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堅持改革創新,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2024年1月11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更加突出從國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堅定不移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這表明,在當前社會,推進學科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一、OBE理念與課程思政的融合
課程思政是指依托課程這一載體,以隱性教育的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要求和內容與課程設計、教材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法語教學作為外語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家國情懷的復合型人才方面承擔著關鍵使命。然而,傳統法語教學模式往往存在“重技能,輕育人”的傾向,過度聚焦于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機械訓練,而忽視了課程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功能。這種單一維度的教學范式已難以適應當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創新路徑。該模式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導向,通過系統化教學設計,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法語語言知識體系。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強調從頂峰成果入手推演教學活動與人才培養目標的適切性,并就適切程度展開評估和測量[2]。具體而言,教師可依托教材挖掘中法文化,當代中國發展成就等思政元素,采用案例教學、項目式學習等多元方法,實現語言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系統推進。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習應用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其政治認同感、文化自信力以及全球勝任力,最終達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在具體實施層面,課程思政能夠引導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深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從而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教學實踐中,教師可精選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及傳統文化素材作為教學范例,培養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傳播能力。以《理解當代中國一一法語讀寫教程》為例,教師可指導學生用法語闡釋中國發展成就,在國際語言環境中講好當代中國故事,這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又培養了其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理解當代中國一法語讀寫教程》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特點
“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中,《理解當代中國一一法語讀寫教程》是關鍵的構成部分,它為法語課程的思政教學工作提供了高質量的教學素材以及實踐操作的平臺。這本教材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重要文獻的法文版本為基礎,圍繞著諸如“中國青年使命”“高質量發展”等核心主題來開展教學活動,將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與法語讀寫能力的培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從跨文化的視角出發,闡釋中國的發展道路以及中國智慧,進而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國際傳播能力。
(二)課程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筑牢語言根基
《理解當代中國一一法語讀寫教程》中的時政文獻作為優質語言學習素材,對于提升學生法語綜合能力具有顯著價值。其邏輯結構嚴謹且論證過程清晰,語言表達規范。在詞匯方面,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專業領域的術語。
從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該教材的時政文獻為學生提供了系統的語篇分析樣本。通過文本分析,不僅有助于學習者擴充專業詞匯量、完善語法知識結構,更能促進其構建完整的語言知識體系,為發展聽、說、讀、寫等綜合語言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2.能力目標:提升綜合素養,培育跨文化能力
首先,通過時政文獻精讀訓練,強化學習者文本分析,信息篩選能力。其次,注重學生的雙語轉換與學術寫作能力的培養,通過翻譯實踐與專題寫作,引導學生掌握專業術語與論述技巧。最后,通過組織課堂辯論,模擬國際會議等互動形式,重點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素質目標:厚植家國情懷,拓寬全球視野
通過系統研讀時政文獻,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當代中國發展理論和實踐,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認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運用跨文化視角分析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著力培養其國際傳播能力。
(三)教學方法與實施策略
在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和實施過程當中,教師應依據課程的三維目標,并結合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實現專業教學與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在《理解當代中國一一法語讀寫教程》的教學實踐中,本研究基于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系統構建了多維度的教學方法體系。通過整合翻轉課堂、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及研討式教學等創新教學模式,旨在實現學生語言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協同發展。具體而言,本課程的教學設計包括以下三方面:
1.課前自主預習:強化知識儲備與自學能力
課前自主預習環節旨在系統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知識儲備。教師通過設計結構化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完成文本研讀、詞匯梳理、課后練習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初步掌握課文的核心內容和語言難點,為課堂學習奠定認知基礎。“線下講授 + 線上學習”的混合式教學能為不同專業學生提供針對本專業特點的個性化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4]。因此,指導學生有效整合教材配套電子資源及慕課(MOOC)平臺等數字化學習工具,以拓展學習維度,深化對文本主題的理解。
2.課堂多元互動:促進深度理解與能力培養
根據OBE的教學理念,課程計劃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適應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獲得必要的技能[5。課堂互動環節采用多元教學方法促進深度學習。教師通過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語篇結構、詞匯運用及語言特點,并從跨文化視角解讀中國時政文獻的思想內涵。例如,在《中國青年使命》這一單元中,通過小組討論、主題匯報等形式,讓學生用法語探討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此外,課本中“全球視角”板塊的文化對比活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些互動形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語言水平,更增強了其思辨能力與國際視野。
3.課后拓展延伸:鞏固知識與提升能力
課后拓展環節注重知識轉化與能力提升。教師應設計形式多樣的寫作任務,例如撰寫課文內容概要、觀點論述或中國故事創作等。這些任務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切實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舉例來說,學生可以結合“講好中國故事”板塊,用法語創作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或者當代實踐的短文,并通過同伴互評與教師反饋機制不斷提升法語寫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線上學習平臺的討論活動,從而進一步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通過課后拓展環節,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切實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為今后的職業發展以及跨文化交流奠定堅實的基礎。
通過上述教學設計的系統實施,《理解當代中國一一法語讀寫教程》實現了語言能力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學生在提升法語讀寫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增強了文化自信、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達成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三維教學目標。
三、教學實踐與成效
在《理解當代中國一一法語讀寫教程》的教學工作中,依據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將學生的學習成果作為導向,精心規劃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及活動。借助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拓展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學生在語言運用能力、邏輯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等方面都獲得了明顯的提升。學生運用精讀和泛讀相結合的方式,深入領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鍵內涵,并且能夠用法語準確地闡述相關觀點。同時,“講好中國故事”板塊所開展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得以在跨文化的語境中鍛煉自身的國際傳播能力。
同時,OBE理念著重強調以學生為核心,高度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育。在實際教學過程里,通過布置課前預習任務,指引學生自主查找生詞、理解課文內容,逐步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在課堂上,借助小組討論、主題演講等形式,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互動,有效提高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
此外,當前法語專業教學中依然面臨一些問題:首先,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足,尤其在時政內容方面表現明顯;其次,教材文獻存在語言障礙,具體表現為專業術語密集、句式結構復雜;最后,教師群體的政治理論素養普遍不足,對政策方針的理解不夠深入,導致授課時力不從心。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三級改進方案:在教學層面,建議采用生活化的時政案例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在教材層面,應優化注釋系統并補充背景知識;在師資層面,需建立系統的教師發展機制,通過定期培訓提升其政治素養與教學能力。
展望未來,應持續推進OBE理念在法語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積極探索更多創新型的教學方法。通過努力,持續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其最終成長為具備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扎實專業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一一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64-69.
[2]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論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5):47-51.
[3]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43(05):21-29.
[4]張志杰,李月瑩,張楠,等.基于OBE理念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一—以通化師范學院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2,43(01):140-144.
[5]葉丹.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大學法語教學實踐研究[J].大學,2024(23):99-102.
[6]王曉玲,鄧俊葉.基于“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的當代大學生國際傳播能力培養路徑[I].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4,26(06):73-77.
作者簡介:李佳男(1994.08-),女,漢族,河南濟源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法語教學法、中法跨文化交際。