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桃源木雕紋樣在木版年畫設計中的創新轉化路徑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7):1-3.
中圖分類號:J218.3;J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001-03
0引言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桃源木雕與木版年畫這兩種承載著深厚地域文化底蘊與獨特視覺符號體系的中國傳統工藝瑰寶,正面臨極為嚴峻的傳承挑戰。傳統紋樣由于長期沿襲原始風格,與現代審美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審美潮流;而桃源木雕,隨著建筑裝飾需求的大幅降低,其精湛的深浮雕透雕工藝以及豐富的基礎紋樣圖譜都面臨失傳的危機。本文獨辟蹊徑,依據桃源木雕與木版年畫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地域特色,打破傳統工藝之間的固有界限,將創新作為核心目標,深入且系統地挖掘二者紋樣符號在提取與轉化方面的巨大潛力,全力探索二者協同發展的創新路徑,以助力桃源木雕的紋樣能夠在木版年畫設計領域實現成功且富有活力的創新轉化。
1桃源木雕紋樣概述
1.1紋樣的寓意
桃源木雕是明清時期興起的傳統工藝,紋樣題材豐富多樣,包括人物、動植物、幾何圖形等,蘊含著鮮明的地域特色與深厚的文化寓意[1]。從符號學角度來看,桃源木雕紋樣不是簡單的裝飾元素,而是文化符號的具象化表達。祥云紋象征吉祥如意,蓮花紋寓意清廉高潔。眾多紋樣憑借獨一無二的構圖范式與流暢的線條韻律,傳遞出極具魅力的美學風格。
1.2造型語言的表達
桃源木雕以其獨樹一幟的造型語言著稱,尤其擅長虛實相生的意境營造與行云流水的線條表現。它的美學精髓在于“以刀代筆、形神兼備”,手工藝者手中的刻刀猶如畫家的畫筆,賦予作品極強的生命力與深厚的意蘊[2]。這種獨特的藝術表達不僅本身韻味悠長、生動傳神,也為木版年畫的創新設計注入了豐沛的視覺養分與別樣的藝術靈感。
2木版年畫概述
木版年畫擁有頗為悠久的歷史,其實現了題材多樣和技藝成熟二者的完美融合,不同地域流派的木版年畫有各自的特色,像楊柳青、桃花塢年畫等,不過它們都將平面化構圖、民俗色彩體系作為核心藝術特質。木版年畫的文化功能在民間信仰、道德教化及歲時節慶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作為民眾精神生活的關鍵載體,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然而,進入當代社會后,木版年畫面臨傳承方面的困境,技藝在代際間出現斷層致使創作力不足,市場需求的萎縮讓傳統年畫難以融入現代生活語境。因此,有必要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的創新路徑,以推動木版年畫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3桃源木雕紋樣在木版年畫中的創新轉化路徑
3.1跨媒介融合的可行性論證情況
桃源木雕紋樣和木版年畫在題材選擇及視覺表現上有較高的協調性。木雕紋樣所包含的豐富象征意義可借助年畫的色彩工藝和精妙的構圖設計來實現精準轉化,二者在工藝技術上的互補性,為跨媒介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如桃源木雕的深浮雕透雕工藝所呈現出的立體層次感,可借助木版年畫的多色套印技術進行模擬再現,讓年畫作品在平面視覺效果上呈現出豐富的層次變化,為傳統木版年畫的視覺表現力注入新的元素。
在創新轉化過程中,形神兼備是核心準則,要保留紋樣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在創新視覺形象時,不丟失內在的精神價值與文化意義;古為今用是關鍵指引,要緊密結合現代審美需求,對傳統紋樣進行適度改良與創新設計,使其符合當下大眾的審美情趣與應用場景;地域特色強化是關鍵支撐,要突出桃源文化的獨特魅力,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提高作品的地域辨識度與文化吸引力,讓作品成為地域文化的生動名片。
3.2設計轉化方法論情況
3.2.1 紋樣解構與重構
依據桃源木雕與木版年畫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及鮮明地域特色,打破傳統工藝固有界限,以創新為核心目標,深入挖掘二者紋樣符號在提取與轉化方面的巨大潛力,探索二者協同發展的創新路徑,以推動桃源木雕紋樣在木版年畫設計領域的創新轉化。
以瑞獸紋為例,傳統桃源木雕中的瑞獸形象通常具有繁復的造型與豐富的細節裝飾。其頭部特征、身體輪廓及象征吉祥的紋飾圖案等均蘊含獨特的文化意涵與審美價值。在將其轉化為木版年畫設計元素時,首先要對紋樣進行解構分析,精準提取其核心造型元素與文化符號。在造型上,對瑞獸的結構線條進行簡化處理,去除繁復的雕刻細節,保留其核心的形態特征,使其更符合木版年畫簡潔明快的風格。在構圖上,將簡化后的瑞獸形象與傳統吉祥元素巧妙組合,如寓意富貴的牡丹花、象征財富的元寶等,形成既富有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審美意趣的吉祥圖案。同時,充分利用木版年畫的套色印刷技術,在色彩運用上進行創新,通過色彩的對比與層次變化,將傳統雕刻的立體層次轉化為平面視覺中的豐富色彩層次,使瑞獸紋在木版年畫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3.2.2 現代表達路徑
根據桃源木雕的幾何紋樣,積極探索與其極簡主義設計風格的融合之路。對幾何紋樣的線條、形狀等元素進行提煉與簡化,去除復雜的裝飾細節,將其轉化為簡潔流暢的幾何圖形組合。根據現代家居裝飾需求,設計出一系列具有現代感的年畫作品,使它既能展現傳統幾何紋樣的韻律美感,又能完美融人現代家居環境,成為家居裝飾中的藝術亮點。數字建模技術在瀕危紋樣復原與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借助先進的數字掃描設備,對瀕危桃源木雕紋樣進行高精度掃描,建立數字模型庫。在此基礎上,設計師可以運用數字設計軟件對紋樣進行虛擬修復、重塑與創新設計,通過調整比例、組合形式、色彩搭配等方式,創造出新穎獨特的紋樣圖案,并將其應用于木版年畫設計中,有效拓展了傳統工藝的應用場景與表現形式,為瀕危紋樣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全新的數字化路徑。
3.2.3文化符號轉譯機制
運用圖像符號學理論,深人解析桃源木雕紋樣深層象征系統,將其轉化為現代視覺語言。以“漁樵問答”紋樣為例,該紋樣描繪的是漁夫與樵夫在自然山水間對話的場景,蘊含著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思考。在木版年畫設計中,可將這一傳統紋樣重構為具有田園敘事場景年畫作品。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現代化塑造、場景細節的精致描繪以及色彩的巧妙運用,使觀眾清晰地感受到作品所傳達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意境與文化內涵,喚醒大眾內心深處的集體文化記憶,引發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讓古老悠久的文化符號在現代社會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3.2.4技藝傳承與轉化
在傳統桃源木雕創作中,有一獨特的技藝理念,名為“以刀代筆”。雕刻者手持雕刻刀具,以刀代筆,將刀具運用得精準且靈動,猶如畫家手持畫筆,巧妙地在木材上進行藝術創作。雕刻者憑借精湛的刀法,通過刀具在木材上的雕琢和刻畫,使作品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在木版年畫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中,可以借鑒這種獨特的技藝理念,將其轉化為“以印傳神”。
木版年畫工匠在刻制木版時,可借鑒木雕的刀法技巧,注重線條的流暢性、力量感以及版面的層次感表現。通過精心設計和雕刻,使刻制出的木版在印刷過程中能夠精準地傳遞出作品的精神內涵與藝術韻味[3]。
3.2.5設計法則提煉與融合
桃源木雕工匠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積累得口訣,如“刻七分留三分”,蘊含著豐富設計智慧與實踐經驗。在現代設計領域,這些口訣可進一步提煉為通用設計法則。“刻七分留三分”強調在創作過程中注重對作品整體布局與細節留白的把控,避免過度刻畫而破壞作品的平衡感與美感。在木版年畫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借鑒這一法則進行紋樣布局與色彩搭配,留出適當的空白區域,使整個年畫作品在視覺上更加和諧、舒適,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觀賞性。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與傳統工匠經驗互相融合,借助計算機輔助設計強大繪圖、設計功能,設計師可以更高效地對桃源木雕紋樣進行數字化處理、變形設計及模擬排版,將傳統工匠的經驗智慧融入數字化設計流程,實現傳統工藝的現代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4建議
4.1人才培養
將桃源木雕與木版年畫納入地方課程體系,從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培養青少年對傳統工藝的興趣,為傳統工藝傳承儲備潛在人才。高校應積極開設相關專業模塊,整合藝術設計、工藝美術、文化研究等多學科資源,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背景與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使其能夠熟練掌握桃源木雕與木版年畫制作技藝,具備創新設計思維,能為傳統工藝的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與相關文化機構應大力支持傳承人建立工作室,優化師徒傳承模式,通過傳承人與學徒之間的面對面傳授、實踐操作指導等方式,讓傳統工藝核心技藝與文化內涵能夠原原本本地傳承下去,在傳承過程中不斷融人新設計理念與技術方法,實現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
4.2政策支持
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扶持桃源木雕與木版年畫創新項目,為傳統工藝創新轉化提供充足資金保障。資金可用于支持工藝研究、設計開發、人才培養、市場推廣等環節,降低傳統工藝從業者的創新風險,鼓勵他們大膽探索新創作路徑與商業模式。政府應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引導桃源木雕與木版年畫產業朝集群化方向發展,通過產業集聚效應,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與創新能力,推動傳統工藝產業在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
4.3文化生態建設
積極開展社區與校園文化活動,舉辦傳統工藝展覽、文化講座、手工體驗活動等,加深民眾對桃源木雕與木版年畫的認知與理解,增強大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為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加強對傳統村落與文化街區的保護,這些地方往往是桃源木雕與木版年畫等傳統工藝的發源地與傳承地,保留著豐富的文化遺跡與傳統工藝生存發展的土壤。
5結語
文章系統探索了桃源木雕紋樣在木版年畫設計中的創新轉化路徑,揭示了兩項非遺技藝協同發展的文化賦能價值與實踐可行性。研究表明,桃源木雕紋樣憑借其深厚的符號寓意及形神兼備的造型語言,為木版年畫注人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基因。通過跨媒介融合,木雕的深浮雕透雕工藝與年畫套色印刷技術互補,成功將立體層次感轉化為平面視覺張力。例如,瑞獸紋的解構重組與幾何紋的極簡化改造,既保留了傳統精神內核,又契合現代審美需求。在技術驅動層面,數字建模技術通過掃描瀕危紋樣建立數據庫,實現了紋樣的修復與創新設計;圖像符號學理論則推動“漁樵問答”等敘事紋樣轉譯為現代田園場景,激活集體文化記憶。在技藝互鑒中,“以刀代筆”的雕刻理念轉化為“以印傳神”的年畫表達,結合“刻七分留三分”等傳統設計法則的現代提煉,顯著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綜上所述,桃源木雕紋樣的創新轉化本質是傳統符號的現代轉譯,其通過紋樣提取、技藝融合與生態構建的協同作用,賦予了木版年畫非遺活化與產業煥新的雙重生命力,不僅為兩項技藝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范式,更為同類傳統工藝的當代轉型貢獻了可復制的路徑經驗。
參考文獻:
[1]汪煬.桃源木雕的人物圖式語言研究[J].天工,2022(15):
42-44.[2」石明祥,王勝.桃源木雕的審美探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1(12):44-48.[3」舒望,王譯阡.基于綿竹木版年畫傳統工藝的現代文創產品設計轉化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5,5(9):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