城的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人口、資源、環境等多方面的統籌協調,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與統一規劃,有力保障了科學城的健康持續發展。
啟示:建議政府加強統一規劃,加大基建投資力度,打造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與健全的城市功能,這對于企業生產、吸引及留住人才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深化教育體系革新,強化科技人才培養與戰略儲備
全面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注重人才培養各階段及各環節的相互銜接與協同推進,努力實現高層次引進人才與自主培養人才的平衡發展,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一)優化學科布局與探索教育制度創新
發達國家十分注重教育體系改革,鼓勵跨學科教學與探究式學習。如,德國工程人才培養體系中,既有以職業為導向,培養一線產業工人的職業教育系統;也有以技術為導向,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應用型高等教育系統;還有以技術、職業銜接為導向,培養產業工程師的雙元制高等教育系統。多類型的教育系統,進一步完善了整個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多樣化的人才。
啟示:建議不斷優化學科設置,推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的協同創新。鼓勵高校強化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及交叉學科的建設力度,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在經費支持與人才考評方面構建起更加有利于創新的激勵機制,為科研人員營造更加優越的工作環境。
(二)加強重點產業領域高科技人才培養
發達國家注重全鏈條專業人才的培養。例如,印度高度重視專業人才培養,在推進班加羅爾科技園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周邊大學、專業培訓機構及職業教育機構等資源,分層次培養了大量軟件人才。
啟示:建議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等重點領域,整合政府、企業、高職院校、科研機構等多方資源,積極探索更加高效實用的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源源不斷地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
(三)創新制度以吸引高層次人才
眾多國家長期以來均高度重視對高科技人才的引進工作,不斷加大人才制度創新與改革力度,以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例如,美國推出《確保美國科學技術全球領先法案(2021年)》及《NSF未來法案》等政策措施,持續加強STEM領域的人才吸引政策;英國推出“全球人才簽證”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專業人才;德國推出《技術移民法》,大幅降低移民門檻,吸引更多的技術人員能夠通過簡單直接的方式進入德國。
啟示:建議持續完善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建立長周期考核機制和市場化激勵政策,為基礎研究提供穩定資金,探索股權分配與知識產權收益共享等,吸引高層次人才扎實投入科技創新工作并能切實享受到回報。
三、因城施策,打造多元化產學研一體化工業園區
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等主體的作用,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著力打造能夠充分發揮本地優勢的產學研一體化工業園區。
(一)建設政府主導型科技工業園區
政府需在體系中發揮核心作用,承擔起指導、規范、監督及服務等功能,負責制定相關政策、頒布法律法規、投入資金支持、建立溝通機制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例如,助力日本實現戰后經濟高速增長和產業轉型的官產學研體系便是一個典型例證。
(二)構建研究型大學為核心的產學研體系
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知識創新源頭,在特定區域內匯聚眾多實力雄厚的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及高水平科技人才等,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整合企業研發需求和產業資源,著力打造集教育、科研、產業、商業及生活等于一體的科教產城工業園區,形成“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的創新鏈條,推動科研活動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融合。例如,美國斯坦福研究園依托斯坦福大學,形成了硅谷科技創新中樞,聚集了惠普、谷歌等科技巨頭;日本筑波科學城以筑波大學為樞紐,整合46家國家級研究所,打造了亞洲最大科研集群。這些園區通過大學的知識溢出效應,有效鏈接企業資源,構建了“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孵化—城市配套”的完整生態鏈,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三)打造企業主導型技術研發項目合作模式
積極探索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融合路徑,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著力打造一批由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領軍企業牽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主要企業協同創新的研究創新聯合體等,以聯合促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例如,新加坡通過“研究、創新與企業計劃”擬投入250億新元,目標在2028年前培養300支初創團隊,并在2030年前培養超過150家衍生企業,支持技術轉移與產業升級。
四、設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加速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
積極借鑒世界前沿水平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運作模式,引進并打造高質量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著力培育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服務人才,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
(一)充分發揮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作用
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在技術成果從提供者向需求者轉移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工作內容涵蓋技術經紀、技術集成與經營等多個方面。例如,以色列的首家學院科技轉移公司——耶達公司便成為以色列國家創新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發掘來自大學及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經過技術評估、市場設計等流程,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高成功率和高收益,同時將獲得的資金收益按一定比例返還給大學及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用于反哺基礎研究和學科教育。
(二)強化轉移服務體系建設
鼓勵和引導領軍企業、科研機構及高校等建立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暢通技術轉移通道。著力打造產學研服務平臺,搭建合作對接平臺、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及金融支撐服務平臺等,根據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技術需求和創新需求,進一步細分拆解技術要素構成,精準地為各類平臺匹配人才、企業、資金及創新等要素,以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能力。同時,還需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力度,著力打造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技術轉移人才隊伍。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