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要想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教師應把數學從學術形態“返璞歸真”為數學的教育形態,借助“本原性問題\"驅動學生思考,使學生的思維經歷具體到抽象、再抽象的過程,幫助學生厘清問題的來龍去脈,以此讓學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1].所謂本原性數學問題,表現為數學教學中數學問題的“要素”或“基本結構”.筆者以“線段、射線、直線”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基于本原性數學問題驅動學生思考,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與落實.
1教學過程與分析
1.1回憶舊知,引入新課
師:線段、射線、直線大家并不陌生,在小學階段我們就學習過,結合已有學習經驗,請談談對線段、射線、直線的認識.
設計意圖:教學中引導學生回憶舊知,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以便結合實際學情創設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新知的生長和學生思維的發展.
1.2對比分析,整理碎片
師:看來大家對直線、線段和射線有一定的認識,剛剛大家在描述時提到“無限延長”,這里我們稱之為“延伸性”“延長\"通常是指本身沒有延伸性的事物,將其延長,比如線段沒有延伸性,但是可以將線段延長至某個位置,顯然“延伸”更多凸顯直線和射線的本質屬性.根據這一認識,你想如何描述直線呢?
學生答,略.
師:請大家在白紙上分別畫出線段、直線、射線.
師:請以小組為單位寫出直線、線段、射線之間的 區別與聯系,看看哪個小組想的多、想的全.
學生積極討論,課堂氛圍活躍.教師鼓勵學生用列表格的方法呈現交流結果.學生從端點數量、延伸性、度量性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給出了各式各樣的表格.教師展示學生交流結果,并預留時間讓學生反思、完善.
設計意圖:小學已經學習了線段、直線和射線,本節課是在已有知識和已有經驗基礎上的建構,因此教學中要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讓那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記憶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從而為新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3合作探究,建構框架
師:現在請一位同學起立.請和他在一條直線上的學生站起來.(最初和他站在一橫排和一縱列的學生站了起來,最后全班學生都站了起來.)
師:你們誰來說說,你為什么站起來呢?
生:因為我和他站在一條直線上.
師:為什么大家都站起來了呢?這說明了什么?
生: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一條直線上有無數個點.
師:說得很好.現在我們在黑板上畫一畫,首先畫一點 A ,過點 A 可以畫幾條直線?
生(齊聲答):無數條.
師:現有 A ,B兩點,經過這兩點可以畫幾條直線呢?
生:能且只能畫一條直線.
師:非常好,表述得非常準確.能且只能表示一種確定性,這里也就可以說“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師:現有 A,B,C 三點,經過 A,B 兩點可以確定幾條直線呢?
生(齊聲答):一條.
師:你的理由是?
生: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師:加入點 c 后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
生:如果點 c 在直線 AB 上,則過 A,B,C 三點可
以畫一條直線;如果點 c 不在直線 AB 上,則過 A,B .c 三點不能畫直線.
師:非常好,我們在研究一些不確定的問題時需要進行分類討論,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師:過 A,B,C,D 四點作直線,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生:這個也需要進行分類討論,首先若這四個點在同一條直線上,則過四點可以確定一條直線,若這四個點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則經過這四點不能畫直線.
師:很好,與過三點情況類比,得到了過四個點畫直線的情況.
師:請大家動手畫一畫,在 A ,B兩點間可以畫出幾條線呢?
學生給出許多條線,如圖1.
師:大家通過動手畫得到了許多條線,這些線中,哪條線最短?
生:A,B兩點間線段最短.

師:非常好,這兩點間線段的長度稱為兩點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師:若 A,B 為直線上兩點,你能用數學符號表示所畫出的直線嗎?
生:可以表示為 AB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A,B是這條直線上任意兩點,而兩點確定一條直線,所以可以直接用 AB 表示一條直線.
師:有一定道理,但是這樣說是否嚴謹呢?
生:應該寫成直線 AB 或者直線BA.
師:你的依據是什么?
生:直線不用考慮方向,所以兩種表示方法都可以.
師:非常好!除了這兩種表示方法,直線還可以用小寫字母來表示,如直線l,直線 a :
師:結合以上經驗,你認為線段該如何表示呢?
學生與直線的表示方法相類比,給出用線段 AB 、線段 BA ,以及線段 a 來表示線段.
師:可見,類比在研究相似或者相關的問題時有著重要的應用.接下來我們該研究什么問題?
生齊聲答:如何表示射線?
師:非常好,說說你的想法.
生:射線 AB 、射線BA,或射線 Ψa
設計意圖:若想讓學生真正地理解知識,教師不是直接將知識通過講授的方式告知學生,而是從本原性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歸納,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以此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奠基.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重視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終身受益.
1.4應用練習,深化理解
例1按要求畫圖:
(1)分別畫直線 AB ,線段MN和射線 MP :(2)在線段MN上任意取一點 c ,可以得到幾條線段?如何表示?
例2往返上海和揚州的高鐵中途停經昆山、蘇州、無錫三站,結合以上信息,需要制定多少種不同的票價?需要設計多少種不同的車票?(站站間距離不同,票價不同.)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師根據學習目標精心設計題目,引導學生運用新知解決問題,以此促進知識的深化.同時,在此過程中,教師以現實生活為背景設計問題,讓學生體會線段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充分感知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5課堂小結,完善體系
師:總結本課所學內容,說說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在歸納總結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從整體和全局視角出發,打破課時的束縛,將相關的內容一并歸納,將新知納入原有知識體系中,實現知識的系統化建構,以便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2教學思考
2.1經歷概念形成過程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教師有必要將數學概念“還原”到生活中,將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應用過程生動地展現出來,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概念形成過程,獲得深層次的理解,讓數學核心素養落地生根[2].
2.2關注學生主體作用
教師不僅要認真研究教材,理解數學家的思維活動,也要認真分析學生,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從而結合教學實際提出本原性問題,以此運用本原性問題驅動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玉東,李傳峰.用本原性問題驅動數學概念教學——以高一數學“函數單調性”為例[J].中學教研,2006(1):1-5.
[2]陳開杰.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策略淺析[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4(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