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6.037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Enterprises under the \"Dual-Qualified Teacher\" Policy
TAO Hui, XUE Yaoqi, WANG Siyuan (Chengdu Aeronautic Polytechnic, Chengdu, Sichuan 610100)
AbstractBased onthe triplehelix theoryandcrossbordercooperation theory,thisarticle analyzes thecurrent operationstatus ofthe practicalsystemofteacher enterprises in vocationalcolleges,andcombines the existing practical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to link theory with practice,striving to construct a smoth operation of teacher enterpris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Inthis regard,the article proposes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ofa 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chools,and enterprises,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of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heecosystem,jointlybuilding practical platforms,and innovating assessmentand evaluationsystems, inordertogivenewconnotations tovocationaleducationundergraduate\"dualteacher\"teachers,guidethedevelopment ofteacherenterprise practicesystems indepth,andprovideacertaintheoreticalbasis forthe developmentof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 practice systems.
Keywordsdual-qualified teacher policy;higher vocational collges;teacher enterprise internships;institution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以及技術革新不斷推進的當下,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愈發顯著。2019年,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清晰界定了“雙師型\"教師為兼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能力的師資群體[。2022年,新修訂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含實習指導教師)應當具有一定年限的相應工作經歷或者實踐經驗,達到相應的技術技能水平\"。根據《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的相關要求,針對新手期的“教學菜鳥”,重點配置企業跟崗的“沉浸式套餐”;對于成熟期的“雙師骨干”,則開放技術攻關的“專家號通道”。引入五年一檢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通過企業項目答辯、技術成果轉化等實踐指標考核。
“雙師型”政策作為提升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關鍵措施,旨在通過增強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培養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然而,教師企業實踐仍面臨多重困境。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論與跨界合作理論,結合調研、文獻分析數據,系統分析了高職院校教師企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成因及解決路徑,以期為產教深度融合提供理論支持。
1三螺旋與跨界合作理論框架
1.1三螺旋理論
20世紀90年代Etzkowitz和Leydesdorff提出三螺旋理論,強調政府、產業界與學術界(大學)三者之間的協同創新。該理論認為,三者通過動態互動與資源整合,能夠推動知識生產與技術轉化,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三螺旋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職業教育研究,特別是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領域,研究表明,政府、學校與企業三方協同不足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例如,姚嵐(2022)指出,政府在政策制定與資源分配中的主導作用不足,導致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機制[;陳元勇(2021)則強調,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參與度較低,主要源于其利益訴求未得到滿足。在雙師型教師企業實踐研究中,三螺旋理論被用于分析政一校一企三方的角色定位與互動機制。例如,王為民(2016)提出,政府應通過政策激勵與監管機制,推動企業深度參與教師實踐1;劉哲(2015)則強調,學校需在實踐計劃制定、過程管理與成果轉化中發揮橋梁作用。
1.2跨界合作理論
跨界合作理論如同一座橫跨教育界與產業界的橋梁,其核心在于讓知識、技術與資源在異質領域間實現“雙向輸血”。該理論框架主張通過角色定位調整、資源整合策略及制度創新手段,消解行業間的壁壘,促進知識要素與技術資本的跨域流動。研究表明,實現有效協作需具備三重要件:建立共識性發展目標、構建均衡的利益分配模式以及形成高效的溝通體系。在職業教育研究領域,該理論常被應用于對產教融合模式的解析,例如,姚嵐(2022)提出應將校企協作從傳統實習接收模式升級為育人共同體構建,具體路徑包括聯合建立技能實訓平臺、協同開發課程體系等。陳元勇(2021)則從經濟驅動視角切入,指出構建技術股權分配、知識產權共享等機制是實現可持續協作的核心要素。針對“雙師型\"教師實踐研究,主要涉及三個維度的建設:教學者職業角色轉型、實踐項目系統規劃及成果應用轉化。
1.3理論耦合:雙引擎驅動實踐創新
三螺旋模型與跨界合作理論形成互補性理論支撐體系,前者側重政校企三維主體的螺旋式協同演進,后者著力解決教育產業二元系統的深度融合問題。兩種理論的耦合應用為“雙師型\"教師實踐構建了“三維協同一二元融合”的復合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政府通過政策供給與制度保障,校企通過資源置換與功能互補,共同驅動實踐體系的動態優化。具體而言,三螺旋的動態平衡機制保障了實踐項目的政策合規性,而跨界協作的創新機制則提升了實踐內容與產業需求的契合度。雙重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系統呈現出三方面特征:目標導向上強化教育價值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實施過程中注重制度規范與創新突破的平衡,評價體系上兼顧過程管理與結果產出的雙重維度。現有研究成果多以個案探討為主,對協作機制的系統性建構及長效評估體系的研究尚顯薄弱。
2問題現狀分析
2.1主體協同不足:三螺旋互動失效
2.1.1政府層面
國家層面雖發布了一系列職教文件談及企業實踐,但未明確企業應承擔何種責任以及能夠給予企業何種優惠政策,政策內容不完善,導致高校實施被動,并且制定相關文件的部分主體單位過于單一化,未能真正走進一線了解行業、企業。政策激勵與監管機制不完善,如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政策缺位,導致企業參與動力不足。
2.1.2學校層面
校企合作浮于表面。頂層設計不明晰、計劃制定不科學,導致院校綜合施策難奏效。部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僅停留在接收教師實踐的層面,未將企業實踐與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科研項目緊密結合,缺乏企業專家的深度參與。同時,實踐基地建設滯后,缺乏穩定的、高質量的教師校外企業實踐基地,難以滿足教師多樣化的實踐需求。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難以接觸到其他前沿的行業技術、先進的管理模式以及實際業務中的復雜問題,限制了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
激勵機制不完善。學校針對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所制定的激勵政策缺乏足夠吸引力。在職稱評定體系中,對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經歷及成果重視度不夠,企業實踐經歷對教師職稱晉升的影響微乎其微。除此之外,績效考核方面,企業實踐表現與績效獎金的關聯程度不高,使得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積極性受挫,不少教師將其視為額外負擔,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甚至出現敷衍了事的情況。
實踐過程監管缺失。學校與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無法及時掌握教師實踐過程中的實際表現與問題。對教師實踐過程中的缺勤、遲到早退等情況,未能及時發現和處理。
考核評價機制不科學。評價指標模糊且缺乏量化標準,如對于教師在企業實踐中專業技能提升程度、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僅以籠統的描述性評價為主,未設置具體可衡量的指標。學校對教師企業實踐效果的評估手段極為單一,主要以企業單方面出具的實踐鑒定作為評判依據,缺乏對教師實踐成果不同維度、全方位的評價。既未深入考查教師在實踐中對專業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以及對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的掌握運用情況,也未將教師實踐成果在教學中的轉化應用效果納入重點評估范圍。例
|科教導刊
如,教師是否將企業實踐中的新案例、新方法融入課堂教學,是否推動了教學方法的革新與課程內容的優化等,均未得到有效監督與考核,導致多數教師未能將實踐收獲充分融入日常教學,實踐與教學嚴重脫節。
2.1.3企業層面
部分企業認為教師企業實踐無法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且需投入人力、物力進行指導,因此缺乏參與積極性。部分企業不愿接收教師參與實踐,擔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研發進度。
實踐崗位吸引力不足。多數企業僅開放基礎操作崗位,如飛機裝配企業僅讓教師從事簡單的零部件搬運工作,教師難以接觸到飛機總裝等核心業務與先進技術,無法深入了解企業運營管理流程與行業前沿動態。
時間內容沖突頻發。企業工作安排與教師預期實踐的時間、內容沖突頻繁。如教師原計劃在企業實踐飛機發動機維修技術,但企業生產時間靈活變動,導致教師實踐計劃受阻。
考勤管理松懈。企業對教師的考勤管理不嚴格,部分教師存在缺勤、遲到早退現象,且未及時向學院和企業報備,影響實踐效果。
2.2跨界融合不暢:實踐與教學脫節
2.2.1實踐內容淺層化
教師企業實踐大多數僅以考察觀摩的形式開展,實踐前未制定清晰的實踐計劃,缺乏明確的實踐目標和預期成果,導致實踐過程缺乏方向,流于形式,難以獲取對教學有價值的資源,實踐效果不佳。實踐結束后,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依舊沿用舊模式,未融入實踐中的新知識、新技能。
2.2.2利益訴求失衡
教師深入企業實踐的核心目標在于提升自身實踐能力,這一過程卻難以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質量產生直接提升作用,故而多數企業對于承擔這種單向且缺乏利益回饋的教師企業實踐持消極態度。由于企業參與教師實踐環節缺乏足夠的動力與保障,不僅削弱了教師企業實踐的整體效果,還阻礙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壯大與發展,不利于高職教育質量提升。
3問題成因分析
3.1制度缺位與政策碎片化
當前職業教育政策體系存在一定的頂層設計缺陷。首先,在立法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雖明確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法定義務,但缺乏實施細則和量化指標(如企業接收教師實踐的頻次要求、經費保障標準等)。其次,人社部門的人才政策、教育部門的校企合作政策、經信部門的產業政策之間缺乏有效銜接。
在學校管理制度層面,傳統評價體系與“雙師型\"教師培養存在結構性矛盾。調查數據顯示,83所高職院校中,僅 29% 的學校將企業實踐成果納入職稱評審核心指標,導致教師參與實踐的邊際效益低下。部分院校的績效分配制度存在“逆向激勵”,教師脫產實踐期間的工作量按 60% 折算,這種制度性懲罰嚴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
3.2角色固化與資源壁壘
校企合作陷入“表層化”困境的根源在于角色定位的錯位。對企業而言,接收教師實踐常被視為履行社會責任的公益行為,而非獲取創新資源的發展機遇。數據顯示,裝備制造領域教師參與技術革新的比例不足 15% ,遠低于德國雙元制院校 42% 的平均水平[]。
教師能力斷層折射出職業教育“圍墻效應”。追蹤研究發現,教齡10年以上的專業教師中, 73% 的教師存在技術認知滯后現象,尤其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這種滯后具有累積效應,某高職院校 2015-2020 年建設的實訓設備中, 34% 的設備在投入使用時就已落后于企業現行標準。更為不利的是,教學標準與企業標準形成“雙重體系”,某省23個專業教學標準與企業崗位標準匹配度僅為 61% 。
3.3溝通機制與信任缺失
校企信息孤島的形成源于三方面的機制缺陷。缺乏權威的供需對接平臺、校企協商機制形式化、過程管理粗放,這種系統性失靈導致教師企業實踐質量參差不齊。信任危機本質上是價值創造能力的缺失。企業成本收益分析顯示,接收教師實踐的平均直接成本(含指導人員工時、設備損耗等)達1.2萬元/人月,但僅有 17% 的企業通過實踐獲得實質性收益(如技術改造建議、員工培訓支持等)[]。這種價值失衡催生企業的防御性策略。
4解決對策
4.1強化三螺旋協同:構建政一校一企利益共同體
4.1.1政府主導政策創新
地方政府可對深度參與合作企業給予稅收減免、項目優先支持。嚴格落實將“雙師型”教師比例納入高職院校評選評估的核心指標,強化政策化剛性約束。
4.1.2學校優化管理機制
建立“實踐學分銀行”,將企業實踐時長、成果轉化率與職稱評審、崗位聘任、評優評先掛鉤(參考《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同時設立專項基金,覆蓋保
障教師實踐期間的交通、食宿及企業技術指導等相關費用。
4.1.3企業深度參與育人
將教師企業實踐與專業建設緊密結合,根據企業實踐反饋,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企業對人才技能的需求新增相關實踐課程,推動課程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對接。鼓勵教師將企業實踐中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將企業項目中的技術難題轉化為學生的實訓項目。邀請企業專家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開發、教材編寫以及學生實習實訓指導,促進校企協同育人。
4.2深化跨界合作:打造產教融合生態圈
4.2.1共建跨界實踐平臺
學校可根據專業特點和教師發展需求,分類建設高質量的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建立“企業實踐崗位庫”,按專業動態匹配實踐需求,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實踐平臺。例如,航空制造專業可建設具備先進數控加工設備、涵蓋飛機零部件全流程制造的實踐基地;為航空電子專業打造能進行航空電子設備測試、維修與升級的實踐平臺。校企聯合成立技術轉化中心,鼓勵教師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產品研發、項目攻關等活動,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和技術水平,同時為企業創造價值,成果反哺教學。
4.2.2創新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健全教師企業實踐考核評價體系,實施“分層實踐認證”,區分表層觀摩、頂崗操作與技術創新,引入多元評價主體(企業、學校、學生),制定涵蓋實踐態度、實踐能力提升、實踐成果轉化等多方面的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重點考核實踐成果的教學轉化率(如開發實訓項目數、更新課程案例數),激勵教師向高階實踐邁進。過程性評價注重考核教師在企業實踐期間的考勤、參與項目情況等;結果性評價關注教師實踐成果在教學中的應用,如是否更新課程內容、開發新的實訓項目等。
4.2.3完善溝通與補償機制
校企共同設立聯席會議制度,學校成立企業實踐工作領導小組與企業實踐指導小組定期協商實踐計劃、反饋教師實踐效果。推行學校“技術入股\"模式,鼓勵教師在企業實踐過程中研發成果,為企業創造價值。
5結語
“雙師型\"政策下,高職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是提升教育質量和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企業實踐的本質是政一校一企三螺旋協同與跨界資源整合的系統工程。唯有通過制度重構、角色重塑與生態共建,才能破解實踐淺層化、合作形式化等頑疾,最終實現“教師能力提升、企業效益增長、教育質量升級”的共贏目標。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數字化工具在跨界合作中的應用,如虛擬實踐平臺與AI協同管理系統,以應對產業快速迭代的挑戰。
★基金項目:2024年校級項目“雙師型政策下高職院校教師企業實踐問題與對策研究”(ZRX0624128)。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9-02-1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教育部.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EB/OL].(2021-01-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101/t20210129_511682.html.
[3] 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0/28/content_5722314.htm.
[4]ETZKOWITZH,LEYDESDORFFL.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National Systems and\"Mode2\"toa TripleHelix ofuniversity-in-dustry-goverm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oo,29(2):109-123.
[5]姚嵐,譚維智.高職教師企業深度實踐:為何與何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133-138.
[6]陳元勇.優化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問題的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21(33):19-22.
[7] 王為民.職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發展十年回顧[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8(4):47-53.
[8] 劉哲.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現狀及改進措施[J].中國成人教育,2015(5):80-81.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10] OECD.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Strengthsand Challenges[R].Paris:OECDPublishing,2021.
[11]王曉峰,李建軍.高職教師企業實踐的制度困境與突破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