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高校財務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傳統財務管理模式面臨數據孤島、流程繁瑣等諸多挑戰,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財務與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業務的高效協同,探索構建基于業財融合的智能財務系統是提升高校財務管理智能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業財融合視角,梳理業財融合與智能財務的相關理論,分析國內外智能財務系統應用現狀,為提升業財融合的智能財務系統的核心價值、促進業財融合的高校智能財務系統構建提供新思路,也為高校智能財務系統廣泛應用提供可復制的技術方案和可借鑒的管理經驗。
【關鍵詞】 業財融合; 高校智能財務系統; 高校財務管理;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數據中臺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5-0081-09
一、引言
《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國發〔2022〕14號)提出統籌推進各行業各領域政務應用系統集約建設、互聯互通、協同聯動,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政府運行新形態;《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24年工作要點》(教辦廳函〔2024〕32號)要求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發揮數據要素協同優化、復用增效、融合創新作用;財政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智能財務在行政事業單位的應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進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要求高校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財務管理體系。這些政策為基于業財融合的高校智能財務建設提供明確指引。
在數字化轉型政策背景下,針對傳統高校財務管理面臨效率低、流程繁瑣、數據孤島等實際問題,亟需通過財務智能化轉型以提高財務管理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等。迅猛發展的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為基于業財融合的高校智能財務系統構建提供了技術保障。本文在梳理業財融合與智能財務的相關理論基礎上,分析了國內外智能財務系統應用現狀;然后,以HB大學智能財務系統應用為例,分析基于業財融合的高校智能財務系統的構建路徑和方案,并從用戶層面、業務/管理層面及決策層面三個層面分析系統的功能模塊和應用效果。本文創新性引入業財融合理念進行高校智能財務系統構建和應用,提升基于業財融合的智能財務系統的核心價值,構建財務數據駕駛艙作為業財數據中心,為促進基于業財融合的高校智能財務系統的構建提供新思路,也為高校智能財務系統廣泛應用提供可復制的技術方案與借鑒的管理經驗。最后總結并提出智能財務系統構建在數據安全、人才缺乏和標準化不足等方面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研究方向。
二、國內外智能財務相關理論
(一)業財融合的內涵與特征
1.內涵
業財融合(Business-Finance Integration)是指通過數據、流程和組織的協同,將財務管理深度嵌入業務活動的全流程,實現業務驅動財務、財務賦能業務的閉環管理。其核心是打破傳統財務與業務的壁壘,從“事后核算”轉向“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周期管理。
2.特征
(1)數據一體化:業務數據(如教學計劃、科研項目)與財務數據(預算、成本)實時共享,消除信息不對稱。(2)流程協同化:財務流程(如報銷、預算審批)與業務流程(如采購、課題申報)無縫銜接。例如教師申請科研設備時,系統自動關聯經費余額并觸發采購審批。(3)角色轉型:財務人員從“記賬員”轉變為“業務伙伴”,參與管理決策。(4)技術賦能:依賴大數據、人工智能(AI)、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等技術實現自動化與智能化。(5)理論支撐:資源依賴理論和流程再造理論。財務與業務部門需相互依賴以實現管理目標,通過業務流程提升管理效率。
(二)智能財務的概念和關鍵特征
智能財務(Intelligent Finance)是指通過人工智能(AI)、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財務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與協同化,其本質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由數據驅動的財務決策與業務融合。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張慶龍教授定義智能財務是在財務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應用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的新一代財務[1-2]。它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作為基礎設施與核心要素,實現人工智能與財務全面融合,并不斷賦能財務組織,提升財務組織的服務效率,拓展財務服務職能的廣度和深度,最終實現財務組織價值與顛覆性創新。國內外學者對智能財務的研究路徑分為兩類:一類是將人工智能作為分析對象,基于人工智能的發展,研究技術對財務工作帶來的沖擊和變革;另一類是將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應用工具,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在財務管理與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和技術優勢等。
傳統電算化/信息化財務與智能財務存在顯著不同(詳見表1),其關鍵特征表現在:
一是數據處理:依據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和實時分析。
二是決策支持:通過算法或模型實現動態數據預測與優化,為決策提供實時的數據支撐。
三是業務協同:通過業務與財務數據的深度融合,實現業務與財務的業務協同。
四是技術基礎:以人工智能(AI)、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以及區塊鏈等數據中臺作為技術基礎。
三、智能財務系統的構建和應用現狀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高校在智能財務系統建設方面起步較早,目前已建成了一批較為成熟的智能財務系統。根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斯坦福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高校都建成了功能完善、技術先進的智能財務系統。
一是智能財務系統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從傳統的會計核算、預算管理等拓展到財務分析、風險控制、決策支持等領域。例如,耶魯大學財務系統通過技術與商業智能手段支撐財務活動并推動決策制定。二是智能財務系統與人事系統、科研系統、資產管理系統等其他信息系統的集成度不斷提高,實現了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同時,部分高校逐步借助人工智能驅動工具(如聊天機器人)協助處理助學金咨詢業務,有助于應對諸如聯邦學生援助免費申請(FAFSA)延遲等復雜情況。例如,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自2018年起使用名為“Bucky”的聊天機器人解答常見問題,實時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幫助;而巴特學院則采用Ocelot公司的服務以確保信息傳遞的一致性。
國內高校智能財務系統建設及應用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為探究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財務中的應用現狀,近年來有研究者通過“問卷星”平臺及郵寄、電子郵件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發現[ 3 ]:高校財務人員智能化理念薄弱,尚未完全從傳統核算模式轉向新技術模式;高校未能全面普及RPA+AI技術,未重視提升財務人員的智能財務學習意識;財務人員信息技術水平仍普遍較低,缺乏“財務+信息技術”復合型人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業深度融合,以及數字化轉型政策的推動,高校財務智能化轉型勢在必行,現階段部分高校智能財務系統建設已經起步并初見成效。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湖北大學等部分高校在智能財務系統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成效。一是應用場景逐步拓展。從傳統的會計核算、預算管理等逐步拓展到財務分析、風險控制、財務決策等領域。二是與其他信息的集成度逐步提升。國內高校智能財務系統與教務系統、科研系統、人事系統、資產管理系統等其他信息系統的集成度逐步提高,部分高校已試點智能財務平臺,整合預算、核算、決策分析模塊,研究強調“業財融合”,通過智能系統打通教務、科研與財務數據,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4]。
四、基于業財融合的高校智能財務系統構建路徑和方案
本文以HB大學的智能財務系統應用實踐為例,分析業財融合的高校智能財務系統的構建路徑和方案。
HB大學屬湖北省重點綜合性大學,2018年開始組建財務智能化建設工作專班,通過廣泛調研,結合財務管理工作面臨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形成了HB大學智能財務系統建設方案,歷時兩年建成并于2021年4月HB大學智能財務系統正式上線,經過四年多的運行和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建設和管理經驗。
(一)系統總體設計和構建路徑
1.總體設計
從業財融合的視角出發,提出高校智能財務系統總體設計,共分為“五層次、兩體系”(詳見圖1)。
五層次是指基礎層、數據層、平臺層、應用層和用戶層,兩體系是指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體系、信息安全技術和保障體系。
該系統主要包括:統一身份認證平臺、財務門戶服務平臺、財務數據駕駛艙平臺、決策支持平臺、風險監督平臺和業財融合管理一體化平臺,并通過統一接口平臺與校內外系統對接,實現業務和數據交換。
2.構建路徑
智能財務系統構建路徑以“戰略目標驅動—業務財務協同—技術賦能創新”為核心思路,按照“頂層規劃—應用場景—數據治理—技術支撐—安全保障”的路徑構建智能財務一體化平臺[ 5 ],如圖2所示。其中的關鍵步驟如下:
(1)數據治理:一是新老財務系統切換、解決數據平滑遷移而進行的數據治理;二是為提升數據質量、支撐管理決策而進行的數據治理。
(2)流程再造: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潛在風險可控為原則,將線下財務業務流程搬到線上,并對業務流程進行優化,簡化審批流程,減少流轉環節,提高工作效率。
(3)身份治理:首先是對身份信息和權限的管理。根據不同的身份賦予不同的權限,進而對用戶進行相應授權訪問和操作控制。其次是對不同身份類別人員信息的治理。高校人員身份類別多樣,有教師、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合同工、退休返聘人員、校外人員等,在財務審批、薪資發放和酬金報銷等過程中都會遇到身份治理的問題,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將學生庫、報銷審批庫、薪資人員庫一鍵同步,統一管理。
(4)數據融合:數據融合是指教務、人事、資產等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實現業務與財務雙向數據的有效融合與協作(流程詳見圖3)。
(二)自動化業務流程模塊
從用戶層面需求出發,系統模塊的功能是解決重復頻率較高和流程繁瑣的日常業務堵點與痛點,主要滿足師生員工的日常報銷、差旅、薪酬及個稅申報等需求,以及學生繳費和校園生活相關充值等需求。
1.智能財務報銷模塊
該模塊是智能財務管理系統的重要模塊,主要從財務管理入手,整合校內外財務與管理數據資源,統一信息門戶入口和信息識別碼,開發共享數據接口,嵌入人工智能,將大量的會計和出納工作交由已嵌入的智能財務軟件,在后臺應用算法邏輯、財務制度和用戶需求做出快速判斷和分析。智慧財務報賬系統由報銷單據的網絡化填寫與提交、線上全流程審批、審核與會計憑證自動生成以及支付等環節組成,構建多維度的人機交互、業財融合、數據集成、數據共享、監管高效的智能財務管理系統,使財務人員從重復、繁雜的財務業務中解脫出來。
該模塊主要功能是借助一個支持手機端和電腦端雙平臺登錄,通過電子憑證平臺采集和分發數電發票等,也可以通過手機拍照或電子票據上傳,系統自動識別票據、智能填報、報銷單全流程線上審批的智能化報銷平臺。借助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化技術,智能財務管理系統的報銷流程精簡、高效。
智能財務系統報銷流程:一是報銷人通過手機端或電腦端登錄智能財務服務平臺,從電子憑證管理平臺采集、分發和認領數電發票等9類電子憑證,同時支持手機拍照或上傳票據,系統智能識別票據、查重驗證、智能填報、生成報銷單。二是提交報銷單后,系統通過預設的審批流程推送給下一環節的審批人,審批人會收到系統平臺的微信提示,審批人登錄電腦端或者手機端可以實時查看報銷事項和報銷明細,對報銷單進行審批。若同意報銷申請,則自動流轉至下一層級審批人;若審批人拒絕報銷申請,填明拒絕原因,則報銷申請退回至報銷人節點。三是全部審批流程完成后,報銷人可以打印報銷單,將報銷單與票據及附件投遞至財務部門,完成報銷流程,紙質單據主要用于存檔備查。
2.差旅平臺模塊
該模塊通過電子憑證實現業務集成(詳見圖4),主要特點包括:
一是提供師生公務差旅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實現了出差申請審批、網絡預訂、公務卡支付、票據歸集、智能審核、在線還款的全流程電子化服務。
二是提供財務報銷的“四流合一”全合規流程,實現了業務數據流、訂單數據流、支付數據流與憑證數據流的四流合一、交叉認證,有效防范財務報銷風險。
三是提供電子憑證與業務事項的智能化關聯,實現了電子憑證與經辦人員、業務事項的智能化對應,經辦人只需關注業務,電子憑證自動歸集、自動對應。
四是提供了電子憑證會計數據標準全流程適配,實現了鐵路電子客票、航空運輸電子行程單、數電發票等全種類電子憑證的標準適配和規范應用。
3.智能收費管理模塊
該模塊是智能財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直接面向師生的重要財務服務平臺,具體功能流程如圖5。
4.智能票據管理模塊
該模塊是在智能財務管理系統的電子票夾模塊構建電子票據服務平臺。電子票據模塊的應用在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方面效果非常明顯。票據在打印、整理、蓋章、分發等過程中,極易出現丟失,一旦票據丟失,補辦手續非常繁瑣。為此,該平臺主要實現了高校在教育收費方面的非稅收入電子票據、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往來結算電子票據,以及科研管理方面的增值稅電子發票的線上開具和分發功能。
一是學費系統與財政電子票據服務平臺對接,學生可以隨時獲取學費、住宿費電子發票,易于查詢、下載和保存。
二是財務查詢、預開發票和稅務局系統對接,科研人員在查詢經費到賬后,系統自動跳轉開票流程,線上填寫預開發票申請表,提交審核通過后,所開發票通過電子憑證平臺分發到個人票夾,隨時可以使用、報銷,操作省時省力。
5.薪資管理模塊
該模塊主要功能包括:
一是教職工信息管理:維護教職工基礎信息(工號、崗位、職級、身份等),支持與人事系統同步,確保數據一致性。
二是多類別薪資結構配置:自定義不同崗位(后勤、外教、離退休等)的工資組成(崗位工資、薪級工資、補貼、績效工資等),靈活設置計算規則。
三是根據預設規則批量生成月度工資,自動扣減社保、公積金、個稅等,生成銀行代發文件或對接財務支付系統。
四是薪資查詢與統計:提供教職工自助查詢入口(工資明細、歷史記錄),并生成部門/全校各類薪資匯總報表(如部門工資匯總表、在職人員類別匯總表等)。
五是定制化報表:支持定制生成各類標準薪酬報表,并通過權限矩陣實現跨部門數據隔離查詢。
六是績效工資模塊財務制證聯動:通過憑證模板庫自動歸集基本工資與績效數據,生成匯總數據。
6.計稅管理模塊
主要功能包括:
一是個稅規則動態配置:內置最新個稅法規(如累計預扣法、稅率表),支持政策調整時快速更新計算邏輯。
二是專項附加扣除管理:可將教職工子女教育、房貸等專項扣除信息同步至計稅模塊。
三是智能個稅計算:自動匯總稅前收入(薪資、稿酬、勞務費等),結合扣除項計算預扣個稅,支持多來源收入合并計稅。
四是免稅人員分類設置:根據免稅人員性質,分類個性化計算。
五是代扣代繳與申報:生成個稅代扣明細,對接稅務局系統完成月度代繳。
從業務/管理層面需求出發,通過構建收入、支出和預算管理模塊,以及通過與校內、校外系統集成,解決學校業務部門多系統并存、數據標準不統一、業務部門之間管理協同困難等問題,實現了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的數據共享和管理協同。主要特點包括:
一是實現了收入和支出業務管理自動化,自動生成月、季和年度收入費用報表和財務報表等。
二是打通10多個校內系統及校外財政、稅務、銀行等平臺,數據共享率提升至80%。
三是構建“業財融合”一體化系統,實現預算編制與執行動態監控、成本費用自動歸集。
(三)下一步系統構建思路
以上基于用戶、業務/管理層面需求的模塊,構建了“1+N”技術架構,即1個財務共享平臺+N個場景模塊,并支持個性化功能擴展,已經在第一期智能財務系統建設完成并運行,該系統構建了“業財融合”一體化系統,實現預算編制與執行動態監控、成本費用自動歸集、智能報銷系統、差旅平臺系統、智能收費系統、智能票據系統、薪酬管理和計稅管理等功能模塊。目前第二期智能財務系統正處于建設階段,包括財務數據“駕駛艙”、電子憑證會計數據標準化系統、“財寶”智能客服平臺、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對接等十多項新增模塊和系統集成,系統建成后將全方位滿足用戶、管理及決策/監管層面的需求,也將為高校智能財務系統構建提供可借鑒的技術方案和管理經驗。
以財務數據“領導駕駛艙”模塊為例(詳見圖6),該模塊可以實現從數據整合到財務輔助智能決策的全鏈條賦能[ 6 ]。其核心內涵:技術層面構建多源數據融合能力(如財務系統與教務、科研、實驗室系統對接),業務層面推動財務流程從“核算型”向“分析型”升級,戰略層面支撐資源配置優化與長期規劃。
具體功能體現:一是打破數據孤島,實時整合收入、支出、預算及外部業務等全流程數據,提升信息共享效率;二是強化決策支持,通過預算預測模型、成本效益分析及風險預警(如異常支出識別、項目執行情況等),助力精準管理和合規管控;三是優化服務體驗,借助自助查詢、智能問答和移動端推送等功能增強師生透明度,同時降低人工窗口壓力;四是驅動戰略創新,例如分析科研經費投入與產出的關聯性,為學科建設提供量化依據。其延伸價值包括推動財務治理現代化(如區塊鏈審計)、促進跨部門協同(如繳費注冊、教學成本與課程優化聯動),并為AI、物聯網等技術應用奠定基礎。總體而言,財務數據“領導駕駛艙”作為財務數據分析平臺,不僅提升財務效率與風險防控能力,而且推動高校從經驗決策轉向數據驅動的戰略管理,為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該模塊的主要特點包括:一是通過建立數據湖,解決多業務系統數據分散、跨部門業務流程整合難的問題,為學校開展個性化教學、精細化管理、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二是結合數據資產的分布與使用,明確數據管理權責、數據關聯部門和數據使用部門的管理角色,從而實現多維展示,各級領導實時分權使用;三是以財務數據為試點,實現多業務系統數據自動抽取,改變傳統人工匯總現象,直觀顯示財務數據全貌,關鍵指標實時統計展示,重點項目資金全程監督,數據綜合比對,更好地支撐財務決策;四是通過建設財務數據中臺,既保障財務數據應用價值,確保財務數據的安全,又滿足數字化校園的數據匯總要求,推動教育決策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
(四)實施成效評估
系統上線運行以來,獲得專業機構、專家認可和師生認同,作為國內高校首家財務一體化共享平臺,學校申請獲得了1項國家版權局授權的軟件著作權證書。學校財務管理系統通過了CMA和CNAS認證、國家二級等保資質。以下分別從用戶、業務/管理和決策/監督三個層面分析實施效果:
1.用戶層面:師生的高度評價和良好用戶體驗
根據用戶滿意度調查,智能財務系統在HB大學試運行后,單筆報銷平均處理時間從5天縮短至1天,年累計為師生節約時間達數萬小時,報銷審批時間縮短80%,預算執行偏差率下降至5%以內,預算編制周期縮短50%,科研經費管理效率顯著提升,驗證了業財融合模式在高校場景的可行性。
2.業務/管理層面:提升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
一是財務業務辦理規范、簡潔、高效,解決了師生辦理財務報銷繳費難的問題,應用OCR智能識別技術,票據識別準確率達99%,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質量。二是減少了人力成本,6年在崗人員減少10人,按每人年均工資20萬元計算,為學校每年節約人力成本200萬元。三是降低辦公成本,財務處辦公面積從500平方米縮減至200平方米,實行電子憑證歸檔后,紙質檔案存儲量將下降70%,年節約耗材費用預計達到30萬元,全流程無紙化報銷,可實現年節約紙質票據15萬張。
3.決策/監督層面:提升決策效率,強化實時監管
隨著學校智能財務系統平穩運行和便捷服務,學校財務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系統運行后,一是全面反映學校的財務狀況、資金流向和使用績效,為學校資金的分配、使用、考核、績效評價和決策提供支撐;二是內嵌規則剛性執行,關鍵業務流程合規率達100%;三是動態監督實時在線,建立“事前預算控制—事中流程監控—事后績效評價”閉環,財務透明度提升100%。
除以上三個層面的成效外,還能創造良好的社會價值和示范效應。系統建成運行后,被《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多家主流媒體轉載報道,引起了兄弟高校的高度關注,先后有省內外70余所高校代表來實地交流學習,并在多所高校得到推廣應用,多次在中國教育會計學會、湖北省會計學會等專業平臺進行交流。
五、結論和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業財融合的視角,以HB大學智能財務系統應用為例,分析現階段基于業財融合的高校智能財務系統的構建路徑和方案,并從用戶層面、業務/管理層面及決策層面分析系統的功能模塊和應用效果,主要結論如下:
1.總體設計和分步實施
現階段高校智能財務系統在總體架構設計基礎上,分階段實施。高校智能財務系統通過“五層次和兩體系”的總體設計,以“戰略目標驅動—業務財務協同—技術賦能創新”為核心思路,按照“頂層規劃—應用場景—數據治理—技術支撐—安全保障”的路徑構建智能財務一體化平臺。
第一期智能財務系統已經實現預算編制與執行動態監控、成本費用自動歸集,實現日常報銷、差旅、收費、票據、薪酬和計稅等業務的財務智能化管理。從用戶需求出發,構建了智能報銷、差旅平臺、智能收費、票據管理、薪酬管理和計稅管理等功能模塊,滿足了師生員工的日常報銷、差旅、薪酬及個稅申報等需求,以及學生繳費和校園生活相關充值等需求;從業務/管理層面需求出發,通過與校內外系統集成、融合,實現了財務與業務的數據共享和管理協同;決策/監管層面的功能建設處于逐步建設和開發階段,例如智能預算管理、風險預警及決策支持系統等尚需逐步開發和建設。第二期智能財務系統正處于建設階段,包括財務數據“駕駛艙”和“財寶”智能客服平臺及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對接等十多項新增模塊和系統集成,系統建成后將能全方位滿足用戶、管理及決策/監管層面的需求,為高校智能財務系統構建提供了可借鑒技術方案和管理經驗。
2.實施后系統功能
高校智能財務系統第一期建成實施后,解決了諸多業務堵點、痛點和難點。(1)從用戶層面,解決重復頻率較高和流程繁瑣的日常業務堵點和痛點,主要滿足師生員工的日常報銷、差旅、薪酬及個稅等需求,以及學生繳費和校園生活相關充值等需求。(2)從業務/管理層面,實現了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的數據共享和管理協同。一是實現了收入和支出業務管理自動化,自動生成月、季、年度收入費用和收入分類報表及財務報表等;二是打通十多個校內系統及校外財政、稅務、銀行等平臺,數據共享率提升至80%;三是構建“業財融合”一體化系統,實現線上全流程報銷入賬、預算編制與執行動態監控、成本費用自動歸集。(3)從決策/監管層面,強化實時監管:一是全面反映學校的財務狀況和資金使用情況,為學校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二是內控規則內嵌,關鍵業務流程自動甄別、控制,確保合規;三是全流程動態監督,構建“事前預算控制—事中流程監控—事后績效評價”監督閉環,提升財務透明度。
3.實施后效果驗證
智能財務系統的構建并非一蹴而就,現階段,高校智能財務系統的建設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較少。本文以高校作為智能財務系統的應用場景,從業財融合視角分析智能財務系統的實施可行性及實施效果驗證發現:從用戶需求出發,通過模塊功能優化,獲得師生的高度評價和良好的用戶體驗;從業務/管理需求出發,通過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提升了各部門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從決策/監管需求出發,通過加強數據聯動,提升決策效率,強化實時全流程監管。
(二)創新點
1.創新性引入業財融合理念,構建高校智能財務系統和應用
現階段,業財融合理念更多應用于大中型企業集團的智能財務系統建設中。例如李端敏等[ 7 ]以企業為應用場景提出通過財務數據中臺實現了業財融合、信息共享、集成分析的功能,而高校智能財務系統相對滯后,相關文獻研究和成功借鑒的經驗較少,本文彌補了業財融合在高校智能財務系統構建和應用的研究不足。
2.引入業財融合理念,大大提升業財融合視角下高校智能財務系統核心價值
一是實現數據一體化:構建財務數據中臺,打通教務、科研、人事、研究生等系統數據壁壘,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或數據中臺整合教務、科研、財務數據。比如學生學費繳費成功后,繳費信息自動同步到教務、研究生管理系統注冊模塊,實現學生繳費注冊管理。二是流程協同化:預算編制與業務計劃同步,比如學院招生計劃直接關聯財務預算,科研經費申請、認領、使用、結題全流程線上化,應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實現報銷、對賬等高頻業務的自動化處理。三是角色轉變:財務人員從“核算型”轉向“管理型”,參與業務/財務決策。
3.引入財務數據“駕駛艙”,構建基于業財融合的高校智能財務系統
通過構建業財數據中臺,實現數據標準化,主要應用在企業智能財務系統。本文引入財務數據“駕駛艙”作為業財數據中臺,實現從數據整合到財務輔助智能決策的全鏈條賦能。其核心內涵:技術層面構建多源數據融合能力,比如財務系統與教務、科研、實驗室系統實現數據對接;業務層面推動財務流程從“核算型”向“分析型”升級;戰略層面支撐資源配置優化與長期規劃。
(三)實踐啟示
高校智能財務系統建設是一項涉及多方資源的系統性“一把手工程”,不同行業在目標、制度、數據環境和用戶需求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而業財融合面臨多目標、多主體、多規則等復雜環境,高校智能財務系統的構建關鍵是合規性和系統集成,需解決政策落地與跨部門協作問題。因此,本文實踐啟示包括:
一是高校在構建基于業財融合的智能財務系統時,需要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和管理需要,在系統分析業務協同需求、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等以及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多部門協同設計總體構架和業務流程規范。
二是基于業財融合的構建思路和案例可為高校財務智能化轉型提供范例和啟示,為推進高校財務智能化轉型提供可借鑒的技術方案和管理經驗。
(四)局限性和未來展望
1.局限性
目前高校智能財務系統建設創新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系統建設和運行均受限于高校的實際管理需要,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業財融合的高校智能財務系統建設和應用經驗,需要結合各高校自身需求和財務管理要求進行本地化適配。此外,智能財務系統對高校財務人員的數字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未來展望
隨著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業務與財務高度融合的智能財務系統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和進一步發展空間。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
一是數據安全:智能財務依賴數據共享,需要解決平衡開放性與隱私保護,通過《數據安全法》明確合規性約束;二是智能財務人才短缺:具備財務知識和智能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近幾年公辦高校和民營高校增設了智能財務人才專業,但智能化財務人才培養模式和體系尚未形成,仍然無法滿足智能化財務人才的個性化需求;三是標準化不足:缺乏統一的智能財務建設標準,可能導致系統兼容性不足。除解決以上問題外,隨著高校智能財務系統的廣泛應用,未來研究方向應進一步關注智能財務系統運行效果評價以及績效評價體系建設,以促進基于業財融合視角的高校財務智能化轉型,真正實現數據共享、流程協同、決策優化和治理創新。
【參考文獻】
[1] 張慶龍,劉光強.業財融合的實現路徑研究[J].會計研究,2020(5):15-22.
[2] 張慶龍.智能財務及其建設路徑研究[J].會計之友,2020(5):2-9.
[3] CHEN" Q,LIN JIATING,CHEN X,et al.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RPA+AI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aperless intelligent system for fin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s,2024(1):368-383.
[4] 劉仁芝,李穎,王濤.S高校智能財務系統設計與實施[J].財務與會計,2021(16):25-28.
[5] 韓笑,黃志翔,黃源.基于動態中臺架構的財務數字化轉型研究:以傳統數據密集型企業為例[J].管理評論,2023(12):333-350.
[6] 夏正洲,褚貴忠,王春紅.高校財務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基于S大學的實踐[J].會計之友,2024(13):110-116.
[7] 李端敏,陳強玉.基于數字化轉型的財務數據中臺構建研究與實踐[J].中國總會計師,2021(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