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已成為教育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而變式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從“變化\"的現象中發現“不變”的本質,從“不變\"中尋求“變化\"規律,促進學生深度理解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從而發展高階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加強變式教學,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如何進行有效的變式教學.
1緊扣數學概念變式,深刻理解本質內涵
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核心.因此,概念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尤為重要.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質,靈活運用概念,教師可以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變式,幫助學生鞏固概念并形成解題能力.
案例1 函數的概念
函數的概念比較抽象,要理解這個概念需抓住兩點,一是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 x 和 y ,二是對于 x 的每一個值, y 都有唯一的值與它對應.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函數概念的本質,教師可以設置多種形式的變式.
例1用一根長為 2m 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寬的函數嗎?為什么?
變式1下列式子中, y 是 x 的函數的是

變式2下列曲線中表示
是 x 的函數的是( ).
在函數概念中,關鍵要學生理解“唯一對應性”,為此筆者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變式.例1需要寫出表達式,然后判斷是否是函數;變式1是給出多個表達式判斷函數;變式2是給出圖形判斷函數.對于變式2的圖形,學生一下子無從下手,實際只要掌握函數概念的本質,即“對于 x 的每個值,
是否有唯一值與它對應”,就可以迎刃而解.通過這樣多種形式的變式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2運用公式定理變式,發展學生辨析思維
初中的部分習題需要用公式、定理進行解答,對于公式、定理的掌握和運用尤為重要.因此,在形成數學公式與定理后,教師應適當對其進行變式處理,促進學生對公式與定理的全面掌握,培養其辨析思維.
案例2 切線判定定理
在得出切線的判定定理后,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切線的判定定理,即“經過半徑外端且垂直于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設置了例題和變式進行辨析,從而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證明.

例2如圖1,直線 AB 經過圓 o 上一點 c ,且 OA=OB ,CA=CB ,直線 AB 與圓 O 相切嗎?為什么?

變式如圖1,在 ΔABO 中, AO=BO=10 ∠AOB=120° ,以 O 為圓心,5為半徑的圓 o 與 OA ,OB相交,直線 AB 與圓 O 相切嗎?為什么?
例2中“直線 AB 經過圓 O 上一點 c ”符合切線判定定理的條件“經過半徑外端”,因此只需連接 CO ,證 CO⊥AB .而變式中并沒有條件指明“直線 AB 經過半徑外端”,因此并不能用此判定方法,只能過圓心 o 作 OC⊥AB 于點 C (如圖 2,OC 即 d ),證明 d=r .通過例2及其變式,能幫助學生充分挖掘判定定理的本質,辨析切線的判定方法,選用合理的方法證明,從而培養學生辨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3精選典型習題變式,拓展學生解題思維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根據課標和學情,精選教材中的例題或習題進行變式,引領學生感受知識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發展過程,提煉更多的解題方法,提升思維的發散性,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螺旋式增長.
3.1陷阱式變式
學生經常會因審題不清犯下錯誤,陷阱式的變式可以讓學生提高警惕,逐字、逐句讀題,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案例3 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
例3已知二次函數 y=mx2+(2m+1)x+m+ 2的圖象與 x 軸有兩個交點,求 Σm 的取值范圍.
變式1已知二次函數 y=mx2+(2m+1)x+ m+2 的圖象與 x 軸有交點,求 Ψm 的取值范圍.
變式2已知函數 y=mx2+(2m+1)x+m+2 的圖象與 x 軸有一個交點,求 ?m 的值.
變式3已知函數 y=mx2+(2m+1)x+m+2 的圖象與坐標軸有兩個交點,求 Ψm 的值.
本案例中的變式1將例3中的“兩個交點\"變為“有交點”,由于交點個數不確定,則需滿足“ Δ?0 且
;變式2將原題中的“二次函數“變為“函數”,由于二次項系數不明確,則需分類討論;變式3將變式2中的“ x 軸\"改為“坐標軸”,由于是 x 軸還是
軸不明確,則需分類討論,同時還需數形結合.本題設計的三個變式層層遞進,滲透了分類討論和數形結合的思想,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使學生思維得到拓展.三個變式的條件只有細微的差別,一不當心就會落入陷阱,因此也體現了數學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3.2探究式變式
在課堂教學中,從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法多用等方面開展探究式變式教學模式.在設計變式時要做到“低起點,高落點”,逐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維多向拓展,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1)一題多變
一題多變指的是通過改變題設、結論或圖形等,對同一問題從多角度來研究,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高階思維.
案例4平行投影的性質
例4數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要測量一棵樹的高度.在陽光下,一名同學測得一根豎直放置的長為 1m 的竹竿的影長為 0.5m ,同一時刻,另一名同學測出樹落在地面的影長為 4m ,則此樹高為多少?
變式1數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要測量一棵樹的高度.在陽光下,一名同學測得一根豎直放置的長為 1m 的竹竿的影長為 0.5m ,同一時刻,另一名同學測量一棵樹的高度時,發現樹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落在教學樓的墻壁上,如圖3所示,其中落在墻壁上的影長為 0.8m ,落在地面上的影長為 3.6m ,則此樹高為多少?

變式2數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要測量一棵樹的高度.在陽光下,一名同學測得一根豎直于地面的長為 1m 的竹竿的在地面上的影長為 0.5m ,同時另一名同學測量樹的高度時,發現樹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一部分落在教學樓的第一級臺階上,測得此臺階上影子長為0.3m ,一級臺階高為 0.2m ,如圖4,若此時落在地面上的影長為 3.6m ,則此樹高為多少?
(2)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是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進而得到更優化的解法.開展一題多解的教學活動,有利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其創新意識.以案例4變式1為例,學生自主思考,得到以下方法:
生1:如圖5,延長 AC 交 BD 于點 F ,則物高 AB 的影長為 BF 、物高 CD 的影長為 DF ,則
即
0.5·解得DF=0.4,AB=8.



生2:如圖6,過 c 作 CF⊥AB 于點 F ,則 CF=
BD=3.6,BF=CD=0.8 ,物高 AF 的影長為 CF ,可知
,解得 AF=7.2 ,所以 AB=7.2+0.8=8(m) (204號
生3:如圖7,過 D 作 DF//AC 交 AB 于點 F ,則AF=CD=0.8 ,物高 BF 的影長為 BD ,可知
,解得 BF=7.2 ,所以 AB=7.2+0.8=8(m)
通過三種方法的展示,學生一致認為第二種方法更為簡便,更容易理解,即“通過作高將直角梯形分成矩形和直角三角形”在一題多解的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一法多用
一法多用是利用相同的解題思路去嘗試解答不同的習題,以解鎖數學習題的奧秘.一法多用教學重在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解題方法的能力.例如案例4,從例題到變式,都運用了“在平行光的照射下,同一時刻,不同物體的物高與影長成比例”這一性質.只要找到“物高所對應的影長”,這一類型的題目也就迎刃而解,最終實現“做一題,會一類,通一片”.
對于案例4例題的變式設計,基本實現了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法多用的探究式變式教學模式.基于原題設計變式,在“變\"中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能力水平的題目,達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同時也能夠使學生跳一跳,達到新的高度.探究式變式設計,能夠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4采用自主開放變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自主變式,抓住數學的本質,從而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案例5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
(1)某校舉辦籃球賽,參賽的每兩隊間都要比賽
一場,共要比賽45場,則有多少個球隊參加此次
比賽?(2)參加聚會的每兩個人之間都互相贈送了一份
禮物,若一共送出了90份禮物,則有多少人參加
聚會?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時引導得出答案:(1)設有 x 個球隊參加比賽,則
(2)設有 x 人參加聚會,則 x(x-1)=90
在探索過程中部分學生對于方程左邊的除以2產生了疑問,在分析完后,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問題的本質,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不同背景的設計,小組討論并進行展示.
變式1參加聚會的每兩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45次,有多少人參加聚會?
變式2參加酒會的每兩人都只碰一次杯.所有人共碰杯45次,有多少人參加酒會?
變式3某小組開展“元旦祝福\"活動,要求每位同學給其他人各寫一句祝福語,結果一共寫了90份,則該小組共有多少人?
變式4微信群內每人都要發一個紅包,并保證群內其他人都能搶到且自己不能搶自己發的紅包,若群內所有人共收到90個紅包,則該群共有多少人?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改變問題的背景,將知識活學活用,區分了比賽問題(握手、碰杯)和贈禮物問題(寫祝福、發紅包),深刻理解了問題的本質,增強了學習信心和積極性.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變式,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知識進行辨析,實現了深度學習,在變式中探索出不變的規律,發展了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
變式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對概念的理解辨析、公式與定理的運用、例題與習題的應用等多樣化的學習情境設計,能夠幫助學生更深人地理解知識,并在不同的情境中靈活應用這些知識,從而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