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農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協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對兼具“三農情懷”及技術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地方涉農高校作為服務區域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力量,其傳統育人模式面臨培養方案滯后、激勵機制松散、實踐能力薄弱及學科產業錯位等方面的現實困境。基于此,本文探索以產業鏈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可為培育具備跨學科素養及產業服務能力、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支撐。
新農科背景下對產學研協同育人的目標要求
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地方涉農高校產學研協同育人的目標要求需緊密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及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強農興農”為價值導向,深化“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機制,構建人才培養鏈同農業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育人體系。其核心在于培養兼具“三農情懷”及跨學科素養的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要求人才不僅掌握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環境等傳統農科知識體系,還需具備融合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及工程技術的交叉學科能力和解決農業全產業鏈問題的實踐創新能力。這一目標體系強調以“四新建設”為引領,基于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同區域農業產業結構的精準對接,推動傳統農科向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生態農業等新興領域延伸。同時,需立足地方涉農高校的應用型定位,強化“雙元育人”理念下的產教融合實踐,依托協同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以及教學模式的改革,形成以OBE(成果導向教育)為核心理念的閉環質量保障體系,最終實現人才培養從單一知識傳授向“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范式轉型,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具備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產業服務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支撐。
地方涉農高校產學研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
培養方案滯后,產業對接不足
地方涉農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普遍存在同現代農業產業升級需求脫節的問題。當前,現代農業已從單一生產型向智慧化、全產業鏈化方向轉型,涵蓋精準農業、生物育種、數字農服等新興領域,要求人才具備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及技術創新思維。然而,多數涉農高校仍沿用傳統農科課程體系,以作物學、園藝學等學科為核心,缺乏同生物信息學、農業機器人、農業經濟管理等交叉學科的深度融合。課程模塊固化導致知識結構更新滯后,未能將農業大數據分析、智能農機裝備、綠色低碳技術等前沿領域納入必修內容,學生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對“農工融合”“農理交叉”的復合型能力需求。此外,培養目標定位模糊,過度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而忽視產業實踐能力的梯度培養,導致畢業生在農業全產業鏈管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環節存在能力斷層。
激勵機制松散,實踐保障缺失
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的系統性及長效性不足,是制約地方涉農高校育人效能的關鍵瓶頸。從治理結構看,校地企合作多停留在協議框架層面,缺乏實體化協同平臺支撐,導致資源整合碎片化。高校、科研院所同企業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尚未健全,知識產權歸屬模糊,科研項目及教學轉化的銜接不暢,削弱了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內生動力。在師資配置方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滯后,企業導師的聘用及考核缺乏制度化保障,行業專家參與教學實踐的頻次及深度不足,實踐教學環節仍以校內教師主導,難以將產業最新技術動態融入課堂。此外,實踐基地建設存在“重掛牌輕運營”現象,部分校企共建基地僅承擔短期見習功能,未能形成“教學—研發—生產”一體化的深度合作模式。
實踐能力薄弱,產學需求脫節
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及實施未能有效對接農業產業真實場景,是地方涉農高校育人模式的顯著短板。傳統農科實踐教學仍以實驗課、田間操作等基礎技能訓練為主,缺乏面向現代農業產業鏈的綜合性、創新性實踐項目設計。在智慧農業領域,學生較少接觸農業物聯網設備調試、農業大數據平臺應用等高階實踐,導致技術應用能力同產業需求存在代際差距。實踐課程模塊的時序安排亦不合理,多數高校采用“理論先行、實踐補充”的線性模式,未能將產業實踐貫穿于全學程,學生難以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閉環思維。此外,校企協同的實踐平臺功能單一,生產實習多局限于觀摩及簡單操作,學生鮮少參與企業研發、項目管理等核心環節,實踐內容同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契合度低。這種脫鉤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結構性缺失,尤其是在農業生物技術、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等前沿領域,缺乏基于真實產業場景的科研訓練,制約了學生解決復雜農業問題的能力提升。
學科產業錯位,區域支撐不足
地方涉農高校的學科專業布局同區域農業產業結構的匹配度較低,制約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區域特色農業快速發展,但高校學科建設仍以傳統農學、林學為主,新興學科如農業數字經濟、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等方向布局緩慢。學科交叉融合深度不足,農業工程同信息技術的結合多停留在表層,未能形成“智慧農業工程”“農業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增長點。此外,學科集群效應未充分釋放,涉農專業同理工、經管等學科的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滯后,難以支撐區域農業產業鏈的延鏈補鏈需求。這種錯位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高校的種質創新、農業機械化等技術成果同地方中小型農業企業的適配性不足,產學研協同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
構建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的策略
優化系統機制,重構培養方案
新農科建設背景下,一是地方涉農高校需以“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為核心重構人才培養方案,推動教育鏈同現代農業產業鏈深度融合。動態調整機制的構建需立足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及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現代農業產業鏈崗位能力進行解構,形成覆蓋“知識—能力—素質”的三維目標矩陣。二是三維目標矩陣作為課程設計的核心框架,需系統整合傳統農學課程及交叉學科內容,如農業人工智能、農業物聯網、農業資源環境經濟學等,構建“基礎農科+智能技術+管理科學”的復合型課程群。傳統作物學、園藝學等學科需突破單一知識傳授模式,融入農業機器人操作、農業遙感監測、精準施肥技術等模塊,強化學生對智慧農業全產業鏈的認知及實踐能力。農業大數據分析、智慧農機操作、農業碳匯管理等前沿課程模塊的增設需緊跟產業技術迭代節奏,確保教學內容同現代農業技術發展同步。“反向設計”理念的推行需要聯合行業協會及龍頭企業制定專業標準,將職業資格認證能力要求嵌入課程體系。三是引入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建立“目標—過程—評價”閉環反饋機制,以學生能力達成為導向,持續優化課程內容及教學策略。例如,基于農業產業鏈崗位需求設計模塊化課程評價指標,定期對教學效果進行回溯性分析,動態調整理論及實踐課程權重。閉環反饋機制的運作需依托大數據技術對教學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及動態調整。學生學習行為數據的采集分析可借助教育數據挖掘技術,識別課程內容同產業需求的偏差,及時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四是實施彈性學制。建立“模塊化課程庫+個性化學習路徑”體系,允許學生根據職業規劃自主選擇課程組合。最終,基于“目標精準化、課程模塊化、教學彈性化、評價動態化”四位一體的培養方案重構,地方涉農高校可突破傳統農科教育的局限性,為現代農業輸送兼具技術創新能力及產業適應性的復合型人才。
完善互聘共享,強化實踐保障
“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及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是破解產學研協同育人資源碎片化問題的核心路徑,需以校企人才互聘共培機制為牽引,聚焦“產業教授”“特聘導師”崗位設置,吸引農業科研院所研究員、龍頭企業技術總監深度參與教學設計及實踐指導,依托《校企雙導師管理辦法》明確企業導師職責權限及考核標準,形成“理論教學—實踐指導—項目研發”協同分工模式,確保產業前沿技術動態同教學內容無縫銜接。實踐教學資源配置需依托區域農業產業技術聯盟,整合高校實驗室、企業基地、科研院所中試平臺,形成覆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應用”的協同網絡。地方政府同農業科技企業聯合打造的“智慧農業創新中心”可集成農業物聯網實訓系統、分子育種實驗室等設施,為學生提供涵蓋智能裝備操作、生物技術研發的沉浸式實踐場景,助力掌握現代農業全流程技術體系。知識產權共享機制需明確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規則,依托技術轉讓協議,界定高校、企業、科研團隊等各方權益邊界,激發多方創新活力。教師職稱評聘指標改革需將橫向技術服務、專利轉化納入考核體系,構建“教學—科研—服務”均衡評價導向。企業導師常態化介入需建立定期輪崗制度,同時,鼓勵高校教師赴企業掛職參與產品研發,反哺課堂教學實踐。此外,明確校企權責關系,構建“風險共擔—成果共享”長效合作框架。師資互聘制度化、資源共享體系化、政策保障精準化的協同推進,將助力地方涉農高校突破傳統實踐資源壁壘,構建“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創新”育人生態,為現代農業輸送兼具技術應用以及產業適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深化教學改革,提升雙創能力
一是地方涉農高校需以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為突破口,推動新農科人才培養從“知識傳授”向“能力生成”轉型,重構“認知—技能—創新”三階段遞進的階梯式實踐課程體系。低年級階段聚焦農業機器人操作、農業遙感技術實訓等基礎模塊,夯實學生對智能農業裝備的實操能力及數據分析基礎;中高年級依托企業真實課題開展項目制學習,圍繞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開發、農業碳匯核算模型構建等任務,強化復雜農業場景下的系統性問題解決能力。二是引入CDIO(構思—設計—實現—運行)工程教育模式。面向智慧農業全產業鏈設計綜合性實踐項目,以“智慧農場系統構建”為典型場景,要求學生團隊協同完成涵蓋環境監測傳感器部署、智能灌溉算法優化、農產品電商平臺開發等環節的方案設計,培養跨學科協作能力以及農業系統工程思維。三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構建“創意—研發—轉化”鏈式培養機制,將“互聯網+農業”創新創業大賽、現代農業服務方案設計等賽事活動納入課程學分體系,依托“雙創導師庫”整合企業技術骨干及高校教師的指導資源,共同指導學生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科技成果孵化等實踐,如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溯源平臺開發、基于生物技術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等,推動學生從技術應用向商業價值創造延伸。四是應用虛擬仿真技術。開發農業機器人路徑規劃、作物表型組學分析等數字化實訓模塊,模擬極端氣候下的種植決策、病蟲害智能診斷等復雜場景,彌補傳統實踐教學受制于季節性以及地域性的短板。五是革新能力評價體系。引入多元主體參與的動態評估機制,將企業導師對學生項目成果的技術可行性評價、行業專家對解決方案的產業適配性評估納入考核指標,形成“技術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養”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框架。
推進產教協同,打造融合平臺
一是地方涉農高校需以學科專業集群建設為牽引,構建“專業群—產業鏈”對接矩陣。跨學科整合農學、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資源,申報“智慧農業技術”“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等新興交叉專業,形成同區域農業產業結構高度契合的專業集群,打造“學科—產業—區域”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生態圈。二是深化建設校地企協同創新平臺。聯合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或現代農林產業研究院,聚焦區域農業“卡脖子”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并將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形成“科研賦能教學—教學促進創新—創新服務產業”的良性循環。三是設立地方政府新農科建設專項基金,重點支持涉農高校建設數字農業實訓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等平臺。四是推行“揭榜掛帥”機制。引導企業發布技術需求清單,推動高校科研團隊同企業聯合開展定向研發,實現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
新農科背景下地方涉農高校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需直面培養方案滯后性、實踐資源碎片化、產學需求脫節等核心問題,基于制度創新同技術賦能的協同推進實現系統性突破。這一模式基于強化教育鏈同農業產業鏈的精準對接,不僅為涉農高校服務區域經濟提供了可行路徑,更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技術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了實踐基礎。
(作者單位:金陵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