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當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大多依賴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學生的參與度較低,教學效果難以充分體現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如何優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教練評一體化模式的引入,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該模式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反饋,將教學與評價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并在課堂中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現狀分析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現狀
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仍主要依賴傳統的講授式模式,教師主導課堂,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雖然課程內容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常識等方面的知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興趣較低,課堂參與度不高。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往往側重于知識點的講解和記憶,而忽視了學生思辨能力、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的培養。評價體系也存在一定問題,多數學校的評估方式仍然偏重于知識性考核,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這種教學現狀不僅影響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也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和思考深度。
(二)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反饋
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反饋機制相對薄弱,往往缺乏有效的互動和及時的反饋。教師在課堂中更多是單向傳授知識,學生的理解與疑問常常得不到及時回應,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教師通常通過課后作業和期末考試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但這種方式只能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而無法全面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情況、思維深度以及價值觀的形成。學生也普遍反映,課程內容枯燥、缺乏實踐性,難以與自身的生活經驗產生關聯,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教練評一體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問題
(一)教師實施難度較高
教練評一體化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還需具備高度的教育敏感性與反饋能力,這對于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扮演的是知識的傳遞者角色,而在教練評一體化模式下,教師需要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這種角色的轉變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課堂管理能力、靈活的教學策略和個性化的評價方法。然而,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夠順利適應這一轉變,部分教師可能由于經驗不足或對新模式的理解不深,難以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評價機制結合起來,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實施教練評一體化模式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更多的即時反饋,這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與反應能力,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實時監控與調整。
(二)學校資源與支持的缺乏
教練評一體化模式的順利推行需要學校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和設施支持,如先進的教學設備、豐富的教學材料及專業的培訓資源。然而,許多學校在這些方面的投入相對有限,尤其是對于教學設備的更新與維護,往往存在資金和資源的短缺。這直接影響了課堂互動和個性化教學的開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充分利用現代化工具和技術手段進行有效的教學反饋與評估,從而限制了教練評一體化模式的實施效果。學校在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方面的支持也不足。教練評一體化模式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創新能力和專業素養,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教師缺乏必要的培訓和實踐機會,未能充分掌握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和應用技巧。學校若未能為教師提供足夠的專業發展支持,教師將難以順利轉變教學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評價者,進一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教學目標與評估標準的沖突
當前的教學目標通常聚焦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掌握、法治意識的培養及價值觀的塑造,但這些目標往往側重于知識傳授和理論學習,較少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此外,現有的評估標準仍主要依賴于筆試、作業等形式,重點評估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忽視了對學生在課堂互動、實際操作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評價。教學目標強調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道德判斷力,而評估標準則往往無法充分涵蓋這些非知識性內容,更多依賴于學生在考試中的表現,缺乏對學生思想態度、情感反應以及社會實踐能力的考察。這種評估標準的局限性使得教師在實施教練評一體化模式時,難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實際情況提供及時和準確的反饋。
三、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練評一體化的實踐路徑
(一)教師角色從講授者到引導者的轉變
教師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學定位,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這意味著教師不再是課堂上唯一的知識來源,而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創造一個互動、啟發和參與的課堂氛圍。在這一角色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設計能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反思和合作學習來實現自主學習。這種轉變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學科知識,更要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如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等,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在課堂中的反饋和評價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傳統模式下,教師的反饋往往是在課程結束后集中進行,而在教練評一體化模式下,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實時、持續的反饋。這種即時反饋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還能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和學習策略的調整。教師應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并促使學生在自我評估中不斷提高。
(二)教學內容與評價標準的結合
教學內容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需求進行設計,兼顧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在教練評一體化模式下,教學內容不僅要覆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礎知識,還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突出實踐性與應用性。這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既要關注知識點的系統性與邏輯性,也要考慮其對學生實際生活的關聯性和實踐意義。例如,在講授法治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法治的實際運作,從而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與社會責任感。評價標準應與教學內容緊密對接,不僅僅局限于對知識的考核,更要涵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溝通的能力。因此,評價標準的設計應體現多維度的綜合素質評價,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批判性思維的表現和道德價值觀的形成。
四、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改革亟需通過創新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教練評一體化模式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動態互動和實時反饋。通過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學內容與評價標準的有機結合,以及教師根據評價結果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教練評一體化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道德判斷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的資源支持以及評價體系的完善仍是關鍵挑戰。未來,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師培訓體系的不斷完善,教練評一體化模式有望在更多課堂中得到推廣應用,為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胡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J].新課程研究,2024(25).
[2]嚴丁華.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的實踐路徑—以“少年當自強”教學為例[A].“雙減”政策下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探索第十九輯[C].2022.
[3]陳為,毛建明.活動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踐路徑探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