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1-0037-03
項目式學習是初中歷史教學大力提倡的學習方法?!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開展項目學習嘗試搜集身邊的直接而鮮活的資料,形成項目學習的研究報告或小論文,舉辦項目學習成果研討會、報告會。”依據《課程標準》指導意見,初中歷史教師需積極探究項目式學習的可行路徑,以便為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渠道,促進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歷史教師需重視項目式學習在教學中的作用,以增強歷史教學實效。
一、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概述
(一)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的內涵
《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項目式學習”,足見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項目式學習強調教師為學生提供關鍵性素材,設計學習環節,倡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解決學習問題,探究歷史項目,從而在此過程中落實歷史教學目標。項目式學習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要方式,以項目為課堂探究與學習的核心線索。學生需基于特定的歷史知識內容,在學習中自主獲取知識、計劃項目并控制項目的實施,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的特點
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具有自主性、合作性、系統性、互動性等特點。首先,項目式學習注重學生在項目探究過程中的主觀參與,即學生要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和查閱與檢索材料,自主獲取知識、拓寬視域、掌握技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其次,學習項目往往具有挑戰性和復雜性,并非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且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集思廣益能將教學成果完善化、教學效果最大化,因而合作性是項目式學習的顯著特征。再次,項目式學習具備關鍵的教學要素和流程,其學習過程具有可遷移性,學生在探究項目時遵循系統化、分層次的方法,因而呈現出顯著的系統性特征。最后,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需要經歷與教師、材料、小組成員互動交流的過程,互動性特點是項目式學習的顯著特點。
二、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的積極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項目式學習,有助于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生與他人有效溝通、傾聽他人觀點、評估教學進度、表達個人觀點、記錄學習信息、整合學習成果和協作實踐學習等能力。項目式學習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多元化學習能力,為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必要條件和多元機會。基于項目式學習,初中生能在歷史學習中積累合作學習的經驗,提高合作學習效率,給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項目式學習旨在為學生提供詳細而具體的項目材料,讓學生自主閱讀并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習得知識與技能。這一學習過程以學生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為主。長此以往,學生能在歷史學習中養成主動提問、主動思考、主動選擇學習渠道探索新知的良好意識與習慣。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有所助益。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先進學習觀念
項目式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學習觀的更新和優化。與傳統講授式教學思路不同,項目式學習致力于將“在教中學”“先教后學”轉變為“在做中學”“先學后教”。這一學習轉變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的觀念。學習觀念的更新和優化,能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配合意識和課后自主學習的熱情,從而發展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帶來積極且深遠的影響[1]。
三、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的可行策略
(一)弄清概念:提供項目材料,發布項目任務
在“弄清概念”這一環節,也就是項目式學習開展的初期,教師需讓學生明確一系列問題:在本課學習中我要探究的項目任務是什么?我需要知道什么?為了完成任務我需要獲得哪些新的知識或助力?我需要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項目學習材料,并向學生發布項目任務。在這一環節,學生可以先獨立閱讀項目材料,獲取項目式學習的基本信息,再帶著疑問傾聽教師對項目式學習任務的解說,與教師進行問答互動直至解開疑惑。豐富的項目材料與教師的任務解說,能使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之初明確項目學習的目標、意圖、過程與方法,促使學生對本課項目式學習形成宏觀、基礎的了解[2]。
例如,在統編歷史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的教學中,教學內容圍繞唐代經濟、民族交往與交融、多彩的文學藝術等方面,分層描繪了盛唐氣象,旨在滲透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項目式學習初期,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如下項目材料。
(1)文獻史料類材料:圖文形式,內容包含盛唐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概況和展現唐朝人民生活風貌的繪圖作品。(2)影視作品類材料:以影視作品片段展示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歷程,如文成公主入藏、回鶻與唐朝的密切往來等。(3)藝術作品類材料: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描述盛唐夜宴的影視作品,展示經典的唐詩、書畫藝術和歌舞藝術。
上述項目材料能使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內容產生一定了解。而后,教師可以請學生就項目材料進行提問,由教師來解答。在此環節,教師還可以向學生發布教學任務:“以‘重現盛唐輝煌’為主題,小組合作完成歷史項目:化身文創設計師,先對這段歷史進行深度了解,制作文化宣傳PPT,再從中汲取盛唐元素,設計文創手稿或制作成品,在匯報環節展示并解說創作思路,以此弘揚和傳承盛唐文化,使盛唐文化在當代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二)定義問題:小組匯總信息,明確探究方向
師生完成對課時教學重點和項目任務的交互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此環節,教師可以規范學生的討論目標,包括匯總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定義項目學習問題、分析小組項目作品的創作方向和制訂小組項目學習計劃等。在此環節,為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質量,教師可以為他們提供導學案,其內預留繪制小組計劃思維導圖、表格的空白區域。在此環節,教師可以深入學生小組進行傾聽,檢查其項目學習計劃,分析其可行性并給予調整建議。學生小組修改項目學習計劃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工,確保每位小組成員都能在項目式學習中獲得公平的學習機會[3]。
以“盛唐氣象”的教學活動為例,在項目式學習的“定義問題”階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話題研討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規范討論的內容:“圍繞‘重現盛唐輝煌’這一項目主題,分享剛才閱讀項目材料的心得,分析本次項目式學習的具體問題。”其待解決的項目問題可能包括:(1)學生需對“盛唐氣象”的相關知識形成系統的了解,制作演示文稿。(2)學生需從知識中挖掘典型、重要的文化要素,作為文創設計亮點。(3)學生需完成對項目式學習小組計劃的設計。而后,學生可以結合獲取的信息和具體問題,設計具體的項目式學習計劃。具體設計流程如下所示。
流程1,學生獨立學習“盛唐氣象”課時知識點,匯總課內外閱讀材料。流程2,學生合作制作文化知識主題演示文稿。流程3,學生合作確定文創作品設計方向(如臺燈、筆記本、日歷等),并查閱相關商品圖文資料。流程4,學生初步繪制草稿圖并將“盛唐氣象”文化要素融入其中,撰寫設計靈感微短文。流程5,學生合作完成對文創成品的修改和優化,雕琢最終作品并撰寫介紹。流程6,小組委派學生代表介紹文創作品,匯報演示文稿內容。
在此環節,教師可以檢查學生小組的項目學習計劃,指出計劃的不詳實、不合理之處,幫助學生修改計劃直至可執行。在此階段,學生圍繞已知的項目式學習信息展開討論和計劃設計,能為后續項目式學習做好準備。
(三)頭腦風暴:組織合作學習,構建假設成果
明確項目式學習計劃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項目式學習活動,使按照計劃完成項目任務。項目式學習除了學生自主實踐的環節外,還包括知識講學環節和多元合作交流環節。教師可以組織頭腦風暴活動,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交流。教師可以提出關鍵詞或話題,請學生自行發散思維,構建觀點,假設結論,從而初步形成項目成果。組織頭腦風暴活動旨在促使學生形成學習知識的思路,激發學生完成項目的靈感,有助于項目式學習進度的推進[4]。
例如,在“盛唐氣象”的項目式學習推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頭腦風暴”活動分別融入流程1和流程3兩個環節。流程1旨在讓學生匯總“盛唐氣象”知識點,將其轉化為結構化思維導圖或知識表格,使最終的知識結構更加連貫、完整。教師可以“盛唐氣象知識結構”為關鍵詞,請小組成員集思廣益,每位學生隨機提出論點,負責記錄的學生則統一記錄。記錄和討論完畢后,小組成員需合作將零散化的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如此能初步建立本課歷史知識框架,為后續項目式學習活動做好認知準備。在流程3,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討論話題:“在選擇文創項目時,需考慮哪些因素?該文創的服務對象是哪類人群?定價、材質、功能和價值分別是什么?如何將‘盛唐氣象’文化要素自然地植入商品設計中?”學生可結合多元話題展開對文創設計方向的討論,最終敲定小組文創作品的設計目標并展開進一步設計。
(四)概括總結:小組展示成果,整合課時收獲
經過前期教學設計、學生準備和實踐活動,學生小組已能在了解課時知識的基礎上初步完成項目任務,生成項目成果。在此環節,教師可以組織成果展示,為學生搭建成果展示平臺,請學生進行分組展示。學生分組展示后,教師可以進行簡單的教學評價,并從班級視域總結本課時的學習收獲。在此環節,教師可以對本課教學知識點進行高度概括總結,為學生建立標準化知識印象[5]。
例如,在“盛唐氣象”項目式學習的最終階段,教師可以組織展示匯報活動,請學生小組展示本組的演示文稿和文創作品。在此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媒體工具和展示區域,讓學生有機會面向全班學生展示小組的學習收獲,說明文創作品的設計靈感和其中蘊含的文化傳播價值。在活動展示過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預留幾分鐘的答疑時間,請學生就個別小組的文創作品進行提問和答疑,以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盛唐氣象”歷史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學生的展示匯報結束后,教師可以結合課時重點,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知識結構思維導圖,并就本課時學生的表現加以點評。而后,教師還可以請學生進行五分鐘的自主討論,完成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通過一系列的評價與展示活動,學生不僅能充分展示學習收獲,提高歷史學習自信,還能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積累有益的學習經驗,培養歷史學習的綜合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的應用對于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意識、先進學習觀念的培養均具有積極意義。以項目式學習為初中歷史課程組織與實施的主要方式,要求教師以弄清概念、定義問題、頭腦風暴、概括總結為教學推進的落腳點,逐步引導學生探究項目任務、明確探究方向、構建假設結果、推進項目進程和整合課時收獲。未來,教師還需積極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的可行路徑,為學生提供更高品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湯偉.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中的“教學做合一”:以“明朝的統治”一課為例[J].新校園,2023(12):24-26.
[2]劉金鵬.摭談初中歷史項目化學習的實施路徑:以“北宋豐富多彩的市民生活”為例[JJ.中學歷史教學,2023(12):36-38.
[3]肖婷婷.依托項目式教學,強化歷史解釋素養:以“鴉片戰爭”教學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22):51-53.
[4]劉樹美.項目式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界,2023(30):20-22.
[5]王倩倩.就近以取材循史而立新:基于學科素養的初中歷史項目化學習主題選擇策略[J].天津教育,2023(30):155-157.
作者簡介:郭秀惠(1976.2-),女,回族,福建泉州人,任教于晉江市第二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