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在全球化深入發展與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作為主力軍,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高校思政教育肩負重任,“大思政課”為這一目標提供了新契機。認知、情感、實踐是意識形成與發展的三要素,在“大思政課”中實現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是當前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
認知是意識形成的基礎環節,而強化認知維度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基的重要所在。
在“大思政課”的框架下優化思政課程內容體系,是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知維度的核心任務,對培育大學生全面且深刻的民族認知具有重要價值。首先,融入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專題,從歷史的縱深角度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源。對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發展脈絡進行全方位、系統性梳理,將關鍵歷史節點中各民族的文化創造、交流與融合全面納入教學內容。通過細致入微的教學,讓大學生透徹理解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深切領悟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獨特價值。其次,突出各民族融合發展案例,深入剖析各民族在各領域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政治領域,研究不同民族政權的演變以及民族政策的交互影響;經濟層面,探討各民族經濟模式的互補與協同發展;文化方面,分析文化符號、價值觀念的相互滲透。從研究中揭示社會階層的變動與民族融合的關聯,明晰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與融合規律,把握民族關系從松散到緊密的發展軌跡,有助于大學生牢牢把握各民族融合發展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必然趨勢。最后,增加時事熱點中的民族議題,這是“大思政課”與現實緊密結合的關鍵體現。從國際政治格局變化和區域發展中的民族協同問題出發,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國家觀分析現實問題,培養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民族問題的能力,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感悟。
第一,運用多媒體資源直觀呈現。多媒體技術集成性與交互性強,能打破傳統教學時空局限,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抽象知識具象化,營造多元生動的教學情境。一方面,用高清影像回溯中華民族歷史,從文明起源到各民族不同時期的發展變遷,讓大學生直觀感受民族文化魅力與交融歷史脈絡。另一方面,借助動畫、VR、AR等前沿技術,模擬民族傳統生活場景與文化儀式,讓大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化對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共生性的認知。第二,小組討論與主題辯論提供思想碰撞平臺。小組討論時,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議題,大學生依據自身知識與思考展開討論,有助于深化對課程理解和學會多元視角看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主題辯論則進一步深入,通過有爭議的辯題,促使大學生梳理知識、剖析問題,明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價值,強化理性認知。第三,引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構建起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習生態。線上,教師依托學習管理平臺發布豐富的資料,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利用線上討論區、答疑平臺實現實時交流反饋;線下則聚焦重點難點剖析、開展實踐活動與面對面互動。可通過組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讓大學生把線上知識用于實際,增強知識內化與運用能力。
在“大思政課”體系下,思政教師隊伍不僅要求數量大,而且要求專業素養高。教師作為“大思政課”的關鍵實施者,其民族教育素養直接影響著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成效。首先,組織教師參與民族知識培訓。通過專業學者講授、學術研討和實地考察等形式,助力教師搭建扎實的民族知識架構,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及發展規律,精準掌握各民族文化內涵與價值,以便在教學中精準傳遞民族知識,為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知識根基。其次,鼓勵教師開展民族教育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可從教育教學實踐出發,聚焦于“大思政課”視域下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模式創新、資源開發、效果評估等關鍵問題。運用文獻研究、實證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索符合大學生認知特點和時代需求的教育路徑與方法。最后,建立教師民族教育交流平臺。平臺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借助網絡論壇、學術社群,方便教師隨時分享教學心得、成果與資源,交流教學問題及解決辦法;線下定期舉辦研討會、教學觀摩活動,提供面對面交流機會。在互動中,教師能相互啟發,吸收多元教育理念與方法,營造良好民族教育教研氛圍,充分發揮“大思政課”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大思政課”體系中,單純依靠知識認知不足以使大學生深刻理解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種情況下,情感認同同樣成為重要議題。
首先,舉辦民族文化節是“大思政課”創新實踐。民族文化節整合各民族音樂、舞蹈、服飾、美食等元素,打造沉浸式文化氛圍。大學生在體驗中能深切感知民族文化的獨特與共通之處,在文化碰撞里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知,增進對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包容,從情感上產生共鳴,強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其次,組織民族文化參觀為“大思政課”提供校外資源。參觀時,借助專業講解與“大思政課”理論引導,大學生能夠深入探究民族歷史發展與文化傳承脈絡。文物、遺跡等承載著民族記憶,大學生實地觀察學習,能夠直觀感受民族文化底蘊與變遷,體會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發展的貢獻,拉近與民族文化的情感距離。最后,開展民族文化體驗課程,實現“大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程把民族傳統手工藝制作、民間藝術表演技巧、民族語言學習等納入教學。大學生在體驗中能夠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學習技藝和語言時,不僅可以掌握技能,還能了解文化背后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形成對各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親近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情感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榜樣的重要性,指出“偉大時代需要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離不開榜樣引領”。在“大思政課”體系中,挖掘榜樣力量是激發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認同的重要途徑。首先,講述民族英雄事跡,傳承民族精神。教師剖析英雄事跡的歷史背景、思想動機與行為選擇,讓大學生領會背后的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這有助于在情感上激發大學生對民族英雄的崇敬,將其精神內化為自身追求。其次,分享民族團結先進人物故事,聚焦于當下社會中促進各民族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生動實踐。這些故事展現各民族間相互尊重、互助共進的關系。在課堂內外傳播這些故事,能為大學生提供觀察社會、理解民族關系的鮮活案例。而且通過對先進人物行為動機的探討等,可以引導大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踐行民族團結理念。最后,宣傳本校優秀少數民族學生典型,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校園環境的有效手段。這些學生是大學生身邊榜樣,其成長經歷、成就和實踐貼近且具感染力,易引發共鳴與模仿。在“大思政課”校園建設中,宣傳他們在學業、文化傳承、校園活動的突出表現,可以讓大學生看到不同民族學生在同一校園環境中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生動場景,鼓勵大學生從情感上認同各民族學生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價值。
在“大思政課”體系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對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打造民族文化展示空間,是將校園物理空間轉化為思政教育陣地的重要舉措。通過精心規劃校園特定區域,運用藝術陳列、場景復原、圖文展示等方式,集中呈現各民族歷史、文化與習俗。在“大思政課”理念下,這里不只是文化展品陳列處,更是互動交流空間,能讓大學生直觀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增進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從情感上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其次,建設校園民族文化網絡平臺,順應數字化趨勢,拓展“大思政課”教育空間。平臺設有多個板塊,“民族文化知識普及”板塊以圖文、視頻講座、互動問答介紹民族文化知識;“民族文化活動直播”板塊定期直播活動,讓學生實時感受文化魅力;“在線互動交流”板塊鼓勵學生分享觀點、心得,促進不同民族學生思想交流。學校還可以組建專業團隊負責平臺建設、維護與推廣。
認知與情感的培育最終需落腳于實踐。在“大思政課”視域下,拓寬實踐維度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一環。
首先,開展民族地區調研,讓“大思政課”從理論邁向實地。大學生可以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為指引,運用科學調研方法深入民族地區,全面考察民族地區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文化生態等,親身體驗各民族發展差異與共性,了解民族地區真實狀況,從而認識到各民族在國家發展中的緊密聯系與貢獻,強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認知,進而將其轉化為助力民族地區發展的行動。其次,參與民族團結志愿服務。志愿服務覆蓋社區融合、文化傳承、扶貧助困等領域,大學生可以在服務中與不同民族群眾直接互動,傳遞溫暖,給予實質性幫助,可以從中深刻體會民族團結力量,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每個服務行為。最后,舉辦民族文化傳播實踐。大學生可以憑借知識與創新能力,借助多種媒介形式傳播民族文化,通過制作宣傳資料、策劃創意等活動,以生動多元方式呈現文化內涵,在社會營造包容多元文化氛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更廣泛范圍傳播與認同。
在“大思政課”理念下,鼓勵學生社團活動,能助力大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與踐行。一是大力支持民族文化社團建設。一方面,高校在政策上應予以傾斜,簡化社團注冊流程,降低準入門檻,方便熱愛民族文化的學生參與。同時加大資金投入,設立專項經費,用于社團活動開展、設備資料購置。另一方面,從師資配備看,安排有民族學、歷史學等專業背景的教師作為指導老師,在社團活動策劃、組織與實施時給予專業建議,提升活動質量,讓社團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二是積極開展社團間民族文化交流。高校可以搭建交流平臺,定期舉辦社團文化節、民族文化交流周等活動,為社團展示民族文化提供舞臺。社團成員在交流中接觸多元文化,能夠拓寬視野,深切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推動民族文化共同發展傳承。
在“大思政課”的實踐育人體系中,建立實踐基地與長效機制,是推動大學生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實現知行合一的重要環節。首先,高校與民族地區共建實踐基地。高校可以憑借教育資源為民族地區輸送人才、傳播知識;民族地區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涵蓋民族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實踐場景。大學生借此深入民族地區參與項目,了解發展需求與特色,有助于理解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內涵,把理論知識轉化為服務民族地區發展的行動。其次,完善實踐活動考核評價機制。一是評價內容要全面,既要評估民族知識和理論的運用,也要關注與不同民族群體溝通協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情況。二是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指導教師、實踐基地人員、大學生自身和同伴,確保評價客觀全面。三是采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綜合實踐報告、實地觀察、成果展示等形式,精準衡量實踐成效。最后,實踐成果轉化與應用是拓展實踐維度的重點。這樣不僅能檢驗實踐價值,還能讓大學生看到自身努力對民族地區的積極影響,增強成就感與使命感,激發參與實踐、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熱情,有利于形成實踐育人的良性循環,持續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實踐中貫徹。
(作者單位: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