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不僅從理論上闡明了道德的社會本質和特性,而且為人類社會道德實踐提供了價值導向和行為準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形成具有三重邏輯:一是歷史邏輯體現在對社會歷史條件的批判性分析,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二是理論邏輯體現在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揭示道德作為社會意識根植于社會經濟基礎,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三是實踐邏輯即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實踐,證明了道德重塑必須嵌入社會革命的現實路徑。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三重邏輯的探析,闡明了其作為“改變世界”的行動哲學本質,為當代道德建設提供歷史借鑒與方法論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8-008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8.023
基金項目:2024年度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HNSK(JD)24-06);海南大學2024年青年學者扶持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4QNFC-12);海南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KYQD(SK)2435)。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根植于共產主義道德體系之中。學界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大多集中在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本質特征、歷史演變及當代價值的探討。相關研究為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形成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較少從邏輯維度系統分析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形成過程的內在機制。基于此,為本文從結構化分析視角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形成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間。本文通過闡明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形成的三重邏輯,不僅有助于深化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認識,而且為當代道德建設發展提供資鑒。
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形成的歷史邏輯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形成歷經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內含于馬克思主義著作之中,因而不同階段的著作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歷史演進過程。
(一)早期探索階段
馬克思早期道德思想的啟蒙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形成的重要起點。一方面,少年的馬克思受到父親的法治觀念和中學老師主體哲學的影響,通過讀書時寫作的文章體現。其中學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將“為人類謀幸福”的職業選擇置于道德制高點,在拉丁文作文《奧古斯都時代是否羅馬國家之幸福時代》中提出幸福社會的雙重標準,在博士論文中對伊壁鳩魯原子偏斜說的重新闡釋,突破了傳統機械決定論,提出“將人從神的監護下解放出來”的論斷。另一方面,馬克思受到基督教神學、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康德的自律論以及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等思想的影響,馬克思主義道德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此時馬克思對自由、平等、博愛等道德價值觀的理解還存在局限性,認為“道德起源于理性的自律性”[1]。此后馬克思關注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批判封建等級制度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不僅體現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揭露了普魯士虛偽的自由主義,圍繞出版自由進行斗爭,而且體現在《關于林木盜竊法辯論》中,圍繞撿拾枯葉是否為盜竊林木,為一無所有的貧困群眾發聲。他認為這些不公現象違背了啟蒙思想所倡導的道德原則和人性尊嚴,從而表達了對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的向往。馬克思主義道德思想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下初具雛形。
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深入分析宗教與政治之間的關系。他針對鮑威爾將猶太人解放的現實政治問題簡單歸結為宗教問題的做法,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指出“宗教的定在是一種缺陷的定在,這種缺陷的根源只能到國家自身的本質中去尋找”[2]。馬克思通過批判宗教解放的片面性,進一步揭示了政治解放與人的徹底解放之間的本質區別,只有通過對社會的批判和變革,才能克服宗教的狹隘性。馬克思還探討政治解放與人的解放的關系。他指出,政治解放在實質上并未消除社會的不平等和人的異化。真正的解放需要超越政治解放,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即人的本質的復歸和社會關系的重建。此外馬克思通過對猶太人在德國社會中的地位問題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現象。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化為商品交換關系,道德也失去了應有的人文關懷,淪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這一思想為馬克思主義形成道德觀奠定基礎,強調道德不應僅僅是規范個體行為的準則,而應成為推動社會變革、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價值導向。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的道德思想體現在對宗教的批判上。他指出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但不能止步于宗教批判,而應轉向對現實世界的批判。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3],對宗教的批判為后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批判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時期,馬克思對“人的解放”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批判,沒有觸及現實社會的根本問題,而后他很快也就意識到青年黑格爾派的局限性,進一步批判了黑格爾的法哲學。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將國家視為決定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創造性因素,而把社會的經濟關系當作派生的東西,這種觀點完全顛倒了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實際上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馬克思先是展開宗教批判與法哲學批判,成功扭轉了道德與實踐領域相互顛倒的錯謬局面。此后馬克思從對宗教和道德的批判性剖析切入,逐步延伸至對資本主義的深度批判,由此邁出了構建成熟、革命、并具實踐意義的道德理論的初始步伐。
(二)發展成熟階段
在發展成熟階段,馬克思主義道德思想體現在對唯心主義道德哲學的批判以及對舊唯物主義道德哲學的批駁。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既以道德的眼光來審視經濟,又以經濟的眼光來審視道德”[4],將批判的矛頭指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以經濟倫理批判為出發點,摒棄以往純粹的哲學和制度倫理批判角度。這一時期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關系,指出“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5]。因此馬克思揭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成果與勞動者本身發生異化,勞動不再是人的自我實現,而逐漸淪為謀生的手段,甚至成為對個體自身的壓迫。異化勞動導致了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使得勞動者在經濟活動中失去自由和尊嚴。馬克思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以資本為中心的道德觀念,強調勞動應該是人類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共產黨宣言》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殘酷的殖民掠奪和剝削,系統闡述了共產主義的道德理想,強調集體主義和利他主義,主張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此外,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消滅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主張,認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提出在共產主義社會要實現人自由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產主義道德理想,主張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實現全人類的解放。這種道德理想使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升華,并且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提供理論指導,也為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后續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道德思想趨于成熟的著作。馬克思認為資本的逐利本性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道德的虛偽性和異化現象,同時也加劇了社會關系的物化和道德滑坡。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背后隱藏的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關系,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們相互之間只是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和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道德觀念被經濟利益所扭曲的現實。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道德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意識形態工具,以功利主義為導向,將追求剩余價值的最大化作為核心目標。通過對剩余價值的深入分析,馬克思讓人們看到資本積累過程中對勞動者的剝削本質,從而在經濟根源上挖掘出資本主義道德虛偽性的根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道德觀念的重要基礎。馬克思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揭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不道德性,指出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顛覆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將道德評價的依據從資本轉向了勞動。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從道德理性的自覺性轉向到對宗教的批判和對人類解放的探討,再到對資本社會政治經濟下虛偽道德觀的批判,最后提出共產主義道德理想,實現道德的高度自覺性,并伴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成而不斷發展完善。
二、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形成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形成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過程中形成的關于社會發展規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強調堅持用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去看待道德。
(一)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人類的道德起源是學界中一直比較關注的問題。首先,道德作為人類的自覺意識。馬克思、恩格斯“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將道德視為一種精神現象”[7],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待道德,認為它是一種源于社會現實、服務于人類實踐的特殊精神形式。其次,道德的起源于勞動。馬克思認為道德作為社會意識,源于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當人類從原始社會的生產方式向更復雜的社會生產方式過渡時,隨之道德觀念也經歷了不斷的發展和變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政治上層建筑,進而影響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是與生產力、生產方式及社會關系緊密結合的結果。再次,道德是由于人們的社會需要,調整社會關系而產生的。人們為了生存必須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資料,勞動創造了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即社會關系。同時,勞動也創造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即人類的自覺意識。自覺意識的產生使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建立和調整社會關系。道德正是在這種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互動中逐步形成與發展的。人類具備道德選擇的能力,社會交往需要道德作為規范,而道德則成為人們處理社會關系的重要準則。最后,基于唯物史觀闡述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社會意識,是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的反映,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揭示道德的起源與本質,認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源于人們的勞動,源于人們的社會需要,用來調整人們行為、利益關系的規范準則。
(二)道德的階級性和相對獨立性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相對獨立性。一方面,“階級性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鮮明特征,是區別于其他哲學家道德觀特征的最大區別”[8]。在階級社會,不同階級由于其經濟地位、政治立場和利益訴求的差異,會形成截然不同的道德觀念與道德準則。但是這些道德觀念和道德準則都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而服務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9]。統治階級往往會宣揚維護自身統治秩序的道德規范,將其包裝成普遍適用的道德準則,以鞏固其階級統治地位。但是被統治階級也會在自身的階級實踐中孕育出反映本階級利益與反抗壓迫精神的道德觀念,即無產階級為集體主義和階級團結而奮斗的道德追求。另一方面,道德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道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具有不同步性,雖然道德由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但一經產生便有了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與傳承體系。道德觀念在社會意識領域中能夠相對獨立地發揮作用,它可以超前或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當新的生產關系尚在萌芽時,與之相適應的先進道德觀念可能已在先驅者的思想中孕育,引領社會變革;而在舊的經濟基礎瓦解后,一些傳統道德觀念仍可能在社會文化中留存一段時間,繼續影響人們的行為與思想。這種階級性與相對獨立性的交織,深刻地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對道德復雜性的深刻剖析。
(三)道德發展的最終目標:實現真正人的道德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終要實現的社會形態,因此共產主義社會實行共產主義道德。歷史唯物主義認為,道德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真正人的道德。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道德發展方向是打破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狀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以及生產關系的變革,共產主義社會逐步成為可能。在共產主義社會的藍圖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按需分配,真正人的道德將得以彰顯,每個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發展。人們不再受狹隘的個人利益驅使,而是基于對人類整體利益的關懷和對自身本質的尊重來踐行道德。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不僅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且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道德的起源、本質、階級性、相對獨立性及其發展的最終目標。
三、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形成的實踐邏輯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形成不僅具有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還體現在具體的革命實踐之中,即對資本主義社會道德批判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道德實踐。
(一)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的道德實踐
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開啟了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的道德實踐。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進行全面審視。首先在經濟方面。馬克思指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10]他揭示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殘忍,資本借助“雇傭勞動制度”追逐著無限的利潤,通過剝削勞動者,使工人處于異化的勞動狀態。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描述,工人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長時間勞作,身心遭受極大摧殘,而貧富差距卻日益懸殊。其次在政治制度方面。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是資產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所謂的民主選舉等形式背后是資本的操控,其實質是為了資產階級更好地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最后在意識形態方面,資產階級鼓吹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口號,這些口號在剝削的本質面前顯得虛偽可笑。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方面進行批判,為無產階級認識資本主義本質提供了銳利武器,激發無產階級覺醒并尋求變革資本主義社會的道路,從而為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在實踐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即要打破這種不公正、不合理的資本主義道德虛偽表象,構建以人類解放為核心的新道德體系。
(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道德實踐
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實踐邏輯的核心支柱。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的首要觀點,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正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實踐。無產階級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來追尋真正人的道德,即共產主義的道德。在法國巴黎公社運動中,無產階級首次嘗試建立自己的政權,工人們團結起來,打破舊有的資產階級統治秩序,進行社會制度的創新嘗試。他們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由工人合作社管理,試圖構建公平公正的生產關系,這體現了無產階級在革命實踐中對新道德秩序的追求,即消滅剝削、實現勞動人民當家做主。此外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也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史上的偉大里程碑。無產階級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土地歸農民所有,工廠由工人管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建立起來了新社會秩序,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在實踐中的變革力量,從根本上重塑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道德關系,讓道德不再是資產階級的裝飾,而是廣大人民群眾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有力武器,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提供了光輝的典范與無盡的動力源泉。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形成是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在不斷實踐和斗爭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道德思想,最終是要達到共產主義真正的道德,實現人真正的全面解放。它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壯麗史詩,它從對舊哲學的批判中破繭而出,在政治經濟學的深邃洞察與階級斗爭實踐中得到升華。它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石,深刻揭示道德的社會根源與階級屬性,為無產階級乃至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提供強大的道德支撐。在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中不斷傳承發展,持續引領著人們對公平、正義、自由的不懈追求,它的價值將永遠指引人類構建理想道德世界之路。
參考文獻:
[1]魏傳光.馬克思道德理論的歷史生成[J].南京社會科學,2019,7(06):34-4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4]孫伯.經濟和道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當代意義[J].南京社會科學,1994,(01):9-1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金德楠.論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的雙重邏輯[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8(05):15-21.
[8]李雪嬌.馬克思道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今古文創,2024,26(07):82-84.
[9]彭琦.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主要內容及其本質特征[J].今古文創,2024,(22):82-84.
[10]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作者簡介:
李麗,女,云南臨滄人,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胡丹,女,湖北石首人,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