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資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職業院校經管類專業課程思政路徑研究\"(2024J1482)。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103(2025)07-0147-04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線貫穿民族工作各領域、全過程意義重大。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的《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在高等教育階段,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和相關專業課程中,落實到課程思政實施中。\"本文以高校課程思政為切人點,在客觀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現實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課程思政的現實路徑,旨在強化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與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其自覺維護民族利益、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的主體意識,從而有效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質量。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若能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將產生雙重積極效應:既能促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又能拓寬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場域,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走深走實。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提升課程思政質量建設,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互為支撐、共同發展,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高校專業人才發展質量,為民族地區的發展輸送高素質的人才。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蘊含“五個認同\"教育、“四個與共\"理念、“五個共同”歷史觀等,依托第二課堂、線上線下相結合等學生偏好的教學方式,將其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有助于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禮,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因此,在將立德樹人作為檢驗高校工作根本標準的大環境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人挖掘專業課程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的思政元素,搭建知識與價值塑造的融通橋梁,有助于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
高校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在課程思政中融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能讓學生全過程、全方位理解中華民族歷史、感受民族情誼,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走深走實。具體而言,課程思政涵蓋面廣泛,能夠通過各類課程共同育人以保障學生思想意識場域的一致性、連貫性,從而推動其非特定心理反應機制的產生2。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思政,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各類課程,拓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場域。在時間維度上,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延伸至大學生從人校到畢業的整個教育階段,確保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連續性和長期性。在空間維度上,打破了單一的課堂空間的局限性,將教育場域拓展至實訓室、實踐基地、線上學習平臺等,形成了一個多維立體的教育場域,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內容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場域中,以更為自然、潛移默化的方式被學生接觸并內化。因此,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有利于通過浸潤式教育,持續強化各民族學生的愛國情懷與使命擔當,引導他們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思想認知層面升華為自覺的社會實踐。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思政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內容銜接生硬且表面化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柔性滲透\"至課程思政,有利于實現“育人\"與“育才\"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養效能。但目前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課程思政過程中,“硬融入”“表面化\"問題突出。其一,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所教授的課程難以挖掘思政元素,特別是涉及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課程思政內容。實踐中,強行融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導致其與專業知識脫節,銜接生硬,出現了“兩張皮”的現象,影響教學的整體性。比如,在課程中簡單插入民族政策條文或歷史事件,缺乏與專業知識和現實案例的結合,導致學生產生疏離感,難以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無法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人心。其二,融人元素的開發自前主要集中于理念和課程設計層面,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尚未得到有效貫徹,應用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度。這不僅影響了課程思政的有效性,也使得學生在面對現實問題時,難以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行動指南。因此,我們必須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真正融人各教學實踐,發揮其應有的育人作用。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在數字時代,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倡導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綜合運用小組討論、案例教學、項自式學習等多元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儲備”和道德素質提升的教學任務。但目前,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以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依然盛行,大多數教師采用講授法,對多元化教學方法及數字化手段的運用明顯不足,未能有效提升課程的趣味性與參與度。比如,在“管理學\"課程中,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民族地區企業管理案例內容,很少采用角色扮演等多元教學方法來推動學生參與,數字化工具如虛擬現實體驗,在民族企業管理發展案例教學中也極少使用,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案例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影響了育人效果。傳統且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學生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被動接受者,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尤其是缺少不同民族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基層實踐者之間的互動交流,阻礙了學生對于民族團結等相關概念的理解和體驗,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難以深入人心。
(三)教師融入意識和教學能力不強
在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肩負著傳遞知識和價值育人的重任。無論是對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還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課程思政巧妙融合,都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素養,并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展現其主觀能動性。然而目前,在融入過程中存在教師融入意識淡薄、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其一,部分教師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思政教師的職責,抵觸將其全面融入課程思政,這導致他們在推進相關工作時積極性欠佳。長此以往,學生難以深刻領會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其國家意識和歷史使命感的養成,最終降低高校的育人效果。其二,部分教師因思政理論功底與教學能力不足,難以在專業課上生動靈活地融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也無法將抽象理論轉化為鮮活案例,從而難以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融入意識淡薄、教學能力欠佳,是當前融入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教師進行深刻反思,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進。
(四)評價體系缺乏科學性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在各類考核評估評價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落細落實。”因此,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高校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為融入過程提供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然而,多數專業課程現行的評價內容過度側重于專業知識的考核,而忽略了對學生在民族情感認同、道德行為等方面的隱性評價。這可能導致高校在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輕素質,進而造成教育目標的失衡。此外,還存在評價方式單一的問題。大部分課程將期末考試、結業考試、項目報告等終結性評價作為主要的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屬于靜態評價方式,無法對民族團結態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非認知能力進行動態監測,從而導致難以準確了解教育教學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影響,也難以評估教育效果。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一)深挖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作為專業課程中承載價值引領功能的精神內核,通過對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度挖掘與巧妙融入,打破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壁壘,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協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首先,基于不同課程的教材充分挖掘相關的思政元素,既要找出所有顯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點,更要深入挖掘隱含的、深層次的思政元素,通過系統梳理與分類說明,形成各課程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的專題模塊,讓知識傳授自然融入價值引導,實現課程思政目標,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次,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需緊扣時代與民族地域雙主線,讓課程思政內容既與時俱進,又貼近生活。一方面,我們所處的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會思潮多元碰撞,國家發展突飛猛進。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元素需緊跟時代步伐,及時更新。比如,在“經濟學\"課堂上,可以分析數字經濟對傳統民族產業格局的重塑,將學習內容與當下熱點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他們深刻認識到所學專業在時代進程中的價值與肩負的責任,從而胸懷天下、擔當有為。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地方民族資源的精髓,將其作為鮮活的案例融人課程思政,讓課程思政教育在與民族地域特色的緊密融合中煥發新的生機。再次,根據不同學科的教學目標和特點,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學科案例庫,并將其引入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中,實現從“硬融入\"到“柔性滲透”,以此深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和認同。
(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高校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需要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心理特征為重要考量標準,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力求讓課程思政“活\"起來、“實”起來,既有吸引力,又有真效果。其一,教師需要勇于突破,采用貼近當代大學生成長特點和學習需求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項目式教學、情景模擬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發揮課程思政教學的最大效能。比如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組織學生模擬企業管理者、勞動者、勞動監察人員等角色,就民族企業勞動糾紛處理過程進行情景再現,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對勞動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認識到良好的勞動用工關系對民族地區企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為推動民族地區和諧發展、維護中華民族團結貢獻力量的積極性。其二,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手段,利用人工智能、虛擬仿真、互動式在線平臺等,為學生創造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比如,在“歷史與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課程中,通過VR技術還原“茶馬古道”“敦煌壁畫修復”等歷史場景,使學生在虛擬空間中體驗民族交融歷程,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真正實現有形有感有效的共同體意識培養目標。
(三)推進師資培訓工作
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成效以及人才培養的質量。多數高校教師在自身專業領域都有較高的水平,但是在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仍存在融入意識和教學能力不強的問題。因此,有必要開展專門的培訓來增強教師在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課程思政過程中的知識儲備、自覺意識和教學技能。首先,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知識培訓,教師需要更深人地理解和掌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知識,以便更好地將其融入教學之中。其次,要通過培訓增強教師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引導教師主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再次,開展教學能力培訓,使教師掌握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效融人課程思政的方法,提升教學吸引力和育人質量。總之,通過全方位培訓,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課程思政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從而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培養出更多具有堅定民族認同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
(四)健全評價體系
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效融人課程思政,必須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這就要求從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方式三個層次入手,進行綜合考量和全面評價。在評價標準上,不僅應當將知識是否增加、技術技能是否提升作為評價標準,更應當將學生是否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是否增強法治意識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在評價主體方面,增加企業和社會評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途徑,企業作為勞動力的需求方,所以評價主體不應局限于學生和老師,還應涵蓋企業和社會。在評價方式上,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來進行選擇,將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將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比如,可以通過課堂活動表現、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并依據課程思政目標不斷調整,持續提升育人效果。
總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深化民族團結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舉措。這一舉措有利于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式與手段,推進師資培訓工作,完善評價體系,形成“知識傳授一能力培養一價值引領”的閉環,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價值育人目標長效落地。
參考文獻:
[1]溫姝宇.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語文與臨川文化融合教學的實踐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5(5).
[2]鄒太龍,雙小雨.以隱性課程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獨特價值、具體形式與推進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25(3).
責任編輯:朱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