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作為考察新世紀城市文學的倫理敘事視角

2025-08-03 00:00:00張艷梅
當代作家評論 2025年4期
關鍵詞:倫理道德文學

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正在重塑社會結構。大規模人口流動和城市擴張,不僅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也引發了深刻的倫理文化嬗變。新世紀以來,作家的寫作逐漸聚焦規模龐大、節奏緊張的都市生活空間,探討當代人如何面對競爭加劇、技術迭代、消費主義的生存情態,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碰撞、道德焦慮和倫理困境。階層分化、家庭解體、代際沖突、技術依賴、環境危機等主題,都關涉倫理層面的批判反思。對都市生活中日益加劇的生存、心理和精神壓力,以及由此帶來的人性、家庭和社會倫理危機的洞察,成為城市文學倫理敘事的核心指向。

一、新世紀城市發展與文學倫理敘事形態

城市化及隨之而來的人與城市關系的改變,不僅為當代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敘事內容,生成了新的敘事范式,而且帶來了新的倫理預設和道德評價風險。新世紀文學中的城市,既是市民生活空間,也是公共文化場域、個人情感容器和時代記憶裝置。作家通過對多元人群的社會關系、交往沖突和心理圖景深描,來揭示了社會轉型進程中,生活表象背后的倫理深度。經過數十年高速城市化,文學敘事不僅在回應社會生活整體變遷、局部生態、微觀生活細節等方面,表現出豐富的審美品質和巨大的創造力;而且超越時間和地域局限,呈現出共時性與多元化、日常性與大眾化、歷史性與全球化等特征。

(一)城市化進程與文學敘事的倫理維度

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不僅重塑了社會結構,帶來社會階層分化、文化價值觀更新、生產生活方式變革,也深刻地影響著作家的身份構成、思想觀念和創作方向,包括題材選擇、敘事策略和審美范式生成等。文學作為城市化進程的動態見證,既是反思現代性的重要媒介,也是回應社會發展、文化演進和生活變遷的重要載體。城市發展形成新的階層劃分和共同體想象,城市文學也在“加速社會”的碎片化中,不斷重構能夠自洽的敘事倫理,直面城市化帶來的物質與精神碰撞,通過在地性書寫和跨媒介實驗,繪制更具連續性、包容性和精神深度的文化圖譜。首先,城市新階層的崛起帶來了敘事倫理的復雜性。隨著城市化程度不斷加深,“新中產”這一社會群體的經濟關系、文化趣味和身份焦慮,成為文學書寫的重要主題。但為中產階層畫像的關鍵是,揭示其既渴望穩定又面臨不確定性的脆弱與懸停狀態。李洱《應物兄》(2018)的關注點是知識分子遭遇的現實困境,面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潰敗、欲望淪陷、文化畸變,以及不斷動搖的道德根基和倫理認同,以儒學重建道德秩序和道德理想,無疑是虛幻的。其次,城鄉之間的流動性帶來新的文化倫理融合與離散。城市化導致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價值觀沖突成為文學書寫的重要主題,進而表現為城鄉文化碰撞下的個體困境與身份迷失。同時,鄉土文化的柔韌性并未消失,而是以“回不去的故鄉\"或“新鄉土\"形態與城市敘事構成對話。趙本夫《無土時代》(2008)以土地和農耕情結對抗城市的急劇擴張,以重申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來完成對現代文明的深度反思。羅偉章《誰在敲門》(2021)中春明同樣背負著親情倫理、鄉情道義和個人自由的尖銳沖突,以生死回響叩問時代難題。另外,全球化與都市空間多元性也帶來了隱形的文化倫理沖突與超越。城市作為全球交往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場域,在空間建構和功能區分方面不斷更新,人與城市、城市與城市、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結構關系隨之調整,城市敘事的時空設定也在不斷拓展。比如,南翔《洛杉磯的藍花楹》(2018)通過一場跨國戀,把文化沖突、代際沖突和倫理反思融入市民生活肌理。

新時期文學在告別革命意識形態后,依然懷有強烈的道德訴求,20世紀90年代的人文精神討論,新世紀初的新左翼文學思潮論爭,都包含了倫理道德層面的追問和質疑。近20年來,面對市場經濟、技術推進與多元價值觀沖擊,社會層面表現出道德的不確定性,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都帶來了倫理層面的諸多挑戰和困擾。城市敘事在價值判斷上不斷讓渡,作家很少給出道德裁決,反而保留更多懸念,讓情境本身成為“倫理提問”。這種開放式倫理敘事,體現了當代社會“價值迷失與再建”的現實心態,也表征了數字時代精神幻象與生存真實疊加的審美趨向。

(二)城市擴張與“他者”視角的倫理想象

城市空間擴張,加劇了人與“他者”的相遇。喬爾·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概括城市的三大特性為“神圣\"\"安全\"\"繁榮”。列維納斯強調對“他者”的責任先于任何社會規則,主體性的原初狀態就是倫理的,時刻與責任擔負關聯在一起。當人面對“他者”的面容時,就會產生一種無限的、先于一切制度的道德責任①。當代城市生活,人經常需要直面超出其社交圈子之外的“他者”,街上的陌生人、被漠視的鄰居、農民工、推銷員、外賣小哥等。這些“相遇\"在文學中的出場,往往意味著主人公在面對“他者”的瞬間,人性被喚醒或面臨新的考驗。通過這一視角,我們可以考察當代城市文學如何處理“面對面情境”中的道德慣性,承認“他者”人性的重要倫理意義。城市敘事日益聚焦此類邊緣或外來者視角,大量作品寫到進城務工人員、小販、出租車司機,甚至違法者的故事,通過放大他們的困境,揭示人們對“他者”的忽視與剝奪。此類作品既可提供道德自覺與理解的同情,也強化了對社會結構與個體處境的反思。比如,徐則臣的“京漂”系列小說,通過主人公在北京城的游蕩,折射出底層與主流之間巨大的精神張力與道德溝壑。城市敘事憑借不斷拓寬“他者”與“我在”的倫理邊界,試圖激發更具包容性的道德想象。

城市化進程帶來深度的自我懷疑和“他者焦慮”,生存“內卷\"強化了時空體驗的異變與重構,本質上是主體性在技術理性與資本邏輯雙重規訓下的異化產物,“加速社會”的時間暴力進一步瓦解了穩定的意義框架,使得個體在流動的現代性中既無法確定自我存在,又因過度競爭將“他者“視為威脅鏡像,最終形成“自反性焦慮”的閉環,即對自我價值的懷疑投射為他者的壓迫性存在,同時反向強化對自身匱乏的確認。這種困境揭示了現代性承諾的悖論,即解放的工具最終構筑了新的牢籠。比如,魯敏《奔月》(2017)中的小六把自身從既定社會秩序中移除并置換為新“我”,而原有的“我\"就成為“他者”。對于賀西南而言,小六也變成了陌生的“他者”。這種線性時間分割出來的平行時空,強化了自我背反的倫理糾纏,隱喻更多個體在高速城市化中的隱匿與尋找、分裂與更生。

(三)城市文化的審美表現及倫理敘事新變

地緣差異生成不同的城市經驗、文化認同、情感積淀和倫理關系,城市敘事提供了想象和打開城市的審美方式。作為對經濟全球化回應的城市敘事,倫理秩序和社會結構的拆解重組,城市發展中的地方經驗、地方文化,人的倫理處境與城市文化心理、反差序格局,共同構成了人與城市共生的在地性寫作。城市文學敘事風格也在分化和演變。作家通過隱喻、象征或魔幻荒誕手法,揭示社會生態與政治倫理、人的異化與現代性反思、后現代精神解構與消費主義困境等,進一步深化并拓展了現實主義敘事空間。部分作品書寫城市年輕群體的個人主義與社會疏離、情感冷漠與主流偏離、反理想主義與信念消解,貼合城市大眾的真實情緒,也間接體現了文學的道德反思功能。

隨著城市化程度不斷加深,社會生活進入全媒體時代,都市文學的題材和文體形式日漸多元化。犯罪、懸疑、科幻等元素以疊加的形態進入都市文學創作。海飛、李修文、田耳、王棵、王十月、陳楸帆、畀愚等作家跨界從事影視編劇或專注類型小說寫作。這種融合進一步塑造了都市倫理敘事的表達方式。而且,城市文學倫理敘事不再局限于傳統“嚴肅文學”版圖,類型文學在消費性之上不斷拓展生命哲學和倫理思考空間。一方面,類型小說依然追求可讀性與新奇感;另一方面,其對社會弊端,乃至人性陰暗面的剖露,也常承擔尖銳的道德批判功能。

倫理敘事學關注敘事如何傳遞某種價值觀念或彰顯道德價值,從而引導讀者思考相關倫理問題。與抽象哲學思辨不同,文學中的道德探討往往通過人物和故事呈現。城市人口結構調整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帶來城市敘事在結構和視角上的自覺調整。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多線敘事、人物群像交織、極繁主義、反傳奇的日常流、獨語體、非線性時間推進、滾屏式對話等手法,是對城市“多聲部現實”的回應,以及反邏輯和知覺化敘事的路徑探索。文學作品對道德問題的探討也更傾向于多視角呈現,而非由全知作者居高臨下地給出單一答案。這種敘事上的開放性與碎片化,也印證了在大都市里彼此差異極大的群體間難以達成統一的價值判斷。作家對城市景觀變遷的記錄,對城市生活細節的捕捉,對都市人精神世界、心理世界、情感世界的洞察,也為城市化歷史留下了文字紀念館。

二、作為歷史記憶和文化鏡像的城市文學倫理敘事

城市是人類的生活場域、文化生產和交流空間。作家通過對城市歷史記憶和個人生活史的書寫,強調時代變遷與個人命運交織所引發的倫理沖突。作家通過追溯城市記憶,直面個體背負的精神創傷,在被打開的生存魔盒和認知框架內重塑文化認同,延伸為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關的意義生產和道德思考。

(一)城市歷史與時代肌理的倫理溫度

新世紀城市文學本質上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多重矛盾的回應,既批判工具理性、物質主義、發展至上理念對人的異化,又試圖在歷史規律與現實境遇、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社會約束與個體自由的互動中尋求折中與調和。其核心在于,通過文學想象,把城市從提供生產流通的物理空間,轉化為承載文化記憶、倫理反思與人性溫度的精神場域;通過歷史敘事、民族敘事、民間敘事中的城市記憶、倫理沖突和文化重塑,書寫城市自身的發展史,以及城市化進程中人的變遷史。同時,城市作為特有的文化容器和記憶裝置,也保存了日常生活美學和都市景觀美學的發生及演進。

新世紀城市文學通過多維的時空重構、宏觀的時代象征及細碎的日常審美,建構了獨特的倫理話語方式。其中既包含對傳統人倫關系的反思,也體現了個體與城市相互內置的復雜動態。城市文學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間的形構,而是將城市視為承載現代化意識的“主體空間”,通過“器物層\"(工業區、地鐵站、大型商場、酒店、咖啡館等)與“人性層\"(市民精神、情感關系、文化認同、數字分身等)的雙重視角,展現空間的文化象征意義。例如,王松《煙火》(2020)通過繪制市井百工與平民生活圖景,構建了一套扎根于民間傳統的倫理敘事體系。一方面,人際互助與恩怨分明體現了急公好義的民間倫理精神;另一方面,傳統倫常的現代商業倫理的碰撞,揭示了民間社會對仁義的樸素堅守與對惡的本能抵制,最終在歷史斷裂中延續人間煙火背后的倫理韌性,勾勒出民間社會生生不息的文化圖景。

城市文學尤其關注老城區、弄堂、城中村等空間,將其作為地域文化倫理書寫的載體。比如,梁鳳蓮的《西關小姐》(2005)和《東山大少》(2009)寫舊城改造,試圖在時間斷裂中建立連續性倫理,通過飲食文化與城市風情傳遞城市懷舊情緒,以及由文化倫理認同維系的情感共同體。在“老城”與“新區”的對照中,生與死、罪與罰等主題伴隨城市更新得以彰顯。再如,蘇童《黃雀記》(2013)以少年強奸案為引,展現小人物命運糾葛,探討罪與罰、救贖與希望,老街巷的拆遷與新城區的興建,塵封的恩怨與罪惡浮出水面,引發因果報應式的悲劇與救贖,傳統倫理秩序在都市劇變中不斷解體與重組。

新的倫理期待在市井煙火的流動性中得以復活,進而實現歷史與當下的對話。現代城市文學通過“雙城\"模式(如滬港兩地)城中城模式(如上海租界),揭示時空錯位及新舊拼貼,在調和中西沖突中,提供現代意義上的倫理實踐。季永東指出,近代城市的“雙城\"結構(如東方巴黎上海)體現了文明失衡,而中國式現代化需通過文化調和消解這種分裂①。比如,夏商《東岸紀事》(2016)以浦東的歷史變遷為對象,以小人物的命運悲歡與大時代的動蕩變遷為坐標,繪制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都市“清明上河圖”,浦東的前世今生,大上海的整體和局部,社會生態、精神生態、文化生態,交織成了立體的民間倫理形態,其中包含著復雜的道德話題及人性考量。

(二)城市發展與精神記憶中的倫理沖突

作家在城市歷史與時代肌理層面,通過把城市記憶融入個人成長、人際沖突、階層重置,在政治倫理、經濟倫理、家庭倫理、文化倫理嬗變的大背景下,揭示宏大的歷史演進和時代發展中的深層倫理動因,以及對個體生活的隱形影響。比如,遲子建《煙火漫卷》(2020)通過哈爾濱的城市煙火與凡人悲歡,直面社會對邊緣群體的道德偏見,又在婚姻危機中反思現代女性的倫理角色,展現“自救”與“渡人\"的雙向救贖路徑,以“苦難為紐帶”串聯起群體的救贖實踐,最終在人物的相互扶持與自我覺醒中,完成了對人性善的再次確認與倫理秩序的重建。

城市化帶來的孤獨感催生了“都市閑逛者”與“精神突圍者”,漂泊與突圍主題因而帶有現代文化反思意味。城市文學通過“街區漫游者”和“歷史失蹤者”,寫出個人的邊緣情境、道德困境、疾病困擾、創傷隱喻和精神遮蔽。這些作品聚焦于游走街頭卻消失于宏大歷史敘事深處的人物。他們往往身患疾病或背負創傷,其個體遭遇成為城市精神病癥的隱喻。比如,弋舟《劉曉東》(2014)有兩個主要維度,即個人之死與時代之思。小說敘事空間、城市具象空間、人物內在心理空間,統攝于精神探索、時代病象及人性觀照,通過疾病和災難等元素將個人創傷與時代創傷疊合,思考靈魂的丟失與復得,時代的質疑與省察,“都市漫游者\"形象作為對宏大歷史敘事的反撥,揭示個體生命不可忽視的倫理價值。再如,路內《霧行者》(2020)和賈平凹《暫坐》(2020)則聚焦個人命運與城市歷史脈絡的內在關聯。其中《霧行者》寫時代迷霧中行走的人們在尋找自我價值與意義的過程中,不斷面臨道德困境與抉擇,揭示社會倫理觀念對個人的塑造及影響,反映出特定時代人性的復雜。城市化進程中的時空觀異變呈現為“時空壓縮”②與“空間同質化”的雙重效應,由此引發身份倫理的流動性困境:當血緣、地緣的穩定坐標系被職業、消費等臨時契約所取代,個體被迫在多重社會角色中持續切換,導致自我陷入“液態身份\"①的重構危機;傳統共同體中的責任倫理與都市陌生人社會的權利邏輯形成對沖,人們既渴望掙脫傳統倫理的束縛,又在契約理性的工具化交往中遭遇歸屬感匱乏。這種時空異化與身份懸浮,最終指向現代性承諾中個人自由與存在意義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三、超越經驗主義的現代性追問與啟蒙倫理自覺

如果將新世紀文學創作和發展放置在中國城市發展的時間軸(房地產熱、獨生子女政策后遺癥、數字革命等),以及公共倫理話語(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危機”年輕人不婚不育、網絡暴力、虛擬世界多重人格等)中加以考察,就會發現,現實語境對于理解文本至關重要。新世紀初城市文學所呈現的倫理沖突與既往寫作明顯不同,即在現代性語境下對社會倫理問題的批判性審視和反思,強調文學超越經驗主義的局限,直面都市生活中的精神危機和價值缺失,以喚起讀者對人性與社會正義的重新思考。

(一)精英視角的社會病象

新世紀城市文學在社會問題和文化反思方面,常聚焦職場競爭、貧富差距、情感疏離、環境破壞等問題,有意強調道德缺失或精神危機,通過多元敘事策略,將精英病象書寫作為城市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精神癥候。這既是對現代性困境的文學診斷,也構成了對精英文化自身的解構。倫理敘事的文化批判主要針對人的異化,指向城市競爭規則背后的反人性邏輯。

都市社會病癥表現為中產階層的抑郁癥、“新移民\"的孤獨癥、知識分子的精神焦慮癥。中產階層在物質圍困中擺脫不掉心靈空虛與精神壓抑,“新移民”在新環境中感受文化隔膜下的孤獨,知識分子在急劇變化的時代中陷入理想幻滅的焦慮。比如,葉兆言《我們的心多么頑固》(2010)描繪了都市中產階層內心的荒蕪、矛盾和掙扎,雖衣食無憂,卻深陷無意義感和頑固執念的痛苦中,對現代都市生活的價值產生懷疑。再如,蔡東的《朋霍費爾從五樓縱身一躍》(2016)和《天元》(2018)寫到人的多重困境,出走和死亡都是對環境的反抗。陳飛白是一個留在舊時光里的人,但這個世界追求一步致勝,而她愿意留在安靜的生活里慢慢體會活著的味道,逃避競爭和求勝是希望重新厘定這個世界的內在秩序,是從時代旋渦中放逐自我。

“精英病象”深刻揭示了城市化進程中知識階層、中產群體的精神困境與異化狀態。精英階層在高度分工的社會中,身心割裂為碎片化的符號,出現“功能性異化”。這種異化反映了精英階層在工具理性支配下的身份焦慮,他們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被規則異化的囚徒。比如,魯敏的都市小說直面當代人的心理創傷和精神隱疾,《暗疾》(2005)就包含了多種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疾病,算是暗疾系列的標志性文本。魯敏寫狂人、病人、孤家寡人、心智失序之人、頭破血流之人、心灰意冷之人,細致描寫他們的可憐、可憎與可嘆,而他們的病態每增加一分,她對他們的感情便濃烈一分。城市文學還將“精英病象\"延伸至技術異化領域,如韓松《地鐵》(2010)將地下交通系統異化為都市焦慮的實體化空間,陳楸帆《人生算法》(2019)探討算法對人際關系的重塑。這些作品揭示精英階層在技術崇拜中的自我物化,他們既是算法邏輯的操盤手,又是被數據規訓的對象。

(二)消費主義批判與現實關懷的難度

消費主義帶來了個體的精神異化、身份迷失、人際關系疏離。新世紀城市文學通過對消費符號、資本邏輯、技術操控的批判性審視,揭示物欲膨脹與道德崩壞之間的張力,以及人性在消費主義浪潮中的掙扎與突圍。如東西《篡改的命》(2015)是金錢權力對人性的考驗,也是家庭倫常的物化和撕裂。跨越城鄉和生死,汪長尺雖然篡改了兒子的命,卻無法真正擺脫身份的枷鎖,消費主義最終憑借摧枯拉朽的破壞力完成了對成功標準的格式化。

梳理城市敘事中的啟蒙立場與倫理關懷,“亦如近現代以來的文學倫理思想變化與城市化的關系那樣,當代文學在呈現現代、后現代城市倫理內涵的時候,絕大多數也屬于一種相悖式的呼應,這些文學審美上的現代性也許可以涵括所有呈現現代、后現代倫理思想的文學文本,那是一種反思性的現代倫理”①。王安憶《匿名》(2016)通過一場荒誕的綁架案與深山生存境遇,構建了關于身份消解、記憶重構與倫理秩序崩塌的現代寓言。主人公意外墜入原始山林后,在失憶與語言能力退化的困境中被迫剝離社會身份。其與山民、綁匪及自然的關系不斷挑戰既有倫理規范,暴露出文明社會以契約、血緣構筑的倫理體系在野性生存邏輯中的脆弱,又通過“匿名者”在蒙味與文明間的掙扎,揭示人性深處未被規訓的倫理自覺。都市與山野的雙重空間對照,暗喻現代人在技術理性與物質異化下逐漸“匿名化”的倫理危機,最終以主人公回歸都市后仍無法重建身份認同的荒誕結局,叩問當代社會個體在倫理秩序斷層中的存在困境。

作家始終在關注物欲時代的倫理正義與道德重建,物質至上的價值觀導致倫理正義缺失、人文精神缺位,物質極度匱乏帶來嚴重的心理失衡和精神異變,都是城市敘事反思和批判的著力點。當主體性對象化為“物”,社會關系、家庭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都在走向異化,人們不得不面對更深刻的倫理困惑。比如,趙德發《人類世》(2018)的主旨是警示人類正面臨生態危機、信仰危機、誠信危機、情感危機,甚至種族繁衍危機。孫參的商業帝國覆滅,焦石對科學研究矢志不渝,意味著人類文明的兩個發展方向。田思萱和孫參努力去填平那個象征消費主義欲望的大坑,代表作家節制物質欲望、重建精神信仰的文化倫理立場。當代中國城市文學中的倫理敘事,是社會急劇轉型中的人際關系、思想狀況、精神情感的鏡像。把道德思考植入城市日常生活敘事,一方面真實反映當代人的倫理焦慮與沖突;另一方面也召喚讀者共同思考未來可能的價值選擇。文學的道德力量在其與倫理之間的深層對話,倫理敘事借助人性觀照與社會解剖,不僅讓讀者面對“什么是自由”“何為責任”“如何追求正義與善”等抽象問題,同時思考在當下城市生存境況中,回答這些問題的可行之道。

文學是“社會想象的倫理實驗室”,通過可能的道德選擇及其后果,讓讀者一起參與對“如何生活”的追問。隨著城市形態與社會結構的演進,這種對道德問題的不斷追問與演繹也會持續。在超大型社會里,城市化進程形成無限的新情境與新矛盾,而倫理敘事將繼續在文學中扮演啟迪、批判與療愈的關鍵角色。歸根結底,城市文學不只是藝術表達,更是引導人們共同思索城市道德困局與可能出路的伙伴。畢竟,無論城市如何更新,其核心問題始終是在這座城市里,我們應當如何更好地相處與生存,誰又是我們要承擔責任的“他者”?正是在這些問題的回響中,城市倫理敘事展現出持久的思想活力與文化意義。當然,如果站在一座城市的地標建筑上極目遠眺,不難發現,人類從未像今天這樣,對未來充滿如此多的想象和不確定性。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世紀城市文學倫理敘事研究\"(24BZW142)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艷梅,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楊丹丹)

猜你喜歡
倫理道德文學
周文學/中國畫
文藝研究(2025年7期)2025-08-21 00:00:00
高校輔導員道德領導力培養研究
文教資料(2025年12期)2025-08-20 00:00:00
中國企業數字科技倫理自律自治機制研究
國內金融科技倫理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敘事倫理學視角下的兩難倫理修辭探析
新聞與文學的不同(節選)
父母情感溫暖與青少年道德認知:學校道德氛圍的中介作用
現代社會的打開方式
未來的文學生活
“文學本質”內涵探析
今古文創(2025年22期)2025-07-29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精品视频| 伊人中文网|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理论片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国产美女91视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成人91在线|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a|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日韩久草视频|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毛片在线看网站|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欧美精品xx|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成人在线综合|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天堂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亚洲天堂2014|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日韩AV无码一区|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久久一级电影|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黄色成年视频|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国产丝袜91|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欧洲亚洲一区|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大秀91|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色视频国产| 天天色综网| 在线国产资源|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国产一级α片| 九九香蕉视频| 久久综合干|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国产精品视频a|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靠逼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