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外傷作為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神經外科重癥疾病,患者患病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功能異常、自主呼吸能力衰弱、不易排痰、氣管受阻等不良癥狀,上述情況均與患者自主神經功能受損存在密切聯系-2。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方式治療顱腦外傷,術后患者需長時間臥床休養,嚴重影響患者中樞呼吸功能、腦細胞受損程度,增加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發生風險,加大臨床治療難度-4。為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需輔助實施科學化、規范化的護理模式。常規護理模式雖可緩解患者不適癥狀,但干預措施比較單一、片面,難以最大化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合理需求,臨床應用受限5。鑒于此,本研究在顱腦外傷患者臨床治療中實施SBAR交接班模式聯合預見性護理干預,研究聯合干預在減少顱腦外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提供一定借鑒,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4年6月一2025年2月赫章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顱腦外傷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4\~78歲,平均( 51.43± 17.14)歲;體質量指數 18.94~24.87kg/m2 ,平均(23.22±1.24) ) kg/m2 ;外傷至入院時間 1~5h ,平均 (3.13±0.81 》 h 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21\~77歲,平均( 51.39±17.13 歲;體質量指數 18.44~24.69kg/m2 ,平均( 24.64± 1.21) kg/m2 ;外傷至入院時間 2~4h ,平均(3.19±0.85) 川 h2 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批號:20250002),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 ?18 歲;顱腦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影像學檢查、癥狀表現等綜合診斷為顱腦外傷;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前血氧飽和度、心率等各項指標平穩;無凝血功能障礙;無認知、精神、言語交流等功能障礙;臨床配合度良好;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伴有血液、免疫、內分泌等系統疾??;惡性腫瘤;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合并器質性病變;傳染性或感染性疾?。惶厥鈺r期女性,如哺乳期、妊娠期或月經期等;中途退出研究。
1.3 方法
1.3.1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抬高床頭 30° ,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避免誤吸、腦水腫;做好口腔護理、基礎護理、防壓瘡護理、手衛生,時刻維持病室環境整潔,開窗換氣 ≥2h/d ,密切關注患者血氧飽和度、心率等各項生命體征,注意患者神志、尿量等指標變化并做好記錄;結合實際情況遵醫囑服用抗生素等藥物。
1.3.2 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SBAR交接班模式、預見性護理聯合干預,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SBAR交接班模式。(1)護士長根據神經外科腦外傷患者病情進展及??铺攸c,制作神經外科SBAR交接班表格,并對組員開展SBAR交接班、預見性護理、顱腦外傷等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培訓與學習,明確每位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內容。組員考核達標后方可上崗。(2)綜合患者入院后評估情況及病情實際進展,運用SBAR交接班表格進行每日床頭交接,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潛在風險,與專家、醫師、患者及患者家屬等多方溝通,通過體位管理、呼吸道管理、病情觀察和營養支持等措施,給予患者專業化的護理干預。
預見性干預。(1)病情評估與觀察。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藥史、過敏史,評估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況、營養狀況、心理狀態,動態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瞳孔情況、生命體征以及呼吸功能,如呼吸頻率、呼吸音、痰液量及性質等,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2)體位管理。頭部抬高30°~45° ,預防肺部感染,減少對腦部的刺激和損傷;建議患者保持頭部稍微后仰的體位,避免頸部彎曲或壓迫氣管,減少氣管阻力;長期臥床的患者,需定期翻身(一般每 2h 翻身1次),防止壓瘡發生;輕輕拍打患者背部,以促進痰液排出。(3)呼吸道管理。傾聽患者呼吸時所產生的聲音,判斷異常呼吸的不同類型,有無呼吸困難、吸氣或氣管是否存在壓力等情況。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期清理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如痰液、血液等。按需吸痰,吸痰時要輕柔、迅速,避免過度刺激呼吸道。對于昏迷或咳嗽無力的患者,可使用震動排痰儀,2次/d,促進痰液排出,改善患者肺部血液循環,預防呼吸道感染。定期清潔、消毒和更換人工氣道導管,以預防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應密切監測導管的氣道壓力和通氣效果。輔助濕化氣管,使用加濕器或霧化器,將室內溫度、濕度控制在人體適宜區間(溫度 23% ,濕度60% ),保持氣管濕潤,有助于痰液的排出和減少呼吸道感染發生風險。對患者實施低流量氧氣支持,應用一次性無菌紗布完全覆蓋患者口唇部。(4)營養支持。根據患者的具體檢驗指標,并綜合營養科專家會診意見,為患者量身制訂一套個性化的飲食計劃。營養評估正常的顱腦外傷患者,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如肉類、蛋類、蔬菜和水果等,以提高機體抵抗力,減少感染的發生。對于不能進食的患者,可采用鼻飼喂養或靜脈營養支持。(5)并發癥預防。詳細解讀檢驗報告,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檢驗指標,如血常規、尿常規、生化指標等。對異常指標進行深入分析,了解指標異常的原因、程度及可能對患者健康產生的影響。對于可能導致感染的指標(如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等),加強患者的個人衛生管理,保持病房清潔,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及時關注結果;對于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的指標(如血鉀、血鈉異常等),根據醫囑調整患者的飲食,必要時給予藥物治療;對于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的指標(如白蛋白降低、血紅蛋白減少等),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包括口服營養補充劑、腸外營養等。(6)交叉感染預防。加強患者管理,注意手衛生,勤換衣物,保持生活環境空氣清新。護理人員對患者生活環境及時進行必要的消毒,合理使用消毒劑進行地面和物體表面的消毒,減少致病菌的滋生。
1.4 觀察指標
(1)下呼吸道感染情況。記錄2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發生例數,計算發生率。(2)舒適度評分(生理、心理、精神、環境)。采用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評估,總112分,得分與患者舒適程度呈正比。(3)急救效率。包括醫院反應時間、預檢評估時間、醫生接診時間、輔助檢查時間、救治時間。(4)患者家屬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2組患者家屬護理滿意度評分,包括護理服務態度、急救護理操作、護理效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χ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 χ2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下呼吸道感染情況
觀察組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 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2.2 舒適度評分
護理后,觀察組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5),見表2。
2.3 急救效率
觀察組急救效率優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3。
2.4家屬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 0.05),見表4。







3討論
顱腦外傷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延長患者昏迷時間,降低機體抵抗力與免疫力,加大感染等一系列不良情況的發生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8]。研究表示,呼吸道感染是大多數顱腦外傷患者容易發生的感染類型之一,其產生與神經中樞受損、免疫功能下降等諸多因素有關,可加重患者身心負擔,不利于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治療期間需輔助實施科學化、規范化的護理方案進行干預,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提高治療有效性與安全性,改善預后。
預見性護理模式作為一種針對臨床現存或潛藏風險實施預見性干預的新型模式,通過分辨護理各個環節中現存、潛藏的風險,使得護理人員能在病情進展之前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與判斷,提前預知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并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有效避免護理并發癥的發生,最大化滿足患者主觀護理需求[0-I]。SBAR包含現狀、背景、評估、建議4個層面,是一種應用于臨床有效交流、溝通的標準化模式,能提高交流的精準性與及時性。SBAR交接班模式通過全方面、多角度了解與評估患者現狀,深層次地發掘患者主觀需求,明確每位護理人員的工作內容、責任、義務,合理規劃交接班時間,相應調整與完善護理干預措施[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lt;0.05) ,表明SBAR交接班模式聯合預見性護理可最大化減少顱腦外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發生風險。SBAR模式通過標準化溝通,確保交接信息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減少信息遺漏;預見性護理則強調風險評估與預防,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訂個性化護理計劃。二者結合,可提高護理效率和質量,有助于預防下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觀察組護理后舒適度評分、急救效率、家屬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lt;0.05) 。預見性護理與SBAR交接班模式的有機結合,實現了護理工作的全面優化與升級。預見性護理通過細致的風險評估與個性化的預防措施,有效識別并應對患者潛在的護理風險,從而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SBAR交接班模式則確保了信息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提高了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和安全性。二者相輔相成,不僅提升了護理效率和質量,還顯著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和患者家屬護理滿意度。SBAR模式的應用使得護理人員能夠更清晰地表達患者的現狀、背景、評估結果及建議,從而增強團隊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決策能力。高效的溝通機制有助于護理團隊快速響應患者的需求,提高急救效率。
綜上所述,在顱腦外傷患者臨床治療中實施SBAR交接班模式、預見性護理聯合干預方案,可明顯調整與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顯著提升患者舒適度,且顯著提高急救效率和家屬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毛云,劉新龍,張智璟,等.入院時昏迷的顱腦外傷患者呼吸機相關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23,40(1):21-23.
[2]何蘭蘭,常玲,程丹丹,等.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感染特點及其死亡風險評分系統的構建及驗證[J].中國消毒學雜志,2022,39(5):347-351.
[3]毛荷蓮,侯萬樂.重癥顱腦外傷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及病原菌分布特點[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2,19(增刊1):36-39.
[4]王曉丹,陳婭,徐瑩螢,等.危機理論指導下創傷急救護理在急診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3,42(17):3220-3223.
[5]張信霞,童廣浩,胡平勛.手術室無縫隙護理在顱腦外傷患者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及對自我效能的影響[J.河北醫藥,2022,44(14):2225-2227,2231.
[6]韓靜,洪瑛,杜峰.基于康復教育護理團隊實施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術后偏癱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貴州醫藥,2023,47(5):800-801.
[7]何莉,徐晨光,李晶晶.顱腦外傷重癥患者采取針對性康復護理方案的效果分析[J.現代消化及介人診療,2022,24(增刊2):1784-1785.
[8]王清舉.早期系統康復治療對顱腦外傷患者 NIHSS 及FMA評分的影響[J].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志,2023,46(增刊2):217-218.
[9]王亞麗,李娟.不同體位聯合優質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腦保護及腦供氧平衡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3,47(8):1320-1322.
[10]李娟,趙萍,李潔.基于護理質量評價體系的護理模式在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貴州醫藥,2024,48(3):485-487.
[11]蔡璐,李敏芬.基于根因分析的預見性護理預防開顱術后顱內感染及提高康復效果的應用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22,26(36):88-90.
[12]李夢,鄒琦,吳亞,等.SBAR溝通模式聯合預見性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15):37-40.
(編輯:郭曉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