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7-0012-03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Physical Training and Technical Training in Badminton Sports
LI Ju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Shanxi, Jinzhong, Shanxi Province, O3O619 China [Abstract] Badminton,asahigh-intensityand quick-reactionsport,requires athletes to have asolid physical foundation inthe processof technical execution.Research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separa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 from technical trainingcanleadtoineficienttrainingandaffcttheperformanceofathletesinrealcombat.Therefore,theintegration of training strategies is particularlynecessary.This paper proposes aphysicaland technical integration trainingdesign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specialized movements,establishes aprogresive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l oriented to actual combat intensity,and proposes an injury prevention-oriented functional strength embedding program. In terms of training loadregulation,theintegration training loadstrategywithperiodicfluctuation isadopted,andatthesametime, a data-drivenreal-time feedback training system is utilized.Finaly,a multidimensional perceptual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l was constructed. The research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future badminton training. [Keywords] Badminton sports; Physical training; Technical training; Integration strategy
羽毛球作為一項高強度、需快速反應的競技運動,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體能和精湛的技術。隨著羽毛球運動的普及與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如何提升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綜合表現[1。其中,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的優化整合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羽毛球運動的本質特性決定了體能與技術必須緊密結合,運動員在比賽中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高強度的啟動、變向、跳躍和揮拍等動作,這些動作的質量與運動員的身體狀態密切相關。然而,傳統的訓練方法往往將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分開進行,導致訓練效果欠佳。因此,如何將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有效整合,以最大化訓練效益,成為了當今羽毛球訓練中的一項迫切任務。
1羽毛球運動中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優化整合的必要性
1.1羽毛球運動本質特性對訓練整合的內在要求
首先,羽毛球運動的本質特性決定了體能與技術必須緊密結合。這項運動要求運動員在短時間內完成高強度的啟動、變向、跳躍和揮拍動作,每個擊球動作的質量都依賴于當時的身體狀態。例如,后場高遠球不僅需要規范的揮拍動作,更需要腰腹核心穩定和下肢瞪地發力。如果體能不足,即便動作框架正確,力量傳導也會因肌肉疲勞而中斷,導致回球偏差或速度減弱。網前小球處理則依賴精準的身體控制能力,這實際上是神經協調性與能量代謝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次,體能訓練脫離技術需求會導致訓練效率低下。單純注重技術細節打磨卻忽視動作執行時的能量供應效率,容易造成實戰中動作變形早于體能耗盡的情況。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觀察,羽毛球技術動作的力學鏈完整性必須依托體能基礎。無論是爆發力主導的殺球,還是耐力支撐的多拍拉吊,動作的穩定性和經濟性都與力量、速度、耐力等體能指標直接關聯。
1.2訓練效益最大化對整合策略的客觀需求
首先,傳統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分開進行會導致效率低下。當體能訓練脫離實際技術場景時,運動員在力量房或田徑場提升的身體素質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應用到實戰動作中。例如,單純練習下肢力量卻不結合羽毛球的蹬轉、跨步動作,增強的絕對力量可能無法轉化為場上的移動速度,出現練了用不上的情況。反過來,技術訓練如果缺少體能負荷設計,運動員在低強度重復中形成的動作慣性,一到高強度比賽就會因疲勞而變形。其次,整合訓練能通過匹配技術動作的體能負荷實現雙重提升。例如,在多球訓練中加入限時對抗、高強度間歇,既能鞏固擊球穩定性,又能同步增強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訓練中體能與技術各練各的狀態,使每次訓練能同時提升技術熟練度和體能儲備[2]。
2羽毛球運動中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的優化整合策略
2.1基于專項動作結構的體能技術融合訓練設計
針對羽毛球技術動作的生物力學特征,建立以專項動作為核心的整合訓練方案。首先,通過高速攝像機或動作捕捉系統,對運動員的殺球、挑球、跨步救球等關鍵技術進行三維動作分析,明確各環節力量傳導路徑和關節角度。例如,殺球動作分解為蹬地轉髖、軀干扭轉、揮臂鞭打3個階段,針對性地設計負重半蹲轉體(強化蹬轉力量)藥球側拋(提升軀干旋轉爆發力)彈力帶揮拍(增強揮臂末端速度)等體能訓練動作。每組訓練后立即銜接5\~8次無負重技術擊球,強化力量遷移效果。步法訓練采用復合負荷模式,在常規四方步練習中,徒手移動(技術精度強化)穿戴 2kg 負重背心移動(力量耐力提升)、沖刺后急停擊球(制動能力訓練)3種模式交替進行。每組包含“10次正手上網步 +10 次反手后退步”,組間用30s跳繩保持心率在160\~180次/min。每周安排3次 20min 的動作鏈整合訓練,如高遠球擊球后立即完成3次跳箱訓練(高度 40~60cm ,重點強化擊球動作與下肢爆發力的協同輸出[3]。
2.2階梯式負荷的技戰術對抗訓練體系
建立以實戰強度為導向的漸進式整合訓練模式。基礎訓練階段采用多球變速訓練法,供球機器以20\~22個/min的頻率輸送定點高遠球,要求運動員在擊球后觸摸場地4個角標記點,持續 3min 后頻率切換為26\~28個/min并加入吊球變化,同步提升移動速度與擊球穩定性。進階訓練階段實施能量消耗補償訓練,在1v1半場對抗中設定特殊規則:連續殺球得分后,對方需完成5次折返跑才能繼續比賽,迫使運動員在技術對抗中保持高強度能量代謝。高強度整合訓練采用間歇性多拍對抗,設置 3min 極限對抗(心率維持180次/min 以上),緊接著 2min 專項力量訓練(如“弓步蹲 + 啞鈴推舉\"組合),循環4組。負荷監控采用Polar心率帶實時采集數據,確保技術訓練階段的心率波動區間符合專項供能特征(磷酸原系統訓練時心率控制在160\~175次 /min ,糖酵解系統訓練時達180次/min以上)[4]。
2.3損傷預防導向的功能性力量嵌入方案
將傷病預防性訓練直接融入技術訓練單元。在常規熱身環節加入動態穩定性激活動作,如單腿平衡墊持拍畫8字(強化踝關節穩定性)彈力帶抗旋轉揮拍(預防肩袖損傷)等。步法訓練后立即開展關節加固訓練,例如全場跨步救球練習后,進行3組 ×15 次單腿羅馬尼亞硬拉(側重臀中肌與膝關節穩定)。技術訓練間歇插入再生性力量練習,在多球訓練每組間歇的90s內,安排仰臥瑞士球屈髖(加強核心深層肌群)或墻面滑動(改善肩關節活動度)。重點針對青少年運動員設計動作模式矯正循環,在每周技術課中設置 15min 專項矯正站,包括靠墻深蹲揮拍(糾正膝關節內扣)懸吊帶輔助引拍(改善軀干過度旋轉)阻力帶限制步法(規范蹬轉角度)等6個站點,每個站點訓練 2min 后輪換。
2.4周期性波動的整合訓練負荷調控
首先,分階段匹配體能和技術訓練強度。基礎訓練期以體能強化為主,例如將杠鈴深蹲與全場四點跑結合,每組力量訓練后立即進行網前搓勾組合練習,利用肌肉激活狀態提升手上操作的細膩度。賽前階段轉為高強度對抗,采用21分賽制模擬實戰,要求運動員在連續魚躍救球后完成精準劈殺,使體能消耗直接轉化為技術抗壓能力。其次,通過負荷波動避免身體適應疲勞。在多球訓練中交替使用快慢節奏,例如30s極限速度平抽擋后,銜接 1min 慢速高遠球控制,利用間歇性超負荷刺激心肺功能,同時鞏固擊球動作穩定性。每周穿插低強度調整日,改用輕量化器材進行步法結合揮拍練習,緩解關節壓力。最后,建立周期性恢復監控機制。當運動員連續3組殺球失誤率超過 20% 時,自動切換為步法糾正訓練,賽后 48h 內安排低心率狀態下的技術復盤,例如結合動態拉伸重復關鍵球處理動作。
2.5 數據驅動的實時反饋訓練系統
首先,利用智能設備捕捉多維數據。佩戴心率臂環進行多拍對抗時,當實時心率超過180次/min,系統自動降低喂球速度,轉為防守反擊專項訓練。高速動作捕捉攝像機監測揮拍角度,若殺球時小臂內旋角度不足,即刻觸發提示音并推送矯正訓練視頻。其次,建立動態訓練決策模型。通過壓力傳感鞋墊監測移動重心,發現后場擊球時前腳承重低于 60% 的運動員,智能調整訓練內容,插入弓步跨步接吊球組合練習。結合血乳酸檢測數據,對代謝能力偏弱者自動生成間歇性多球方案,例如20s快推斜線接10s被動挑球循環。最后,構建賽后即時分析閉環。采用肌肉狀態掃描儀檢測深層疲勞部位,若肩袖肌群僵硬指數超標,次日訓練內容改為核心穩定下的輕技術練習,如跪姿網前勾對角[5]。
2.6多維度感知整合訓練模式
建立視覺、聽覺、觸覺聯動的專項感知強化體系。在網前技術訓練中,使用動態燈光系統(如LED地墊)創造視覺干擾,設置隨機閃爍的光點標記擊球目標區域,要求運動員在20s內完成10次燈光追蹤擊球,提升視覺信息處理速度與擊球精準度。聽覺整合訓練采用節奏引導法,在步法移動時通過藍牙耳機播放變速節拍器(頻率從 60BPM 逐步提升至 120BPM ,要求移動節奏與聲音同步,強化動作頻率與能量代謝的協調控制。觸覺反饋訓練采用智能球拍(內置振動傳感器),在平抽擋練習中設定擊球力度閥值( 3.5~5.2N?m) ,當擊球力量超出范圍時握柄立即震動報警,實時修正發力習慣。每周安排2次復合感知對抗賽,運動員需同時處理視覺干擾、聽覺指令(教練隨機喊出戰術變化)及觸覺反饋(穿戴加重護腕)6]。
3結語
該研究系統論證了羽毛球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優化整合的科學性與實踐價值。通過動作結構分析、階梯負荷設計及實時數據反饋,實現了體能要素對技術動作的精準支撐,同時通過多維度感知訓練提升了實戰適應性。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探索個體化整合方案的制訂,并擴大樣本驗證長期效果。整合策略不僅為羽毛球訓練提供了新范式,其方法論亦可延伸至其他技戰能主導類項目,對競技體育的科學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迪,解欣.羽毛球運動中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的優化整合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7):14-16.
[2]方智.羽毛球訓練中體能與技術訓練的優化整合路徑研究[J].體育風尚,2024(9):119-121.
[3]孔祥宇.彈力帶專項力量訓練對高校羽毛球運動員專項素質和殺球效果的影響[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3.
[4]萬晴.羽毛球運動中的體能訓練及其效果評估[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24):17-19.
[5]江貴華.羽毛球訓練中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的優化整合策略[J].內江科技,2023,44(10):66-67.
[6]金光冉,姜瓊瓊,梁雨雯,等.不同力量訓練方法對羽毛球愛好者下肢力量的生物力學分析[J]醫用生物力學,2024,39(S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