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勞動力雇傭;融資約束;勞動收入份額;內部控制;就業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241.2;F27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505039
'romote or Inhibi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f Enterprises and Employment of Labor Force
WangMengkel,LiuFenglei2 (1.Schoolof SociologyandPolitics,Anhui University,Hefei2306ol,China;2.SchoolofEconomics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oo30,China)
Abstract:Promoting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is the new positioning and misson of employment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Using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from 2013-2023,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new productivity on labor employment and it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rom the micro level.The study found that new productivity will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mployment level of enterprise labor force,and this effect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the easing mechanism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the increasing mechanism of labor income share and the improving mechanism of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At the same time,the strong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enterprises,the greater the external wage gap,the higher the level of social trust and marketization in the region,and the more obvious the role of new productivity in promoting labor employment in enterprises.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new productiv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employment of high-skilled labor in enterprises and promotes the optimization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enterprises. This paper helps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and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useful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Labor Force Employment;Financing Constraints;Labor Income Share;Internal Control;Optimization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2024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作為生產力躍升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深刻影響著勞動力就業市場。在高質量發展與穩就業的雙重背景下,深人研究新質生產力對企業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尋求二者協同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我國勞動力就業影響因素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研究主要關注數字經濟發展[1]、低碳城市轉型[2]、地方債務[3]、全球價值鏈[4]、外資進入[5]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微觀層面研究則多聚焦于ESG[6] 、企業數字化轉型[、連鎖股東[8]、供應鏈穩定性[9等因素,但對企業新質生產力影響的全面深入探討較少。現有文獻中,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研究與本研究較為相關,主要形成就業創造、就業破壞、就業極化和就業優化4種觀點。持就業創造觀點的學者認為,機器人使用通過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促使生產規模擴大,從而提高勞動力需求[10-12]。相反,持就業破壞觀點的學者認為技術進步會產生就業替代效應[13-14]。持就業極化觀點的學者認為技術進步促使高、低技能勞動者就業上升,中等技能勞動者就業下降[15-16]。同時,肖土盛等[指出,企業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生產技術升級引致高技能勞動需求增加,同時擠出部分低技能勞動力,優化就業結構。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新質生產力勢必影響中國勞動力就業市場。其具體影響是創造還是替代就業?影響的程度、機理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差異,仍有待深入研究。
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和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關鍵載體。然而,從微觀視角實證分析新質生產力如何促進企業勞動力雇傭的研究尚顯不足。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如下:第一,拓展并深化了關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社會效應的研究,為解決我國就業問題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和經驗證據。第二,揭示了新質生產力影響企業勞動力就業的作用機制,實證檢驗了融資約束、勞動力收入份額提升、內部控制質量改進3條傳導渠道,有助于深入認識新質生產力的積極作用以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路徑。第三,從企業可持續發展、外部薪酬差距、地區社會信任水平和市場化水平4個方面,考察了企業新質生產力對不同樣本企業勞動力就業的異質性影響,有助于厘清企業新質生產力培育與企業勞動力就業間的權變關系,豐富了相關研究的情境機制。第四,進一步探索了企業新質生產力影響人力資本結構的內在機理,闡釋了其就業優化效應,為我國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參考。
1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1.1融資約束緩解機制
充足現金流是企業勞動力雇傭的關鍵支撐[18]。由于企業勞動雇傭的專有性、不可抵押性、勞動力報酬支付與企業經營現金流收入的時間錯配性,企業需要通過外部融資獲取資金,因而深受融資約束的影響[19-20]。具備新質生產力特征的企業通過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顯著提升了信息獲取與利用效率,有效突破了企業與資本市場間的信息壁壘,緩解了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21]。同時,新質生產力蘊含的綠色屬性,使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的企業更易獲得利益相關者信任,積累聲譽資本,從而降低債務融資成本。此外,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新常態下涌現的新型生產力形態,契合我國高質量發展要求和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22]。因此,具備新質生產力優勢的企業更可能獲得政府支持,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緩解融資約束,改善其擴大勞動力需求的外部條件。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1 :新質生產力能通過緩解融資約束促進企業勞動力就業。
1.2勞動收入份額提升機制
勞動收入份額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性與勞動者權益保障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勞動力供給意愿。良好的薪酬福利有利于提升員工忠誠度與滿意度,吸引人才并降低流失率。在新質生產力體系中勞動者需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可以熟練運用先進的生產工具,這不僅使自身具有較高的議價能力,也能提高整個企業的生產效率,使勞動者群體獲得更多的利潤分配[23]。新質勞動資料和新質勞動對象會通過突破性科技創新不斷塑造企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做大企業利潤蛋糕,為收入份額的提高提供基礎。新質生產力作為新發展階段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很強的高技能偏向性,對勞動力的技能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的升級應用將會引致企業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促進人力資本結構轉型升級,進而提升企業勞動收入份額[24],最終提升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2 :新質生產力能通過提高勞動收入份額促進企業勞動力就業。
1.3內部控制質量提高機制
內部控制作為企業重要的管理機制,在促進就業和保障員工權益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具備新質生產力特征的企業廣泛應用數字技術[25],既實現了對生產經營各流程的可視化監管,強化了內部監督,還有助于企業構建數字化驅動的現代內控體系[26]。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新質生產力企業,通過ESG披露向外界傳遞更多信息,從而強化了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的外部監督[27]。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保障了組織內外部高效的信息溝通,有助于緩解勞動力就業市場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這不僅使外界更加了解企業的勞動力投資機會,提高了勞動力配置效率[28-29],也降低了求職者的就業選擇風險,從而促進了勞動力就業。此外,內部控制通過緩解代理問題等方式,能夠規避短視管理者為實現短期業績而削減勞動投資的風險,同時也以契約的形式增強員工權益保障[30-31],為新質生產力發揮穩就業效應提供了制度支持。據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3 :新質生產力能通過改善內部控制質量促進企業勞動力就業。
2 研究設計
2.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 2013-2023 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研究樣本,財務數據、內部控制數據、城市層面數據等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迪博數據庫、萬得數據庫、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隨后按如下標準剔除部分樣本: ① 剔除金融類樣本; ② 剔除ST、*ST、PT樣本; ③ 剔除變量數據缺失樣本。為消除極端值影響,對連續變量進行上下 1% 的縮尾處理。經過上述處理,本文共獲得了12941個公司年度觀測值。
2.2 變量定義
被解釋變量為企業勞動力就業(EMP)。參考余明桂等[33]、毛其淋等[的做法,用企業員工總人數取對數表示企業勞動雇傭。
核心解釋變量為企業新質生產力(NPRO)。參考張秀娥等[34]、宋佳等[35]的做法,構建了企業層面的新質生產力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控制變量則基于既有研究[6,33,36],對以下變量加以控制:企業年齡(Age)、資產收益率(Roa)、企業杠桿(Lev) 、股權集中度( ρTop10) 、管理層持股(Mshare)、企業性質(Soe)、地區產業結構(Indstr)、地區生產總值(Gdp) )。
2.3 模型設定
為驗證企業新質生產力對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的影響,本文借鑒毛其淋等[6和陳勝藍等[36]的研究,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EMPit=α+βNPROit+γControlsit+μF+φI+θY 十it (1)
其中, i 和 Ψt 分別表示企業個體和年份,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EMP)為被解釋變量,企業新質生產力(NPRO)為核心解釋變量, Controlsit 為控制變量。此外,本文還控制了公司固定效應 μF 、行業固定效應 φI !年份固定效應 θY ,用以排除企業個體、行業和時間層面不可觀測因素的影響, 為隨機擾動項。 β 代表企業新質生產力對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的影響,是本文重點關注的系數。
3實證結果與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
表2報告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其中,EMP均值為7.770,標準差為1.230,中值為7.687,最小值為4.927,最大值為11.025,不同企業勞動雇傭水平存在一定差異,總體描述性結果與既往研究基本一致[3,37]。NPRO均值為1.152,最大值為4.141,最小值為0.200,說明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均衡且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其余控制變量未見顯著異常。
3.2 基準回歸
表3采取遞進回歸思路,報告了企業新質生產力對企業雇傭水平影響的基準回歸結果。其中,列(1)為不加入控制變量及固定效應時的變量回歸,列(2)在列(1)基礎上增加了企業個體固定效應。考慮到企業盈利能力、股權結構等企業特征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宏觀特征對企業雇傭水平的影響,列(3)列和列(4)逐步增加了企業層面和地區層面的控制變量。為排除時間及行業層面不可觀測因素的影響,列(5)則進一步增加了年份固定效應和行業固定效應??刂谱顕栏竦牧校?)的結果表明,NPRO每提高 1% EMP 將上升 0.052% ,新質生產力具有顯著的就業促進效應。此外,表3其余各列中NPRO的估計系數均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這進一步驗證了新質生產力的企業雇傭規模促進效應。
3.3 穩健性檢驗
3.3.1 替換解釋變量
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參考馬增林等[32的做法,采用LP法和OP法得到的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企業新質生產力水平。由表4列(1)和列(2)回歸結果可知,替換變量后依然在 1% 的水平上顯著,支持原假設。
3.3.2替換被解釋變量
借鑒余明桂和王空[33]的做法,直接以企業當年員工總數量作為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進行穩健性檢驗,結
果與前文基準回歸結論一致。
3.3.3 工具變量法
考慮到新質生產力與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系,從而導致內生性偏差。本文運用2SLS工具變量法,將滯后一期的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IV)作為工具變量進行內生處理,來分析其對企業勞動力就業的影響。表4的列(4)和列(5)報告了企業新質生產力培育對企業勞動力就業變動的估計結果。
3.3.4 樣本調整
為避免 2020-2022 年疫情對企業新質生產力和勞動力就業關系的影響,本文剔除 2020-2022 年的樣本重新進行檢驗,從表4列(6)回歸結果看,本文研究結論不受新冠疫情影響,再次驗證了前文結論。
4進一步分析
4.1 作用機制檢驗
上文得到了企業新質生產力直接促進勞動力就業的經驗證據,本部分從融資約束、勞動力收入份額、內部控制三個角度揭示其作用機制。設定計量模型如下:
EMPit=α+βNPROit+γControlsit+μF+γt+θY+εit
Mit=α+βNPROit+γControlsit+μF+γt+θY+Eit
EMPit=α+βNPROit+γMitδControlsit+μF+γt+θY+εit
其中 Mit 代表機制變量,包括融資約束水平 (FC) /勞動收人份額 (Ls) 以及內部控制質量 (Icq) ,其余變量與上述相同。
4.1.1 融資約束水平
本文借鑒余明桂等[38]的研究,用SA指數衡量企業融資約束水平, (FC) 。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先進數字技術的企業會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以及媒體的正面報道,這種無形的“廣告效應”會給金融機構、外部投資者帶來正向預期,改善企業的融資處境[39]。融資成本的降低以及廣泛的資金支持,使得企業對勞動力就業成本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強[18]表5的回歸結果回應并證實了企業新質生產力的融資約束緩解機制。
4.1.2 勞動收入份額
本文參考肖土盛等[1的研究,用企業支付給員工的現金除以營業總收入來測量勞動收入份額 (Ls) 。黃卓等認為企業新質生產力培育過程中智能技術的運用會推動企業人力資本升級,形成勞動收入份額提升和高技能人才涌入的良性互動[23],從而促進企業勞動雇傭規模的擴大。表5的回歸結果回應并證實了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勞動收入份額提升機制”。
4.1.3 內部控制質量
本文參考李小榮等[29]的做法,采用\"DIB ?? 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測量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Icq)。表5中列(5)和列(6)的回歸結果進一步驗證了企業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提高內部控制質量,促進企業勞動力就業規模擴大的猜想,回應并證實了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內部控制質量提高機制。
表5機制檢驗結果
往往具有顯著的技能偏向性,需要高技能勞動力來勝任。從吸引力看,高技能人才更傾向于選擇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質生產力企業,以追求更好的福利待遇和自我價值實現。其次,新質生產力企業并未顯著縮減低技能勞動力的雇傭規模,反而間接推動了低技能勞動力向中高技能勞動力轉化。雖然新技術應用會產生替代效應,但生產力進步的規模創造效應也極大程度上抵消了其負面影響[1][40]。同時,新質生產力企業為使員工勝任新崗位,會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員工之間的知識交流與溢出效應也促進低技能勞動力的技能提升[41]。因此,新質生產力主要通過增加中高技能勞動力數量來優化企業的就業結構。
受教育水平是衡量就業人員結構的重要依據[42],為考察企業新質生產力對就業結構的影響,本文參考毛其淋等的做法,依據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將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員工定義為高技能勞動力(High),本專科定義為中等技能勞動力(Mid),高中及以下定義為低技能勞動力(Low)。由表6可知,企業新質生產力對中高技能勞動力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對高技能勞動力的促進作用更強,表現出極強的“創造效應”,促進了企業人力資本結構升級。
4.3 異質性檢驗
4.3.1 可持續發展能力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企業在復雜環境中著眼于長期價值創造,高效整合內外部資源,以維持長期盈利和持久競爭優勢的能力[43]。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僅關乎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也深刻影響著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沙掷m發展能力越強的企業,越會著眼長期收益,越傾向于在人力資本以及研發投資等占用資金多、回收期限長、收益不確定的資產上增加投入?;诶嫦嚓P者視角,企業展現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會向外界釋放經營績效和核心競爭優勢穩定等積極信號,有助于贏得更多利益相關者的支持,有效緩解融資約束。勞動力投資意愿與能力的雙向增強將進一步促進企業新質生產力發揮穩就業效應。為驗證上述理論分析,本文借鑒Chen等[44]的做法,采用范霍恩可持續發展靜態模型構建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標,并依據行業一年份劃分高低兩組后進行回歸。由表7可知,在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企業樣本組中,新質生產力對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的促進效應更強。
4.3.2高管外部薪酬差距
薪酬水平顯著影響員工工作熱情及加入到企業的意愿,因而高管外部薪酬差距必然會影響企業新質生產力就業促進效應的發揮。高管外部薪酬差距參考黎文靖等[45]的做法,用企業高管平均薪酬與同行業企業的平均高管薪酬的比值來衡量。從表7可知,與外部薪酬差距小的企業組相比,企業新質生產力對勞動力就業水平的提升作用在薪酬差距大的企業中更明顯??赡艿脑蚴钱斊髽I的薪酬待遇低于行業基準時,高管以及優秀人才受到同行業薪酬參照效應的影響而離職,走向勞動力市場更高薪酬的職位。優質人力資源的流失會削弱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就業促進效應。反之,當高管企業薪酬高于行業水平時,能有效激發企業家精神,提升創新投資意愿與風險承擔水平[46],進而積極拓展新業務與新領域,帶動勞動力就業水平提升。
4.3.3 社會信任
社會信任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不僅影響著經濟增長和企業創新,也在企業勞動力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47-48]。本文參考呂朝鳳等[47]的研究,采用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CESS)問卷調查數據衡量社會信任水平,并按照行業一年份中位數分成高低兩組。從表8可以看出,雖然兩組樣本新質生產力對就業的促進作用都在 1% 水平上顯著,但社會信任高水平組的回歸系數絕對值明顯高于低水平組。這表明在社會信任水平較高的情景下,新質生產力對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強。作為一種社會規范,社會信任能改善代理問題,有效抑制管理者為追求短期盈利目標,縮減勞動力投資的行為。同時,社會信任營造了良好的溝通氛圍,能夠有效緩解企業與投資者、勞動者間的信息不對稱,這既為企業創新和勞動力就業活動提供了更充分的資金來源,也提升了企業與勞動力的配置效率,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穩就業效應的發揮。
4.4.4 市場化水平
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就業效應可能受所在地區市場化水平的顯著影響。在市場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更高質量的要素供給和更高效的配置效率,為新質生產力發揮就業促進作用創造了良好的區域環境。一方面,勞動力市場中供需雙方的溝通壁壘有效降低,有利于實現高效匹配;另一方面,金融資源配置更加合理,較低的信貸風險和融資成本有利于推動企業擴大投資與經營規模。此外,市場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制度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更完善,企業活力更強,有助于吸納更多勞動力,尤其是高技能勞動力跨區域加人[49]。在相同的新質生產力水平下,市場化指數更高地區的企業往往需要雇傭更多的高技能勞動力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這促進了企業勞動力就業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升級。為檢驗市場化水平差異對新質生產力影響企業勞動力就業的作用,本文將樣本分成高低兩組進行分組回歸,其中市場化水平借鑒李鵬等[50]的做法,用王小魯等[51]的市場化指數衡量。從表8可知,在市場化水平更高的地區,新質生產力對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有著更強的促進作用。
5 結論、啟示與展望
5.1 研究結論
本文以2013一2023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理論分析并實證檢驗了新質生產力對企業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得到以下結論:第一,新質生產力顯著提高了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具有穩就業效應,該結論在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第二,研究表明,企業新質生產力通過緩解融資約束、提高勞動收入份額和改善內部控制質量3條路徑,促進了企業勞動力就業規模的擴大。第三,異質性分析發現,新質生產力對企業勞動力就業水平的促進作用,在可持續發展能力強、高管外部薪酬差距大的企業和社會信任水平高、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中更顯著。第四,進一步研究發現,新質生產力對企業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即增加了中高技能勞動力的雇傭,發揮了就業結構優化效應。本文的研究結論為我國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及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了理論參考,具有重要意義。
5.2 管理啟示
第一,優化新質生產力促進就業傳導路徑。企業應加強管理力度與風險防范意識,拓寬融資渠道與方式,著力化解融資約束難題;優化薪酬結構,完善福利體系,促進勞動者收入穩步提高;充分認識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加大相關資本投入,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全方位打通新質生產力賦能就業的三大渠道。
第二,以高質量發展帶動高質量充分就業。企業自身應加大研發投入與技術創新,積極應用數字化技術,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這是擴大就業的根本保障。政府應完善頂層設計,為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積極的政策引導和針對性的配套支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產業環境和法治環境,支持企業由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轉型。
第三,注重就業賦能的情景差異。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高管外部薪酬差距的不同,以及地區社會信任水平、市場化水平的差異,會影響到企業新質生產力穩就業效應的發揮。因此,企業也要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區域特征差異,采取靈活的新質生產力培育方案。
5.3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質生產力影響就業的路徑,除了本文的緩解融資約束、提高勞動收入及內部控制質量外,可能還存在其他潛在傳導機制,未來可從其他角度進行考察。
參考文獻:
[1]王若男,丁泓予,李曉燕.數字經濟對勞動力市場就業質量的影響—基于“寬帶中國”試點政策的準自然實驗[J].中國人口科學,2025,39(2):62-78.
[2] 王鋒,葛星.低碳轉型沖擊就業嗎—來自低碳城市試點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2(5):81-99.
[3] 毛捷,任占尚.地方債的穩就業效應:來自中小銀行專項債的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5,42(3):26-46.
[4]岳有福,侯俊軍,葉家柏.關系型全球價值鏈的就業效應研究[J].經濟管理,2025,47(4):61-79.
[5]陳勇兵,胡佳雯,杜雨蕊,等.外資進入促進了就業凈增長—來自中國外資準入限制放寬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24,24(3):793-809.
[6]毛其淋,王玥清.ESG的就業效應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經濟研究,2023,58(7):86-103.
[7]余明桂,馬林,王空.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與勞動力需求:創造還是破壞?[J].管理世界,2022,38(10):212-230.
[8]黃一松,王玉龍.連鎖股東與企業勞動雇傭[J].財經論叢(浙江財經大學學報),2025(3):76-86.
[9]董浩,閆晴.供應鏈穩定性能否實現穩就業?[J].財經研究,2025,51(2):123-137.
[10]李磊,王小霞,包群.機器人的就業效應:機制與中國經驗[J].管理世界,2021,37(9):104-119.
[11]MOKYRJ,VICKERSC,ZIEBARTHNL.Thehisto-ry of technological anxiety and the future of economicgrowth:is this time different?[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5,29(3):31-50.
[12]ACEMOGLUD,RESTREPO P.Automationand new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9,33(2):3-30.
[13]王永欽,董雯.機器人的興起如何影響中國勞動力市場?—來自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證據[J].經濟研究,2020,55(10):159-175.
[14]ACEMOGLUD,RESTREPOP.Robotsand jobs: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20,128(6):2188-2244.
[15]何小鋼,劉叩明.機器人、工作任務與就業極化效應—來自中國工業企業的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40(4):52-71.
[16]MELISSA K. The polarizationof the US labor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189-194.
[17]肖土盛,孫瑞琦,袁淳,等.企業數字化轉型、人力資本結構調整與勞動收入份額[J].管理世界,2022,38(12):220-237.
[18]劉貫春,吳佳其,葉永衛,等.穩崗補貼、流動性約束與企業勞動力雇傭[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8):71-92.
[19]CAGGESE A,CUN AT V,METZGER D.Firing thewrong workers: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labor misal-loc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o19,133(3):589-607.
[20]BENMELECH E,BERGMAN N,SERU A. Financinglabor[J].Review of Finance,2021,25(5):1365-1393.
[21]吳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業數字化轉型與資本市場表現—來自股票流動性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1,37(7):130-144,10.
[22]韓文龍,張瑞生,趙峰.新質生產力水平測算與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6):5-25.
[23]梁孝成,呂康銀,唐志東.共同富裕目標下企業新質生產力的收入分配效應[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4,46(8):32-45.
[24]黃卓,陶云清,劉兆達,等.智能制造、人力資本升級與企業勞動收入份額[J].經濟學(季刊),2024,24(5):1412-1427.
[25]陸鵬飛,姜瑞清,姜寶林.數字生產力:內涵特征、重大意義與發展重點[J].科技創業月刊,2025,38(2):187-192.
[26]陳冬梅,王俐珍,陳安霓.數字化與戰略管理理論—回顧、挑戰與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5):220-236,20.
[27]李增福,陳嘉瀅.企業 ESG表現提升勞動收入份額實證研究—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4(4):104-118.
[28]PINNUCK M,LILLIS AM.Profits versus losses:doesreporting an accounting loss act as a heuristic trigger toexercise the abandonment option and divest employe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4):1031-1053.
[29]李小榮,韓琳,馬海濤.內部控制與勞動力投資效率[J].財貿經濟,2021,42(1):26-43.
[30]GHALY M,DANGV A,STATHOPOULOS K. In-stitutional investors’horizons and corporate employ-ment decision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20,64:101634.
[31]陳紅,郭彤梅,張玥,等.內部控制對制造業企業組織韌性的影響研究—基于企業生命周期視角[J/OL].南開管理評論,1-28[2025-06-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40731.1647.003.html.
[32]馬增林,劉鳳雷,劉暢.高管團隊斷裂帶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非線性影響[J/OL].西部論壇,1-18[2025-05-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200.C.20250506.1610.002.html.
[33]余明桂,王空.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擠出效應與企業勞動雇傭[J].經濟研究,2022,57(2):58-72.
[34]張秀娥,王衛,于泳波.數智化轉型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5,43(5):943-954.
[35] 宋佳,張金昌,潘藝.ESG發展對企業新質生產力影響的研究—來自中國A股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6):1-11.
[36]陳勝藍,王鵬程,馬慧,等.《中小企業促進法》的穩就業效應—基于政府信用體系建設視角[J].管理世界,2023,39(9):52-68,88,69-70.
[37]于小悅,高思凡,于蘇,等.政府采購與企業穩就業[J/OL].財經研究,1-17[2025-06-20].https://doi.org/10.16538/j.cnki.jfe.20240318.101.
[38]余明桂,王俐璇,趙文婷,等.專利質押、融資約束與企業勞動雇傭[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39(9):70-93.
[39] 鄧茜丹.數字化貿易的\"穩就業\"效應—來自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證據J.科技創業月刊,2024,37(3):73-81.
[40] 毛日昇.工業機器人應用與就業再配置[J].管理世界,2024,40(9):98-122.
[41]葉永衛,李鑫,劉貫春.數字化轉型與企業人力資本升級[J].金融研究,2022,(12):74-92.
[42]寇龍,段曉聰,陳江燕,等.非正式學習對創業活動的影響:受教育水平的調節作用[J].科技創業月刊,2025,38(2):81-86.
[43]楊旭東,彭晨宸,姚愛琳.管理層能力、內部控制與企業可持續發展[J].審計研究,2018,(3):121-128.
[44]CHENJ,LEUNGWS,GOERGENM.The impactofboard gender composition on dividend payouts[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17,43:86-105.
[45]黎文靖,岑永嗣,胡玉明.外部薪酬差距激勵了高管嗎—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經理人市場與產權性質的經驗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4,17(4):24-35.
[46] 顧海峰,朱慧萍.高管薪酬差距促進了企業創新投資嗎—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證據[J].會計研究,2021(12):107-120.
[47] 呂朝鳳,陳漢鵬,SANTOSLOPEZLEYVA.社會信任、不完全契約與長期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9,54(3):4-20.
[48]程廣斌,呂太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穩就業效應研究—來自社會信用體系改革試點的經驗證據[J].華東經濟管理,2025,39(5):80-89.
[49]張明志,岳帥.外部關稅變動對中國區域勞動力就業的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2022(1):113-131.
[50]李鵬,金剛.碳排放權交易政策的就業效應[J].經濟學動態,2025,(1):94-110
[51] 王小魯,樊綱,俞靜文.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王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