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社會信息的重要性使得網站建設類課程受到計算機類專業學生的重視,本文結合具體教學實踐討論了以技能培養為中心的“前端開發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過程,課程具有覆蓋面廣、教學內容多、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并重的特點。為了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貫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采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方式,考慮了課程學習平臺的搭建、教學內容的規劃、評價方式等教學環節。課程改革能夠促進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對于培養學生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前端開發;在線教學;教學質量;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一、概述
高校作為社會行業人才的培育基地,其教育環境不斷發生變化。如何在新技術不斷涌現的浪潮中,根據社會需求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高校進行了多方位的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標準。專業認證、完全學分制度等舉措的實施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畢業后能否依靠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取決于其在大學中所得到的培養。社會行業對畢業生的挑選給高校的就業工作帶來了壓力,使得專業建設面臨新時代的挑戰。由于專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高校的未來發展和學生的就業,專業建設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課程建設是影響專業建設的重要因素,其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關系到專業建設的成敗。課程改革一直是工程教育認證持續改進中的重點[1],重視課程建設,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改革,可以有效促進畢業要求的達成。
隨著信息技術在各個行業中不斷融入以及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了提高行業競爭力,及時發布信息,開展行業宣傳,以便更好地進行信息交流,做好行業服務工作,網站的建設和應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網站相關的計算機課程在學習中受到學生的重視,“前端開發技術”是面向計算機類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程,教學內容包含的知識面多,信息量大,課程具有實踐性很強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現代的教學需要。本文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計算機類專業所開設的“前端開發技術”課程為例,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探討了提升教學質量的教學設計過程。
二、課程教學方式設計
根據“前端開發技術”課程本身的特點,在教學中貫穿“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將教學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培養學生畢業后走向未來與課程技術相關的就業崗位,比如為前端開發工程師等職業奠定良好的知識和技能基礎。為了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解決課程覆蓋的知識內容多、技能性強、培訓課時有限的問題,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方式的設計。
(一)理論和案例操作相結合
課程的理論知識呈現出內容多而整體松散的特點,教學過程中會發生當講解完連續給出的幾個理論知識點之后,需要創建實例時,學生無法把后面的部分和前面的知識內容聯系起來,對產生的現象迷惑不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剛開始講新知識的時候,學生們都很有興趣,但由于學生們初次接觸這些名詞術語,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注意力就不太集中了,有的知識點在課堂講解時就沒有被留意或沒有被理解。
為了提高學生的技能培養效果,采用了理論知識和案例操作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設計中,該校考慮了以下幾點:首先,要設計和所講解的理論知識點相對應的案例。案例的設計目的是調動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思維,減輕學生的思考壓力。因為學生需要通過案例的運行去理解理論知識的應用,所以課堂上案例的設計注意不能太復雜,案例的難度不宜太高。案例如果設計得太復雜,學生理解時覺得吃力,就會放棄對一些問題的思考,從而無法學習到相應的技能。其次,在案例的設計上可以充分發揮課程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可以選擇和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題材,比如選用自己的母校作為案例題材,學生是比較感興趣的;也可以選擇與社會密切相關的,比如知名的電商網站、門戶網站等,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效果較好;再次,在案例的制作上,頁面不能太呆板,結構搭配要合理,頁面色彩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另外,為了培養學生實際的操作技能,熟悉設計的流程,可以在課堂上將理論學習與操作相結合。比如,根據實際頁面,在計算機上給學生現場演示編寫代碼。在編寫代碼的過程中逐步講解所用到的理論知識和設計思路,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有時間充分理解和思考頁面原理,同時可以觀察到每一步運行的效果,產生濃厚的興趣。最后,在案例的講解過程中,注意和學生的互動。課堂的互動可以促進學生和老師的交流,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認真思考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在講解案例的過程中,可以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予以解答;可以設計與案例相關的說法,讓學生判斷說法是否正確;可以在講解完畢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講述案例的設計過程。學生如果能夠將制作流程描述出來,就會對后面講解的內容更感興趣,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加強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和討論
課程的教學內容多,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都很重要,而且覆蓋面廣,內涵和外延豐富。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內容還會呈現出某些知識點同時涵蓋多個名詞術語的特點,對于這種與知識點關聯比較集中的情況,講解過快會造成學生對知識點沒有深入的認識。由于復雜的頁面設計需要前后知識的綜合運用,如果前面所學的知識沒有掌握,會造成學生在后面學習相關知識時無法很好地理解相關技術,時間長了會影響學生在某些技能上的提高,無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教學中改進了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多方位進行思考和學習。首先,有效利用網絡教學。網絡教學的教學媒體、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構成了網絡教學的四要素[2]。在教學媒體的選擇上,移動端方便學生隨時查閱課程的相關資源,電腦端便于學生在查閱課程資料的同時進行實際操作,二者在線上線下均可以被有效利用;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根據線下講解的內容不足,無法很好地滿足學生技能的培養,可以在線上大量補充教學功能。教學資源設計方面應盡可能使教學內容全面,加強學生的技能,拓展學生的前沿知識,體現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因此,從對教材的講解方面和職業的技能方面兩個維度出發,設計了幾個版塊,包括章節學習、軟件制作工具、頁面設計素材、課外學習文章、課外專項學習案例、職業技術等級培訓材料等。教師需要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課程網絡資源的學習,因課程資源的內容較多,如果學生不了解課程資源的設置,就無法有效利用課程提供的網絡教學資源;對于學生,網絡教學重要指向是滿足個性發展需求[3],豐富學習資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地進行學習。其次,加強線上線下融合式討論。課程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學生每節課接受的信息量較大,但思考的時間有限。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預先設計好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問題,選取一些在上課前發布,使學生了解本節課即將講授的內容。對于課前發布的內容,要求所有的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做出回答,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在課前或是課后。這樣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可以觀察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前參與討論的學生,學習態度一般比較積極,這部分學生主動性強,在與之進行課程交流的時候可以給其推薦更多的學習資料;在課后參與討論的同學,一般在課堂教學中能根據教師的問題去思考問題,這部分同學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在資料中選取內容學習;而對于沒有參與討論的同學,則應加強學習的監督。另外,學生在討論教師發起的問題時,會產生新的想法,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除了教師布置的討論外,鼓勵學生主動向學生發起討論,并對于積極參與討論的學生予以獎勵。
(三)運用有效失敗開展訓練
教師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夠深入掌握前端開發中用到的技術,相應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教學中共設計了三類任務:第一類任務,對于代碼量比較少的簡單頁面,直接下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給定的頁面外觀和功能編寫相應的代碼。因為代碼量少,學生在調試的過程中,遇到錯誤時一般都會自己積極地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問題的解決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第二類任務,完成復雜的頁面設計。這類任務運用了有效失敗方法,給學生有意制造一些挫折任務,讓學生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技能。有效失敗教學設計中的任務需要與學生的已有經驗有較為緊密的關聯[4],對于一個復雜的頁面設計,有的學生感覺有難度,會選擇放棄完成本次任務。所以把這個復雜的頁面中包含的頁面元素進行拆分,進行修改后形成其他的與最終頁面不同的簡單頁面,先讓學生完成這些相對簡單頁面的代碼設計,最終完成復雜的頁面代碼。因為頁面的代碼量比較大,所以給學生提供了相應的代碼,但所提供的代碼是無法運行的,也就是說,學生在完成過程中必須經過反復調試和修改。這類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是不允許提問的,需要獨立去完成。由于學生在前面的教學設計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所以在調試中會不斷改正錯誤,直至調試成功。第三類任務是在前兩類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布置一個綜合性的任務。此類任務不再提供任何代碼,僅有頁面的運行效果,全部需要自己完成。這樣通過大量的失敗訓練,學生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評價方式設計
“前端開發技術”與社會實踐聯系緊密,通過課程的學習,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畢業要求的達成,傳統的考核方式無法滿足要求。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技能,綜合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課程改革對評價方式進行了調整。創新性明確學習結果應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5],為了加強技能性和創新性考核,課程評價改革取消了期末的筆試考核,并提高了平時學習成績占的比例,平時成績由原來的30%提高到40%。在期末考試的設置上,不僅調低了在總成績中的占比,將期末考試成績由原來的70%降至60%,而且設計了形式和內容豐富的考核方式。考核中的各個項目的設置和要求不僅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考核,而且在學生參加考核的過程中,其綜合素質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為以后的就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期末考試的評價設計采用了課程實踐設計+課程報告+課程答辯的方式;考核成績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根據實踐作業和課程報告的完成情況以及課程答辯情況制定詳細的評定標準。期末考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
(一)頁面功能、數量以及創意
期末考核要求學生必須設計出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作品。為了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鼓勵學生在設計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對于頁面主題特色鮮明的設計,且頁面總數達到要求,頁面功能設計合理的作品,則該分項成績評為優秀;對于頁面的功能設計要求合理,頁面總數滿足基本要求,根據頁面總數的多少,則該分項成績可以評為及格、中等和良好;如果頁面總數過少,則該分項成績評為不及格。
(二)界面設計
首頁布局有創意,次級頁面和首頁使用不同的布局結構,配色協調,圖片及動畫等能夠正常顯示,該分項成績評為優秀;如果頁面內圖片及動畫能正常顯示,則根據頁面配色效果,則該分項成績可以評為及格、中等和良好;如果頁面內圖片及動畫不能正常顯示,則該分項成績評為不及格。
(三)使用的技術
為了考核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從代碼設計的角度進行測評。如果能夠靈活運用編程技術,代碼優化度高,網站功能完整,則分項成績評為優秀;如果能夠運用編程大部分技術,根據實現的功能多少,則該分項成績可以評為及格、中等和良好;如果只用到少量代碼技術,功能單一,則該分項成績評為不及格。
(四)課程報告及答辯情況
學生應根據設計的過程撰寫設計報告。為了綜合考核學生對于前端開發的總體設計能力和素質水平,同時為有效防止在設計過程中發生成績不真實的情況,要求學生在撰寫課程總結報告和完成綜合設計的同時進行課程答辯。如果報告條理清楚且內容充實,答辯時能準確回答問題,敘述問題邏輯清晰,則分項成績評為優秀;如果報告條理清楚,各部分能夠清楚描述,根據答辯情況,則該分項成績可以評為及格、中等和良好;如果報告不規范,答辯時不能正確回答大部分問題,則該分項成績評為不及格。
結語
提升“前端開發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僅可以為學生學習后續的網站開發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使學生未來就業時,能夠具備應有的知識和技能。教學改革中貫穿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根據課程本身具有的特點,采用了有效的教學手段,考慮了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課程改革了評價方式,采用了課程答辯、課程實踐、課程報告以及平時成績的綜合評定方式。評價方式充分考慮課程的特點和社會需求,充分掌握學生在學習中各個階段的情況,并多方位評價課程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課程改革對于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促進學生就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許海霞,周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持續改進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22(04):102108.
[2]張根喬,李雪,國兆亮.網絡課程的教學督導指標體系構建[J].開放學習研究,2020,25(01):4855.
[3]賈文軍,黃玉珍,陳武元.大學生在線學習體驗:影響因素與改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3):6069.
[4]杜鴻羽,馬志強,蘆鏡羽.利用有效失敗促進計算思維發展的編程教學設計:一項基于設計的研究[J].開放學習研究,2022,27(02):2736.
[5]顏兵兵,郭士清,殷寶麟.“金課”視角下基于知識學習的課程教學質量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21(03):8085.
作者簡介:范喆(1972— ),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