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Th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s isa key measureto achieve the digitalization of national fitnessand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of the governancephilosophyof co-governance,joint construction,and shared benefits.Basedon the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using fuzzy-setqualitative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this study takes 31 provincial governments in China as research samples tosystematicallyexplore the configurational pathsof the constructioneficiencyofnational fitness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s.Thestudy fin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eficiency of theseplatforms is synergistically driven by technological,organizational,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withno single-dimensionalfactor constituting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high-efficiencypublic fitnessservice platforms—instead,combined effects arise from the concurrentactionof multiple factors.Through fsQCAconfigurational analysis,fourdiferentiatedpaths forplatform construction eficiencyare identified:policy-driven,technology-driven,government-led balanced,and comprehensive linkage,revealing thecharacteristic of \"multiple equivalent paths\"where diferent routes lead to the same outcome.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latform effciency areranked by importance as follows:policy attention, digitaltechnologymanagementcapacity,digital technologydevelopment foundation,public sports demand,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and financial support.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ovinces should select adaptive paths based on their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enhance platform eficiency through the dynamic coupling of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nd environment:Policy-driven provinces need to strengthen institutional supplyand targetedresource agregation mechanisms;Technology-driven provinces promote technology empowermentand data marketization reformto forma\"technology-data-ecology\"feedback mechanism;Government-led balanced provinces establish a dynamic balance system integrating policy guidance,technological adaptation,and demand feedback;Comprehensive linkage provinces foster ecological synergy among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national fitness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platform efciency;configurational pathway;qualitative comparativeanalysis(QCA);TOEframework;drivingfactor
黨的二十大璧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數字體育作為應用數字技術促進體育發展的實踐活動,正在成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新動力和新引擎,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創造了新方法和新途徑[]。從治理維度來看,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為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效率和治理能力提供了關鍵支撐[2]。其中,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和完善正在成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關鍵抓手。《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均明確指出“需推動全民健身數字化發展,積極創建數字化全民健身服務平臺”,為全民健身數字治理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行動方案。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作為數字體育的關鍵環節,既是推動全民健身數字化發展的核心載體,更是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的重要抓手。該平臺通過整合體育資源、優化服務流程、提升管理效能,有效破解了傳統體育服務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資源分配不均和服務效率不足等痛點問題,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平臺保障。
我國各省份高度重視全民健身數字化建設,陸續建成覆蓋全域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通過整合群眾賽事信息發布、政策推送等體育資源,為群眾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體育信息服務。其中,部分平臺已實現信息交互功能,支持場地預約、課程報名、投訴建議等雙向互動,顯著提升了用戶體驗和服務效能。例如,浙江省依托政務服務平臺“浙里辦”開設體育服務專區,截至2023年底已建成運行浙江體育大腦(全省23個領域大腦之一),打造了“浙里健身”等數字化場景應用。目前,全省200多家公共體育場館、3000多家百姓健身房以及10萬多個體育場地均已實現掌上查詢、導航、支付等功能[3]。上海市則通過“隨申辦”城市服務App接人全市公共體育場館,實現“一鍵預約”服務。這些成功實踐表明,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在提升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與經濟發達地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資金、技術等多方面限制,平臺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其平臺功能相對單一、服務內容較為有限,難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這種區域發展不平衡、建設不充分的現狀,不僅影響了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整體效能,也制約了全民健身事業的均衡發展。由此可見,亟需深入探究以下關鍵問題:影響全民健身數字化效能的核心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關系進而影響平臺發展?如何有效提升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綜合效能?這些問題既是當前實踐層面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理論學界必須重視的研究課題。
鑒于此,本研究以省級政府為研究樣本,運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fsQCA)對影響各地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效能的相關因素進行組態分析,旨在揭示全民健身數字化發展的內在機制,探索高效能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實現路徑,從而為推動全民健身數字化進程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 文獻回顧與理論框架
1.1 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研究及fsQCA的適配性分析
政府服務平臺建設的理論范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從強調技術架構革新的“政府即平臺”(GovernmentasaPlatform,GaaP)[4],逐步發展為注重服務集成的“政府的平臺”(PlatformforGovernment,PfG)[5],再到現階段聚焦治理賦能的“平臺驅動政府”(Platform-Enabled Government,PEG)[6]。這一發展路徑表明,平臺建設正從追求工具理性轉向追求價值理性,通過數字平臺重構公共服務供給已成為核心議題。目前,相關研究在技術實施層面探討了技術部署[7]在制度設計層面關注了信息服務規范和標準化管理[8],在效能評估層面開展了效率評價[9],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通用政務平臺,尚未深入剖析公共體育服務垂直領域的平臺效能差異,尤其是面向全民健身場景的信息服務平臺,這為本研究深人分析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效能驅動機制提供了切入點。
當前,公共體育服務平臺研究已形成技術實現、系統建構與效能優化的多維研究框架。早期研究聚焦“能否建成”的基礎性問題展開,通過驗證底層技術可行性,不僅論證了公共體育服務平臺構建的現實可能[0],還設計出健康評價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架構[1]。此后,研究逐漸向競技體育信息集成平臺[12]體育產業公共服務平臺[13]、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平臺[14]等細分領域拓展,持續論證了不同場景下平臺建設的可行性與設計方案。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成為政策落地的關鍵載體,研究重心也隨之轉向“如何建設”的系統整合階段。這一時期的研究多以地方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為樣本,既注重總結已有的服務集成路徑[15],也強調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的重要性[16],同時借鑒國際經驗優化本土平臺設計[7]。但是,由于個案經驗難以解釋平臺建設成效的差異,學界開始聚焦“何以致效”的深層問題。學者們通過邏輯推演與案例分析,揭示了技術投入、制度供給(如數據使用標準)、資源保障(如財政專項資金占比)、合作主體(如行政力量與市場力量的平衡)等影響因素[18],并提出了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實踐困境與破解路徑。但現有研究仍存在幾點不足之處:影響因素隱匿于困境識別與對策建議,缺乏系統解構;孤立探討單因素作用,難以確定影響因素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缺乏多重并發條件之間整合效應的系統分析;過度依賴定性討論,缺乏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組態效應驗證。這些局限為本研究引人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方法,系統揭示多重并發因果路徑提供了理論突破口。
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方法憑借其在復雜因果關系推斷中的獨特優勢,成為探究省級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效能提升組態路徑的有力工具。目前,該方法已在體育領域開展了諸多應用,包括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分析\"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治理效能的提升[20]等,這些探索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遷移經驗。在省級全民健身平臺升級這一復雜政策實踐場景中,fsQCA也展現出顯著的適配優勢。第一,該方法的組態思維與非對稱因果邏輯高度契合研究需求。不同于傳統回歸分析對單一最優路徑的研究假設,fsQCA認可“多重等效路徑”的存在,能夠精準剖析技術、組織、環境等要素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這種特性可以有效解釋省級實踐中出現的“高技術投入與弱環境支持”“低技術水平與強組織保障”等不同組態的同效現象,打破了線性因果關系的認知束縛。第二,模糊集處理方式與漸進改革實踐相匹配。相較于傳統定性比較分析(QCA)的二元分類,fsQCA通過隸屬度函數(如將技術基礎賦值為0.8),能夠細膩地刻畫省級實踐中的梯度差異,這對評估“部分市場化運營”“有限數據開放\"等漸進式改革舉措的效果尤為關鍵。第三,fsQCA在中層理論構建中發揮橋梁作用。該方法既避免了微觀個案研究的局限性,又克服了宏觀規律研究的抽象性,在“最佳實踐陷阱”與“普適模式迷思”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即不僅能夠保留省級實踐的獨特情境特征,又能夠提煉出要素協同的共性規律,為破解全民健身平臺升級的復雜機制提供了科學可行的研究方案。
1.2TOE框架下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效能分析模型
TOE(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理論框架通過技術、組織、環境三個維度,為解析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效能的影響機制提供了系統視角[21]。在既有研究中,該模型已被廣泛運用于數字政府建設績效分析[22],有效整合了技術資源配置、制度體系設計與外部環境因素對平臺建設的協同作用。2022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指南(試行)》,從組織架構、制度規范、技術支撐、資金保障四個方面提出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實施要求。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數字治理發展趨勢與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實際應用場景,構建出更契合本研究需求的TOE 框架(見圖1)。

(1)技術因素,主要指與平臺相關的技術特征。依據數字治理理論及《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指南(試行)》中的技術規范要求,平臺的有效運行高度依賴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基礎設施,設施建設水平直接決定著平臺功能的實現能力。同時,相關研究指出,高效的數字技術管理能力有助于實現政府數字化轉型目標[23],并確保數字化項目的科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將數字技術發展基礎和數字技術管理能力作為技術維度下的二級指標,用于深入評估技術因素對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效能的影響。
(2)組織因素,主要指與平臺建設相關的制度安排及資源保障。在政府數字平臺建設過程中,政策引導與財政投人是兩大關鍵支撐要素[24]。研究顯示,政府“注意力分配\"對政府行為有顯著影響[25],即當上級部門對特定議題給予高度關注時,會直接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從而顯著提升項目落地效果。就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而言,高層政策關注度的提升能夠有效促進其建設發展。同時,政府數字化轉型離不開財政資源的支持,充足的資金保障是確保平臺長期穩定運行的必要條件。基于此,選取政策關注度和財政資金支持作為組織維度二級評估指標。
(3)環境因素,主要指影響平臺建設的外部環境條件。在數字政府建設中,“公共價值創造”的實現必須以公民需求為導向[26]。對于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而言,準確識別并有效滿足公眾的體育需求不僅能夠提升服務質量、增強用戶滿意度,還能顯著提高平臺使用率并擴大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作為關鍵環境變量,會通過影響政府財政能力間接作用于平臺建設,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通常具備更強的財政支撐能力和更充足的資源投入,從而為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基于上述分析,將公眾體育需求和經濟發展水平作為環境維度的二級評估指標。
2 研究方法與設計
2.1 研究方法
采取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fsQCA)系統探究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因果復雜機制。作為一種融合定性與定量研究優勢的混合方法,fsQCA基于集合論與布爾代數原理,能夠有效識別多條件組合與結果之間的非線性關系。相較于傳統研究方法,該方法具有顯著優勢:特別適用于中小樣本研究,能有效處理復雜的多重并發因果關系,在保持定性研究深度的同時避免主觀性偏差等。
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發展受多維度因素的交互影響,傳統分析方法難以揭示這種系統性的因果邏輯,而fsQCA通過將變量的隸屬度轉化為連續數值,不僅可以識別關鍵影響因素,還能發現不同條件組合形成的差異化發展路徑。本研究以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為樣本,這一規模完全契合fsQCA對中小樣本的適用性要求。在具體分析過程中,嚴格遵循fsQCA的標準操作流程:先設定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進行變量校準;開展必要性分析;實施組態分析;完成穩健型檢驗。這一系統化的分析框架確保了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2.2 變量設定
基于TOE(技術—組織—環境)理論框架,嚴格遵循fsQCA分析的基本步驟進行變量設定。在變量選擇過程中,綜合考慮理論相關性及數據可獲得性的雙重原則,所有變量的測量均采用2020年的截面數據。
2.2.1 結果變量: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效能的層級化賦值依據
為了探索更高效能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路徑,本研究將平臺建設效能作為核心衡量指標。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效能的關鍵在于實現服務可及性與用戶交互性的有機統一。選擇交互功能作為核心指標,并非單純基于技術可行性考量,而是深度契合“以人民為中心”的公共價值創造邏輯—平臺交互性直接指向公眾“服務獲取—需求表達—過程監督”的閉環參與,只有通過雙向交互賦予公民參與權,數字工具才能真正轉化為治理效能。本研究以交互功能層級作為測量維度,其理論支撐主要來源于三個層面。(1)政策層面。《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明確將建立“信息反饋高效”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列為重點任務,而雙向交互功能(如預約、投訴、建議等)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技術基礎。(2)國際實踐層面。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開發的在線服務成熟度模型將“雙向互動服務\"(如在線辦理、個性化推送)列為高級階段核心特征[27],歐盟數字公共服務評估體系也將交互性作為關鍵評估維度[28]。(3)學術共識層面。技術接受模型(TAM)證實,用戶持續使用意愿與交互功能呈顯著正相關[29]。因此,本研究采用交互功能分層法開展評估。
本研究中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主要指各省級政府搭建的官方平臺,如北京市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為確保統計全面性,研究覆蓋政府門戶網站、政務App、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各類端口,避免因載體差異導致的統計遺漏。同時,按照是否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及平臺的交互功能屬性進行編碼:若省級政府建立了具備雙向交互功能(如支持需求端預約)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編碼為2;若僅建立具備單向功能(如僅支持場地場館查詢)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賦值為1;若尚未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則賦值為0。
2.2.2 條件變量:TOE框架下技術—組織—環境變量的多維測度
(1)技術維度。首先,對于數字技術發展基礎的衡量,采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數據區域發展水平評估白皮書(2021年)》中的各省份大數據總體水平數據。該數據主要依據研究院構建的系統化的大數據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涵蓋基礎環境、產業發展和行業應用3個一級指標以及13個二級指標,能夠全面、客觀地評估各省級行政區的大數據發展能力,且該報告數據已被多篇核心期刊所引用,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可信度。其次,對于數字技術管理能力的衡量,采用清華大學數據治理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數字政府發展研究報告2021》中的省級數字政府治理能力數據。該報告原創性地設計了中國數字政府發展指數評估指標體系,從組織機構、制度體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四個維度構建了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65個三級指標,能夠全面呈現出數字政府發展的整體態勢,科學測度省級數字政府治理能力,且該指標體系同樣也被各類研究報告和學術期刊廣泛引用,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參考價值[30] O
(2)組織維度。首先,對于政策關注程度的測量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基于注意力分配原則,通過比較下級與上級政府政策文件的發布時間差來衡量政策執行力度[31];二是直接統計地方政府發布的相關政策文件數量,以反映其重視程度。由于中央層面未專門出臺關于全民健身平臺建設的政策文件,難以明確計算政策傳導的時間差,本研究采用第二種方法,借助“北大法寶法律法規數據庫”及各省級政府門戶網站,檢索我國31個省份在2020年以前發布的政策文件。具體檢索詞包括“全民健身信息”“體育信息”“數字體育”“智慧體育”“互聯網 + 體育”等近十個關鍵詞,最終以檢索到的政策數量作為衡量指標。其次,對于財政資金支持的衡量,采用人均公共服務支出作為評價指標。該指標能夠有效消除地區人口規模差異的影響,同時基本公共服務支出也是衡量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依據,既能反映公共服務的總體供給能力,也能體現公共組織提供服務的規模。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各省份的統計年鑒,以確保數據的權威性和可比性。
(3)環境維度。首先,對于公眾體育需求的衡量,主要以各省份公布的“十三五\"期間(截至2020 年底)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數量為依據,相關數據源自各省級政府及體育主管單位門戶網站公布的統計數據,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民健身發展報告》等權威渠道,確保數據的可靠性與權威性。其次,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采用人均GDP作為核心評價指標。人均GDP不僅是衡量地區經濟發展質量與綜合效益的通用指標,同時也能夠有效消除不同地區人口規模差異的影響,確保數據的可比性。相關數據均來源于各省份的統計年鑒,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綜合上述分析,本研究基于技術一組織—環境(TOE)框架,構建了包括1個結果變量和6個條件變量的研究模型,各變量的具體指標構成及數據來源如表1所示。
2.3 變量校準
在進行fsQCA分析之前,需要選擇定性錨點對原始數據進行校準,即將原始數據轉化為0\~1之間的隸屬度分數,以便進行跨變量比較。具體采用Raging 提出的直接校準法,并結合常用的四分位法確定校準錨點,校準后的變量數據將統一轉換為模糊集隸屬度,具
體校準結果如表2所示。該方法能夠有效區分不同案 例的隸屬程度,確保分析結果的科學性和可比性。
表1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概況一覽表

表2變量校準結果表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必要性分析
在進行組態分析之前,首先對單變量進行了必要性條件分析,以指標的一致性(solutionconsistency)作為主要的參考指標,即當一致性分數大于0.9時,表示該前因條件可以獨立解釋結果變量,屬于必要條件。具體運用fsQCA4.0軟件對所有條件變量的一致性和覆蓋度進行檢驗,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檢驗結果表明,本研究所考察的各條件的一致性均低于0.9這一臨界值,由此表明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成效難以通過單一因素實現,而是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條件變量的協同作用與聯動影響。基于此,本研究決定采用組態分析方法,以進一步探索影響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效能的各種條件組合路徑。這種方法能夠更好地捕捉不同因素之間的協同效應,從而為平臺建設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實踐指導

3.2 組態路徑分析
3.2.1 組態路徑結果
進行組態分析時,需要重點設置一致性、頻數和PRI一致性3個關鍵參數。本研究嚴格遵循QCA方法論的規范要求進行參數設置:首先,一致性閾值方面,采用學術界普遍認可的0.8作為基準值;其次,鑒于本研究屬于中小樣本規模,頻數參數保持默認值1;再者,在PRI一致性參數的設定上,既參考了Pappas和Woodside關于QCA方法應用的指導性建議,即PRI閾值原則上不應低于0.5[32] ,同時結合本研究中的數據特征和實際閾值的分布情況,最終將PRI值確定為0.65;最后,在結果呈現方式上,借鑒了Ragin和Fiss提出的QCA分析結果呈現報告框架[33]。具體組態結果如表4所示。

組態分析結果顯示,解的一致性(SolutionConsistency)達到0.86,顯著高于0.8的基準閾值,說明在滿足特定條件組態的案例中, 86% 的全民健身平臺建設呈現出較高效能水平,充分證實了所識別組態路徑的解釋效力。解的覆蓋度為0.611,說明本研究識別出的6條組態路徑能夠解釋 61.1% 的案例。需要說明的是,覆蓋度僅對通過一致性檢驗的必要條件具有解釋意義,且該指標并不存在嚴格的最低閾值限制,加之本研究屬于中小樣本研究范疇,0.611的覆蓋度水平已經能夠為實證分析提供充分的數據支持,完全可以滿足研究需求。根據主導條件,6條組態路徑可進一步概括為為政策驅動型、技術驅動型、政府主導的平衡型和綜合聯動型四種類型,
(1)政策驅動型。該組態路徑對應路徑1.1和路徑1.2,這兩條路徑的共同之處在于只包含政策重視程度這一個核心條件。這表明,當省級政府對全民健身數字化工作給予高度重視時,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效能也會相應提升。該路徑著重凸顯政策驅動的關鍵作用,即當政府政策關注度較高時,能夠有效突破技術、環境等層面因素對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制約。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等省級政府便是該發展路徑的典型代表。
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依據《中國大數據區域發展水平評估白皮書(2021年)》選取的指標顯示,內蒙古自治區大數據發展總體水平處于全國第三梯隊,排名較為靠后;同時,其數字政府治理能力也位居中后位置,反映出在技術支持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外部環境方面,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經常鍛煉人口比例僅為
35.2%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民健身的需求壓力較小。盡管在技術和環境條件方面均不占據明顯優勢,但內蒙古自治區仍憑借其強大的組織支持,成功打造了具備雙向交互功能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為群眾提供了優質的數字體育服務平臺。具體來看,內蒙古自治區密集出臺了多項數字體育發展政策,政策文件數量位居全國首位。這些政策文件的牽頭部門不僅局限于體育局,更多是由自治區政府直接發布,充分體現出省級政府對數字體育的高度重視。早在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就在《體育事業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把握‘互聯網+'的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搭建體育信息管理平臺”。2017年,內蒙古開始著手搭建全面覆蓋的內蒙古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涵蓋網站、微信公眾號、“蒙享動\"專屬官方App等;2018年,該平臺全面建成。同年,發布《關于做好內蒙古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應用推廣工作的函》,以專門政策文件推動平臺的應用與普及。通過政策的強力驅動,內蒙古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成效較為顯著。目前,平臺在原有基礎上又接人了省政務應用軟件“蒙速辦”App,功能更加豐富多元,涵蓋體育資訊、健身地圖、賽事活動、科學健身等板塊,還特別設置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體育”板塊。此外,平臺還集成了職業俱樂部查詢、場館預定、賽事報名、課程報名、培訓管理等多項實用功能。
(2)技術驅動型。該組態路徑對應路徑2,其核心條件為數字技術管理能力,輔助條件為數字技術發展基礎,邊緣條件包括非高政策重視程度、非高財政資金支持和非高經濟發展水平。該路徑表明,當省級政府具備較強的數字技術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數字技術發展基礎時,即使缺乏組織條件和環境條件,仍能建設出高效能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貴州省和四川省是該發展路徑的典型代表
以貴州省為例,其大數據產業具有先發優勢,早在2016年便獲批建設了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在該路徑中,數字技術發展基礎作為核心條件,貴州省表現較為突出—全國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居全國前列。據公開數據顯示,貴州省通過實施數字基建大提升行動,2024年新建5G基站3.01萬個,累計建成基站達15.03萬個(含邏輯站),實現全省4G/5G網絡基本全覆蓋,重點區域5G深度覆蓋,自然村網絡覆蓋率達 99% ,光纜總長度達215.7萬公里。這些舉措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將數字技術管理能力作為輔助條件。貴州省也早于2015就成立了貴州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其職責明確包含統籌推進數字化發展、指導大數據與社會治理及民生服務融合等工作。這種制度設計有效促進了全民健身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實現了政務數據與公共服務的貫通融合。實踐證明,貴州省正是憑借其扎實的數字基礎設施和卓越的數字治理能力,成功突破了資源約束,建成了高效協同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
(3)政府主導的平衡型。該組態路徑主要對應路徑3.1和路徑3.2,兩條路徑均以政策重視程度為核心條件,同時輔以數字技術發展基礎、數字技術管理能力等技術條件,以及外部公眾需求、經濟發展水平等環境條件,因此將其命名為政府主導的平衡型路徑。該路徑表明,只有在政府高度重視的前提下,同步推進數字技術發展及提升管理能力,并充分關注公眾外部需求,才能建成高效能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即通過政府政策牽引,協同適配組織與環境條件,實現建設效能的最大化。安徽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寧夏自治區均屬于這一發展路徑。
以安徽省為例,其早在2008年頒布的《安徽省全民健身條例》中便明確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全民健身數字化建設,為從事體育健身服務的單位、個人及健身者提供體育健身信息服務”,將全民健身數字化納入法規保障范疇。進入數字化時代后,安徽省在“十二五”體育發展規劃中進一步明確搭建體育資源網絡信息平臺的目標,并在后續各階段規劃中持續強調相關內容。不僅將建設“一站式”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列人體育工作年度重點任務和構建更高效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任務分工中,還明確了智慧體育平臺建設的牽頭部門、責任單位及完成時限。從技術條件看,《中國大數據區域發展水平評估白皮書(2021年)》顯示,安徽省大數據行業應用能力突出,已形成應用驅動型發展模式,在中部地區具備顯著優勢。實踐中,安徽省按照“1個江淮大數據總平臺 +16 個市子平臺 +N 個省直部門分平臺”的\" 1+16+N′′ 框架體系搭建了江淮大數據中心,實現平臺、系統與數據的全面貫通,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作為體育行業的重要載體,成功接入省級政務應用“皖事通”App,充分彰顯了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建設的高水平。在環境條件方面,安徽省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人均GDP位居全國前列,為全民健身數字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支撐。
(4)綜合聯動型。該組態路徑主要對應路徑4,其核心條件是數字技術管理能力,并輔以數字技術發展基礎設施、政策重視程度和公眾外部需求等條件。該路徑融合了技術、環境、組織三個層面的綜合條件,充分整合了各領域資源,是較為理想的發展路徑。研究表明,多種因素的協同驅動能夠為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良好的生長土壤,從而推動全民健身數字化進程。山東省和江西省是該路徑的典型代表。
以山東省為例,在技術條件方面,《中國大數據區域發展水平評估白皮書(2021年)》顯示,山東省大數據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一梯隊,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路徑分析表明,數字技術管理能力是該路徑的核心條件,而山東省在這方面表現較為突出。首先,山東省大力推進政務服務數字化建設。據山東省政府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省政務數據共享平臺累計提供數據共享服務480億余次,開放數據220億條,數據資源指數和數林開放指數均居全國前列,展現出強大的政務數據整合能力,這為公共體育服務信息公開奠定了良好基礎。其次,山東省高度重視數字技術治理,2018年即成立了大數據管理局,加快推進“互聯網 + 電子政務”,專門的大數據管理機構顯著提升了數字技術管理能力。此外,山東省還出臺了《山東省電子政務和政務數據管理辦法》《山東省大數據發展促進條例》等專項法規,進一步體現了其卓越的數字技術管理能力。在組織條件方面,山東省高度重視“數字山東”建設,通過政府令、法規和文件等多種形式,明確了建設智能體育平臺和發展“互聯網 + 政務”等核心任務。除在《全民健身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中規定建設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外,還通過專項文件細化平臺建設內容,落實責任單位,要求構建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智能體育平臺體系,為全民健身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環境條件方面,統計數據顯示山東省經常鍛煉人口比例達 40.5% ,龐大健身群體對全民健身數字化服務產生了強烈需求。這種需求端的倒逼效應,轉化為政府建設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強大動力,形成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3.2.2 組態路徑對比
在完成不同路徑的縱向分析后,通過組態間的橫向比較,能夠更深人探討各因素在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中的重要性。(1)政策關注程度在所有路徑中出現5次,充分凸顯了政府重視與支持對現階段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關鍵作用,特別是部分省份尚處于平臺從無到有的建設階段,政策的引導與推動尤為重要。(2)數字技術管理能力作為核心條件出現2次,輔助條件出現1次,表明較強的數字技術管理能力是平臺建設的重要保障。省級政府只有具備較高的數字技術治理能力,才能有效整合數字資源,切實將其應用于民生服務領域。(3)數字技術發展基礎作為輔助條件出現3次,說明優良的數字發展基礎是構建高效能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重要支撐,也是省級政府統籌推進平臺建設的必要前提。(4)外部公眾需求作為輔助條件出現2次。隨著鍛煉意愿與行為的提升,群眾對全民健身數字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由此可見,較高的經常鍛煉人口比例能夠形成一定的需求壓力,促使政府更加關注群眾需求,加快全民健身數字化建設進程。(5)經濟發展水平在四組路徑均有體現,表明其會對平臺建設產生間接影響。不過,該條件僅作為輔助條件出現了1次,說明其影響力相對有限。實踐中,部分經濟發達省份尚未建成省級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而一些經濟欠發達省份卻在平臺建設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6)財政資金支持多以邊緣條件的形式出現,意味著其在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中的作用相對較小。
綜合上述分析,影響全民健身數字化健身的相關因素重要性排序為政策重視程度、數字技術管理能力、數字技術發展基礎、公眾外部需求、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資金支持。這一排序與必要條件分析結果相契合,進一步驗證了研究結論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3.3 穩健性檢驗
主要采用兩種主流檢驗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檢驗。首先,調整隸屬度閾為0.7,發現政府主導、技術驅動和綜合聯動三類核心路徑依然顯著;其次,調整錨點設置,將“完全不隸屬\"(0.05)和\"完全隸屬”(0.95)分別調整為“完全不隸屬”(0.25)和“完全隸屬”(0.75),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核心路徑并未出現實質性變化,證明研究結論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1)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效能受到數字技術發展基礎、數字技術管理能力、政策關注程度、公民體育需求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體現出資源與建設優勢之間的多重復雜關系。
(2)組態分析結果表明,存在6種條件組態,依據核心條件與邊緣條件的差異,可進一步歸納為四種發展類型,即政策驅動型、技術驅動型、政府主導的平衡型和綜合聯動型。其中,政策驅動型路徑著重凸顯政策驅動的關鍵作用;技術驅動型路徑表明,當省級政府具備較強的數字技術管理能力與良好的數字技術發展基礎時,能夠彌補組織與環境條件的不足;政府主導的平衡型路徑意味著,在政府高度重視的前提下,同步發展數字技術基礎與管理能力,并關注公眾外部需求,有助于建成高效能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綜合聯動路徑整合了技術、環境、組織等多方面條件,充分調動各領域資源,是較為理想的發展路徑。
(3)四種組態路徑呈現出不同的高績效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案。多種因素的不同組合能夠達到相同的發展目標,實現殊途同歸的建設效果。這表明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個別因素的不足或冗余并不會從根本上阻礙全民健身數字化建設,關鍵在于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現有資源,構建一套更加高效的發展策略組合。
(4)橫向組態重要性分析表明,政策高度重視對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具有顯著推動作用。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為政策關注程度、數字技術管理能力、數字技術發展基礎、公眾體育需求、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資金支持。
4.2建議
(1)政策驅動型省份,其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高度依賴政策高位推動,需構建“強制度供給—靶向資源聚合一可持續效能轉化”的精準治理閉環。省級政府應優先出臺“全民健身數字化行動綱要”等政策文件,由省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成立跨部門協調專班,將平臺建設確立為“一把手工程”并納入年度民生實事清單。通過地方立法剛性保障財政投人,確保其占體育事業費的比例不低于相應標準,同時設立省級體育數字化專項基金,整合體育彩票公益金、跨部門轉移支付及社會資本,重點投入到平臺交互功能模塊化開發、政務服務人口無縫對接等關鍵環節,推動平臺可持續發展。
(2)技術驅動型省份,其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主要依托數字基礎設施優勢與技術治理能力突破資源約束,需構建“技術賦能一數據活化一生態反哺”的發展模式。此類省份應率先制定“全民健身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方案”,依托省級大數據交易中心建立“全民健身數據資產登記評估體系”,分級分類開放場館人流密度、設施使用頻次等高價值公共數據。推行數據收益反哺機制,吸引社會資本開發AI健身指導、動態負荷監測等增值服務,并將平臺商業數據收益的一部分定向用于社區智慧健身設施迭代,實現從基礎設施優勢向可持續服務效能的深度轉化。
(3)政府主導的平衡型省份,需構建“政策引導—技術適配一需求反饋”的動態平衡體系。此類省份應強化政府的樞紐調適能力,避免單純依賴政策施壓或被動響應需求,應通過制度性工具實現技術條件與環境條件的精準匹配。省級層面需建立政務數據流通“彈性接口”,在省級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中設置需求響應模塊,推動衛健部門體質監測數據、教育系統場館數據與公眾預約需求實時交互,自動生成資源配置優化方案(如學校場館寒暑假動態開放策略)。同時,整合12345熱線、場館預約系統、社交媒體輿情等數據源,搭建全民健身數字化訴求動態捕捉平臺,創新精準治理工具,完善考核導向體系。
(4)綜合聯動型省份,應聚焦“技術一制度一環境”生態協同,科學整合發展資源,實現資源分配的綜合聯動,共同推動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一方面,各省份應對自身資源做好評估工作,分析優勢與不足,依據組態思想重點關注技術、組織、環境三者的聯動匹配,探究多重因素協同驅動的作用機制,最大化組合效應。另一方面,可建立省級數字健身成熟度動態評估模型,重點監測數據要素流通率、技術迭代響應周期、群眾采納度與滿意度等指標,推動治理體系從“機械疊加”向“有機共生”升級,最終形成技術賦能制度完善、制度保障環境優化、環境倒逼技術升級的自驅型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吳彰忠,鐘亞平.數字賦能構建體育發展新格局:理論邏輯與實踐基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5):553-
558.[2]王飛,王子玥,王志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數字治理的理論框架、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
38(3):309-314.[3]國家體育總局.從改革開放“探路者”到新時代“先行者”浙江當好共富先行的體育“模范生\"[EB/OL].(2024-03-15)[2025 -04 - 02]. https://www.sport. gov.cn/n14471/n14482/n14519/c27436282/content.html.
[4]O'REILYT.Govemment asaplatfor[J].Inovations:Techlogy,Governance,Globalization,2011,6(1) : 13-40.
[ 5] KIM S,ANDERSEN K N,LEE J.Platform government in theera of smart technology[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21,82(2) :362-368.
[ 6 ] ZENG Y,ZHANG Q,ZHAO Q,et al.Doing more among institutionalboundaries: platform-enabled government in China[J].Review ofPolicy Research,2023,40(3) :458-478.
[7]張斌,米碩,章昌平.區塊鏈4.0與數字政府底層部署[J].中國行政管理,2023(1):42-51.
[8]曹太鑫,姜寶,康偉.標準化治理何以推進高質量數字政府建設——基于廣東省“粵省事”政府服務平臺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24,21(2):15-28.
[9]梁銀鋒,王鏑.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何以提升公共服務效率?—以\"互聯網 + 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為例[J].電子政務,2024(1) :46-62.
[10]陳穎川,吉建秋.大學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平臺的構建[J].中國體育科技,2002(11):49-51.
[11]王茹,李文華,賈樹利,等.構建基于體質評定的健康評價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9):1233-1236.
[12]孔軍,易勤.面向用戶的競技體育信息集成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8):55-58.
[13]陳曉峰.我國體育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2):41-45.
[14]平杰,郭修金.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平臺的構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1):83-85.
[15]辛夢霞.湖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初探——以“去運動\"APP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16(6):8-12,22.
[16]郭曼,徐鳳琴.我國公共體育服務標準化建設的保障機制[J].體育學刊,2017,24(4):36-39.
[17]黃亞茹,梅濤,郭靜.醫體結合,強化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基于對美國運動促進健康指導服務平臺的考察[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6) :3-9.
[18]孫晨,李榮日.數字時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現代化:現實困境與實踐轉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3) :117-122,129.
[19]程美超,王先亮.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組態效應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4,39(1):94-100,124.
[20]張潤晨,李燕領,馬弘宇,等.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治理效能提升的驅動因素與生成路徑——基于 fsQCA 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24,60(6):41-50.
[21]譚海波,范梓騰,杜運周.技術管理能力、注意力分配與地方政府網站建設— -一項基于TOE 框架的組態分析[J].管理世界,2019,35(9):81-94.
[22]馮朝睿,徐宏宇.TOE框架下電子政務服務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兩步法模型[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1,37(7):97-110.
[23]郭高晶,胡廣偉.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績效的影響因素與生成路徑——基于31省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22(3):41-55.
[24]湯志偉,周維.地方政府政務微信服務能力的提升路徑研究[J].情報雜志,2020,39(12):126-133,163.
[25]練宏.注意力競爭—基于參與觀察與多案例的組織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16,31(4):1-26,242.
[26]郭高晶.面向公共價值創造的數字政府建設:耦合性分析與實踐邏輯[J].廣西社會科學,2022(7):35-44.
[27]United Nations.E-Government survey 2O22:the future of digitalgovernment[R].NewYork:UNDESA,2022.
[28]European Commission.Governmentbenchmark 2O21:delivering theEuropean digital single market[R].Brussels:Directorate-General
forCommunications Networks,Content and Technology,2021.
[29]LUNL,ZETIAN D,HOE T W,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userintentions on interactive websites :insights from the 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J].IEEE Access,2024,12:122735-122756.
[30]丁依霞,郭俊華.技術賦能、制度形塑與數字政府績效生成——基于31個省份數據的實證研究[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3(1):14-26.
[31]尚虎平.政府注意力的分配與改善路徑[J].人民論壇,2022(7) :56-60.
[32]PAPPAS I O,WOODSIDE A G.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analysis(fsqca) :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practice in informationsystems and market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Management,2021,58:102310.
[33]FISS P C.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a fuzzy set approachto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AcademyofManagement Journal,2011,54(2):39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